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她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书法是表现汉字的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汉字与艺术完美结合中,既渗透着历史的积淀,又蕴含着时代的理想;既延续着传统的特点,又创造着新颖的内容和形式。下面就学校书法教育应该担当什么角色,应当怎样开展,如何与其他课程协同发展等问题,结合我们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实践作些探讨。
一、追溯目标,给学校书法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
书法,简而言之就是写字的方法。对于学校而言,书法教育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写字方法的教学,其目的是将汉字写得规范而端正,适应于实用表达的需要;二是写字艺术的教学,其目标是将汉字写得美观而有新意,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中,增长知识、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二者之间紧密关联,且互相包含。前者是普及性的要求,养成中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体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后者是提高性的要求,是中小学审美教育的需要,也适合中小学生的精神需求。学校书法教育应是二者的辩证统一,应体现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二、追探路径,给学校书法教育一种成功的可能
书法教育的立足点是课程,是教材。只有通过课程、教材的开发,才能使书法教育走向规范,走向系统。教材的开发更是书法教育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开发了两套教材,分别是《走进书法》和《写好汉字》,它们已相继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走进书法》是文化阅读教材,分低、中、高三册,每册五个主题单元,内容有文房四宝、书法有法、书家博览、书体纵横、书法款识、书法品式、印章使用、书法鉴赏、校园传真等。旨在引领学生走进书史、走近书家、走进名作,走进实践,接受历史的熏陶、人格的教育、名作的陶冶、实践的磨练,弘扬书道,提升素质,不断丰厚人文素养。
《写好汉字》是技能训练教材,六个年级共十二册。教材具有四个特性:
一是系统性。整个教材分硬笔和软笔两大板块,每个板块又分为“读一读、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体、行款、集字创作、硬笔临古、佳作竞临”等八大序列。编写时,坚持将硬笔软笔、楷书行书进行整体设计,协调兼顾,相互补充,避免重复。
二是趣味性。汉代书法理论家蔡邕在《笔论》中提出了:“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因此,我们教材努力借助形象化的手段,将书写与人情、事理、物象结合起来,让看似枯燥的字理探究变得趣味横生。
三是典型性。选择例字时,我们一是找字根性的字,如:大、口、木、土、目等,它们会成为合体字的部件。二是找结构上具有代表性的例字,如《对正》一课安排的例字有“尘”“案”“盐”“品”,它们代表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上面两个部件、下面两个部件四种不同情况。掌握它们,也就基本把握了上下对正字的结字方法。对于字的书写要领,我们还编写了很多口诀和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要得‘安’字好,宝盖要写小”,“卧钩像新月,三点成斜线”。
四是经典性。唐代书家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被后世称为“颜体”。当代著名的硬笔书法家田英章的硬笔书法端庄舒朗,涵蕴丰富。学生软笔效法颜体,硬笔学习田英章,必能受到经典书法的影响,进而下笔有法,涵养气韵,早立风骨,自成一体。
三、追索审美,给学校书法教育一点思想的境界
书法艺术概而言之,大体不外着墨、结体、布局,然而千百年来,变化万千,名家迭出,各领风骚。书法园地也由点线组合创造出气象万千的艺术王国。这些独到的审美感受,让书法教育成为一种美的创造,美的欣赏,美感陶冶的过程,这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努力追求“三美”:
1.适调身手,追寻“姿美”之境。写字姿势顺应人的生理特征,适合书写的需要,达到一点一画,可“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显性标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等。教学中,我们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口令法、儿歌法、图示法等策略,在愉悦的活动中强化学生对正确双姿的把握。
2.心追手摹,追寻“艺美”之境。一是读帖:感受汉字之美。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汉字的三种美,即情义美、法度美和神采美。如在《同字框》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体悟到:同字框的两个竖画,就如同凉亭的柱子,柱子正了,凉亭才不会倒塌,这就是汉字的法度美。二是临摹:表现汉字之美。“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因此,教学中,我们坚持描临结合,描红要有一定的速度,要仔细体悟例字在运笔、结体上的微妙之处;临写则要对照字帖,力求做到形神兼备,以提高眼力和表现力。还要学会背临,脱离字帖,凭着记忆来临写,以吸收内化。这样的练习日积月累,一笔好字就会水到渠成。
3.启悟濡染,追寻“思美”之境。一是启悟,让学生思维激荡。如在教学心字底时,让学生体悟到心字底右移,可以让上下部件融合得更加紧密;同时,虽然心字底右移了,但其卧钩出锋总指向字的中心,就加强了上下部件的联系,因而就取得虽扁犹正的效果。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学生就会思绪飞扬,灵性流淌,使写字教学获得持续的生长力。二是濡染,让学生思想启蒙。如结字规律中的“横长撇短”,“有”字就是这种规律的典型代表,用横画的长突出撇画的短,以体现“长短互生”的辩证思想。汉字书写还讲究粗细不一,错落有致,又互不侵扰,体现“和而不同”的个性追求。藏锋起笔含蓄蕴藉,则折射的是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人生境界……学生在这样的书法教育中获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精神世界的丰盈。
四、追求多元,给学校书法教育一些共荣的和谐
学校发展的旨归应该是人的发展,应该具有普惠性,要尽可能滋润每个学生。然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学校书法教育只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发展中,我们要从全局入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将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与阳光体育,与科技、绘画、舞蹈、声乐等众多的课程结合起来,齐头并进,百花齐放,“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我们坚决摒弃那种靠一个模子、一把尺子来要求和衡量学生的做法,也要摒弃以“盆景”粉饰素质教育繁荣的假象。如今我们都在打造特色,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特色是复数,而不是单数,只有让书法教育与其他素质发展共生共荣,学生才是幸福的,素质教育才是成功的。
对待书法的态度就是对待母语的态度。苏联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说:“民族的不朽就表现在它的语言上……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奇迹,是广义的财富。”“母语的神奇魔力是不可解释的!只有从童年起就掌握和理解母语,才能使心灵装满由人民的经验而诞生的诗篇,才能使人的自豪感永不衰竭,并从先辈语言的丰富多彩的含义和节奏中,得到美的享受。”漠视写字和书法教育,也是漠视母语的一种表现,希望我们的书法教育在《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的影响下,寻找到应有的尊严。
(作者系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一、追溯目标,给学校书法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
书法,简而言之就是写字的方法。对于学校而言,书法教育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写字方法的教学,其目的是将汉字写得规范而端正,适应于实用表达的需要;二是写字艺术的教学,其目标是将汉字写得美观而有新意,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中,增长知识、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二者之间紧密关联,且互相包含。前者是普及性的要求,养成中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体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后者是提高性的要求,是中小学审美教育的需要,也适合中小学生的精神需求。学校书法教育应是二者的辩证统一,应体现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二、追探路径,给学校书法教育一种成功的可能
书法教育的立足点是课程,是教材。只有通过课程、教材的开发,才能使书法教育走向规范,走向系统。教材的开发更是书法教育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开发了两套教材,分别是《走进书法》和《写好汉字》,它们已相继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走进书法》是文化阅读教材,分低、中、高三册,每册五个主题单元,内容有文房四宝、书法有法、书家博览、书体纵横、书法款识、书法品式、印章使用、书法鉴赏、校园传真等。旨在引领学生走进书史、走近书家、走进名作,走进实践,接受历史的熏陶、人格的教育、名作的陶冶、实践的磨练,弘扬书道,提升素质,不断丰厚人文素养。
《写好汉字》是技能训练教材,六个年级共十二册。教材具有四个特性:
一是系统性。整个教材分硬笔和软笔两大板块,每个板块又分为“读一读、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体、行款、集字创作、硬笔临古、佳作竞临”等八大序列。编写时,坚持将硬笔软笔、楷书行书进行整体设计,协调兼顾,相互补充,避免重复。
二是趣味性。汉代书法理论家蔡邕在《笔论》中提出了:“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因此,我们教材努力借助形象化的手段,将书写与人情、事理、物象结合起来,让看似枯燥的字理探究变得趣味横生。
三是典型性。选择例字时,我们一是找字根性的字,如:大、口、木、土、目等,它们会成为合体字的部件。二是找结构上具有代表性的例字,如《对正》一课安排的例字有“尘”“案”“盐”“品”,它们代表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上面两个部件、下面两个部件四种不同情况。掌握它们,也就基本把握了上下对正字的结字方法。对于字的书写要领,我们还编写了很多口诀和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要得‘安’字好,宝盖要写小”,“卧钩像新月,三点成斜线”。
四是经典性。唐代书家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被后世称为“颜体”。当代著名的硬笔书法家田英章的硬笔书法端庄舒朗,涵蕴丰富。学生软笔效法颜体,硬笔学习田英章,必能受到经典书法的影响,进而下笔有法,涵养气韵,早立风骨,自成一体。
三、追索审美,给学校书法教育一点思想的境界
书法艺术概而言之,大体不外着墨、结体、布局,然而千百年来,变化万千,名家迭出,各领风骚。书法园地也由点线组合创造出气象万千的艺术王国。这些独到的审美感受,让书法教育成为一种美的创造,美的欣赏,美感陶冶的过程,这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努力追求“三美”:
1.适调身手,追寻“姿美”之境。写字姿势顺应人的生理特征,适合书写的需要,达到一点一画,可“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显性标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等。教学中,我们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口令法、儿歌法、图示法等策略,在愉悦的活动中强化学生对正确双姿的把握。
2.心追手摹,追寻“艺美”之境。一是读帖:感受汉字之美。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汉字的三种美,即情义美、法度美和神采美。如在《同字框》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体悟到:同字框的两个竖画,就如同凉亭的柱子,柱子正了,凉亭才不会倒塌,这就是汉字的法度美。二是临摹:表现汉字之美。“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因此,教学中,我们坚持描临结合,描红要有一定的速度,要仔细体悟例字在运笔、结体上的微妙之处;临写则要对照字帖,力求做到形神兼备,以提高眼力和表现力。还要学会背临,脱离字帖,凭着记忆来临写,以吸收内化。这样的练习日积月累,一笔好字就会水到渠成。
3.启悟濡染,追寻“思美”之境。一是启悟,让学生思维激荡。如在教学心字底时,让学生体悟到心字底右移,可以让上下部件融合得更加紧密;同时,虽然心字底右移了,但其卧钩出锋总指向字的中心,就加强了上下部件的联系,因而就取得虽扁犹正的效果。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学生就会思绪飞扬,灵性流淌,使写字教学获得持续的生长力。二是濡染,让学生思想启蒙。如结字规律中的“横长撇短”,“有”字就是这种规律的典型代表,用横画的长突出撇画的短,以体现“长短互生”的辩证思想。汉字书写还讲究粗细不一,错落有致,又互不侵扰,体现“和而不同”的个性追求。藏锋起笔含蓄蕴藉,则折射的是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人生境界……学生在这样的书法教育中获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精神世界的丰盈。
四、追求多元,给学校书法教育一些共荣的和谐
学校发展的旨归应该是人的发展,应该具有普惠性,要尽可能滋润每个学生。然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学校书法教育只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发展中,我们要从全局入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将书法教育与经典阅读,与阳光体育,与科技、绘画、舞蹈、声乐等众多的课程结合起来,齐头并进,百花齐放,“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我们坚决摒弃那种靠一个模子、一把尺子来要求和衡量学生的做法,也要摒弃以“盆景”粉饰素质教育繁荣的假象。如今我们都在打造特色,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特色是复数,而不是单数,只有让书法教育与其他素质发展共生共荣,学生才是幸福的,素质教育才是成功的。
对待书法的态度就是对待母语的态度。苏联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说:“民族的不朽就表现在它的语言上……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奇迹,是广义的财富。”“母语的神奇魔力是不可解释的!只有从童年起就掌握和理解母语,才能使心灵装满由人民的经验而诞生的诗篇,才能使人的自豪感永不衰竭,并从先辈语言的丰富多彩的含义和节奏中,得到美的享受。”漠视写字和书法教育,也是漠视母语的一种表现,希望我们的书法教育在《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的影响下,寻找到应有的尊严。
(作者系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