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一位在屠格涅夫口中“不但创造了俄罗斯语言,还创造了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作家,他不但在浪漫主义诗作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同样也是杰出的,他笔下的多余人及小人物形象更是开创了俄国同类文学的先河,因此,针对他笔下这两类形象进行研究对理解普希金的现实主义作品乃至整个俄罗斯文学都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关键词:普希金 多余人 小人物
多余人和小人物形象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而在俄罗斯开创这两种文学典型的是同一个人——普希金,其在诗歌方面成就了无数辉煌,成为了“俄国诗歌的太阳”,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达到了巅峰,作家用他仅仅38年的人生,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这是俄国文学上的一个传奇。历来研究普希金浪漫主义诗歌的人不计其数,文学上甚至把普希金划分到浪漫主义的类别中去,而对他的现实主义作品研究较少,提到多余人或是小人物可能更容易联想到的是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中的罗亭,或者果戈里笔下的乞乞科夫,大多数人更愿意研究发展得更成熟的多余人或者小人物,而对普希金的开创作品有所忽视,然而从历史背景、文学地位、思想价值等多方面角度来说,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和小人物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 多余人与小人物
多余人和小人物都是文学作品里的特有名词,多余人指沙皇专制下农奴制社会中的优秀知识分子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力图有所作为,然而,在社会中又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贵族青年。这些人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而又无力改变,成为社会的“多余人”。小人物则是指19世纪俄国处于社会底层的、安分守己、性格懦弱甚至胆小怕事,成为“大人物”剥削对象的典型形象。在普希金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两种形象同时存在,在1830年的“波尔金诺之秋”,普希金就完成了有关多余人和小人物的相关作品。其实多余人和小人物这两种形象并不相关,然而位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两种形象却在普希金的不同作品中以鲜明的特色存在,而且关于多余人的评价还相当高,甚至有人说这一文学形象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可见普希金对俄国生活的洞悉以及其高超的塑造能力。
二 “聪明的废物”——叶甫盖尼·奥涅金
在普希金写过的众多小说中,奥涅金的形象可谓是最深入人心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更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之作。这里的这个奥涅金就是普希金笔下的一个多余人,他是一个贵族青年,在上流社会中生活得颇为厌倦,因继承遗产来到伯父乡下的庄园,在这里他与另外一位贵族青年连斯基成为了好友,并同时爱上了邻村地主的小女儿奥丽嘉。面对地主大女儿达吉雅娜的追求,奥涅金冷淡拒绝,并为争夺奥丽嘉与好友连斯基决斗,连斯基在决斗中死去,奥涅金也因愧疚离开。几年后回到上流社会,他发现达吉雅娜成为了一位将军夫人,这时奥涅金对她产生了爱意,写信求爱却遭到了达吉雅娜的拒绝,以后又离开上流社会到处飘流。
赫尔岑说过:“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路都会碰见他。”可见奥涅金这一形象的代表性。从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到处飘流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爱情失败的贵族青年。奥涅金并不是没有才能,他从小便接受贵族式的传统教育,读过亚当·斯密斯的《国富论》,在农村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受到过卢梭民主思想的影响,然而他所有的聪明才智更多地却用在了社交情场上,他机智的谈吐,适时地卖弄拉丁语以及法语,熟练的情场把戏使他成为了社交场上的宠儿,这种乐趣只能让他沉溺一时,时间一长他也就厌倦了,长期的社交生活使他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工作更是乏味异常,这种久经声色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生活上失去了追求,在事业上自然也一事无成。
面对友情和爱情奥涅金同样的失败,他吸取了进步的思想,对上流社会生活充满鄙视,然而又在行动上接受了上流社会的陋习,与好友为争夺女人而决斗致友人死亡,而面对达吉雅娜的追求却冷淡拒之,多年后重遇却为时太晚。
事业和爱情都找不到归宿的聪明人的确让人惋惜,让人惋惜的是他的聪明才智没有得到发挥,只落得彷徨而终的下场。别林斯基把这一类人称作“聪明的废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多余人。这一类人物之所以成为典型是由于在当时的俄罗斯这类人并不在少数。这部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19世纪20到30年代正是俄罗斯民族觉醒的大时代,最先觉醒的应该是这一群贵族群里的进步青年,他们反对农奴制而又受到身份阶级的限制,他们看到贵族的前景,却又不敢站到革命的队伍中去,因此也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在塑造这一典型的人物时,普希金也是颇费功力的,力求从各种细节中尽可能地给我们展现出一个圆形的人物形象,例如,在表现他受到过进步思想的影响时,写了他读过亚当·斯密斯的《国富论》,在农村还进行了自由主义改革。在表现他沉溺声色的时候,又抓住了他一天要赴三个宴会,梳妆台上摆满了化妆用具以及每天在镜子前要耗时多刻的细节进行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性格上较为复杂的奥涅金。为了让他的形象跃然纸上,普希金还有意让相关人物进行对比烘托,如小说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便与主人公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奥涅金长期在上流社会当中,虽为人民努力过一些但其实与人民的距离是相当遥远的,而达吉雅娜是扎根人民当中的,从她平凡的名字、热爱民歌与故事、热爱大自然,到了上流社会中依然不忘初心,这是她与奥涅金形成鲜明对比之处。同时连斯基的热情率真也衬托出奥涅金的怀疑现实,这都可见普希金为笔下这个多余人的形象注入的匠心。
三 平凡可怜的小人物——驿站长
普希金的视角除了伸向了他所熟知的贵族圈之外,还伸向了底层人物圈,表现出了他对底层人物生活的关切,《驿站长》中的维林无疑是他倾注情感的一个人物。
如果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的老父亲被两个女儿抛弃让人同情,那么人们应该更同情这个驿站长。小说写的是贵族青年明斯基拐骗驿站长女儿的故事。小说主人公维林是一位小小的驿站长,驿站长不是容易干的活,由于地位卑微经常会受到来自各地身份不同的人的斥责,幸而维林有个乖巧美丽的女儿作陪,路过的人见过这女孩能立马消气,维林把女儿当成掌上明珠,而有一次一位路过的贵族青年明斯基看见这女孩却装病继而骗走了她,维林悲愤异常,意图救回女儿却被赶出门外,最后孤独悲惨地离世。 普希金在叙述时,用了非常大一段文字来给读者讲驿站长的处境:“十四等官阶的背黑锅的角色,那官衔只够他抵挡拳打脚踢之用,而且并非每次都抵挡得住。”这告诉读者驿站长地位的卑微,生活的艰难。然而在作家的眼中,这些被欺凌的人却有着闪亮的人格,“这些遭人唾骂的站长,一般说来大都为人平和,天性助人为乐,爱跟人交往,不求名,也不太逐利”,小说中的小人物驿站长维林也多次体现出他的这些优点,小说维林一出场便叫女儿给淋湿了身的“我”拿茶饮并叮嘱她多拿些奶油,这一细节看出站长对人的关怀之情。同样,当“我”离开时,站长对陌生的“我”送来平安的祝愿并让心爱的女儿送我。维林为人平和,喜与人交往,能够与陌生的“我”把酒相谈胜似熟人。在第二次相遇时仍然能够通过几杯果酒与“我”推心置腹,畅谈心事。这个小人物有他善的一面,可是也是他的善,让他失去了女儿,明斯基装病,他“把自己的床铺让给他,并且决定,病人如果还不见好,明晨便打发人到C城去请医生”。可见维林对人的善意,当明斯基的病好了,他竟舍不得让他离开,并且让女儿乘坐他的车去教堂,这让明斯基有机可乘拐走了杜尼娅。
也许是小人物的生活困苦、地位卑微,让杜尼娅离开了父亲去追求她的上流生活,维林的几次寻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救女心切的父亲,然而在救女的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小人物面对大人物的无奈。维林找到了明斯基,一个拐骗了别人女儿的贵族面对受害者,居然理直气壮,用钱去打发他,第二次找到了女儿,却被明斯基赶出门外推到楼梯上。由此可见,大人物对于小人物的无情剥削,也如维林自己说的“这种姑娘,她不是头一个,也不是末一个,过路浪子拐了去,养一阵子然后扔掉了事。这种傻丫头彼得堡多的是,今日遍身罗绮,一眨眼,明日就跟穷光蛋一道去扫街了”。维林的预言虽然没有在作品中呈现,但是从侧面反映出来不仅他这种小人物受到欺凌、剥削,他们的女儿在这个社会中也是十分弱势的。
尽管维林有着种种人性光辉,但难免也有不少小人物的缺陷,为维护自尊扔掉明斯基给的卢布后,想了想又回去寻找,这里看出他贪婪的本性。在友人劝他去告状时,他却选择吞声忍气,这里看出他胆小怕事,以及懦弱的性格。
在《驿站长》中,普希金通过明斯基与杜尼娅使得小人物维林的形象更加完满,明斯基作为大人物——贵族的代表,极尽大人物的本色欺凌维林,使得维林这类小人物形象更为突出。而作为女儿的杜尼娅舍弃父亲选择富贵的生活,此后对父亲不闻不问,使得维林的晚景恰似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可高老头尚有一日富贵,平凡的维林却是多年贫苦,忍气吞声把女儿养大却没有获得女儿的赡养,而杜尼娅最后的出场,回到父亲的坟前落泪,更加深了这个小人物的悲剧色彩。小孩感叹杜尼娅“多好的一位太太”无不是对整个故事莫大的讽刺。
四 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和小人物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和小人物,上至贵族圈下至底层人物,让我们较为完整地感受到当时俄罗斯的生活,也为俄罗斯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领后世作家把眼光关注到这些社会的边缘人物上。与西欧的“世纪儿”相对应,在俄罗斯的文学中诞生了他们独特的文学形象——多余人和小人物。正如杜波罗留多夫对于多余人的看法“多余人是我们土生的民族典型,所以我们那些严肃的艺术家,没有一个是能够避开这种典型的”,如他所说,在后来的严肃作家中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所写的奥勃洛莫夫等都是受普希金笔下奥涅金的影响创作出来的独具俄罗斯特色的文学形象。同样,在小人物方面,在普希金笔下小人物维林的影响下,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创作小人物,从不同时期的小人物反映出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变化。经普希金对多余人和小人物的开创,两种文学形象各发展成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支,多余人系列以及小人物系列,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共同展示出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独特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森仔妈妈:《普希金笔下的第一个小人物:驿站长萨姆松·威林》,新浪博客,2011年5月9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21c270100u29b.html
[3] 谭娜:《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旅游总览》(行业版),2012年第1期。
[4] 惠继东:《底层的人们: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 宋德发:《面对永恒矛盾的普希金——普希金的“都市世界”与“自然世界”》,《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4期。
[6] 周颖:《女性情结·女性·女性意识——关于多元语境下对普希金文本的解读》,《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付晓,河北联合大学讲师)
关键词:普希金 多余人 小人物
多余人和小人物形象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而在俄罗斯开创这两种文学典型的是同一个人——普希金,其在诗歌方面成就了无数辉煌,成为了“俄国诗歌的太阳”,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达到了巅峰,作家用他仅仅38年的人生,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这是俄国文学上的一个传奇。历来研究普希金浪漫主义诗歌的人不计其数,文学上甚至把普希金划分到浪漫主义的类别中去,而对他的现实主义作品研究较少,提到多余人或是小人物可能更容易联想到的是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中的罗亭,或者果戈里笔下的乞乞科夫,大多数人更愿意研究发展得更成熟的多余人或者小人物,而对普希金的开创作品有所忽视,然而从历史背景、文学地位、思想价值等多方面角度来说,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和小人物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 多余人与小人物
多余人和小人物都是文学作品里的特有名词,多余人指沙皇专制下农奴制社会中的优秀知识分子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力图有所作为,然而,在社会中又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贵族青年。这些人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而又无力改变,成为社会的“多余人”。小人物则是指19世纪俄国处于社会底层的、安分守己、性格懦弱甚至胆小怕事,成为“大人物”剥削对象的典型形象。在普希金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两种形象同时存在,在1830年的“波尔金诺之秋”,普希金就完成了有关多余人和小人物的相关作品。其实多余人和小人物这两种形象并不相关,然而位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两种形象却在普希金的不同作品中以鲜明的特色存在,而且关于多余人的评价还相当高,甚至有人说这一文学形象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可见普希金对俄国生活的洞悉以及其高超的塑造能力。
二 “聪明的废物”——叶甫盖尼·奥涅金
在普希金写过的众多小说中,奥涅金的形象可谓是最深入人心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更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之作。这里的这个奥涅金就是普希金笔下的一个多余人,他是一个贵族青年,在上流社会中生活得颇为厌倦,因继承遗产来到伯父乡下的庄园,在这里他与另外一位贵族青年连斯基成为了好友,并同时爱上了邻村地主的小女儿奥丽嘉。面对地主大女儿达吉雅娜的追求,奥涅金冷淡拒绝,并为争夺奥丽嘉与好友连斯基决斗,连斯基在决斗中死去,奥涅金也因愧疚离开。几年后回到上流社会,他发现达吉雅娜成为了一位将军夫人,这时奥涅金对她产生了爱意,写信求爱却遭到了达吉雅娜的拒绝,以后又离开上流社会到处飘流。
赫尔岑说过:“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路都会碰见他。”可见奥涅金这一形象的代表性。从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到处飘流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爱情失败的贵族青年。奥涅金并不是没有才能,他从小便接受贵族式的传统教育,读过亚当·斯密斯的《国富论》,在农村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受到过卢梭民主思想的影响,然而他所有的聪明才智更多地却用在了社交情场上,他机智的谈吐,适时地卖弄拉丁语以及法语,熟练的情场把戏使他成为了社交场上的宠儿,这种乐趣只能让他沉溺一时,时间一长他也就厌倦了,长期的社交生活使他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工作更是乏味异常,这种久经声色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生活上失去了追求,在事业上自然也一事无成。
面对友情和爱情奥涅金同样的失败,他吸取了进步的思想,对上流社会生活充满鄙视,然而又在行动上接受了上流社会的陋习,与好友为争夺女人而决斗致友人死亡,而面对达吉雅娜的追求却冷淡拒之,多年后重遇却为时太晚。
事业和爱情都找不到归宿的聪明人的确让人惋惜,让人惋惜的是他的聪明才智没有得到发挥,只落得彷徨而终的下场。别林斯基把这一类人称作“聪明的废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多余人。这一类人物之所以成为典型是由于在当时的俄罗斯这类人并不在少数。这部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19世纪20到30年代正是俄罗斯民族觉醒的大时代,最先觉醒的应该是这一群贵族群里的进步青年,他们反对农奴制而又受到身份阶级的限制,他们看到贵族的前景,却又不敢站到革命的队伍中去,因此也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在塑造这一典型的人物时,普希金也是颇费功力的,力求从各种细节中尽可能地给我们展现出一个圆形的人物形象,例如,在表现他受到过进步思想的影响时,写了他读过亚当·斯密斯的《国富论》,在农村还进行了自由主义改革。在表现他沉溺声色的时候,又抓住了他一天要赴三个宴会,梳妆台上摆满了化妆用具以及每天在镜子前要耗时多刻的细节进行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性格上较为复杂的奥涅金。为了让他的形象跃然纸上,普希金还有意让相关人物进行对比烘托,如小说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便与主人公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奥涅金长期在上流社会当中,虽为人民努力过一些但其实与人民的距离是相当遥远的,而达吉雅娜是扎根人民当中的,从她平凡的名字、热爱民歌与故事、热爱大自然,到了上流社会中依然不忘初心,这是她与奥涅金形成鲜明对比之处。同时连斯基的热情率真也衬托出奥涅金的怀疑现实,这都可见普希金为笔下这个多余人的形象注入的匠心。
三 平凡可怜的小人物——驿站长
普希金的视角除了伸向了他所熟知的贵族圈之外,还伸向了底层人物圈,表现出了他对底层人物生活的关切,《驿站长》中的维林无疑是他倾注情感的一个人物。
如果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的老父亲被两个女儿抛弃让人同情,那么人们应该更同情这个驿站长。小说写的是贵族青年明斯基拐骗驿站长女儿的故事。小说主人公维林是一位小小的驿站长,驿站长不是容易干的活,由于地位卑微经常会受到来自各地身份不同的人的斥责,幸而维林有个乖巧美丽的女儿作陪,路过的人见过这女孩能立马消气,维林把女儿当成掌上明珠,而有一次一位路过的贵族青年明斯基看见这女孩却装病继而骗走了她,维林悲愤异常,意图救回女儿却被赶出门外,最后孤独悲惨地离世。 普希金在叙述时,用了非常大一段文字来给读者讲驿站长的处境:“十四等官阶的背黑锅的角色,那官衔只够他抵挡拳打脚踢之用,而且并非每次都抵挡得住。”这告诉读者驿站长地位的卑微,生活的艰难。然而在作家的眼中,这些被欺凌的人却有着闪亮的人格,“这些遭人唾骂的站长,一般说来大都为人平和,天性助人为乐,爱跟人交往,不求名,也不太逐利”,小说中的小人物驿站长维林也多次体现出他的这些优点,小说维林一出场便叫女儿给淋湿了身的“我”拿茶饮并叮嘱她多拿些奶油,这一细节看出站长对人的关怀之情。同样,当“我”离开时,站长对陌生的“我”送来平安的祝愿并让心爱的女儿送我。维林为人平和,喜与人交往,能够与陌生的“我”把酒相谈胜似熟人。在第二次相遇时仍然能够通过几杯果酒与“我”推心置腹,畅谈心事。这个小人物有他善的一面,可是也是他的善,让他失去了女儿,明斯基装病,他“把自己的床铺让给他,并且决定,病人如果还不见好,明晨便打发人到C城去请医生”。可见维林对人的善意,当明斯基的病好了,他竟舍不得让他离开,并且让女儿乘坐他的车去教堂,这让明斯基有机可乘拐走了杜尼娅。
也许是小人物的生活困苦、地位卑微,让杜尼娅离开了父亲去追求她的上流生活,维林的几次寻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救女心切的父亲,然而在救女的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小人物面对大人物的无奈。维林找到了明斯基,一个拐骗了别人女儿的贵族面对受害者,居然理直气壮,用钱去打发他,第二次找到了女儿,却被明斯基赶出门外推到楼梯上。由此可见,大人物对于小人物的无情剥削,也如维林自己说的“这种姑娘,她不是头一个,也不是末一个,过路浪子拐了去,养一阵子然后扔掉了事。这种傻丫头彼得堡多的是,今日遍身罗绮,一眨眼,明日就跟穷光蛋一道去扫街了”。维林的预言虽然没有在作品中呈现,但是从侧面反映出来不仅他这种小人物受到欺凌、剥削,他们的女儿在这个社会中也是十分弱势的。
尽管维林有着种种人性光辉,但难免也有不少小人物的缺陷,为维护自尊扔掉明斯基给的卢布后,想了想又回去寻找,这里看出他贪婪的本性。在友人劝他去告状时,他却选择吞声忍气,这里看出他胆小怕事,以及懦弱的性格。
在《驿站长》中,普希金通过明斯基与杜尼娅使得小人物维林的形象更加完满,明斯基作为大人物——贵族的代表,极尽大人物的本色欺凌维林,使得维林这类小人物形象更为突出。而作为女儿的杜尼娅舍弃父亲选择富贵的生活,此后对父亲不闻不问,使得维林的晚景恰似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可高老头尚有一日富贵,平凡的维林却是多年贫苦,忍气吞声把女儿养大却没有获得女儿的赡养,而杜尼娅最后的出场,回到父亲的坟前落泪,更加深了这个小人物的悲剧色彩。小孩感叹杜尼娅“多好的一位太太”无不是对整个故事莫大的讽刺。
四 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和小人物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和小人物,上至贵族圈下至底层人物,让我们较为完整地感受到当时俄罗斯的生活,也为俄罗斯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领后世作家把眼光关注到这些社会的边缘人物上。与西欧的“世纪儿”相对应,在俄罗斯的文学中诞生了他们独特的文学形象——多余人和小人物。正如杜波罗留多夫对于多余人的看法“多余人是我们土生的民族典型,所以我们那些严肃的艺术家,没有一个是能够避开这种典型的”,如他所说,在后来的严肃作家中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所写的奥勃洛莫夫等都是受普希金笔下奥涅金的影响创作出来的独具俄罗斯特色的文学形象。同样,在小人物方面,在普希金笔下小人物维林的影响下,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创作小人物,从不同时期的小人物反映出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变化。经普希金对多余人和小人物的开创,两种文学形象各发展成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支,多余人系列以及小人物系列,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共同展示出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独特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森仔妈妈:《普希金笔下的第一个小人物:驿站长萨姆松·威林》,新浪博客,2011年5月9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21c270100u29b.html
[3] 谭娜:《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旅游总览》(行业版),2012年第1期。
[4] 惠继东:《底层的人们: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 宋德发:《面对永恒矛盾的普希金——普希金的“都市世界”与“自然世界”》,《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4期。
[6] 周颖:《女性情结·女性·女性意识——关于多元语境下对普希金文本的解读》,《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付晓,河北联合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