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看到这样的词牌名:相见欢。字音短促,余味深长,像一杯清浅的绿茶,只教人从心底生出欢喜来。
可惜我看不懂。那时候。老师对这样的三个字无非是匆匆带过,然后再三强调诗人的情感和其中的名句赏析;李煜的词意又太过哀婉,国破家毁,如何念也念不出欢喜的深意来……我便只能把书往桌子上一推,真正把这三个字当作一个单纯的词牌名记下,哪怕它们那么美。
说到底。又有什么好欢喜的呢?
那时候的我,偏执,骄傲,把与人交往看作比哥斯拉还恐怖的存在,每天独来独往,看各种悲春伤秋的文章。并且坚信自己活在一个糟糕透顶的世界……明明只活了十五年,却好像已经用光了一辈子的力气和勇气。这样的自己,是无论如何不肯相信这世上还有什么可以让人仅因为一场相遇便心生欢喜的。
不被身边的人喜欢,也不被自己喜欢,在那样的青春期里,我的难过是一棵不开花的树,连片刻惊艳也无,便归于沉寂。“要好好学习”,“要变得厉害”,“要成为漂亮的人”,在日记本上这样碎碎念的我,从心底恼恨仙度瑞拉的幸运:凭什么有些人依赖魔法就可以闪闪发亮呢?明明还有人那样努力啊。
“平生相见即眉开”,只有这样的邂逅,是比漫画情节还要匪夷所思的存在。清楚这一点的我。宁愿把更多的时间奉献给桌子上的习题集,也不愿意再多看那些浪漫小说一眼:反正,不想也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可终究还是有什么不同了。在仰头看斑驳的光影穿过香樟树时,在鸟雀掠过青空的时候,在气喘吁吁地站在跑道上时,那三个字是毛茸茸的蒲公英种子,让人连心底都柔软起来—如果,仅仅是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人,真的有这么一场相遇,那么请让我快些遇见吧,快些去见证一场因此而不同的未来吧!
在那些因为孤独而眼眶泛红的夜晚,在那些几乎以为自己会被黑暗吞噬的瞬间,我的确是虔诚地恳求过那个人的出现的。就像渴求一束光。
二
“世界上一定有那么一个人存在,只是你要等而已。”
好像一夜之间,我的空间便被这样的句子充满,煞有介事地,温暖动人地,向十七岁的我们许诺了一场虚幻的未来。那一年,小说《小时代》迎来完结,班上的女生几乎人手一本,熬上一夜看完,然后眼眶通红地在签名档那里写上这样的句子。好像如此一来,便真的有白马王子在等着自己一般——天真到可怜的程度,却甘之如饴。
恰好我们在那一年都有喜欢的人。不是特别英俊的少年,眉眼单薄,眼神清澈,却可以凭借一个简单的笑容让人手忙脚乱。我在很多次上课都会偷偷扭头看他,直到老师在台上咳嗽,同桌用手肘捅我一下,才恍然回神,心底的叹息有一个世纪那么长。
其实每个人都清楚的,卑微的暗恋什么的,说不出口的喜欢什么的,通通比不过桌子上的试卷,比不过一场冰冷的高考,我们所谓的非谁不可,说到底只是内心的恐惧和不甘心而已:恐惧无法成为更好的人,不甘心自己的青春就这样被一场考试安排!
所以少年维特才会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大家期待的,只不过是一场来自他人的救赎而已。
日子还是那样波澜不惊:上课,看书,下课,写作业,偶尔撑着下巴看一场云的迁徙都算奢侈……老师说,“现在不流汗,以后要流泪”。我们便听话地流汗又流泪,只为求一个明亮温暖的未来——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
可还是会有人去挣扎。好友告白被拒的时候。正是高考前一个月,一个人躲在花坛灌木里喝空了两罐啤酒。然后红着眼眶跑回教室上课。室外蝉鸣聒噪,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新的双曲线,抽泣声便和心跳声一起,掩盖在浩大的翻书声中……她告诉我,还是好好学习最要紧。
好好学习。与其把希望寄托给缥缈虚无的未来,不如脚踏实地地把握现在;与其去等待生命中的那个人,不如成长到刀枪不入的程度。想通这些的我,连怅然若失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又翻开了新的习题集:马上就要高考了啊。
“总有一天,会有人带我离开这种生活。”光是这样想,便足以在高中那段沉重的岁月里雀跃不已——相见欢,而我们的未来,正要闪闪发亮。
三
我至今没有遇见生命中的那个人。
不过好在日子也没有因此太糟糕。每天早上七点起床,背二十分钟的单词后上课,记很多的笔记,写连自己也不明白的论文。找了一份不好不坏的实习,偶尔会抱怨或听人抱怨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有人说,一个人的话,只是在习惯如何狠毒地活下去。
你看,那个未成年的自己如果知道的话,一定会因为这样的现实沮丧到死。
但是,无论如何,我相信那个人的存在,相信有一个人可以如黎戈所言,“这个人和你在同一经纬,神说有了光,就有了光,你们是彼此的神”。遇见与否,这份坚信便足以支撑整个摇摇欲坠的心情。
四月的时候,全班去农家乐。吵闹地用餐后,大家聚在屋子里唱歌打牌,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看一棵开花的杏树。雪白的枝条风中轻颤,空气里是混杂着泥土腥味的花香,一束一束的阳光投射下来,强壮静谧,那一瞬间的静默,仿若在心底写完一首诗,也好像是“啪”的一声,体内有开关被打开——是涌出让人忽然察觉到幸福的元素。
在此之前,我一直无法正确定义成长的意义。在度过的有限的时光里,我们也是被他人的目光驱逐着长大:“不可以软弱”,“不可以哭鼻子”,“不可以依赖他人”……这些自以为是的教条,让我们误以为忍耐孤独才是成长的必需品,让我们连期待生命中的那个人时都带了寻求救赎的意味,但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自己也是足以成为照亮他人的那束光的?
安妮宝贝说,“淡如水,相见欢,告别之后,还有余味”。那份希冀于他人的救赎。终会背负于自身,然后我们便在摸爬滚打中成长为更好的样子,成为自己的救赎,最后以平等的姿态站在那个人面前,只一眼,便无限欢愉。
我以为,这份翻山越岭的成长,便足以与相见欢的期待相配了。
编辑/梁宇清
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看到这样的词牌名:相见欢。字音短促,余味深长,像一杯清浅的绿茶,只教人从心底生出欢喜来。
可惜我看不懂。那时候。老师对这样的三个字无非是匆匆带过,然后再三强调诗人的情感和其中的名句赏析;李煜的词意又太过哀婉,国破家毁,如何念也念不出欢喜的深意来……我便只能把书往桌子上一推,真正把这三个字当作一个单纯的词牌名记下,哪怕它们那么美。
说到底。又有什么好欢喜的呢?
那时候的我,偏执,骄傲,把与人交往看作比哥斯拉还恐怖的存在,每天独来独往,看各种悲春伤秋的文章。并且坚信自己活在一个糟糕透顶的世界……明明只活了十五年,却好像已经用光了一辈子的力气和勇气。这样的自己,是无论如何不肯相信这世上还有什么可以让人仅因为一场相遇便心生欢喜的。
不被身边的人喜欢,也不被自己喜欢,在那样的青春期里,我的难过是一棵不开花的树,连片刻惊艳也无,便归于沉寂。“要好好学习”,“要变得厉害”,“要成为漂亮的人”,在日记本上这样碎碎念的我,从心底恼恨仙度瑞拉的幸运:凭什么有些人依赖魔法就可以闪闪发亮呢?明明还有人那样努力啊。
“平生相见即眉开”,只有这样的邂逅,是比漫画情节还要匪夷所思的存在。清楚这一点的我。宁愿把更多的时间奉献给桌子上的习题集,也不愿意再多看那些浪漫小说一眼:反正,不想也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可终究还是有什么不同了。在仰头看斑驳的光影穿过香樟树时,在鸟雀掠过青空的时候,在气喘吁吁地站在跑道上时,那三个字是毛茸茸的蒲公英种子,让人连心底都柔软起来—如果,仅仅是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人,真的有这么一场相遇,那么请让我快些遇见吧,快些去见证一场因此而不同的未来吧!
在那些因为孤独而眼眶泛红的夜晚,在那些几乎以为自己会被黑暗吞噬的瞬间,我的确是虔诚地恳求过那个人的出现的。就像渴求一束光。
二
“世界上一定有那么一个人存在,只是你要等而已。”
好像一夜之间,我的空间便被这样的句子充满,煞有介事地,温暖动人地,向十七岁的我们许诺了一场虚幻的未来。那一年,小说《小时代》迎来完结,班上的女生几乎人手一本,熬上一夜看完,然后眼眶通红地在签名档那里写上这样的句子。好像如此一来,便真的有白马王子在等着自己一般——天真到可怜的程度,却甘之如饴。
恰好我们在那一年都有喜欢的人。不是特别英俊的少年,眉眼单薄,眼神清澈,却可以凭借一个简单的笑容让人手忙脚乱。我在很多次上课都会偷偷扭头看他,直到老师在台上咳嗽,同桌用手肘捅我一下,才恍然回神,心底的叹息有一个世纪那么长。
其实每个人都清楚的,卑微的暗恋什么的,说不出口的喜欢什么的,通通比不过桌子上的试卷,比不过一场冰冷的高考,我们所谓的非谁不可,说到底只是内心的恐惧和不甘心而已:恐惧无法成为更好的人,不甘心自己的青春就这样被一场考试安排!
所以少年维特才会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大家期待的,只不过是一场来自他人的救赎而已。
日子还是那样波澜不惊:上课,看书,下课,写作业,偶尔撑着下巴看一场云的迁徙都算奢侈……老师说,“现在不流汗,以后要流泪”。我们便听话地流汗又流泪,只为求一个明亮温暖的未来——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
可还是会有人去挣扎。好友告白被拒的时候。正是高考前一个月,一个人躲在花坛灌木里喝空了两罐啤酒。然后红着眼眶跑回教室上课。室外蝉鸣聒噪,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新的双曲线,抽泣声便和心跳声一起,掩盖在浩大的翻书声中……她告诉我,还是好好学习最要紧。
好好学习。与其把希望寄托给缥缈虚无的未来,不如脚踏实地地把握现在;与其去等待生命中的那个人,不如成长到刀枪不入的程度。想通这些的我,连怅然若失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又翻开了新的习题集:马上就要高考了啊。
“总有一天,会有人带我离开这种生活。”光是这样想,便足以在高中那段沉重的岁月里雀跃不已——相见欢,而我们的未来,正要闪闪发亮。
三
我至今没有遇见生命中的那个人。
不过好在日子也没有因此太糟糕。每天早上七点起床,背二十分钟的单词后上课,记很多的笔记,写连自己也不明白的论文。找了一份不好不坏的实习,偶尔会抱怨或听人抱怨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有人说,一个人的话,只是在习惯如何狠毒地活下去。
你看,那个未成年的自己如果知道的话,一定会因为这样的现实沮丧到死。
但是,无论如何,我相信那个人的存在,相信有一个人可以如黎戈所言,“这个人和你在同一经纬,神说有了光,就有了光,你们是彼此的神”。遇见与否,这份坚信便足以支撑整个摇摇欲坠的心情。
四月的时候,全班去农家乐。吵闹地用餐后,大家聚在屋子里唱歌打牌,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看一棵开花的杏树。雪白的枝条风中轻颤,空气里是混杂着泥土腥味的花香,一束一束的阳光投射下来,强壮静谧,那一瞬间的静默,仿若在心底写完一首诗,也好像是“啪”的一声,体内有开关被打开——是涌出让人忽然察觉到幸福的元素。
在此之前,我一直无法正确定义成长的意义。在度过的有限的时光里,我们也是被他人的目光驱逐着长大:“不可以软弱”,“不可以哭鼻子”,“不可以依赖他人”……这些自以为是的教条,让我们误以为忍耐孤独才是成长的必需品,让我们连期待生命中的那个人时都带了寻求救赎的意味,但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自己也是足以成为照亮他人的那束光的?
安妮宝贝说,“淡如水,相见欢,告别之后,还有余味”。那份希冀于他人的救赎。终会背负于自身,然后我们便在摸爬滚打中成长为更好的样子,成为自己的救赎,最后以平等的姿态站在那个人面前,只一眼,便无限欢愉。
我以为,这份翻山越岭的成长,便足以与相见欢的期待相配了。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