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在其《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这样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这一句话就是对这两大基本属性的形象诠释,其中“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躯干,“人文性”是灵魂,两者有机结合,密不可分。我认为“人文性”,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课文中一切关于人的思想情感的文化内容;二是课文中的人文性内容对学生品格的积极健康的熏陶,濡染和塑造;三是老师课堂教学时对学生的个性、人格和价值观的尊重以及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基于这种理解,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展开深刻的理解把握,更在于老师以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对具有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关注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精神品格的提升。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其意义是深远的。
首先,它可以拓展学生主体的视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涉及到历史、风俗、哲学、伦理、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等广博内容,而人文性则是贯穿于这一切内容中的灵魂。若我们只从语文的工具性出发,仅在字词句段篇上作分析,固然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但如果语文教学仅到此为止,那语文教育的灵魂哪里去了?特别是语文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或蕴含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真知灼见,或浸满了作者的热血真情,或体现了作者爱国爱民爱大自然的赤子之心,我们绝不能人为地阻断这些内容与学生心灵的真诚交流,我们要通过文本这个载体,展开一个个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宏大宇宙,使学生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一幅幅古今社会和生活的画卷。
其次,它可以推动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活跃课堂的氛围。“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践行使语文教学获得了解放。它更加关注人和人性,更加尊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我们应该恢复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还学生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第三,它可以拓展语文教育的空间,完善学生的人格。因为实践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看清社会生活图景的窗口,学生就会好奇地看看这图景里究竟有什么动人的风景。这就不仅仅是理性的知识分析,而是情感体验,而体验的社会生活图景因文本的不同又是无穷无尽的,这样,语文教育的空间就无限地拓宽了,学生在这无限宽广的世界里,吸纳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践行人文性呢?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在语文课堂上,既要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又要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样既观照到了课文中的人文内容对学生的有益熏陶濡染,又能在老师的启发下使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真正营造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这才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完整展现,即既有课文人文内容的阐发吸收,又有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词中充满豪情地描述了周郎那常人无法企及的丰功伟业,按理作者应该受到感染,激发出作者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啊!但作者为什么却萌生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消极颓废的情绪呢?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自阐述自己富有个性的独特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只要老师鼓励支持,学生一定能够发出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声音,会有很多富有个性的有创意的真诚表达。这样既有人文性的学习内容,又有人文性的学习氛围,就能够营造出课堂中自由民主的气氛,惟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健康品格才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如果只是分析词语的含义、周郎的形象并结合苏轼的处境,分析他产生这种消极颓废思想的理由,就等于人为地剥离了词中的人文性内涵,这堂课的灵魂就丧失殆尽了。
二、重视切身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文学作品是用来审美的,不需要抽象的逻辑推理,在审美时,情感体验不可或缺。如周涛的《巩乃斯的马》以巩乃斯大草原为背景,描绘骏马奔腾广阔壮烈的场面,展示了西部草原的特有风情,体现了对充满野性力量的生命激情的崇拜,寄托了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和进取精神的向往和渴求。学生在阅读时,只有诵读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而全身心融入到这种境界之中去,才能领悟到那种痛快淋漓的生命境界,使自己的生命力量得到一次彻底的舒展和释放。凡文学作品都需要这种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才能领悟它的人文内涵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如果只是问课文开头写牛、驴、骆驼是为什么;课文写了几幅骏马狂奔的画面,是怎样描写的;课文最后联想到兵马俑、铜马车、唐太宗的六骏、马踏飞燕和汗血马的传说,又联想到关云长的赤兔马和长征中朱总司令的坐骑有什么写作意图。那么,这篇散文的灵魂,人文性就没有了,本来一篇富有激情的文章就会上得索然无味。
三、建构学生的心灵家园
这里所说的建构学生的心灵家园是通过文本已经形式化的思想情感叩问学生心灵,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烛照他们的心灵家园,使他们的心灵产生同样的律动,从而使文本形式化的思想情感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塑造他们高尚的灵魂,美化他们的精神家园。如学习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篇人物传记,文章通过描述文天祥严词拒绝留梦炎、赵顕和阿合马三次诱降的经历,表现了文天祥忠于故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读来惊天地泣鬼神,学生通过深入情境的阅读和领悟,心中一定有震撼,这对于树立他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再如《氓》通过对“抱布贸丝”的“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始乱终弃给妇女造成的精神伤害,告诉了学生应该树立忠于爱情的价值观。《离骚》可以激发学生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和对邪恶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凡此种种,语文教育中这种长期的人文性的熏陶濡染,对学生心灵家园的构建弥足珍贵。
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而且塑造灵魂。让我们一起张扬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这面大旗吧!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其意义是深远的。
首先,它可以拓展学生主体的视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涉及到历史、风俗、哲学、伦理、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等广博内容,而人文性则是贯穿于这一切内容中的灵魂。若我们只从语文的工具性出发,仅在字词句段篇上作分析,固然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但如果语文教学仅到此为止,那语文教育的灵魂哪里去了?特别是语文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或蕴含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真知灼见,或浸满了作者的热血真情,或体现了作者爱国爱民爱大自然的赤子之心,我们绝不能人为地阻断这些内容与学生心灵的真诚交流,我们要通过文本这个载体,展开一个个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宏大宇宙,使学生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一幅幅古今社会和生活的画卷。
其次,它可以推动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活跃课堂的氛围。“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践行使语文教学获得了解放。它更加关注人和人性,更加尊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我们应该恢复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还学生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第三,它可以拓展语文教育的空间,完善学生的人格。因为实践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看清社会生活图景的窗口,学生就会好奇地看看这图景里究竟有什么动人的风景。这就不仅仅是理性的知识分析,而是情感体验,而体验的社会生活图景因文本的不同又是无穷无尽的,这样,语文教育的空间就无限地拓宽了,学生在这无限宽广的世界里,吸纳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践行人文性呢?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在语文课堂上,既要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又要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样既观照到了课文中的人文内容对学生的有益熏陶濡染,又能在老师的启发下使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真正营造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这才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完整展现,即既有课文人文内容的阐发吸收,又有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词中充满豪情地描述了周郎那常人无法企及的丰功伟业,按理作者应该受到感染,激发出作者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啊!但作者为什么却萌生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消极颓废的情绪呢?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自阐述自己富有个性的独特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只要老师鼓励支持,学生一定能够发出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声音,会有很多富有个性的有创意的真诚表达。这样既有人文性的学习内容,又有人文性的学习氛围,就能够营造出课堂中自由民主的气氛,惟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健康品格才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如果只是分析词语的含义、周郎的形象并结合苏轼的处境,分析他产生这种消极颓废思想的理由,就等于人为地剥离了词中的人文性内涵,这堂课的灵魂就丧失殆尽了。
二、重视切身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文学作品是用来审美的,不需要抽象的逻辑推理,在审美时,情感体验不可或缺。如周涛的《巩乃斯的马》以巩乃斯大草原为背景,描绘骏马奔腾广阔壮烈的场面,展示了西部草原的特有风情,体现了对充满野性力量的生命激情的崇拜,寄托了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和进取精神的向往和渴求。学生在阅读时,只有诵读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而全身心融入到这种境界之中去,才能领悟到那种痛快淋漓的生命境界,使自己的生命力量得到一次彻底的舒展和释放。凡文学作品都需要这种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才能领悟它的人文内涵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如果只是问课文开头写牛、驴、骆驼是为什么;课文写了几幅骏马狂奔的画面,是怎样描写的;课文最后联想到兵马俑、铜马车、唐太宗的六骏、马踏飞燕和汗血马的传说,又联想到关云长的赤兔马和长征中朱总司令的坐骑有什么写作意图。那么,这篇散文的灵魂,人文性就没有了,本来一篇富有激情的文章就会上得索然无味。
三、建构学生的心灵家园
这里所说的建构学生的心灵家园是通过文本已经形式化的思想情感叩问学生心灵,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烛照他们的心灵家园,使他们的心灵产生同样的律动,从而使文本形式化的思想情感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塑造他们高尚的灵魂,美化他们的精神家园。如学习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篇人物传记,文章通过描述文天祥严词拒绝留梦炎、赵顕和阿合马三次诱降的经历,表现了文天祥忠于故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读来惊天地泣鬼神,学生通过深入情境的阅读和领悟,心中一定有震撼,这对于树立他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再如《氓》通过对“抱布贸丝”的“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始乱终弃给妇女造成的精神伤害,告诉了学生应该树立忠于爱情的价值观。《离骚》可以激发学生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和对邪恶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凡此种种,语文教育中这种长期的人文性的熏陶濡染,对学生心灵家园的构建弥足珍贵。
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而且塑造灵魂。让我们一起张扬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这面大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