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对于当前的中学生而言,幸福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也就是要让他们正确地认知幸福、体验幸福,培养他们创造幸福地能力。
一、认知幸福
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们:什么是幸福?答案是千奇百怪的,有的说是考出好成绩,有的说是少做一点作业,有的说是多交几个朋友,有的说是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的答案有的让人心酸:幸福就是爸爸的病快点好,幸福就是天天都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啊,不同人对幸福地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我认为,“幸福”作为一个概念,还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应当让学生正确的把握:
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重要需求得到满足后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的一种能持续较长时间的心理感受。
具体而言,包含三层含义。
(一)幸福的起点是个人的重要需求得到满足。一个人有许多需求,并不是需要得到满足都会产生幸福感,只有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人生重大目的得到实现产生幸福感。由于人的需求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对幸福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二)幸福必然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幸福总是使人快乐,感觉生活有阳光,心中充满了温暖。一个内心灰暗的人是很难产生幸福感的。
(三)幸福感一般都会持续较长时间,片刻的快乐不能算是幸福。
二、体验幸福
对幸福的体验有三个层次。
一是物质幸福,即物质上的重大需求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幸福感。比如说孩子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电脑,产生的这种幸福感是真实的,这就是物质幸福,也正是人们渴望发财、赚钱的心理动力,但这种幸福感是短暂的、递减的。人在追求自身物质幸福时要避免破坏环境和损害他人利益,人单单追求物质幸福是不够的。
二是情感幸福。亲情、友情、爱情、信任、拥护、爱戴,都会带来幸福感。来自人和人的真情所产生的幸福感,要比来自于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长远得多、持久得多。情感幸福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心灵、精神的交流,不会破坏环境、不消耗资源,因此是多多益善的。
三是自我实现的幸福。这是更高层次的幸福。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文艺家通过对社会的贡献,获得了自我实现的幸福。孔子的思想承传了几千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安徒生童话吸引了万千儿童,他们的功绩永存史册。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实现永恒吗?只要生命存在能够给别人带来愉快、快乐和幸福,造福他人、造福社会,这就是永恒的幸福。
三、创造幸福
创造幸福是一种能力,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教育和培养。我认为,培养创造幸福的能力,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打好幸福的基础。
良好的习惯,是学生一生幸福的基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积淀起良好的学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面对任何问题都能拥有应对的办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学生精力充沛,高品质地生活;养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让学生做一个文明高雅的人。通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养成训练,良好的习惯就会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阶梯。
(二)开展挫折教育,磨练坚强意志。
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是获取幸福的重要保证。今天的孩子们生长在和平年代,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很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目前在西方流行一句話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西方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节俭、克己、坚韧、责任感等品质,不是蓝天白云、莺歌燕舞等浅层的幸福感受,而是滴水穿石的坚持,傲雪凌霜的磨砺,风吹雨打的历练,是用生命的体验去积淀的幸福基础。
(三)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追求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大力倡导奉献精神,使他们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在为社会奉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社会要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
(四)投身生活实践,积极寻找快乐、幸福的体验。
增强对幸福的实践体会离不开社会生活,自身的思想、观念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我们应当将幸福教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幸福的实际体验,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学会采用正当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幸福的目标。幸福不仅是静态的享受,更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它内含有创造和享受两个基本的内容。创造是享受的前提,享受是创造的结果。只有在创造中,才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最高享受,这种幸福更深刻、更充分、更持久。
一、认知幸福
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们:什么是幸福?答案是千奇百怪的,有的说是考出好成绩,有的说是少做一点作业,有的说是多交几个朋友,有的说是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的答案有的让人心酸:幸福就是爸爸的病快点好,幸福就是天天都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啊,不同人对幸福地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我认为,“幸福”作为一个概念,还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应当让学生正确的把握:
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重要需求得到满足后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的一种能持续较长时间的心理感受。
具体而言,包含三层含义。
(一)幸福的起点是个人的重要需求得到满足。一个人有许多需求,并不是需要得到满足都会产生幸福感,只有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人生重大目的得到实现产生幸福感。由于人的需求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对幸福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二)幸福必然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幸福总是使人快乐,感觉生活有阳光,心中充满了温暖。一个内心灰暗的人是很难产生幸福感的。
(三)幸福感一般都会持续较长时间,片刻的快乐不能算是幸福。
二、体验幸福
对幸福的体验有三个层次。
一是物质幸福,即物质上的重大需求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幸福感。比如说孩子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电脑,产生的这种幸福感是真实的,这就是物质幸福,也正是人们渴望发财、赚钱的心理动力,但这种幸福感是短暂的、递减的。人在追求自身物质幸福时要避免破坏环境和损害他人利益,人单单追求物质幸福是不够的。
二是情感幸福。亲情、友情、爱情、信任、拥护、爱戴,都会带来幸福感。来自人和人的真情所产生的幸福感,要比来自于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长远得多、持久得多。情感幸福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心灵、精神的交流,不会破坏环境、不消耗资源,因此是多多益善的。
三是自我实现的幸福。这是更高层次的幸福。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文艺家通过对社会的贡献,获得了自我实现的幸福。孔子的思想承传了几千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安徒生童话吸引了万千儿童,他们的功绩永存史册。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实现永恒吗?只要生命存在能够给别人带来愉快、快乐和幸福,造福他人、造福社会,这就是永恒的幸福。
三、创造幸福
创造幸福是一种能力,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教育和培养。我认为,培养创造幸福的能力,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打好幸福的基础。
良好的习惯,是学生一生幸福的基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积淀起良好的学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面对任何问题都能拥有应对的办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学生精力充沛,高品质地生活;养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让学生做一个文明高雅的人。通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养成训练,良好的习惯就会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阶梯。
(二)开展挫折教育,磨练坚强意志。
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是获取幸福的重要保证。今天的孩子们生长在和平年代,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很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目前在西方流行一句話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西方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节俭、克己、坚韧、责任感等品质,不是蓝天白云、莺歌燕舞等浅层的幸福感受,而是滴水穿石的坚持,傲雪凌霜的磨砺,风吹雨打的历练,是用生命的体验去积淀的幸福基础。
(三)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追求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大力倡导奉献精神,使他们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在为社会奉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社会要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
(四)投身生活实践,积极寻找快乐、幸福的体验。
增强对幸福的实践体会离不开社会生活,自身的思想、观念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我们应当将幸福教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幸福的实际体验,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学会采用正当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幸福的目标。幸福不仅是静态的享受,更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它内含有创造和享受两个基本的内容。创造是享受的前提,享受是创造的结果。只有在创造中,才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最高享受,这种幸福更深刻、更充分、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