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90年,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90年。今天我们翻开90年的历史画卷,可以清晰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不断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无数次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理论保证。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追溯
中国共产党甫一建立,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但早期的革命者们只是在行动上而并未在理论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这一提法最早应该追溯至毛泽东同志,他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论新阶段》报告中说:“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这一提法见于以后几代中央领导人著作和谈话中。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推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2011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90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历史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无数仁人志士为拯救中国进行了不懈探索,但都未能取得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自此,中国革命有了真正适合的指导思想,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直接拿来就能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需要和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当然认识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在我党历史上,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曾产生过极大的危害。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在这两种主观主义中,教条主义更为危险。”[2]从历史上看:民主革命时期,教条主义主要表现为对来自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对苏联经验的照抄照搬和对共产国际指挥的盲目执行;建国初期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论述教条化和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条化;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两个凡是”和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僵化理解,主要是迷信和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懂得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懂得以新的经验和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党的事业在此危害下受到了影响,但也正是在与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直接指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因此,一部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经验总结。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不断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选择,任何一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割裂的思想和实践都是错误的,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所以新时期依然需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首先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依然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没有脱离这一基本范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3]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国的基本国情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任何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所谓的“中国化”都将以失败告终。
其次是要大力创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它从来就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革命和建设经验告诉我们,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总结中国人民的独创性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新理论。广大共产党人要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特点,在准确把握时代变化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和总结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第202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9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追溯
中国共产党甫一建立,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但早期的革命者们只是在行动上而并未在理论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这一提法最早应该追溯至毛泽东同志,他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论新阶段》报告中说:“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这一提法见于以后几代中央领导人著作和谈话中。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推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2011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90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历史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无数仁人志士为拯救中国进行了不懈探索,但都未能取得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自此,中国革命有了真正适合的指导思想,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直接拿来就能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需要和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当然认识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在我党历史上,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曾产生过极大的危害。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在这两种主观主义中,教条主义更为危险。”[2]从历史上看:民主革命时期,教条主义主要表现为对来自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对苏联经验的照抄照搬和对共产国际指挥的盲目执行;建国初期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论述教条化和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条化;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两个凡是”和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僵化理解,主要是迷信和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懂得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懂得以新的经验和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党的事业在此危害下受到了影响,但也正是在与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直接指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因此,一部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经验总结。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不断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选择,任何一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割裂的思想和实践都是错误的,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所以新时期依然需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首先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依然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没有脱离这一基本范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3]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国的基本国情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任何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所谓的“中国化”都将以失败告终。
其次是要大力创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它从来就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革命和建设经验告诉我们,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总结中国人民的独创性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新理论。广大共产党人要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特点,在准确把握时代变化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和总结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第202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9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