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晚清珲春乡村社会的考察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383910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晚清珲春边疆旗民杂居、汉朝杂处,然而如果进一步细加分析,可以围观认知满、汉、朝三类乡村社会历史演变的进程。晚清政府逐渐推行开禁政策,以内边建设巩固外部边防,这不仅成为三类乡村社会出现的根源所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扩大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满族统治者在不自觉中超越本己,更倾向于中华民族的思考本位与国家认同。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政府,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债务风险再次凸显,如果不及时防范将极有可能导致系统性债务危机。文章通过中欧政府债务生成机制与扩散路径的比较,认为债务危机的生成机制源于举债主体的权责关系不清,而中欧的体制差异决定了两者危机扩散路径的不同。欧洲债务危机是欧元区货币财政“二元”体制下成员国间的有限扩散,而我国债务危机是行政集权与财政分权体制下自下而上逐级向中央的系统性积聚。因此,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必须从界定政府间的权责关系入手,通过明确与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权,改革体制以优化危机传导路
对外经济合作历来是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的国家政策之一,而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在新时期扩大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从FTA建设、产业合作模式、对外援助方式等方面入手,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与日本对外经济合作进行对比分析。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日本对外经济合作中针对中国的新动向应引起关注,同时应努力处理好与日本的竞合关系。
以隐逸空间划分,清遗民可分为都市遗民与乡居遗民。乡居遗民隐居于地方社会,身具传统乡绅与清室遗民双重社会角色,虽僻居乡野却不游离于地方社会之外。他们积极参与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及公益事业,履行传统乡绅社会职责,并试图以此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实现其重建过去的遗民理想。乡居遗民的社会活动有助于维系民初的地方社会秩序,然而这个固守传统立场的边缘群体终将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走向消亡。
文章对多期给付型权益连结寿险合约下保险公司的交易策略及净亏损风险进行了研究,证明并得到最小风险交易策略和净亏损风险的表达式。将最小风险交易策略应用到具体示例合约当中.运用数值模拟对应用最小风险交易策略的不同保险合约检验,通过投保人数及市场波动率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引入了亏损风险率来衡量保险公司的净亏损风险。
2016年4月16—17日,由浙江传媒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洛阳召开,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大陆6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百位生命教育研究与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生命文化传播与生命教育”主题,从东西生命文化与生命教育、生命文化传播与生命教育实践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经过两岸专家商议,论坛决定成立“海峡两岸生命教育促进会”,以推动两岸生命教育交流合作的常态化。
尤婕,美术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全闺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特邀)、第三届山东菏年临书大展等。
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发现共产主义“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区别于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根本之点。马克思正是在对资本进行辩证历史地批判中为人类找到了一条彻底走出异化、实现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未来理想社会的道路。现实性与理想性之间的辩证法及其内在张力构成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特质.同时也蕴含着人类彻底实现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生存论意蕴。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决定》2万余字中,“权”字出现了106次,覆盖了人权、产权、事权、用益物权等多种表达,包括市场和政府分权机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产权平等保护、规范行使立法权和司法权力等多种权力相关事项,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问题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只有深刻探究权力的含义和分类,明晰各种权力的来源和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构建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权力范式,才能厘清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关系,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加强和完善权力运行机制;也只有建立科学的权力范式,为改革提供理
2465号简是竹简本《文子》卷上的标题简,其中“文子”是书名,“上”指卷次,“经、圣知、明王”是三个篇名。这三篇依次对应于今本所抄九章中的前四章,今本后五章的顺序也未被打乱:不见于今本的残简文字则可以归入相应篇内,编连成章。这样可以复原出一个相当完整的竹简本,当即《汉志》著录的九篇本。
汉朝以其大一统和强盛的局面形成了深厚的“汉文化”和永久的“汉族”称谓.引起后世诗人的高度认同和由衷推崇,形成赋予特殊意味的“汉朝情结”。钱澄之身经异代,怀有黍离之悲,在明清鼎革之际的作品《藏山阁诗存》中,充满了浓重的“汉朝情结”。他与其他明遗民常在诗歌中以“汉”代“明”,以汉朝之君臣、名物、典故隐喻或指代明朝之人事。这种“汉朝情结”是汉族传统的“夷夏之防”,是明遗民“华夏正统论”的鲜明体现,集中表现了明遗民诗人的壮志、期盼、怨愤和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