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考起点: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有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位《小兔请客》这一课时,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我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在情境中马上提出问题并列出了算式20+30=50,但在用计数器拨20+30=50时,却发现有些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了23,他把十位上的3拨成了个位上的3。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在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数学算式时,错误率较高的原因,因为他们在脑子中没有建立好数位概念。
思考一:怎样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思考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见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但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让老师头疼的是往往学生开始动手课堂就会变得很闹腾,经常会出现有了动手操作就没了数学思考。那么怎样在课堂中运用学具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经学习并进行教学实践,有了一些收获。
一、放慢脚步,明确操作的目的和要求
在操作时,不要求之过急,放慢脚步,保证学生的操作实践。明确操作目的与要求:指导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
案例:一年级上册有一课《整理书包——分类》,在明确了什么是分类之后,让学生把涂有颜色的蔬菜和水果图片进行分类,教师让学生先想好你是按照什么方法分的,接着再把图片进行分类,分好后想一想你是按照什么来分的,分成了几类。让学生产生分类的强烈欲望,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分类方法动手分一分,速度较快的同学还可以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然后在进行交流汇报。学生马上得出按颜色分可分成3类、按种类分可分成2类。
【我的思考】明确操作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从而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在已有的旧知识分类基础上,加之亲自动手实践,学生课堂就汇报出了可以按颜色、也可以按种类分等,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注重习惯培养,保证操作效果
良好的数学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那应该怎样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呢?我是这样做的:1.在课堂上要用到学具操作时,提早1天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准备。2.耐心地给学生讲,学具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3.在操作学具过程中要细心,学会观察老师的操作示范,桌面要保持整洁。4.学具操作完成后要学会有序地整理。
案例:在教學一年级9+6=?这样的进位加法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20根小棒,记得课堂上有孩子带了学具袋里现成的红色的塑料小棒,有的带了20根同样大小的吸管,有的带了20根牙签……开课前就要求学生放在桌角,没用到学具时不允许随便动,要先静静地听要求,直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摆。有了小棒这一直观教具,学生很形象地知道了结果是15,关键是通过移一移的方式,凑成10个一堆,很形象的理解了凑10法的好处。也从中体验到把9凑成10更快些,明白了拆小数凑大数这一方法的优越性。
【我的思考】从孩子们脸上露出的笑容中,我明白: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已经体会到了动手操作带给自己的乐趣和收获。这样操作习惯的培养,我坚信孩子在操作中一定能学会思考,并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
思考二:通过操作体验,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哪些收获。
一、 操作学具卡片有利于口算的练习
小学低段数学重视的是基础教学,而口算就是其中一项最基础但又最不能忽视的教学。口算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数感”,对数字形成一种直觉。为今后学好数学打下强有力的基础。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口算要达到优秀,必须进行练习。
二、操作学具有利于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儿童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学具,不仅有助于儿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还能利用学具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算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得轻松。
三、操作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中几何知识逻辑性强,概念严密,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要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解,教具示范演示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摸、摆、画,在动手操作等实践中感受“空间”,化难为易,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学具操作,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述说独到的看法。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今这些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使得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团结协作意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在团队中取长补短。学会对关键性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提高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更积极地提供思维支柱。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思维得到可持续发展。 让学生体验到了主体地位,学会了独立思考,探索结论。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使每位学生在操作中都能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思考中都能得到应有的收获。
羊玉玲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新渥街道新渥小学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有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位《小兔请客》这一课时,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我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在情境中马上提出问题并列出了算式20+30=50,但在用计数器拨20+30=50时,却发现有些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了23,他把十位上的3拨成了个位上的3。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在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数学算式时,错误率较高的原因,因为他们在脑子中没有建立好数位概念。
思考一:怎样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思考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见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但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让老师头疼的是往往学生开始动手课堂就会变得很闹腾,经常会出现有了动手操作就没了数学思考。那么怎样在课堂中运用学具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经学习并进行教学实践,有了一些收获。
一、放慢脚步,明确操作的目的和要求
在操作时,不要求之过急,放慢脚步,保证学生的操作实践。明确操作目的与要求:指导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
案例:一年级上册有一课《整理书包——分类》,在明确了什么是分类之后,让学生把涂有颜色的蔬菜和水果图片进行分类,教师让学生先想好你是按照什么方法分的,接着再把图片进行分类,分好后想一想你是按照什么来分的,分成了几类。让学生产生分类的强烈欲望,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分类方法动手分一分,速度较快的同学还可以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然后在进行交流汇报。学生马上得出按颜色分可分成3类、按种类分可分成2类。
【我的思考】明确操作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从而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在已有的旧知识分类基础上,加之亲自动手实践,学生课堂就汇报出了可以按颜色、也可以按种类分等,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注重习惯培养,保证操作效果
良好的数学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那应该怎样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呢?我是这样做的:1.在课堂上要用到学具操作时,提早1天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准备。2.耐心地给学生讲,学具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3.在操作学具过程中要细心,学会观察老师的操作示范,桌面要保持整洁。4.学具操作完成后要学会有序地整理。
案例:在教學一年级9+6=?这样的进位加法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20根小棒,记得课堂上有孩子带了学具袋里现成的红色的塑料小棒,有的带了20根同样大小的吸管,有的带了20根牙签……开课前就要求学生放在桌角,没用到学具时不允许随便动,要先静静地听要求,直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摆。有了小棒这一直观教具,学生很形象地知道了结果是15,关键是通过移一移的方式,凑成10个一堆,很形象的理解了凑10法的好处。也从中体验到把9凑成10更快些,明白了拆小数凑大数这一方法的优越性。
【我的思考】从孩子们脸上露出的笑容中,我明白: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已经体会到了动手操作带给自己的乐趣和收获。这样操作习惯的培养,我坚信孩子在操作中一定能学会思考,并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
思考二:通过操作体验,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哪些收获。
一、 操作学具卡片有利于口算的练习
小学低段数学重视的是基础教学,而口算就是其中一项最基础但又最不能忽视的教学。口算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数感”,对数字形成一种直觉。为今后学好数学打下强有力的基础。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口算要达到优秀,必须进行练习。
二、操作学具有利于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儿童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学具,不仅有助于儿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还能利用学具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算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得轻松。
三、操作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中几何知识逻辑性强,概念严密,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要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解,教具示范演示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摸、摆、画,在动手操作等实践中感受“空间”,化难为易,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学具操作,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述说独到的看法。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今这些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使得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团结协作意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在团队中取长补短。学会对关键性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提高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更积极地提供思维支柱。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思维得到可持续发展。 让学生体验到了主体地位,学会了独立思考,探索结论。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使每位学生在操作中都能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思考中都能得到应有的收获。
羊玉玲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新渥街道新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