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教什么和怎么教历来困扰着无数教师,不少教师笼统地将所有类型散文按照一个样子教学,结果学生散文阅读能力依然低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忽略了作品的文体特征。本文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为例,谈谈如何依据文体特征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提高散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文体特征;教学内容;学习活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散文教学要教什么一直是个难点,在当前的语文界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尤其是针对那些散文中的“亚文体”散文。通过反思以前教学散文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大量优秀教学案例和教学实录,笔者发现很少有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关注散文的文体特征,依据文本的文体特点来开发教学内容和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下面笔者以执教《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公开课的尝试为例,谈谈依据作品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和开发学习活动的价值和方法。
一、选文文体特征和学情分析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选取了几篇有思想深度的杂文、随笔,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杂文和随笔这种具有议论性质的散文的方法,提高应用和探究能力。
随笔类散文作为散文的一个“亚文体”,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作者往往是有感而发,将日常生活中的一点思考、一点感受或一点闪光的意念带到文章中去展现。“有感而发”是随笔的写作动机,富有“理趣”,启人心智,引人深思是它的突出特色。课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选自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思想录》是一本阐释哲学和神学的理论著作,但是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高度契合随笔自然、朴实,却富有哲理启示的语言风格特点,教材编者将其和蒙田的随笔放在一起很合理,说明本文的教学适合按照随笔的文体特征来进行。
虽然学习本课的学生已经进入高二阶段,但是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欠缺,阅读方法不当,阅读散文的思维混乱,不管哪种类型的散文都习惯用一种阅读方式来解决,散文阅读效果不理想。尤其是本单元所涉及的杂文和随笔这种散文体式的文章,学生平时本来接触较少,缺乏对这种文体作品的阅读知识,所以极有可能沿用读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的方法来阅读,这就会导致很严重的误读。
因此,结合上面对教材和选文的特点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阅读随笔,在感文、悟理、质疑、拓展的阅读过程中建立杂文和随笔的阅读图式,为以后阅读这类文章打下基础,提高阅读能力。
二、依据“有感而发,富有理趣”的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随笔“有感而发,富有理趣”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做简单的内容归纳和诵读,而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思想”的“伟大”和“尊严”两个观点的哲理思考,即随笔在随意的行文背后所展现的观点的深刻性。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带领学生研读富有“理趣”的观点之一的“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教师可以从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思考思想的伟大。
第一,读者生活经验维度。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反应和当今便捷的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现象。比如,面对自然灾害,动物只能凭本能逃跑,但人却能够通过思想,发明工具来提前预测和预防。因为有了思想,人类发明了各种科技,并依靠这些科技提高人的地位和尊严,成为地球上的主导者。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
第二,历史的经验维度。在利用读者人生经验体悟哲理的基础上,紧接着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段文字:“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通过阅读教师引入的雅斯贝尔斯关于“轴心时代”的观点,学生很快就能反应过来,可以从历史的经验维度感受人类思想的伟大。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学生进一步明白“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的原因在于人因为思想能够洞悉宇宙和生命的本质,产生时间上的延绵。
第三,课文作者本人的人生经验维度。在进一步列举历史人物实例之上,学生思维暂时被限制了,这时笔者顺势提示学生日常读古诗词常用的看作者背景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作者的经验来感受哲理。笔者引入课文作者的介绍:16岁时发现著名的帕斯卡六边形定理,17岁时写成《圆锥曲线论》(1640),1642年他设计并制作了一台能自动进位的加减法计算装置,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器,1654年他开始研究几个方面的数学问题,在无穷小分析上深入探讨了不可分原理,得出求不同曲线所围面积和重心的一般方法。他从小就体质虚弱,又因过度劳累而疾病缠身。然而正是在病休的1651—1654年他写成了关于液体平衡、空气的重量和密度及算术三角形等多篇论文。在1655—1659年他还写了许多宗教著作。但从1659年2月起,他病情加重不能正常工作,安于虔诚的宗教生活。最后,在巨大的病痛中逝世。
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课文作者从小身体虚弱,但是因为有思想,才能战胜病痛完成对事物奥秘的探究,课文作者一生的学术经历很好地体现了“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的观点。
综上所述,引入课文作者生活经验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随笔“有感而发”的阅读方法,引入生活经验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做到有感而发,引入历史经验能够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做到感知有据,进而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体会“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的内涵和理趣。
三、依据“有感而发,富有理趣”的文体特征确定学生的学习活动 现在语文教学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一拿到文本就在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实施教学,却不明白教学方法是根據教学内容而定的,即我们更应该依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时更应该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展开则是依据内容组织学生学习。
依据随笔“有感而发,富有理趣”的文体特点,本文重点放在理解“思想”的“尊严”和“伟大”这两个教学内容,然后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理解思想的伟大,笔者在课堂上首先提出“人和动物面对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有什么不同”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讨论。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段:
生1:老师,我找的是“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这个观点,因为作者发现了生命的脆弱,而思想却能让人变得强大。比如说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人很难抵御,但是人却因为有思想而发明工具提前预测,做好防范,而动物不能,因此思想让人伟大。
生2:老师,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比如说我们现在丰富多彩的科技生活都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人通过思想思考如何让相隔遥远的人们能听到对方的声音,于是在不断实践中发明了电话,提高了我们信息交流能力。其他动物却做不到,原因就在于人有思想,懂得思考,因此思想让人伟大。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那么他们是从哪个角度体悟这句话的哲理性的?
生3:从生活的角度。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读者的生活经验引入到课文中来体悟作者话语的哲理性呢?
生:是的。
结论一:思想能够让人区别于动物本能式的生活状态,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提高生命的质量。
以上的讨论活动片段都是依据作品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之后才得以实现的。这启示我们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学会阅读。教师在备课环节依据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形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教的内容内化为学生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建构和生成新的知识和方法。
四、结论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中文体素养就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却被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没有很好的文体素养,将文学类文体作品、实用类文体作品和论述类文体作品混为一谈,都用一个方式阅读就很难真正读懂,不仅会湮没这些作品的独特价值,很难品其真味,而且阅读效率低下,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比如《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前者是写景抒情性散文,品味朱自清的个性化情感是主要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后者是论述类文本中的文化评论类文章,关注鲁迅的说理方法和观点内涵,甚至运用思辨思维进行质疑才应该是主要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
即使是同一类文体之下的作品还需要进一步细分才能确定更为科学、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比如同样是诗歌,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抒情诗《离骚》同样有文体细类的区别,《孔雀东南飞》必须要安排梳理叙事线索和探讨事情的前因后果的学习活动,但这样的方法不能用来阅读《离骚》,《离骚》则必须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体会屈原郁结于心的各种复杂的情感。
因此,根据文章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阅读散文的困境这一学情来确定教学过程,安排学生学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散文阅读图式,应该是散文教学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更是解决整个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文体特征;教学内容;学习活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散文教学要教什么一直是个难点,在当前的语文界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尤其是针对那些散文中的“亚文体”散文。通过反思以前教学散文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大量优秀教学案例和教学实录,笔者发现很少有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关注散文的文体特征,依据文本的文体特点来开发教学内容和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下面笔者以执教《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公开课的尝试为例,谈谈依据作品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和开发学习活动的价值和方法。
一、选文文体特征和学情分析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选取了几篇有思想深度的杂文、随笔,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杂文和随笔这种具有议论性质的散文的方法,提高应用和探究能力。
随笔类散文作为散文的一个“亚文体”,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作者往往是有感而发,将日常生活中的一点思考、一点感受或一点闪光的意念带到文章中去展现。“有感而发”是随笔的写作动机,富有“理趣”,启人心智,引人深思是它的突出特色。课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选自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思想录》是一本阐释哲学和神学的理论著作,但是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高度契合随笔自然、朴实,却富有哲理启示的语言风格特点,教材编者将其和蒙田的随笔放在一起很合理,说明本文的教学适合按照随笔的文体特征来进行。
虽然学习本课的学生已经进入高二阶段,但是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欠缺,阅读方法不当,阅读散文的思维混乱,不管哪种类型的散文都习惯用一种阅读方式来解决,散文阅读效果不理想。尤其是本单元所涉及的杂文和随笔这种散文体式的文章,学生平时本来接触较少,缺乏对这种文体作品的阅读知识,所以极有可能沿用读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的方法来阅读,这就会导致很严重的误读。
因此,结合上面对教材和选文的特点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阅读随笔,在感文、悟理、质疑、拓展的阅读过程中建立杂文和随笔的阅读图式,为以后阅读这类文章打下基础,提高阅读能力。
二、依据“有感而发,富有理趣”的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随笔“有感而发,富有理趣”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做简单的内容归纳和诵读,而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思想”的“伟大”和“尊严”两个观点的哲理思考,即随笔在随意的行文背后所展现的观点的深刻性。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带领学生研读富有“理趣”的观点之一的“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教师可以从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思考思想的伟大。
第一,读者生活经验维度。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反应和当今便捷的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现象。比如,面对自然灾害,动物只能凭本能逃跑,但人却能够通过思想,发明工具来提前预测和预防。因为有了思想,人类发明了各种科技,并依靠这些科技提高人的地位和尊严,成为地球上的主导者。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
第二,历史的经验维度。在利用读者人生经验体悟哲理的基础上,紧接着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段文字:“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通过阅读教师引入的雅斯贝尔斯关于“轴心时代”的观点,学生很快就能反应过来,可以从历史的经验维度感受人类思想的伟大。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学生进一步明白“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的原因在于人因为思想能够洞悉宇宙和生命的本质,产生时间上的延绵。
第三,课文作者本人的人生经验维度。在进一步列举历史人物实例之上,学生思维暂时被限制了,这时笔者顺势提示学生日常读古诗词常用的看作者背景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作者的经验来感受哲理。笔者引入课文作者的介绍:16岁时发现著名的帕斯卡六边形定理,17岁时写成《圆锥曲线论》(1640),1642年他设计并制作了一台能自动进位的加减法计算装置,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器,1654年他开始研究几个方面的数学问题,在无穷小分析上深入探讨了不可分原理,得出求不同曲线所围面积和重心的一般方法。他从小就体质虚弱,又因过度劳累而疾病缠身。然而正是在病休的1651—1654年他写成了关于液体平衡、空气的重量和密度及算术三角形等多篇论文。在1655—1659年他还写了许多宗教著作。但从1659年2月起,他病情加重不能正常工作,安于虔诚的宗教生活。最后,在巨大的病痛中逝世。
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课文作者从小身体虚弱,但是因为有思想,才能战胜病痛完成对事物奥秘的探究,课文作者一生的学术经历很好地体现了“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的观点。
综上所述,引入课文作者生活经验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随笔“有感而发”的阅读方法,引入生活经验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做到有感而发,引入历史经验能够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做到感知有据,进而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体会“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的内涵和理趣。
三、依据“有感而发,富有理趣”的文体特征确定学生的学习活动 现在语文教学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一拿到文本就在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实施教学,却不明白教学方法是根據教学内容而定的,即我们更应该依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时更应该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展开则是依据内容组织学生学习。
依据随笔“有感而发,富有理趣”的文体特点,本文重点放在理解“思想”的“尊严”和“伟大”这两个教学内容,然后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理解思想的伟大,笔者在课堂上首先提出“人和动物面对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有什么不同”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讨论。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段:
生1:老师,我找的是“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这个观点,因为作者发现了生命的脆弱,而思想却能让人变得强大。比如说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人很难抵御,但是人却因为有思想而发明工具提前预测,做好防范,而动物不能,因此思想让人伟大。
生2:老师,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比如说我们现在丰富多彩的科技生活都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人通过思想思考如何让相隔遥远的人们能听到对方的声音,于是在不断实践中发明了电话,提高了我们信息交流能力。其他动物却做不到,原因就在于人有思想,懂得思考,因此思想让人伟大。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那么他们是从哪个角度体悟这句话的哲理性的?
生3:从生活的角度。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读者的生活经验引入到课文中来体悟作者话语的哲理性呢?
生:是的。
结论一:思想能够让人区别于动物本能式的生活状态,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提高生命的质量。
以上的讨论活动片段都是依据作品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之后才得以实现的。这启示我们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学会阅读。教师在备课环节依据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形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教的内容内化为学生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建构和生成新的知识和方法。
四、结论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中文体素养就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却被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没有很好的文体素养,将文学类文体作品、实用类文体作品和论述类文体作品混为一谈,都用一个方式阅读就很难真正读懂,不仅会湮没这些作品的独特价值,很难品其真味,而且阅读效率低下,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比如《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前者是写景抒情性散文,品味朱自清的个性化情感是主要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后者是论述类文本中的文化评论类文章,关注鲁迅的说理方法和观点内涵,甚至运用思辨思维进行质疑才应该是主要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
即使是同一类文体之下的作品还需要进一步细分才能确定更为科学、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比如同样是诗歌,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抒情诗《离骚》同样有文体细类的区别,《孔雀东南飞》必须要安排梳理叙事线索和探讨事情的前因后果的学习活动,但这样的方法不能用来阅读《离骚》,《离骚》则必须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体会屈原郁结于心的各种复杂的情感。
因此,根据文章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阅读散文的困境这一学情来确定教学过程,安排学生学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散文阅读图式,应该是散文教学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更是解决整个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