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在学习和体悟课本中的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平等的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语文教育;课本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中学时期是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里,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助于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美好的道德情操。那么,对于爱情,我们该不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在这一人生重要的时期,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我认为是完全有必要的。
一
我们该怎样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帮助他们认识爱情,并树立起正确、健康的爱情观呢?在中学课程中,没有比语文这一人文学科更适合进行爱情教育的科目了。语文教材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选有表现了爱情的经典文学作品。仅举高中的语文教材,诗歌有:《致橡树》《美丽的错误》《我愿意是激流》《氓》《静女》《迢迢牵牛星》《鹊桥仙》《雨霖铃》等;小说有:《边城》《荷花淀》等;戏剧有:《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可见,教材中一直不缺乏爱情的内容,利用这些教材,我们足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和体会到爱情的各种滋味了。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教学的思想受到了限制,一切以教参为主。例如讲《孔雀东南飞》,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家长专制制度;《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也是讲一连串复杂的人物关系、文章脉络等;我们很起劲地讲字词,讲修辞,讲写作特色,就是不敢讲爱情。2004年秋季,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首次设立“爱情如歌”单元,共有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在内的8篇课文。这一做法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同时也说明了“爱情”在中学教育中的明朗化。也就是说,我们不必再对爱情闪烁其词、遮遮掩掩了。
二
如何利用语文教材进行爱情教育呢?虽然教参上并没有明确规定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爱情”,但是,作为授课教师,我们应该有处理教材的“自主权”,可以把“爱情”定为某课书中的情感目标。
1.《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著作,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2000年秋季和2003年秋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第三册,都选了《诗经》中的《氓》和《静女》,《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静女》是一首爱情诗。在教学中,我就把“爱情”列为教学的情感认识目标,而不是仅仅给学生讲什么“赋”“比”“兴”和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我个人认为,让这些十七八岁的对爱情充满着无限憧憬的少男少女们,在开学第一天就学习一首哀怨的弃妇诗,听女主人公沉痛的教训——“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多少有些扫兴。这岂不相当于让男女同学要划清界限吗?特别是女同学,千万不要和男生玩,以防止受骗!《诗经》里有那么多美好的爱情诗,何不做个拓展,向他们介绍一两首呢?于是,我给学生介绍《关雎》和《野有蔓草》。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孔子评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要。这里也包含了古代的伦理思想: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而《关雎》写的是“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认为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德行的教材。作为教师,在介绍《关雎》时,并不是在宣扬什么封建旧道德,而是客观地把作品以及人们对作品的评价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滋味。至少他们可以了解到,其实爱情没有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感情愉悦,而是要想到家庭、社会,以及人类的利益。这样,他们对爱情的理解自然就会深刻一些了。
《关雎》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求之不得时,“辗转反侧”的苦恼,以及求之既得的喜悦,是一种很理想很“规矩”的爱情。《静女》写的是一对正在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的场面,表现了男女青年的热烈的感情。而《野有蔓草》,写的是一种浪漫而自由的爱情:“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即某个美丽的清晨,草露未干,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里不期而遇,四目相对,都觉得“适我愿兮”,可谓一见钟情!于是,满心喜悦,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去了……这种只要两情相愿,便永结同心,不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情,浪漫而率真。介绍此诗给学生,是否有“教唆”他们“滥情”之嫌呢?当然不会!因为爱情是有许多种样式的:缠绵悱恻的,细水长流的,哀怨痴迷的,惊鸿一瞥的等等,既然有含蓄隐秘的,当然也会有率性直接的。《野有蔓草》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感都那么的美好,带着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是华夏先民们对圣洁自由的婚恋的歌唱。对美好爱情的歌唱,给我们带来的是美的感受,怎么会有“滥情”之嫌呢?
通过三首诗的介绍,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了《诗经》里所写的爱情,由此还可以作为导读,激发他们课后学习《诗经》的兴趣。
2.《荷花淀》是一篇优美的诗一样的小说,是美的经典: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在美的情里,按教参要求,最崇高的情,自然是人民的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然而,我们能够说这篇小说里没有洋溢着亲情和爱情吗?水生嫂在月夜等候丈夫,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体现了她对丈夫的关心和爱。丈夫们参军抗日去了,女人们“藕断丝连”,都要去看看,通过她们的对话、神情以及行动,我们不也能够看到她们与丈夫之间深厚的爱情吗?这一群农村妇女,最终能够成长为抗日战士,和丈夫一样拿起武器保家卫国,除了对家园的爱,应该还出于对丈夫的朴实和真挚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多么崇高和伟大!从这篇小说中,十七八岁的青少年,自然也就明白:爱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亲昵和私语,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爱情可以升华为更高的感情。
3.《边城》是一首爱情的挽歌,美丽而忧伤。翠翠的爱情悲剧,让人为之痛心,让人心生悲悯。翠翠情窦初开的情怀,是那么的动人。她的青春的骚动,青春的忧伤,青春的质朴,青春的无邪,和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的心是那么的贴近。然而这篇小说是不宜多讲的。因此,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读写《边城》。我惊讶地发现,同学们写得非常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给翠翠的爱情设计了许多种结局,有喜剧,有悲剧。语言表达流畅,对话、细节、神情都写得生动极了!有的同学对翠翠的心理描写得非常好,细致地写出了她在漫长的等待中的思考和醒悟,很富有哲理性。总之,这些作文让我了解到,他们对爱情,都有自己的主张,从中还可以看出他们对爱情的态度,而且并不算幼稚。
三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适合于讲爱情的课文,以上仅举几例。除了语文课本中的爱情,我们还可以推荐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的爱情著作,去了解和体会,然后,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这种最美好的情感。
青春期是叛逆的,板着脸孔的说教,只能让学生反感。面对早恋,我常对学生说,作为教师,我有教导你们的义务,但你们也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自由。但是,当有人告诉你前面这条路走不通,而且有陷阱之后,你是否有必要走一段无用路摔上一跤再回头呢?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代价,你们可以付出代价。但是,在付出或大或小的代价之后,重要的是要收获幸福,对爱情,也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爱情是严肃的,婚恋是人生的大事,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利益。因此,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和体会爱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情教育,最终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平等的爱情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爱情观;语文教育;课本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中学时期是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里,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助于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美好的道德情操。那么,对于爱情,我们该不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在这一人生重要的时期,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我认为是完全有必要的。
一
我们该怎样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帮助他们认识爱情,并树立起正确、健康的爱情观呢?在中学课程中,没有比语文这一人文学科更适合进行爱情教育的科目了。语文教材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选有表现了爱情的经典文学作品。仅举高中的语文教材,诗歌有:《致橡树》《美丽的错误》《我愿意是激流》《氓》《静女》《迢迢牵牛星》《鹊桥仙》《雨霖铃》等;小说有:《边城》《荷花淀》等;戏剧有:《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可见,教材中一直不缺乏爱情的内容,利用这些教材,我们足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和体会到爱情的各种滋味了。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教学的思想受到了限制,一切以教参为主。例如讲《孔雀东南飞》,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家长专制制度;《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也是讲一连串复杂的人物关系、文章脉络等;我们很起劲地讲字词,讲修辞,讲写作特色,就是不敢讲爱情。2004年秋季,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首次设立“爱情如歌”单元,共有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在内的8篇课文。这一做法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同时也说明了“爱情”在中学教育中的明朗化。也就是说,我们不必再对爱情闪烁其词、遮遮掩掩了。
二
如何利用语文教材进行爱情教育呢?虽然教参上并没有明确规定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爱情”,但是,作为授课教师,我们应该有处理教材的“自主权”,可以把“爱情”定为某课书中的情感目标。
1.《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著作,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2000年秋季和2003年秋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第三册,都选了《诗经》中的《氓》和《静女》,《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静女》是一首爱情诗。在教学中,我就把“爱情”列为教学的情感认识目标,而不是仅仅给学生讲什么“赋”“比”“兴”和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我个人认为,让这些十七八岁的对爱情充满着无限憧憬的少男少女们,在开学第一天就学习一首哀怨的弃妇诗,听女主人公沉痛的教训——“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多少有些扫兴。这岂不相当于让男女同学要划清界限吗?特别是女同学,千万不要和男生玩,以防止受骗!《诗经》里有那么多美好的爱情诗,何不做个拓展,向他们介绍一两首呢?于是,我给学生介绍《关雎》和《野有蔓草》。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孔子评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要。这里也包含了古代的伦理思想: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而《关雎》写的是“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认为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德行的教材。作为教师,在介绍《关雎》时,并不是在宣扬什么封建旧道德,而是客观地把作品以及人们对作品的评价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滋味。至少他们可以了解到,其实爱情没有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感情愉悦,而是要想到家庭、社会,以及人类的利益。这样,他们对爱情的理解自然就会深刻一些了。
《关雎》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求之不得时,“辗转反侧”的苦恼,以及求之既得的喜悦,是一种很理想很“规矩”的爱情。《静女》写的是一对正在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的场面,表现了男女青年的热烈的感情。而《野有蔓草》,写的是一种浪漫而自由的爱情:“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即某个美丽的清晨,草露未干,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里不期而遇,四目相对,都觉得“适我愿兮”,可谓一见钟情!于是,满心喜悦,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去了……这种只要两情相愿,便永结同心,不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情,浪漫而率真。介绍此诗给学生,是否有“教唆”他们“滥情”之嫌呢?当然不会!因为爱情是有许多种样式的:缠绵悱恻的,细水长流的,哀怨痴迷的,惊鸿一瞥的等等,既然有含蓄隐秘的,当然也会有率性直接的。《野有蔓草》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感都那么的美好,带着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是华夏先民们对圣洁自由的婚恋的歌唱。对美好爱情的歌唱,给我们带来的是美的感受,怎么会有“滥情”之嫌呢?
通过三首诗的介绍,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了《诗经》里所写的爱情,由此还可以作为导读,激发他们课后学习《诗经》的兴趣。
2.《荷花淀》是一篇优美的诗一样的小说,是美的经典: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在美的情里,按教参要求,最崇高的情,自然是人民的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然而,我们能够说这篇小说里没有洋溢着亲情和爱情吗?水生嫂在月夜等候丈夫,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体现了她对丈夫的关心和爱。丈夫们参军抗日去了,女人们“藕断丝连”,都要去看看,通过她们的对话、神情以及行动,我们不也能够看到她们与丈夫之间深厚的爱情吗?这一群农村妇女,最终能够成长为抗日战士,和丈夫一样拿起武器保家卫国,除了对家园的爱,应该还出于对丈夫的朴实和真挚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多么崇高和伟大!从这篇小说中,十七八岁的青少年,自然也就明白:爱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亲昵和私语,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爱情可以升华为更高的感情。
3.《边城》是一首爱情的挽歌,美丽而忧伤。翠翠的爱情悲剧,让人为之痛心,让人心生悲悯。翠翠情窦初开的情怀,是那么的动人。她的青春的骚动,青春的忧伤,青春的质朴,青春的无邪,和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的心是那么的贴近。然而这篇小说是不宜多讲的。因此,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读写《边城》。我惊讶地发现,同学们写得非常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给翠翠的爱情设计了许多种结局,有喜剧,有悲剧。语言表达流畅,对话、细节、神情都写得生动极了!有的同学对翠翠的心理描写得非常好,细致地写出了她在漫长的等待中的思考和醒悟,很富有哲理性。总之,这些作文让我了解到,他们对爱情,都有自己的主张,从中还可以看出他们对爱情的态度,而且并不算幼稚。
三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适合于讲爱情的课文,以上仅举几例。除了语文课本中的爱情,我们还可以推荐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的爱情著作,去了解和体会,然后,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这种最美好的情感。
青春期是叛逆的,板着脸孔的说教,只能让学生反感。面对早恋,我常对学生说,作为教师,我有教导你们的义务,但你们也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自由。但是,当有人告诉你前面这条路走不通,而且有陷阱之后,你是否有必要走一段无用路摔上一跤再回头呢?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代价,你们可以付出代价。但是,在付出或大或小的代价之后,重要的是要收获幸福,对爱情,也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爱情是严肃的,婚恋是人生的大事,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利益。因此,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和体会爱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情教育,最终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平等的爱情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