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要想构建和谐的社会,必须要平衡与稳定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问题的关键归根结底是在于人的本身。从生态美育的层面进行艺术教育,通过借助生态美的特征进行美育教育,能充分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精神思想境界,进而构建社会、自然、人类和谐相处的状态,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本文将针对生态美育下的艺术教育展开浅析。
关键词:生态;美育;艺术教育
生态美育属于新兴的学科之一,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如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生态教育学、生态哲学等,而如何转换与实现这些成果及其实践意义,依旧是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生态美育下的艺术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艺术教育能让人找到生存的依托,感受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积极评价自我、善待自己。当前在生态美育的背景下实施艺术教育,能进一步加快社会和谐发展。
一、生态美育概述
当今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怎样解决人、自然、社会这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问题,而生态问题的重点是人的问题,所以要从生态审美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美的特征进行教育,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美育主要是升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功利关系,使其上升至相关的平等自由、理解交流、精神沟通的关系层面,促进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相处,并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生态美育是以对生命的关怀为依托来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在此基础上借助审美的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标,如以和为贵、以美启人、以情动人等[1]。可以说,生态美育的核心就是通过形象与生动的生态美展开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教育者,这也是其他形式的审美教育和生态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实现生态美育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艺术教育,这也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所以艺术教育需从生态美育的层面出发,对自身的功能及价值进行重新审视。
二、生态美育下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实现人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在生态美育的视域下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人才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及团结友爱。而生态美育下的艺术教育能利用审美实践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品鉴、欣赏周围事物,促使学生在精神境界、道德水平、思想领悟等方面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降低人与人之间在感情和思想上的冲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促使彼此之间相互包容、互相谅解、团结友爱、和谐共处,进一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另外,艺术教育能让学生具体且全面地感受实际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充实及快乐[2]。当然,生命体验与生命感存在共通之处,但并不是每一个体都能具备准确和敏锐的生命体验、生命感,大部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生命感都被烦闷枯燥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等因素所钝化,继而无法感受到生命的真实状况,出现焦虑、茫然、空虚等情绪,影响到身心健康。而艺术教育的实施能引导学生准确且敏锐地体验生命意义和生命感,宣泄压抑的情感与生命的束缚感,增强自我意识的同时,获得心灵及生命的启迪,完善人格精神,与自我处于完美和谐的状态。
(二)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大自然是一种重要的心灵财富和精神资源,为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品,带给人精神满足感与美好的感受。长久以来,人们只对自然的经济意义加以重视,严重忽略其审美价值,导致自然资源被毫无节制地利用,引起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及自然灾害,如部分物种灭绝、河流干涸、资源枯竭、沙尘暴天气、草原沙化等,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想改变此状况,可以将美育的积极作用加以发挥,这是因为美育通过审美的欣赏和实践,促使人不断热爱和创造自然美,进而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来说,生态美育能对人的情感进行净化,在大自然洗涤下塑造和谐的品格,升华个性、提高人生境界,彰显出生命的价值[3]。而生态美育下的艺术教育能帮助学生接触大自然,热爱、欣赏、创造自然美,自觉保护自然环境,进而形成崇高的社会风尚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诗意的栖居”正是对这种生存境界的完美表达,即:处于较高审美层次的人会摆脱人生际遇的羁绊及物质功利的困扰,面对困境也能活得洒脱、悠然恬淡,实现人生的和谐。
(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社会要想维系人类的共同利益及生存,必然要构建能统一个体生命的秩序和规范,但这种秩序和规范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及压抑个体的感情和生命冲动,促使个体期待获得心灵与生命的自由。艺术教育正是平衡关系、缓解冲突、实现和谐共处的有效媒介。在生态美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到审美欣赏和审美实践活动中,如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等,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思想觉悟,也能在生命层面扩大和增加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感情、道德、思想基础,减少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分歧,缓解人与人之间因利益问题产生的紧张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包容、团结友爱,和谐相处[4]。例如: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审美实践中,培养审美欣赏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增强道德修养与思想觉悟,与其他同学经历共同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境界,减少彼此之间的冲突,实现和谐相处。总而言之,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熏陶加强了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其对人际关系价值有所提升,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将艺术教育当作特殊的沟通方式,有效协调好人际关系;利用美学的观念和形式来教育人、抚慰人、感染人,让人们用平常心对待身边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
结束语
综上言之,在生态美育的视域下展開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自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其善于与人进行思想及心灵层面的交流,具备自由和快乐的生命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快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通过美育教育的实施,能建立大自然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丹青,常楠.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7,(1):153.
[2]王瑶,牛晓牧.走向生态的艺术课堂——基于生态美育的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8):38-41.
[3]李新生. 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J]. 艺术教育,2016(05):43-47.
[4]李新生. 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J]. 艺术百家,2015,31(S2):237-240.
关键词:生态;美育;艺术教育
生态美育属于新兴的学科之一,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如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生态教育学、生态哲学等,而如何转换与实现这些成果及其实践意义,依旧是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生态美育下的艺术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艺术教育能让人找到生存的依托,感受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积极评价自我、善待自己。当前在生态美育的背景下实施艺术教育,能进一步加快社会和谐发展。
一、生态美育概述
当今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怎样解决人、自然、社会这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问题,而生态问题的重点是人的问题,所以要从生态审美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美的特征进行教育,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美育主要是升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功利关系,使其上升至相关的平等自由、理解交流、精神沟通的关系层面,促进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相处,并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生态美育是以对生命的关怀为依托来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在此基础上借助审美的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标,如以和为贵、以美启人、以情动人等[1]。可以说,生态美育的核心就是通过形象与生动的生态美展开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教育者,这也是其他形式的审美教育和生态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实现生态美育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艺术教育,这也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所以艺术教育需从生态美育的层面出发,对自身的功能及价值进行重新审视。
二、生态美育下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实现人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在生态美育的视域下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人才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及团结友爱。而生态美育下的艺术教育能利用审美实践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品鉴、欣赏周围事物,促使学生在精神境界、道德水平、思想领悟等方面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降低人与人之间在感情和思想上的冲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促使彼此之间相互包容、互相谅解、团结友爱、和谐共处,进一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另外,艺术教育能让学生具体且全面地感受实际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充实及快乐[2]。当然,生命体验与生命感存在共通之处,但并不是每一个体都能具备准确和敏锐的生命体验、生命感,大部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生命感都被烦闷枯燥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等因素所钝化,继而无法感受到生命的真实状况,出现焦虑、茫然、空虚等情绪,影响到身心健康。而艺术教育的实施能引导学生准确且敏锐地体验生命意义和生命感,宣泄压抑的情感与生命的束缚感,增强自我意识的同时,获得心灵及生命的启迪,完善人格精神,与自我处于完美和谐的状态。
(二)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大自然是一种重要的心灵财富和精神资源,为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品,带给人精神满足感与美好的感受。长久以来,人们只对自然的经济意义加以重视,严重忽略其审美价值,导致自然资源被毫无节制地利用,引起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及自然灾害,如部分物种灭绝、河流干涸、资源枯竭、沙尘暴天气、草原沙化等,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想改变此状况,可以将美育的积极作用加以发挥,这是因为美育通过审美的欣赏和实践,促使人不断热爱和创造自然美,进而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来说,生态美育能对人的情感进行净化,在大自然洗涤下塑造和谐的品格,升华个性、提高人生境界,彰显出生命的价值[3]。而生态美育下的艺术教育能帮助学生接触大自然,热爱、欣赏、创造自然美,自觉保护自然环境,进而形成崇高的社会风尚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诗意的栖居”正是对这种生存境界的完美表达,即:处于较高审美层次的人会摆脱人生际遇的羁绊及物质功利的困扰,面对困境也能活得洒脱、悠然恬淡,实现人生的和谐。
(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社会要想维系人类的共同利益及生存,必然要构建能统一个体生命的秩序和规范,但这种秩序和规范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及压抑个体的感情和生命冲动,促使个体期待获得心灵与生命的自由。艺术教育正是平衡关系、缓解冲突、实现和谐共处的有效媒介。在生态美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到审美欣赏和审美实践活动中,如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等,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思想觉悟,也能在生命层面扩大和增加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感情、道德、思想基础,减少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分歧,缓解人与人之间因利益问题产生的紧张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包容、团结友爱,和谐相处[4]。例如: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审美实践中,培养审美欣赏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增强道德修养与思想觉悟,与其他同学经历共同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境界,减少彼此之间的冲突,实现和谐相处。总而言之,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熏陶加强了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其对人际关系价值有所提升,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将艺术教育当作特殊的沟通方式,有效协调好人际关系;利用美学的观念和形式来教育人、抚慰人、感染人,让人们用平常心对待身边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
结束语
综上言之,在生态美育的视域下展開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自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其善于与人进行思想及心灵层面的交流,具备自由和快乐的生命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快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通过美育教育的实施,能建立大自然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丹青,常楠.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7,(1):153.
[2]王瑶,牛晓牧.走向生态的艺术课堂——基于生态美育的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8):38-41.
[3]李新生. 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J]. 艺术教育,2016(05):43-47.
[4]李新生. 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J]. 艺术百家,2015,31(S2):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