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湖北省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例,从其“三区一园”独特布局、中式特色装饰、人性化空间设计、环保节能设计等内容出发,探讨了现代化医疗研究基地的建设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中医院;地域性;节能技术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base as an example, talks about its “1 parks 3 district” layout, Chinese featured decoration, and people friendly space design, energy conservation design;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base construction.
Keywords:People friendly design;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gional characteristics;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始建于1868年的湖北省中医院,2002年与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合并后更名为“湖北省中医院”,并分为“一院三址”——花园山院区、光谷院区、凤凰院区。为解决医院长期发展问题,将建设重点放在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光谷院区。2008年12月11日,湖北省中医院又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的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于是院方决定重新对光谷院区进行规划梳理,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一栋门急诊、医技、住院综合大楼,整体规模60040㎡,设计总床位数650床,届时院区床位总数将达到1000床左右(图1)。
一、“三区一园”的规划理念
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占地面积约80000㎡,整体呈矩形且四面临街,东西向约249m,南北向约300m。本次规划整合光谷院区内已建建筑、待建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及远期的培训中心、药剂中心,实现对院区“三区一园”的完整规划构想,即医疗科研区、生活区、辅助区和景观生态花园。已建建筑群包括东北区域17500㎡的医疗区,由北向南依次为门诊、医技及住院,以及西南区域40000m2的职工生活区。其中医疗区位于北侧,紧临城市主要道路,生活区、辅助区分居西南与东南,院区内的交通流线汇聚于中央形成生态主轴,串起主入口广场及三大功能区,并在中部形成中心花园。
新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综合楼)位于医疗区西侧,坐南朝北面向城市主干道珞喻路,东面与原有门诊部形成主入口广场,西侧临城市规划路设置急诊急救中心,原有门诊部的南侧设置住院部病房且临中央景观花园,见图2。
新建综合楼采取集中式布局,并按医疗功能科学有序地组合,既可缩短患者就诊及抢救的时间,又能减少医护人员的行走距离,提高医疗效率,并且在节约用地的基础上,可预留发展用地。
二、集约高效、以人为本的功能布局
(一)功能设计集约高效
新建综合楼在面积不足50000m2的用地上涵盖了门急诊、医技、住院等各功能科室,科学合理地处理各好医疗功能空间的内在联系,医护流线与患者流线的适度分离,既是平面设计的出发点也是难点。根据医疗工程设计经验,设计中采用了如下设计手段:影像中心与急诊急救就近布置,节省检查设备;手术室、ICU、中心供应、中心检验竖向层叠,利用专用电梯高效连接;门诊两个科室合用候诊区,提高空间利用率;采用单复廊结合的方式,在重要科室设置医生专用走廊,见图3。
(二)以人为本的室内外公共空间设计
新建综合楼室内外公共空间承担展现医院新风貌、新形象的重任。门诊门厅5层通高,大厅内设置的自动扶梯、服务咨询台成为医院对外主要的形象空间。门诊大厅内的医疗主街贯穿新楼,各功能空间沿医疗街展开,形成水平与垂直生长的模块,并在两侧设置餐饮、超市、银行等公共服务功能空间。新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楼北面的住院部门厅两层通高,内设宣教区,展现医院文化。门诊门厅与住院门厅、医疗街形成楼内高效的哑铃型交通骨架,同时也是医院丰富生动的形象展示廊。此外,在门诊、医技区域设置多个采光绿化天井,尤其在候诊区完全打开,使候诊人群可以享受自然的采光通风,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三)人性化护理单元
住院部的护理单元病房几乎全部朝南,并且每间病房设有3m宽的采光面,外部设置2.4m宽,进深300mm的窗台,可放置绿化盆栽,有效舒缓患者的紧张心理,提升环境品质。卫生间干湿分离,提高使用效率和洁净程度。
另外,与住院患者相比,医护人员是在护理单元中停留最久的人群,应注重对医护工作区的人性化设计。护理单元采用复廊式布局设计,护士站及生活使用空间位于两条走道之间,且紧靠患者电梯,便于及时接待服务和管控来往人员。医护区与护士站紧密相连,并设置两台专属医护电梯和相对独立的办公休息区,同时分设医生办公室和示教室以及进行中医临床研究工作的研究室。该布局利于医生护士以最短流线到达病房,降低工作强度,见图5。
三、中式意蕴、地域特色鲜明
本次方案设计以建设一所中式意蕴浓厚,地域特色鲜明的中医院为主要出发点:整体建筑取中华之鼎的形象,结合湖北所处的中原位置,寓意湖北省中医院“精医厚德、鼎立中原”;在主裙楼顶部,利用石材浮雕工法,将带状楚文化的吉祥纹样与点状的方正中式窗花纹样相结合,局部以精美的中式符号“点睛”,传递出浓郁的中式韵味;在建筑低层,接近人体尺寸的位置,采用中式窗花与点状构件的设计,从细微之处彰显中式特色;室内装饰采用与外立面一致的中式纹理,如门诊大厅中央采用楚文化符号作为照壁,做到内外协调统一,体现湖北省中医院的深厚文化底蕴,见图4。无论从建筑的整体形象,还是中式特色的装饰设计,都秉承自然得体、优雅有度的设计原则,兼具地域文化与中式风格的表达。 根据新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注重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特点,在空间功能设计中以研究型门诊及病房为主,为每个护理单元、每个科室配置相应的科研用房,充分发挥该建筑作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作用。门诊部、住院部根据中医医院的特点,设置艾灸、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治疗用房,在门诊部顶层设置治未病中心、国医馆等中医特色科室,将面积相对较大的中药房、煎药室、中药饮剂加工间设置在首层,且中药房设有防尘、防蚊、防蝇、防虫、防鼠等设施,室内下水道设有可靠的液封装置。
四、以“绿色医院”为目标
(一)绿化系统
院内采取以中医养生概念为核心的绿化系统规划,充分体现中医“三分治七分养”的济世理念。绿化设计中纳入药用观赏性植物,如银杏、黄皮、紫苏、紫薇、茉莉、薰衣草等,起到传播中医药文化功能的作用。院内石壁雕刻有本土中医大家李时珍的历史典故以及《本草纲目》中重要药典,宣传中草药知识,使患者在园中休息时,可处处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二)节能技术运用
新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因地制宜地运用了一系列节能技术,使之成为节能、低耗、环保、经济适用的“绿色中医院”。具体措施有:
1.裙房屋顶采用太阳能系统,既可供应热水,又能提供道路照明等电力资源。
2.运营管理智能化系统建立联系各功能区的电信管控通道,设置智能化监控中心对建筑的变配电、空调通风、给排水、照明、电梯等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3.空调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冷冻及冷却水泵变频控制,做到按需供水,节省水泵运行费用。
4.人员集中、新风负荷较大的系统采用全热回收技术,实现新风对排风的能量回收;全空气空调系统可根据室内CO2浓度调节新风量,满足卫生要求的前提下节约能源、节省运行费用。
5.新建大楼供冷供热方面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复合方案。“地源热泵”即将土壤换热器设置在该建筑物结构底板及室外绿化带下,共设置634口双U垂直埋管,总长度约63400m,有效深度约100m。地源热泵系统将大地作为一个巨大的蓄能体,通过冬夏交替,换热管从土壤中获得部分能量,而地源热泵冬季供暖另一部分能量则是来自大地吸收太阳能的热辐射能量,所以地源热泵系统亦被称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该系统与常规的“电制冷冷水机组+燃气锅炉”方案相比节能率大于30%以上。
“空气源热泵机组”应用于住院部区域,其空调系统设计采用两台螺杆式地源热泵机组,均为热回收型。冷凝热回收供医院卫生热水使用,热泵技术制备卫生热水本身有较高的供热能效,而在供冷季节利用热回收技术可“免费”为病房提供卫生热水,其节能效益更为可观。初步测算,采用地源热泵空调供热系统,年节省运行费用约80万元,在系统寿命期内共节省运行费用约2000万元。该技术也是在湖北地区医院建筑中的首次运用,相信将会产生较大的示范效应。
五、结束语
该工程设计阶段历时近一年,期间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省市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多次主持方案讨论会,前期方案经数次修改,相信建成后将为湖北省中医院这一历史悠久的中医品牌的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为前来就诊的市民提供更舒适的医疗环境。 (编辑 刘鲁)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中医院;地域性;节能技术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base as an example, talks about its “1 parks 3 district” layout, Chinese featured decoration, and people friendly space design, energy conservation design;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base construction.
Keywords:People friendly design;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gional characteristics;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始建于1868年的湖北省中医院,2002年与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合并后更名为“湖北省中医院”,并分为“一院三址”——花园山院区、光谷院区、凤凰院区。为解决医院长期发展问题,将建设重点放在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光谷院区。2008年12月11日,湖北省中医院又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的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于是院方决定重新对光谷院区进行规划梳理,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一栋门急诊、医技、住院综合大楼,整体规模60040㎡,设计总床位数650床,届时院区床位总数将达到1000床左右(图1)。
一、“三区一园”的规划理念
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占地面积约80000㎡,整体呈矩形且四面临街,东西向约249m,南北向约300m。本次规划整合光谷院区内已建建筑、待建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及远期的培训中心、药剂中心,实现对院区“三区一园”的完整规划构想,即医疗科研区、生活区、辅助区和景观生态花园。已建建筑群包括东北区域17500㎡的医疗区,由北向南依次为门诊、医技及住院,以及西南区域40000m2的职工生活区。其中医疗区位于北侧,紧临城市主要道路,生活区、辅助区分居西南与东南,院区内的交通流线汇聚于中央形成生态主轴,串起主入口广场及三大功能区,并在中部形成中心花园。
新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综合楼)位于医疗区西侧,坐南朝北面向城市主干道珞喻路,东面与原有门诊部形成主入口广场,西侧临城市规划路设置急诊急救中心,原有门诊部的南侧设置住院部病房且临中央景观花园,见图2。
新建综合楼采取集中式布局,并按医疗功能科学有序地组合,既可缩短患者就诊及抢救的时间,又能减少医护人员的行走距离,提高医疗效率,并且在节约用地的基础上,可预留发展用地。
二、集约高效、以人为本的功能布局
(一)功能设计集约高效
新建综合楼在面积不足50000m2的用地上涵盖了门急诊、医技、住院等各功能科室,科学合理地处理各好医疗功能空间的内在联系,医护流线与患者流线的适度分离,既是平面设计的出发点也是难点。根据医疗工程设计经验,设计中采用了如下设计手段:影像中心与急诊急救就近布置,节省检查设备;手术室、ICU、中心供应、中心检验竖向层叠,利用专用电梯高效连接;门诊两个科室合用候诊区,提高空间利用率;采用单复廊结合的方式,在重要科室设置医生专用走廊,见图3。
(二)以人为本的室内外公共空间设计
新建综合楼室内外公共空间承担展现医院新风貌、新形象的重任。门诊门厅5层通高,大厅内设置的自动扶梯、服务咨询台成为医院对外主要的形象空间。门诊大厅内的医疗主街贯穿新楼,各功能空间沿医疗街展开,形成水平与垂直生长的模块,并在两侧设置餐饮、超市、银行等公共服务功能空间。新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楼北面的住院部门厅两层通高,内设宣教区,展现医院文化。门诊门厅与住院门厅、医疗街形成楼内高效的哑铃型交通骨架,同时也是医院丰富生动的形象展示廊。此外,在门诊、医技区域设置多个采光绿化天井,尤其在候诊区完全打开,使候诊人群可以享受自然的采光通风,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三)人性化护理单元
住院部的护理单元病房几乎全部朝南,并且每间病房设有3m宽的采光面,外部设置2.4m宽,进深300mm的窗台,可放置绿化盆栽,有效舒缓患者的紧张心理,提升环境品质。卫生间干湿分离,提高使用效率和洁净程度。
另外,与住院患者相比,医护人员是在护理单元中停留最久的人群,应注重对医护工作区的人性化设计。护理单元采用复廊式布局设计,护士站及生活使用空间位于两条走道之间,且紧靠患者电梯,便于及时接待服务和管控来往人员。医护区与护士站紧密相连,并设置两台专属医护电梯和相对独立的办公休息区,同时分设医生办公室和示教室以及进行中医临床研究工作的研究室。该布局利于医生护士以最短流线到达病房,降低工作强度,见图5。
三、中式意蕴、地域特色鲜明
本次方案设计以建设一所中式意蕴浓厚,地域特色鲜明的中医院为主要出发点:整体建筑取中华之鼎的形象,结合湖北所处的中原位置,寓意湖北省中医院“精医厚德、鼎立中原”;在主裙楼顶部,利用石材浮雕工法,将带状楚文化的吉祥纹样与点状的方正中式窗花纹样相结合,局部以精美的中式符号“点睛”,传递出浓郁的中式韵味;在建筑低层,接近人体尺寸的位置,采用中式窗花与点状构件的设计,从细微之处彰显中式特色;室内装饰采用与外立面一致的中式纹理,如门诊大厅中央采用楚文化符号作为照壁,做到内外协调统一,体现湖北省中医院的深厚文化底蕴,见图4。无论从建筑的整体形象,还是中式特色的装饰设计,都秉承自然得体、优雅有度的设计原则,兼具地域文化与中式风格的表达。 根据新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注重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特点,在空间功能设计中以研究型门诊及病房为主,为每个护理单元、每个科室配置相应的科研用房,充分发挥该建筑作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作用。门诊部、住院部根据中医医院的特点,设置艾灸、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治疗用房,在门诊部顶层设置治未病中心、国医馆等中医特色科室,将面积相对较大的中药房、煎药室、中药饮剂加工间设置在首层,且中药房设有防尘、防蚊、防蝇、防虫、防鼠等设施,室内下水道设有可靠的液封装置。
四、以“绿色医院”为目标
(一)绿化系统
院内采取以中医养生概念为核心的绿化系统规划,充分体现中医“三分治七分养”的济世理念。绿化设计中纳入药用观赏性植物,如银杏、黄皮、紫苏、紫薇、茉莉、薰衣草等,起到传播中医药文化功能的作用。院内石壁雕刻有本土中医大家李时珍的历史典故以及《本草纲目》中重要药典,宣传中草药知识,使患者在园中休息时,可处处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二)节能技术运用
新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因地制宜地运用了一系列节能技术,使之成为节能、低耗、环保、经济适用的“绿色中医院”。具体措施有:
1.裙房屋顶采用太阳能系统,既可供应热水,又能提供道路照明等电力资源。
2.运营管理智能化系统建立联系各功能区的电信管控通道,设置智能化监控中心对建筑的变配电、空调通风、给排水、照明、电梯等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3.空调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冷冻及冷却水泵变频控制,做到按需供水,节省水泵运行费用。
4.人员集中、新风负荷较大的系统采用全热回收技术,实现新风对排风的能量回收;全空气空调系统可根据室内CO2浓度调节新风量,满足卫生要求的前提下节约能源、节省运行费用。
5.新建大楼供冷供热方面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复合方案。“地源热泵”即将土壤换热器设置在该建筑物结构底板及室外绿化带下,共设置634口双U垂直埋管,总长度约63400m,有效深度约100m。地源热泵系统将大地作为一个巨大的蓄能体,通过冬夏交替,换热管从土壤中获得部分能量,而地源热泵冬季供暖另一部分能量则是来自大地吸收太阳能的热辐射能量,所以地源热泵系统亦被称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该系统与常规的“电制冷冷水机组+燃气锅炉”方案相比节能率大于30%以上。
“空气源热泵机组”应用于住院部区域,其空调系统设计采用两台螺杆式地源热泵机组,均为热回收型。冷凝热回收供医院卫生热水使用,热泵技术制备卫生热水本身有较高的供热能效,而在供冷季节利用热回收技术可“免费”为病房提供卫生热水,其节能效益更为可观。初步测算,采用地源热泵空调供热系统,年节省运行费用约80万元,在系统寿命期内共节省运行费用约2000万元。该技术也是在湖北地区医院建筑中的首次运用,相信将会产生较大的示范效应。
五、结束语
该工程设计阶段历时近一年,期间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省市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多次主持方案讨论会,前期方案经数次修改,相信建成后将为湖北省中医院这一历史悠久的中医品牌的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为前来就诊的市民提供更舒适的医疗环境。 (编辑 刘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