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高校美术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美术理论教学的实际现状,探讨了普通高校美术专业理论教学改革可行性目标和措施。希望在现有机制和生源状况下,通过理论教学的改革,使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美术理论课程有新的认识,并对其艺术专业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美术理论;改革;影响
对于大多数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似乎美术理论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的一门“次要”课程。导致美术专业理论课不受欢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学生学习态度和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理论课本身没有专业课那么吸引学生专注力的学科特点原因,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有趣味的引导,教学方法落后等原因。讨论和寻求解决以上问题,是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笔者在理论教学实践中的个案为例,希望在现有机制和生源状况下,通过理论教学的改革,使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美术理论课程有新的认识,并对其艺术专业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总结了一些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方法以供商榷。
一、搬到博物馆和画廊的理论课堂
当代大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之外有很多机会接触如网络手机、媒体、电影等多种环境下的视觉影像,因而会对图片和没有相应视觉经验的纯艺术图片及视频资料产生视觉疲劳。笔者认为,一个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观,除了课堂上要接受专业实践的培养和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还要经常性地参观一些当代艺术的展览,同时美术理论教师应给予一些基础的现当代艺术理念的知识教育。此处要强调的是,所谓的“四年仅有一次”的艺术考察是不能满足学生这些需求的,只有常态化的参与或关注现代艺术的交流活动才会持久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对理论教学的深入理解。这样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对古代艺术家及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美术馆或有艺术家作品的地方才能真正体验古典大师的魅力所在。而我们的美术史教学却是像闭门造车一样,坐在教室里看看老师收集的艺术品图片,背背美术理论教材里总结好的答案,就可以过关了。这种空对空的理论学习方法,实在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美术教师,连我自己都为那些不甚清晰的图片感到羞愧,因为再好的语言表达,再清晰的图片都无法代替亲身体验所带来的视觉审美的感官愉悦。更何况当代艺术中有许多艺术作品是互动式的、高科技的甚至鼓励观众参与的艺术,这岂是只看图片就能体会到的愉悦呢?对高科技的运用也是当今世界艺术发展的趋势,因而那些动态的、瞬间的艺术作品呈现的方式已不仅仅是静态的图片所能代替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将审美的权利留给学生,将讲解的方式由传统的多媒体教室移向更多变的美术馆或博物馆,以此在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并进而关注审美、技法以及流派、风格等理论问题的探讨。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直接感受到作品的尺寸、色彩、构图、技法、肌理等艺术语言所带来的审美感受,这是在传统教学中PPT图片、视频所无法代替的审美经验。然而,管理者往往出于对安全、经济支出等种种担忧,并不支持理论课的这些请求。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鼓励学生关注现当代艺术,除了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现代艺术展览外,美术理论教师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浏览艺术类网站。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應该养成一个经常浏览艺术类网站的习惯。随着越来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网络、微信等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主要渠道。因而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艺术类网站,公众号等。一方面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及时浏览现当代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开拓了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实时了解到全国各地最新的艺术展览信息,方便安排时间参展。这些看似无关的活动,对学生的创作实践和艺术修养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师也可以就最新的艺术活动与学生展开讨论,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也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理论课堂的兴趣。大部分的艺术类网站如雅昌艺术网、凤凰艺术网、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的网站以及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网站等,都有大量的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绘画、设计、雕塑、陶瓷、建筑几乎美术专业学生所关注的作品都可以找得到。同时,这些网络资源还有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的批评性文章,这些对艺术问题的探讨性文章,可以对美术理论教学起到辅助和扩展的作用。
三、开展主题性讨论关注
热点话题
在高校美术专业理论教学改革中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也是美术理论教学可行性探索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艺术类网站和博物馆、美术馆的结果,可以就当下艺术圈所探讨的热点话题进行主体性讨论,并以讨论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开展教学,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比起专门开设的《美术鉴赏》课程更为有趣。教师可就当下一些艺术家关注的问题设置论题,引导学生积极查询资料,并在课堂中参与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讨论中能启发学生对艺术史或艺术理论的发展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长期下去就会在自己的实践创作中体现出来。只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眼光,才能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艺术圈的先锋思想,也能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发展的方向。在开展讨论的同时,还要进行配套的教学改革,即“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开展讨论式教学。如果人数过多(30人以上)师生互动就会大打折扣,因而要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必须要求小班教学。目前大部分高校理论课仍是上大课,一个老师面对六七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很难做到与学生全面深入地交流,更无从谈起照顾个别学生的特殊兴趣和要求。有时,教师为完成教务处的教学检查还要不得不赶进度、讲教材。另外,教务处对教师课时量和上课人数的要求也不符合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情况,探究式小班化教学与教师的工资和课时量产生冲突的情况下,一旦影响到教师的工资待遇,小班化教学就只能成为空谈。因此,只有教学政策的制定者与教师共同努力并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这种改革才能得以实施。
四、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
教务处或上级部门为督促教师的工作,常常要求美术史论课教师在考试科目中,要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标准答案这种模式,正是限制学生思维的桎梏。既然有标准答案,严格来说教师在讲解时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思路和确定性的叙述方式。而对于艺术来说甚至连什么是艺术这样一个问题都一直是艺术家不断拓展的问题,更何况艺术史是由古往今来无数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在推动着,艺术的本质决定了艺术是需要不断创造和有新鲜感的,如果教师告诉一个学生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在谋杀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因而,艺术史和艺术理论课也像理工科一样必须要一个标准答案的想法是外行的和愚蠢的。教学管理部门在管理上的一刀切,直接抹杀的是学生鲜活的思维和创造力。实施非标准答案的考试方式,更能体现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同时也为那些有创造性和较高艺术理论素养的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比如一些作品分析题,或者对一些艺术家、艺术流派或风格的研究或分析,不一定就是教材中所讲到的观点或看法,但是建立在一定艺术史常识上的个性发挥和多样化的思考是可以允许的。考核的内容也可以就某个课堂讨论的话题或艺术审美等方面的争论等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以作品的形式呈现。事实上,古今中外那些卓有建树的大师,都是既有实践创作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艺术家。尽管笔者最近几年一直在尝试美术理论考试的改革,试图摸索出非标准答案的考试出题方法和对策,然而由于现有制度的局限很难往前推进。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就意味着那些没有专业知识的非专业人员监督和判断美术理论教学成果的不确定性。即便如此,笔者仍期盼有朝一日,能够在考核制度中给予美术理论教师以相对自由的空间,而不是生搬硬套。
以上关于高校美术理论教学改革方法的探索,仅限于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建议,提出供同行们共同思考和商榷。
作者单位:
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高校美术理论;改革;影响
对于大多数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似乎美术理论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的一门“次要”课程。导致美术专业理论课不受欢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学生学习态度和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理论课本身没有专业课那么吸引学生专注力的学科特点原因,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有趣味的引导,教学方法落后等原因。讨论和寻求解决以上问题,是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笔者在理论教学实践中的个案为例,希望在现有机制和生源状况下,通过理论教学的改革,使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美术理论课程有新的认识,并对其艺术专业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总结了一些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方法以供商榷。
一、搬到博物馆和画廊的理论课堂
当代大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之外有很多机会接触如网络手机、媒体、电影等多种环境下的视觉影像,因而会对图片和没有相应视觉经验的纯艺术图片及视频资料产生视觉疲劳。笔者认为,一个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观,除了课堂上要接受专业实践的培养和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还要经常性地参观一些当代艺术的展览,同时美术理论教师应给予一些基础的现当代艺术理念的知识教育。此处要强调的是,所谓的“四年仅有一次”的艺术考察是不能满足学生这些需求的,只有常态化的参与或关注现代艺术的交流活动才会持久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对理论教学的深入理解。这样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对古代艺术家及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美术馆或有艺术家作品的地方才能真正体验古典大师的魅力所在。而我们的美术史教学却是像闭门造车一样,坐在教室里看看老师收集的艺术品图片,背背美术理论教材里总结好的答案,就可以过关了。这种空对空的理论学习方法,实在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美术教师,连我自己都为那些不甚清晰的图片感到羞愧,因为再好的语言表达,再清晰的图片都无法代替亲身体验所带来的视觉审美的感官愉悦。更何况当代艺术中有许多艺术作品是互动式的、高科技的甚至鼓励观众参与的艺术,这岂是只看图片就能体会到的愉悦呢?对高科技的运用也是当今世界艺术发展的趋势,因而那些动态的、瞬间的艺术作品呈现的方式已不仅仅是静态的图片所能代替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将审美的权利留给学生,将讲解的方式由传统的多媒体教室移向更多变的美术馆或博物馆,以此在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并进而关注审美、技法以及流派、风格等理论问题的探讨。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直接感受到作品的尺寸、色彩、构图、技法、肌理等艺术语言所带来的审美感受,这是在传统教学中PPT图片、视频所无法代替的审美经验。然而,管理者往往出于对安全、经济支出等种种担忧,并不支持理论课的这些请求。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鼓励学生关注现当代艺术,除了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现代艺术展览外,美术理论教师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浏览艺术类网站。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應该养成一个经常浏览艺术类网站的习惯。随着越来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网络、微信等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主要渠道。因而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艺术类网站,公众号等。一方面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及时浏览现当代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开拓了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实时了解到全国各地最新的艺术展览信息,方便安排时间参展。这些看似无关的活动,对学生的创作实践和艺术修养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师也可以就最新的艺术活动与学生展开讨论,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也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理论课堂的兴趣。大部分的艺术类网站如雅昌艺术网、凤凰艺术网、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的网站以及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网站等,都有大量的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绘画、设计、雕塑、陶瓷、建筑几乎美术专业学生所关注的作品都可以找得到。同时,这些网络资源还有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的批评性文章,这些对艺术问题的探讨性文章,可以对美术理论教学起到辅助和扩展的作用。
三、开展主题性讨论关注
热点话题
在高校美术专业理论教学改革中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也是美术理论教学可行性探索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艺术类网站和博物馆、美术馆的结果,可以就当下艺术圈所探讨的热点话题进行主体性讨论,并以讨论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开展教学,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比起专门开设的《美术鉴赏》课程更为有趣。教师可就当下一些艺术家关注的问题设置论题,引导学生积极查询资料,并在课堂中参与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讨论中能启发学生对艺术史或艺术理论的发展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长期下去就会在自己的实践创作中体现出来。只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眼光,才能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艺术圈的先锋思想,也能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发展的方向。在开展讨论的同时,还要进行配套的教学改革,即“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开展讨论式教学。如果人数过多(30人以上)师生互动就会大打折扣,因而要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必须要求小班教学。目前大部分高校理论课仍是上大课,一个老师面对六七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很难做到与学生全面深入地交流,更无从谈起照顾个别学生的特殊兴趣和要求。有时,教师为完成教务处的教学检查还要不得不赶进度、讲教材。另外,教务处对教师课时量和上课人数的要求也不符合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情况,探究式小班化教学与教师的工资和课时量产生冲突的情况下,一旦影响到教师的工资待遇,小班化教学就只能成为空谈。因此,只有教学政策的制定者与教师共同努力并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这种改革才能得以实施。
四、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
教务处或上级部门为督促教师的工作,常常要求美术史论课教师在考试科目中,要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标准答案这种模式,正是限制学生思维的桎梏。既然有标准答案,严格来说教师在讲解时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思路和确定性的叙述方式。而对于艺术来说甚至连什么是艺术这样一个问题都一直是艺术家不断拓展的问题,更何况艺术史是由古往今来无数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在推动着,艺术的本质决定了艺术是需要不断创造和有新鲜感的,如果教师告诉一个学生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在谋杀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因而,艺术史和艺术理论课也像理工科一样必须要一个标准答案的想法是外行的和愚蠢的。教学管理部门在管理上的一刀切,直接抹杀的是学生鲜活的思维和创造力。实施非标准答案的考试方式,更能体现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同时也为那些有创造性和较高艺术理论素养的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比如一些作品分析题,或者对一些艺术家、艺术流派或风格的研究或分析,不一定就是教材中所讲到的观点或看法,但是建立在一定艺术史常识上的个性发挥和多样化的思考是可以允许的。考核的内容也可以就某个课堂讨论的话题或艺术审美等方面的争论等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以作品的形式呈现。事实上,古今中外那些卓有建树的大师,都是既有实践创作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艺术家。尽管笔者最近几年一直在尝试美术理论考试的改革,试图摸索出非标准答案的考试出题方法和对策,然而由于现有制度的局限很难往前推进。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就意味着那些没有专业知识的非专业人员监督和判断美术理论教学成果的不确定性。即便如此,笔者仍期盼有朝一日,能够在考核制度中给予美术理论教师以相对自由的空间,而不是生搬硬套。
以上关于高校美术理论教学改革方法的探索,仅限于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建议,提出供同行们共同思考和商榷。
作者单位:
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