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望刚刚过去的2019年,烟台市积极抢抓被列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和山东自贸区“三个片区”之一的重大机遇,以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为目标,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全面展现一年来烟台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取得的显著成效,从2019年下旬至2020年1月,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连续推出7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和介绍2019年烟台高质量发展所取得新成就。本刊重磅推出“2019,高质量发展这一年”系列报道,记录过去一年来烟台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精彩瞬间。
长岛,中国生态保护“样板岛”
2019年1月7日,烟台长岛综合试验区工委管委挂牌,长岛保护发展正式按照特殊功能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加快推进。截至12月25日,省、市《意见》确定的102项重点工作,46项全部完成或落实;承担的市级三重工作综合试验区15项精品工程,全部按计划推进。
生态保护提标扩面
2019年,长岛综合试验区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立体生态保护修复纵深推进,海岛生态质量明显提升,多年未见的大叶藻等藻类在海岸丛生,白江豚、鲸鱼等高级海洋生物成群结队现身,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鱽鱼等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鸟类数量明显增多。
纵深推进山体治理,完成北五岛和西三岛破损山体生态治理5.4万平方米,实施山体造林450亩,退化林改造1000亩。
纵深推进岸滩整治,拆除南五岛岸线育保苗场12万平方米,完成南长山岛及北四岛岸线整治1.19公里,恢复自然岸线8.7公里,自然岸线占比达到80%。
纵深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完成10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敷设渔村污水管网70公里,实现污水处理全域覆盖;全面启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采用“生态治理+热能处理”的方式,全面解决周边岛屿“垃圾围岛”问题。
纵深推进近岸养殖腾退,按照“生态优先、规划引导、保障民生”的原则,完成近海养殖腾退1.26万亩。
纵深推进绿化美化,开展城区及慢道周边绿化美化提升,栽植各类树木、苗木40万余棵。
打造生态保护的特色样板,积极争创海洋类国家公园,与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签订了争创海洋类国家公园战略合作协议,完成了32个岛屿的全域科考调研。
11月16日被环保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汇聚生态保护的智力支撑,加强与北京大学合作,积极争取设立北京大学长岛生态文明研究院,深化海洋生物多样化、长岛地质博物馆、北庄史前遗址博物馆等方面研究共建;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海洋生态文明(长岛)论坛。
绿色发展转型突破
长岛综合试验区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前提,推进生态旅游、生态渔业、生态康养提升质效、快速突破,坚定不移走“绿起来、富起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生态旅游业,坚持服务优化、产品提升、宣传营销、招商合作齐抓并举;休闲康养产业,重点在规划布局和开展招商合作方面集中发力;生态渔业,按照烟台市委“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长岛要走在省市前列”的要求,坚定不移高质量做好海洋牧场建设文章。
主动应对车辆“控进”新形势,优化完善岛内公交系统,推出蓬长主要景区联票及港口网络售票、行李托运、公交摆渡换乘等举措,因港口交通拥堵产生的旅游投诉基本清零。
改造完成2处景区主题度假酒店,新增水上拖伞、滑水等娱乐项目,全国首个海上3A级景区、南北长山环岛旅游慢行服务系统、休闲渔业、环岛马拉松及海钓赛事等海岛特色产品带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游客过夜游占比达6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与中集来福士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计划三年时间内投资10亿元,投放10座大型深水网箱,打造现代化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目前,累计获批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6处省级海洋牧场,开发生态海洋牧场26.7万亩,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深水网箱弘祥“长鲸一号”、省内首座半潜式深水智能网箱“佳益178号”下水投用,形成了企业大网箱带动群众小网箱、接力养殖、共同致富的产业链条,装备渔业水平走在了省市前列。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综合交通方面。投资5.3亿元实施长岛港交通综合服务体建设,完成16个千吨级泊位改扩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长岛港综合枢纽。投资9000万元启动北隍城、小钦岛、砣矶3处渔港升级改造。投资1.5亿元完成县乡公路大修12.8公里,建设乡村公路11公里,敷设雨污分流管网31公里,改造海绵型人行道16.9公里。
供水安全方面。投资6000万元实施8个岛屿9处站海水淡化建设,改造敷设城乡供水管网23公里,建设渔村净化水站20处,实现有居民岛屿海水淡化全覆盖、村村通上净化水。
供電保障方面。投资1亿元完成北四岛微电网建设,扩建北长山变电站,敷设小钦岛至北隍城海缆,改造完成渔村中低压线路16公里,启动第二座110kv变电站前期工作。
智慧网络方面。投资3500万元推进智慧长岛建设,新增4G基站76个,5G基站28个,“智慧旅游”“智慧金融”“智慧公安”等项目正在推进。
城乡面貌方面。完成乡村振兴、“山水林海城”等专项规划;生态文明展馆完成主体工程88%;有序推进旧区旧村改造、美丽渔村标准化建设、违建整治等城乡风貌提升工程,累计拆除违建9万平方米。黑山乡荣获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乡镇称号,北城村获批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民生事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教育医疗,投资2800万元实施了教育提升和医疗设施配备,建立完善了烟台二中、毓璜顶医院等市级支医支教、合作办医办学对口帮扶长效机制,新建一座标准化幼儿园。
围绕人才引留,落实公费师范生医学生招引、专业领域人才灵活招引、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放宽长岛籍考生条件、乡镇事业编人员选拔培养等政策,落实市级支教教师15人,招录教师19人,招录医疗人员23人。围绕社会保障,落实了基本民生缺口省市补齐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缺口市级兜底政策,在全市率先开展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对长岛居民实行了免费公交政策。 芝罘湾,打造中国第三座“海上世界”
芝罘湾片区记载着烟台的历史,也承载着烟台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烟台海上世界位于芝罘湾内,北依芝罘岛,南接烟台火车站,东侧紧临烟台山和朝阳街历史文化街区,西侧是烟台综合客运主枢纽,规划中的轨道交通1、2线以及换乘站就位于此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海上世界项目坚持以规划为统领,高起点、高标准描绘规划蓝图,在这片烟台最核心、最宝贵的土地上,将诞生出一座融文化、精品、自然、创新以及未来生活方式于一体的烟台都市新核心,推动烟台主城区迈入2.0时代。
项目确定了塑造面向世界的“烟台之窗、城市之眼”的发展战略,项目区包括一、二、三、四突堤和会西街区片,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总投资1500亿元,打造集“船、港、城、游、購、娱”于一体的商旅综合体。为塑造烟台现代化城市形象,打造全国第三座“海上世界”,筑成世界级滨海商务休闲新城。项目城市设计概念方案邀请了Gensler(盖思乐)进行城市设计,并邀请戴德梁行进行产业策划。规划方案历时10个月,经过11轮修改完善和广泛征求意见,8月6日,海上世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执行和审议委员会第4次会议审核。
近期主要开发的是一突堤板块及会西街片区。一突堤面积约1.5平方公里,原来是烟台港的码头及货物堆场,将突出文化特征,建设烟台国际艺术中心、未来科技馆、超五星国际连锁商务酒店等大型公共服务建筑,配套建设滨海集中式商业中心、时光商业街区,打造烟台24小时面向大众休闲、娱乐和聚会的城市会客厅。
重点布局五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文化创意区。在端头位置,其中2.65公顷土地建设5万平方米的烟台国际艺术中心,成为芝罘湾面向世界的门户。3公顷土地建设3万平方米的烟台科技馆,培养广大青少年及儿童探索自然与科技奥秘的兴趣。
第二个板块是金融创新区。结合地铁1、2号线以及换乘站,设置150米高的TOD商务中心、SOHO公寓,以及200米的地标酒店,统领区片建筑天际轮廓线。
第三个板块是滨海商业区。用地规模8.78公顷,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将在近海区打造人文历史与现代艺术交融的滨海时光街区,发展零售、餐饮、体验、文化艺术等业态,打造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的旅游、购物、时尚中心的烟台夜间经济新天地。
第四个板块是滨海企事馆。用地规模3.52公顷,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为知名企业提供产品展示、展览、体验的区域,联合烟台未来科技馆打造环渤海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群落。
第五个板块是烟台国际花园酒店。用地规模6.05公顷,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与周边文化设施、邮轮母港、烟台山等景观节点形成互动,为全年龄段的游客和市民提供高端休闲体验。
会西街规划片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31公顷,原来是烟台红利市场和烟台渔业公司老厂区。将比肩日本神户港、香港海港城来进行规划设计,吸纳生态渔市理念,打造集渔市综合体、特色餐饮、游客中心、商业风情街、小型市场、风情休闲广场为一体的芝罘湾广场。
项目引起了知名投资开发企业的重视和关注,中建、红星美凯龙、中信、万科、绿城、保利等企业集团纷纷参与洽谈对接。烟台市委、市政府先后在济南、深圳、上海等地举办烟台海上世界项目推介会,与招商蛇口、保利集团、红星美凯龙、中建总公司等一批企业签订了意向合作协议。财金集团作为一级开发主体,与青岛银行开展融资合作,达成20亿元的授信协议。
海上世界项目展示中心已经于9月3日开工,10月20日完成主体封顶,正在按计划进行外装修和布展设计。会西街区片12月22日挂牌成交,12月28日举行了会西街片区芝罘湾广场开工仪式。
(本文图片由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民生:暖心事儿特别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回望2019年,烟台民生领域暖心的事有很多。
55处社区食堂让老年人其乐融融
2019年,烟台市共建成运营市民社区食堂55处,日均服务3700余人次,其中老年人1020余人次,为市民打造了一个“家门口”的食堂。
在建设之初,烟台市就明确社区食堂是具有公益属性的餐饮服务项目,将社区内60周岁以上低保、特困群众和残疾人以及70周岁以上老年人纳入社区食堂价格优惠范围,并对社区内有送餐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发动志愿者、义工队伍、企业为其提供免费送餐服务。社区食堂处处彰显了为民服务情怀,广大老年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质优、价廉、卫生、便利的餐饮服务。社区食堂突出“敬老爱老、便民利民、共建共享”的原则,为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服务,根据老年人用餐特点,设计制作适合老年人消费习惯的少盐、少油、少糖、松软的营养配餐。企业让利仅收取老人成本价,早中晚分别按照5元、8元、8元进行收取,同时兼顾社会公众,通过社会利润补充,促进食堂可持续运营。
打造社区邻里互助平台。社区食堂不仅是居民用餐的场所,还设置了图书角,在非用餐时间内,也是很多老人们聊天谈心、下棋娱乐的重要场所。如莱山区迟家社区食堂,社区老人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聚集在一起,读书看报、拉拉家常,其乐融融。
打造就业再就业平台。在居民自愿和符合有关标准的前提下,社区食堂优先聘用本社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从事服务工作。芝罘区4个已运营食堂共有工作人员40人,其中,聘用本社区居民11人,占总从业人数的27.5%,有效缓解了社区居民就业再就业困难,减轻了从业人员家庭经济压力。
31公里:城市慢道上的惬意生活
城市慢道,让港城市民初尝慢生活的惬意。到2019年8月底,烟台市通过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集城市绿道、慢行系统、休闲公园、城市家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绿荫大道,市区共打造绿化景观道路33条,栽植苗木31万株,改造小公园、小绿地、小街景59处,建设慢行系统31公里、绿道16.3公里。 “拆违、增亮、添绿、治堵”是2019年烟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四大环境提升工程,添绿行动是重中之重。烟台市城管局成立工作专班,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集城市绿道、慢行系统、休闲公园、城市家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绿荫大道,为市民提供绿色、安全、生态的出行方式。
道路两侧慢行系统按照“2.5米绿篱+1.5米人行道+2米自行车道”的标准设计,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面红、蓝色彩相间搭配。
道路沿线结合商业区、居住区、旅游区等不同功能需求,进行绿地优化提升、绿化景观局部调整和行道树补植增植,配套建设社区公园、街头游园、活动驿站、景观小品、城市家居等,提升道路景观功能,实现人车分离、快慢结合、舒适出行。
2019年市级重点抓好观海路、港城大街、滨海路、南大街四条主干道路慢行系统和绿化改造。至7月底市级四条道路改造完工,观海路建成市区第一条“慢行系统示范路”。
添绿行动按照市区联动、分级实施的原则,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以“小工程”编织“大绿景”。
福山区重点实施道路添绿、拆违复绿行动,对港城西大街、福桃路部分路段增绿植绿。莱山区对辖区成龙线和凤凰大街添绿增绿,实施山海路、新苑路改造提升工程,重点打造宝源路及桐林路口绿化节点。牟平区实施通海路及东关路绿化、城区出入口绿化、口袋公园等。开发区实施长江路、秦淮河路等17项绿化改造工程。芝罘区实施冰轮路和通世路两条道路绿化改造。高新区打造辖区港城东大街和成龙线,优化节点景观,完善慢行系统等。
53种抗癌药纳入“医保”
2019年全市按病种付费病种数达到268个。将2家医院纳入烟台市日间手术医保付费首批试点,对43个日间手术病种进行了医保按病种付费管理。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调整2000余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降低大生化等检验类和大型设备核磁共振、CT检查项目价格。
组建省内5市采购联盟,对三个大类19个品规进行集中带量采购,多个品种创下全国范围内地市级联合采购最低价。国家采购的25种药品全面落地,节约药费2.7亿。
第一时间将国家谈判确定的53种抗癌药纳入全市基本医保报销范围,部分药品实施医院和药店“双渠道”供药。将2项检测项目和28种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高血压、糖尿病参保患者门诊药费纳入报销范围,惠及患者80余万人。将苯丙酮尿症患者必需的检查项目、治疗药品、特殊治疗食品纳入医保保障范围。脑瘫儿童保障年龄延长至17周岁,将5类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医疗康复纳入全额保障范围。增加3类精神类疾病为门诊慢性病病种,提高血友病的门诊保障水平,降低门规慢性病准入门槛,直接确认备案病种达到64种,即时办结病种达到43种。
大力推进服务流程再造改革,对18类34项医保经办服务进行流程再造,办事环节压缩14.7%,办理时限缩减45.5%,申办材料精简18.1%,网办事项更丰富、异地就医更简单、门規慢性病就医便捷、生育报销更迅速。
“一元公交”六区坐到底
“一元公交”为市民带来更多实惠和方便。作为“市委、市政府送出的新年大礼包”,2019年1月1日起,烟台市区164条所有公交线路实行“一元一票制”。烟台成为继珠海之后全国第二个实现“一元公交”主城区全覆盖的城市。
据统计,实施“一元一票制”以来,到2019年底,市区公交客运量已经超2.9亿人次,市民公交出行成本节省约5000多万元。
2019年以来,市区新开了81路、107路、317路等10余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了36条线路。在城区边缘、新建大型社区、老旧社区等交通不便、距离主干道路较远的区域开通微循环公交,解决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建成既方便群众、又不妨碍交通的“港湾式”公交站亭318个。实行公交路权优先政策,在市区主要路段开设公交专用车道,并在交叉口设置公交优先信号,提高公交通行效率,预计到2020年底,市区公交专用道网络基本建成,总里程达到200公里。2019年6月28日,烟台市首条城际公交线路,烟台至栖霞C1路城际公交正式运营,日均客运量3000余人次。
正在加速崛起的中韩烟台产业园
中韩烟台产业园是全市首个国家级国别特色园区,承担着对接中韩发展战略,打造高端产业发展平台的重要职责。
开展经贸促进活动22批次
主动走出去招项目,先后在韩国和北京、深圳、天津、西安等地开展经贸促进活动22批次。在“深化中国山东·韩国开放合作推进会”上,张术平书记向韩国企业现场推介烟台、推介自贸区、推介产业园,集中签约8个合作项目。在“2019山东韩国周”期间,陈飞市长专题推介产业园,烟台成为全省唯一进行城市形象展示和产品展览的地市。张代令副市长带队三次赴韩,举行新闻发布、推进重点项目、参加新万金产业园交流会。三个片区积极作为、主动对接,烟台开发区片区充分发挥驻韩办事处优势,多次赴韩举办推介会,储备项目位居前列。高新区片区与原州市政府共同举办“医疗器械投资说明会”,聘任韩国招商顾问,走出招商新路子。牟平片区在韩国成立“双招双引”工作站,专题招引取得良好效果。
新引进韩资项目45个,总投资3.2亿美元
由韩国C&M株式会社投资2000万美元的新能源汽车电子生产基地项目,是产业园成立以来引进的首个韩资世界500强项目;与韩科院共同设立的中韩科技孵化合作基地,开创了新的招商平台与合作模式;与韩国诚志医院签署合资医院设立意向,有望成为烟台第一家外资医院。
创新办理中韩四园首个跨境审批证照
10月17日,烟台在韩国首尔,为中韩合资的山东米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颁发营业执照,投资者不出国门即可办理产业园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今年以来,依托管委会驻韩机构线上协同办公,创新提出跨国审批新模式,在境外最短5天可获得证照,真正实现了跨国的“零跑腿,不见面”审批。 引进全市首个中韩国家级科技共建项目
7月10日,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举行揭牌仪式,10月初开始运营,这也标志着烟台首个中韩共建的国家级科技平台项目落户并启动运营,成为中韩间科技交流、成果转让、合作研发新平台。该基地将成为培育韩国高端人才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推动韩国中小企业海外创新的孵化中心,3年内将孵化20家以上创新型科技企业,助推产业园实现高质量发展。
启动上线全市首个中韩跨境电商平台
该平台是依托腾讯云烟台双创合作基地,打造的集政策发布、产品展示、交易服务、支付结算、结汇退税、仓储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下半年试运行以来,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并开展业务,与韩国易倍、英国跨境支付巨头worldfirst等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本文图片由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推进办公室提供)
烟台开发区进入自贸新时代
2019年是烟台开发区建区35周年,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获批启动。这是烟台继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17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新旧动能转换三核之一后,第三个重大改革发展机遇,标志着烟台改革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也标志着烟台开发区进入了自贸新时代。
1月16日自贸区申建启动,烟台成立领导专班;4月25日山东总体方案确定,全省圈定120平方公里、112项试点任务,烟台片区29.99平方公里、承担试点任务100项;8月2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迅即开展挂牌系列活动,率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在烟台片区举办动员大会,21家机构集中入驻、12个新动能项目集中开工、120余家媒体集中报道;9月11日市政府下放首批696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以及64项市级公共服务事项,赋予烟台片区更多自主权;9月30日市委推出自贸试验区等五大领域流程再造实施方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2月15日烟台成功获批跨境電子商务综试区,为开拓“1210”保税备货模式提供了平台。
近三百个日夜,自贸区烟台在29.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创了高点起步、多点开花、强势突破的良好局面,创造了三核引领的“烟台模式”。
全市联动,助力自贸区建设发展
烟台市税务局制定服务监管新举措32条,推行“网上办税”“自助办税”,办税效率提升80%,发票申领时间缩短至2分钟。
海关部门出台服务自贸区建设28条,助力打造全球保税维修中心、海洋物种引进中转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展“两步申报”改革试点,同步推进烟台保税港区升级综合保税区。
烟台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银保监联合出台金融改革创新35条,积极争取融资租赁公司审批权限下放,支持境外投资机构发起私募基金,鼓励设立人民币海外基金。
烟台市发改委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信用大数据,推行信用“红黑榜”,探索“信易+”守信激励应用。
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驻烟高校谋划成立自贸区研究院。
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机制
出台政务服务20条,设立企业服务专区,从注册登记到刻章、开户,全流程半日办结;推行“拿地即开工”,实行容缺预审,从取得土地到获得施工许可,最多10个工作日。
首创推出“跨国审批”新模式,日韩投资者“足不出国”,即可快速获得境内市场主体资格;创新开展中小企业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试点建设,利用信息化平台整合区内外投资服务资源,构建一个含政策、项目、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资源的双向通道,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配套服务,协调双向需求,促进自贸试验区人才聚集、项目引进与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开展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电子化试点,境内企业付汇备案网上办理,时限由3-4天缩短为几个小时;创新设立一体化退税中心,退税到账时间由10天压缩到24小时。
持续深化“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累计为区内企业提供便利化支付6亿多元,在全省首设规模2亿元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密集推出“单一窗口”出口保理融资、跨境离岸直贷等创新业务。
集中出台产业培育60条,探索实施“先减税后认定”高企培育政策试点,因企施策、精准扶持,全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省级准独角兽、瞪羚企业5家,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片区挂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2000余户,包括华润化学材料、韩国C&M株式会社新能源汽车电子生产基地等世界500强项目,以及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农业银行等自贸区金融专营机构。
打响“三大战役”,实施“八大行动”
自贸区挂牌第三天,烟台迅即打响四新四化、双招双引、城市更新“三大战役”,组织实施营商环境升级、产业集群培育、八角湾英才计划、创新区建设等“八大行动”。全市规划战略中,把八角湾中央创新区、空港新区纳入中心城区重点推进的九大重点片区。瞄准“建设烟台市八角湾滨海新区”战略目标,系统谋划实施十大“牛鼻子”工程,包括两大经济区、两大创新区、两大科创走廊、两大文旅新城和两大产业园区。
两大经济区即临空经济区、临港经济区,临港经济区已经完成高端化工、先进材料产业布局,正在朝世界级化工产业集群迈进;临空经济区由中航规划设计院完成整体规划,进入部署实施。
两大创新区即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先期启动哈工程研究生院建设,省农科院创新中心、烟台大学科技园区、国际会展中心、八角河公园等一批项目年后开工;海洋经济创新区完成总部基地和创新孵化园建设,中科院育成中心、西安交大智能传感技术研究院等10余个项目入驻启动。
两大科创走廊即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已经布局现代汽车、万华、张裕等高端研发中心,以及北师大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清科嘉园智能装备、西安交大传感技术等高端研发机构。 两大文旅新城即古现文旅新城、八角文旅新城,目前已与华侨城、康佳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
两大产业园区即中韩产业园、中日产业园,2019年又有韩国乐天酒店、中韩科创孵化基地,以及夏普8K超清研究院、中日合作交流中心等重大项目落户。
回顾2019年,自贸区烟台具备了“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战斗风貌,完美体现了国家赋予自贸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烟台模式”,进一步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有力推动了烟台片区建设精彩开局。展望未来,一个创新、开放、合作的活力之区、自由之城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经略海洋逐梦深海
海洋兴则经济兴。海洋牧场、海洋装备制造......拥有26000平方公里海域、海洋资源丰富的烟台正发力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烟台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1/8,全省居首
2019年,烟台加快建设山东海洋牧场综合试点烟台先行先试区,全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处,其中国家级14处,占全国总数1/8,数量居全省首位,海洋牧场总面积超过105万亩,海洋牧场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
政策支持方面,烟台先后邀请国内海洋牧场研究家杨红生指导编制《烟台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的实施意见》《烟台市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2019年8月21日经市委海洋委第二次全体会议研究通过印发实施。同时,通过举办高端论坛、博览会等形式,共同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产业化发展。
强化平台建设,汇聚创新合力。2019年,烟台新增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8家,总数达到19家,占全省1/3。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烟台经略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主要投向海洋牧场、海工装备、海洋科技、海产品养殖、生鲜加工等。
用好信息手段,打造“智慧牧场”。烟台先后投入近亿元,整合牧场数据资源,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在線监测、海洋牧场观测和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网络,搭建海洋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支持海洋牧场实现“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
为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工作,烟台集中培育莱州湾东部、庙岛群岛、四十里湾、丁字湾等4条海洋牧场带。
莱州湾东部海洋牧场带,以莱州明波、蓝色海洋等企业为龙头,建设海洋牧场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新型海岸带田园综合体。庙岛群岛海域海洋牧场带,以长岛弘祥、长岛佳益、中集蓝等企业为龙头,建设海洋牧场和深远海装备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海洋生态文明综合实验区样板。四十里湾海洋牧场带、烟台南部海域海洋牧场带,以烟台清泉、山东海洋、富瀚海洋、恒源生物等企业为龙头,建设海洋牧场和滨海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新亮点。
同时,烟台全面启动1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建设,目前,长岛宏祥、莱州明波、富瀚海洋等5个项目提前建成运营。2019年5月25日,中集来福士自主研发设计的深远海智能化网箱“长鲸1号”在长岛投产,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和五个全国第一,成为引领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的示范工程。2020年,总投资3亿多元的10个示范项目将全部投入运营,以点带面,逐渐形成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三产融合试点牧场,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海洋牧场多元融合发展提供烟台经验。
烟台始终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示范推广“海工+牧场”、“陆海接力”、“大渔带小渔”绿色健康养殖三大模式,将水产养殖、精深加工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加快海洋渔业由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转变。
烟台在全国率先建造半潜式、自升式海洋牧场多功能管理平台以及深远海智能网箱等,加快现代渔业向深远海域拓展,全市已建成海洋牧场平台12座,在建平台6座、网箱7座。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与深水网箱融合养殖,通过陆基、海基“无缝衔接”,实现了斑石鲷等名贵品种“南鱼北育、南鱼北养”。目前,全市名贵鱼养殖水体达200万立方米,年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12亿元。
开发区蓝色种业硅谷、莱州蛤蜊小镇已启动建设,全市新增全国示范推广水产新品种3个,总数达到8个,约占全国的1/6。同时,新增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个,省级以上总数达到21个,数量全省最多。烟台市还将将渔业资源修复与全国海洋日宣传有机结合,成功举办2019中国·烟台首届海洋放鱼节公益活动,共计1万人参加活动,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全市共争取涉农增殖放流总资金5453.5万元,放流苗种7.8亿单位。
烟台跻身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烟台海工装备产业预计实现产值65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发展速度和质量大幅提升。
烟台作为一个工业大市、海洋经济大市,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已积累了雄厚基础,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拥有一流的海工企业。烟台市现有规模以上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26户,形成了以中集来福士、杰端集团、中柏京鲁船业、蓬莱巨涛重工、大宇造船为骨干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企业群。
拥有一流的海工产品。烟台市是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是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海洋平台、油田装备、特种船舶研发制造水平国内领先,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世界第一艘30万桶圆形储油加工船、世界第一条半潜式游艇专用运输船、全球最大功率压裂车等多个国内外第一均建于烟台市,烟台造海工产品已成功走向北美、南美、巴西海域、北海冰区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际主流市场高度认可。
拥有一流的研发队伍。烟台市现有海工装备研发人员1000余人,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实验)中心。世界顶级的挪威船级社、美国船级社和国际知名供应商、欧美著名设计公司等机构目前均已入驻烟台。省级油田固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已在烟台投入使用,并与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海工装备领域科研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烟台中集来福士继“蓝鲸1号”之后,时隔2年升级版的“蓝鲸2号”再次从烟台建设母港开赴南海执行可燃冰开采任务,实现了海洋工程能源及动力系统优化的重大突破。突破性设计并交付国内首座坐底式智能网箱“长鲸一号”,助力我国渔业养殖由近海挺进深远海。
中集“泰瑞号”作为发射船、海阳基地作为合练基地,助力我国首次火箭海上发射试验成功,为我国建设火箭海上发射母港奠定基础。按时按预算交付巴西国油P71FPSO船体,在海洋油气生产领域实现新突破。“中集海洋油气研发中心”“中集海洋新动能研发中心”挂牌成立,开始进军海洋科技研发最前沿。
杰瑞集团不断扩大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环境治理三大领域领先优势,全年实现产值70亿元,同比增长80%;2019年成功推出了全球最大的电驱压裂成套装备,形成了一套功率密度高、体积小、模块化、成本低、就地供电、无环境污染的压裂作业装备及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及装备垄断,将我国页岩气开采成本降低46.7%。
蓬莱大金海洋重工发挥海上风电装备核心技术优势,成功进军风电市场,海上风电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全年实现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85%。
中集来福士“超深水半潜式平台”、杰瑞“电驱压裂橇”分别获得首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银奖;招金膜天承担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实现了大中小型海水淡化成套装备的规模化生产;海洋牧场平台、高端邮轮游艇、海上清洁能源综合供给平台等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取得新进展。
山东深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杰瑞石油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山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蓬莱京鲁船业、东方威思顿等企业20个产品被认定为2019年山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1个产品列入《山东省高端技术装备新产品推广目录》,10个产品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装备。
烟台积极参与中国海工战略重组,并加快启动建设中国海工北方总部。12月18日,烟台市政府与中集集团签署了《共建中国海工北方总部战略协议》,并同时举行中国海工北方总部揭牌仪式。
海天结合规划建设中国东方航天港。依托中集来福士海上平台建造优势,抢抓“一箭七星”首次海上发射试验成功机遇,全力打造以“一港四中心”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方航天港”。
在手一批新建、扩建海工项目。蓬莱巨涛计划投资5亿元,新增4万标准吨生产能力,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京鲁船业与潍柴集团合作公务艇项目,总投资5亿元;蓬莱大金计划投资3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出口创汇35亿元。
“筑巢引凤”:烟台引进人才4.8万
人才是第一资源。2019年,烟台新增各类人才4.8万多人、高层次人才6500多人,各类人才达到180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9.2万多人;引进省级以上重点工程人才470多人,4人入选国家特聘专家、7人入选省“齐鲁之约”泰山人才,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2人入选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占全省1/5。
出台一揽子政策,吸引人才在烟创新创业
2019年,烟台先后出台了高层次人才交通补贴、“人才贷”风险补偿、金融高端人才奖励、“烟台工匠”建设工程、基层名医选拔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更大力度吸引和支持人才在烟创新创业。
烟台还成立政策起草小组,研究制定突破力度更大、竞争力更强的综合性人才政策,目前已形成初稿,初定“人才新政10条”,下步将加快推出,提供更大支持。
人才是第一资源。2019年,烟台新增各类人才4.8万多人、高层次人才6500多人,各类人才达到180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9.2万多人;引进省级以上重点工程人才470多人,4人入选国家特聘专家、7人入选省“齐鲁之约”泰山人才,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2人入选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占全省1/5。
出台一揽子政策,吸引人才在烟创新创业
2019年,烟台先后出台了高层次人才交通补贴、“人才贷”风险补偿、金融高端人才奖励、“烟台工匠”建设工程、基層名医选拔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更大力度吸引和支持人才在烟创新创业。
烟台还成立政策起草小组,研究制定突破力度更大、竞争力更强的综合性人才政策,目前已形成初稿,初定“人才新政10条”,下步将加快推出,提供更大支持。
同时,各县市区也陆续推出创新性人才政策,龙口市出台“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扶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补贴”等政策,大力度吸引人才创新创业;莱山区把高级技工等技能人才纳入“莱山英才计划”补贴范围,构建起立体化政策体系。
强化工程聚才,拓展引才渠道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烟台注重发挥重点人才工程聚才用才作用,加快引进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实现了“引进一批人才、集聚一批团队、创办一批企业、带动一方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9年,烟台全职引进了首个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实现了诺奖引进零的突破,将发挥其国际前沿技术,填补我国技术空白,引领烟台智能制造产业迈向新高度。另外,推荐22人入选省泰山学者、16人入选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人入选省外专“双百计划”,数量均居全省前列。评选2019年“双百计划”高端人才(团队)47名,省级以上重点工程人才占比达45%。截至目前,“双百计划”已评选8批共326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创办科技型企业83家。
举办了2019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在北京梅地亚新闻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全球招引优质人才项目,共征集海内外项目517个,117个项目入围总决赛并获奖。开展2019年“名企名校行”专项招聘活动,发布人才需求2871个,累计接洽高校毕业生5860人次,达成引进意向1034人。全市各级共赴外组织人才对接活动260多场次,设立引才工作站169处,构建了面向全球的引才格局。 2019年以来,烟台先后举办2019“新动能”产才交流大会、中国人力资本论坛、能源年会暨人才交流大会、中科院博士后烟台行、全国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烟台)推介会等大型活动10余场,吸引4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烟交流对接,达成合作意向150余项。
搭建发展平台,汇聚优秀人才
着力搭建产才融合平台。依托中德工业设计中心,设立了全国第一家省级研究院——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建成8个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和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落户10个全球工业设计领军企业,汇聚了一大批相关领域优秀人才。栖霞市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合作设立我国东部地区首个苹果试验站,实现了产才融合、互促共进。2019年以来,全市新获批省级以上人才平台45个,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平台基础进一步夯实。
积极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平台。建立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6000万元的校地融合发展资金,统筹推动驻烟高校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和平台创建。打造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先后与8所院校确定战略合作关系,入驻项目29个。招远市发挥“三高校招远研究院”平台作用,打造了集引进、孵化、教育、培训、认证于一体的人才工作“全产业链”。
加快创建新型发展平台。开发区八角湾国际人才港推出“八角湾英才”计划,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山东省农科院胶东半岛创新中心等项目先后落地;高新区获批我市首家国家级“海智计划”工作基地。中国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知名服务机构达到52家,孵化上市机构2家,实现产值17亿元,引进硕士或中级职称以上人才3000余人;烟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园新入驻优质创业项目77个,同比增长75%。新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烟台企业共建11家协同创新中心,引荐104名国家特聘专家来烟对接,25名专家达成合作意向,12名专家落地设立公司。
此外,在优化服务保障方面,烟台突出精准化、高效化服务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每一位来烟发展的人才都能安心、安身、安业。2019年,烟台市兑现人才资助、购房补贴等扶持资金4200多万元;办理发放省“惠才卡”31张、市“优才卡”74张,协调办理人才服务事项120多人次,推动28个景点对人才免费开放;加快建设毓璜顶医院国际特需门诊,开展“人才健康体检周”活动,为90多名人才免费健康体检,进一步提升了人才获得感和满意度。福山区投入1.5亿元建成266套人才公寓,实现人才“住有所居、拎包入住”;莱州市设立“人才之家服务点”,统筹开展人才联系服务工作;蓬莱市为人才发放“仙境惠才卡”,为人才提供免费健身、免费观影等特色服务。
(本文图片由中共烟台市委组织部提供)
招商引资全线“飘红”
2019年,是烟台市招商引资工作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烟台奋勇拼搏,实现了主要招商指标全线飘红。
一组数据,足以佐证:1-11月,全市合同利用市外资金4839.5亿元,增长17.3%,其中合同利用内资4453.1亿元,增长12.9%,合同利用外资55.2亿美元,增长99.5%。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257.8亿元,增长41.2%,其中实际到位内资1155.6亿元,增长48.8%,实际使用外资14.6亿美元,增长14.3%。引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51个,合同总投资4476.1亿元。引进三类500强项目96个,合同总投资1959.6亿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35个、中国500强项目51个、民营500强项目10个。预计全年合同利用市外资金5044.1亿元、增长14.1%,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384.6亿元、增长26%;合同利用外资59.8亿美元、增长34.7%;实际使用外资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引进三类500强项目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5个,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创新构建“1+8+3+3+X”招商工作体系。全市专业招商机构总数由改革前的31个增至目前的56个,一线招商人员由改革前的666人增至目前的1335人。创新构建起“1+8+3+3+X”招商工作体系,在投资促进中心这一招商统筹单位的基础上,新設立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大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数字创意等8个新兴产业招商办公室,驻北京、上海、深圳3个境内招商代表处。
依托国企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专业招商公司——烟台国诚誉丰招商服务有限公司,设立了驻日本、韩国、香港3个境外经济合作中心。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展委托招商、顾问招商、基金招商,以“外智”“外脑”助力招商引资。
推动市县两级与安永、德勤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10位跨国公司高层为烟台市新兴产业国际咨询委员,注册成立了总投资2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等基金,有效促成了总投资10亿美元的芯片封测等项目落户烟台。
举办各类招引活动105场。针对重点国别合作,举办了中日韩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百家韩企烟台行、百名台协会长烟台行、中德项目对接会等活动,参加了日韩出访、欧洲出访、鲁新经贸理事会等省级活动,深化了与日韩、台新、欧洲等重点国别、区域的合作。
针对重点片区开发,举办了幸福新城投资推介会、海上世界项目招商会、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烟台市专场等活动,深入推介幸福新城、高铁新区、金山湾区、八角湾中央创新区、烟台海上世界、芝罘仙境、空港新区、夹河新城、牟平新城等九大片区。
针对重点企业群体,举办了上海市奉贤区企业家走进烟台、烟台市与浙江民营企业家对话会、“仙境海岸·鲜美烟台”—2019(杭州)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对接会、上海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洽谈会、跨国公司(烟台)新兴产业对话会等活动,推进烟台企业与各个层面的务实合作。
针对重点产业园区,分别赴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地推介中韩、中日、中意产业园,促成中韩科技孵化基地、丰田自动织机电动汽车压缩机、爱尔泰工业园等项目落户。 针对重点展会平台,组织招商干部广泛接洽“2019世界工业设计大会”、“2019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等展会的参会参展企业,推进投资合作事宜。
招商工作合力持续聚集。烟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队赴杭州、上海、北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走访会见客户,累计赴省外洽谈推进项目73个,投资额1953.7亿元,其中内资1676.6亿元、外资39.6亿美元,东方航天港、中国海工北方总部、智路资本等重大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50个有任务指标的市直部门合计走访(接待)三类500强企业526批次,合同引进市外资金267.2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59.5亿元。烟台市投资促进中心走访(接待)三类500强企业134批次,引进内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市外境内资金78.2亿元,引进外资项目6个,总投资8704.9万美元,传化物流、中南高科智能制造园、微软混合现实与智能制造创新基地等优质项目先后落户烟台。
11个市级招商专班发挥“四专”(专人、专门、专注、专业)精神抓招商,签约引进绿天使高新技术产业园、蓝智通研发基地、新能源网约车运营平台、木牛科技、珍生康达生物技术等17个产业项目,合同利用市外内资113.9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形成首接招商项目123个,计划总投资1500多亿元。
日韩投资战略合作全面提升。3月下旬,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市长陈飞率团出席日韩山东周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烟台—东京经济交流与创新合作对接会、中国烟台(首尔)投资恳谈会等大型对接活动,共签署合作协议24份,协议投资额4.4亿美元、贸易额3.7亿美元,涉及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疗器械、高端化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
12月上旬,以推介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为主题,市委书记张术平率烟台代表团,随同省代表团访问韩国、日本,共参加和举办8场重大活动,接洽日韩知名企业、商协组织代表300余人次,走访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10家,对接推进5个在谈重点项目,签约19个合作机制、平台和项目,涉及投资额约20亿美元。
前11个月,烟台市合同利用韩资5.8亿美元,增长160.5%;合同利用日资3.1亿美元,增长83%。
重大活动签约项目稳步推进。截至2019年12月底,95个项目完成工商注册,注册率82.6%;64个项目开工(运营),开工(运营)率55.7%;累计到位市外资金355.2亿元。其中,“香港山东周”、“儒商大会”等活动签约项目落地率达到100%,排名全省第一。
开展外商投资服务提升年。烟台在市县乡三级设立1152名服务大使,实现对全市外资企业全覆盖,大使数量居全省首位。前11个月,推动81家外资企业增资,新增合同外资8.4亿美元,增长26.3%。
科技创新“果红花艳”
2019年,全市科技系统围绕烟台市委市政府中心部署,紧扣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需求,推动各项创新指标稳步增长,取得了“五个一批”的新成效——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高企培育为首要任务,新入库培育企业296家,总数达422家;新增高企182家,同比增長119%,总数达635家。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02%,增幅全省第二;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2%,高出全省平均值8.3个百分点。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1242家企业通过国家备案,约占全省1/6,居全省第二位。
在推动科技型企业政策落实方面,坚持部门联动,联合财政、税务在全省率先搭建“科技企业培育服务平台”,开启精准服务科技企业的新模式,共同引导企业享受创新政策红利。
全市804家企业获得2019年省市县三级研究开发经费补助2.35亿元,企业数和资金数分别同比增长163%和97%,申报企业数及获批资金数均排全省第2位;1151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55亿余元,企业数和资金数同比增长71%和109%,均实现跨越式增长。
聚焦重点产业需求,一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达189亿元,居全省第二位。聚焦制造业强市、乡村振兴、经略海洋等重大战略,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安排市级科技项目150余项,其中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6个,着力强化关键技术攻关。5个项目列入厅市联合支持,46个项目入选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共获资金补助4.6亿元。
中集“蓝鲸2号”、荣昌“红斑狼疮新药”等一批关键技术相继攻克,填补了国内空白。
科技成果方面,22个项目被授予省科技奖,约占全省的1/5,6个牵头项目被授予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居全省各地市第一位,创历史新高;1项卫生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烟台历史上的第一项医疗卫生领域一等奖。
聚焦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创新载体集中搭建
制定印发《实施方案》,新备案11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新增1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启动开展了烟台(国际)技术市场建设,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日益完善。
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首次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20%。实施“创新平台升级培育工程”,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省级示范中心,总数达到25家;新增备案院士工作站13家,总数达47家;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国家认定,总数达到10家。争取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落户烟台,成为全省首批建设的4个省实验室之一。
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争取西安交大、中船重工七·二所等高校院所支持,联手6名院士,组建了明石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并牵头成立“山东省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进入全省首批公布的5家共同体建设行列。
聚焦双招双引,一批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协调推动烟台市政府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科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签约落地。 烟台密切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互访交流,推动合作共建“中科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12月16日,举行了签约仪式。组织召开了第二届中国(烟台)海工装备国际研讨会,来自乌克兰、挪威等国家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会,进一步提升了烟台市在海工装备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举办了“中科院过程所烟台成果推介会”“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成果推介会”“中科院服务烟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发布会”等系列活动12场,共发布成果700余项,达成合作意向150余项。
全年共培育国家“万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23人,引进较高层次外国人才600余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年共组织院士学术交流活动18次,来烟院士30余名,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牵头做好山东省院士恳谈会组织发动工作,邀请8位院士参会。承办高端外国专家山东行烟台站的考察接待工作,共25名外籍专家参加,达成合作意向16项。
聚焦创新生态打造,一批创新举措加快实施
围绕规范项目管理,烟台重新修订《(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在评审立项、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坚持流程再造,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纳入“一次办好”事项,编制服务流程,办理时限由30日压缩为15日,实现了“全程网办”和“零跑腿”。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25项主要业务工作逐项进行流程梳理,从办理条件、办理时限、申报材料等方面予以规范,明确业务办理流程图,提升了整体办事效率。
烟台全面深化“科信贷”“成果贷”业务,积极搭建银企对接桥梁,共帮助1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放款约5.9亿元,其中“科信贷”34笔1.1亿元;“成果贷”92笔约4.8亿元。
为满足科研人员“一站式”免费获取科技文献的需求,烟台开通了“烟台市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文献保障率达90%以上。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超过3100余个,访问量突破31万人次,文献下载量超过2万篇,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叫响世界的“烟台品牌”
培育烟台品牌,打造品牌烟台。近年来,烟台在品牌建设方面成绩卓著,令人瞩目,成就了一批让世界叫响的“烟台品牌”。2019年,烟台品牌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烟台先后获评“2019中国品牌城市”“质量魅力城市”荣誉称号。
当前,烟台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8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3家;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烟台招金、玲珑、鲁花、张裕、威龙5家企业上榜,位居全省第三。烟台葡萄酒、烟台苹果第四次荣登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前十名榜单,2019年品牌价值分别高达876.66亿元、477.26亿元,带有烟台独特地域符号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片更加闪亮。
在刚刚公布的2019年山东知名品牌、山东优质品牌榜单中,烟台市上榜数量分别达到79个、89个,分别占到全省总数的16.3%、12.95%,位居全省第二、第一。这些品牌涵蓋了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确定的现代海洋、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等八大产业,高质量供给和高质量产品特征明显。
加强品牌建设是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烟台通过下力气培育烟台品牌、打造烟台品牌,助推产业升级、优化产品供给,实现消费结构升级。
实施标准化战略
烟台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企业做行业发展的领头羊、游戏规则的制订者,鼓励引导企业专利产出和转移转化。2019年,对151个标准化项目、400余个专利项目实施资金资助。近三年,全市标准化、知识产权发展领域发放资助资金分别达到2300余万元、2150余万元。目前,全市共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604项、行业标准650项、省地方标准350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139件,万人发明专利10.02件,为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发扬“工匠精神”
通过广泛开展“万千百十”工程,推动企业重质量、打基础、顾长远。针对企业需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先后围绕标准、计量、品牌创建、知识产权等内容组织大规模、系列化培训活动10余场,深入企业现场开展个性化、精细化质量服务20余次,推动企业推广应用卓越绩效、精益生产、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坚持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产品和服务,靠实力赢得市场。冰轮、宏远氧业、南山铝业、玲珑轮胎的4个产品获得“泰山品质”认证,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
鼓励自主创新品牌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创新力显得尤为重要,烟台的做法是通过创新能力的突破,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牢牢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烟台绿叶制药加大创新制剂和创新新药研发,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设有研发中心,拥有40多个中国在研药物和10多个海外在研药物,在微球、脂质体、透皮释药等先进药物递送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杰瑞石油注重发展新技术,延伸新产业,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油田增产设备制造商和压缩机设备成橇商,年产高端石油装备800台(套),产品和服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始终占据着国内石油装备技术制造业的制高点。
构建区域特色品牌
烟台将品牌建设放在服务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大背景下来谋划、来实施,不断提升品牌创建工作成效。注重突出优势产业、突出特色资源、突出集群引领。以“四新四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富有烟台特色,享誉国内外市场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体系。其中玲珑轮胎获得第七届省长质量奖,企业连续多年位居世界轮胎前20强,中国轮胎前三强,2019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玲珑”品牌价值453.69亿元,位居国内上榜轮胎品牌第一位。 国家化工新材料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落户万华化学,万华成为我国化工新材料领域标准化工作的“领航者”,行业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打造区域品牌集群
推动品牌建设逐步由单一品牌争创向区域品牌集群方向过渡推动,并以此带动产业聚集。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纳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在66个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烟台占有2席。烟台开发区通信设备、龙口铝精深加工2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南山铝业跻身世界最尖端的航空材料供应商俱乐部。2019年又创建了山东优质管乐器基地,全市目前已创建烟台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医药健康产业等10个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区域品牌成为联合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
品牌建设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烟台通过着力挖掘品牌价值、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持续做好“文化+”的文章等方法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在坚持服务产业,提质增效,打造“烟台品牌”优势同时还坚持把握内涵,拓宽渠道,提升“烟台品牌”美誉度。通过在央视等高端媒体的品牌宣传纳入城市的整体形象进行推介,实现城市品牌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共同提升。通过积极打造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苹果产销对接会、葡萄酒发展研讨会等系列全国性会议平台,推动优势产业、优势品牌在行业话语权持续提升。
同时,还精心策划举办了“我为烟台品牌点赞”、烟台品牌北京推介会暨“品牌强市”研讨会、“媒眼看烟台·聚焦品牌烟台建设”媒体集中采访报道等系列品牌宣传推广活动,面向海内外发出烟台品牌声音,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重量级媒体进行了大篇幅集中报道,有力提升了烟台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
城市管理从三个领域攻坚
回望过去的一年,围绕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市品质提升、设施功能完善三大领域,烟台市城管局着力攻坚,城市品质大幅提升,为重塑烟台宜业宜居宜游国际海滨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大工程”提升城市品质
2019年,烟台通过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施“拆违、增亮、添绿、治堵”四大环境提升工程,着力抓好违建治理、亮化提升、添绿增绿、秩序规范,不断提高城市“洁、绿、亮、美”水平。
违法建设治理方面,启动新一轮全市违法建设治理行动,按照“零容忍”、“全清理”要求,全面铺开违建攻坚治理。2019年全市排查治理违法建设1520万平方米。景观亮化方面,完成滨海景观带和行政中心、会展中心等“一带五片”景观亮化一期和二期建设,重点打造滨
海沿线、商业街区、城市出入口及重要节点建筑群亮化,为全市人民献上一场跨年灯光秀表演,国庆节前举办“红色烟台”主题灯光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新闻媒体关注报道。
添绿增绿方面,以“简约大气、实用亲民、艺术美观”为标准,重点打造市区主干道路两侧、城市出入口、商业街区及重要节点绿化景观,道路全线实施行道树更换增植、增设绿篱、慢行系统、绿道建设、增花添彩等,整体提升道路出行功能。
道路秩序规范方面,制定《城市道路挖掘管理办法》,推动市区道路施工实现“三个同步”,杜绝道路无序施工、重复开挖。市中心区2处人行过街设施已完成招投标开始施工。开展占道经营、占道作业整治行动,清理违规占道1.6万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市政服务体系
围绕打造“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市区市政服务体系,超前谋划建设跨区域、集约化处理垃圾、污水和供水、供气大型基础设施。总投资5.43亿元、处理能力850吨/日的市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招标、签订PPP合同,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投运后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2550吨/日,全部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总投资9.38亿元、处理能力12万吨/日的市区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正在进行设计招标,预计2022年建成。总投资5.6亿元,全长127公里、设计年输气能力30亿立方的市区天然气环城高压管线项目开工建设,2023年完工后建成高压-次高压-中压-低压四级压力体系和输配系统。总投资2.97亿元、全长24公里的跨区输水管网正在启动,配合启用已建成的莱山区10万方/日新水厂,保障市区东部南部发展供水需求。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功能
围绕补齐市政设施功能短板,落实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烟台加快推动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厂扩建、老城区雨污分流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
全市建成运行5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计处理能力3800吨/日,焚烧处理率达到65%。在建项目4个,其中市级改造项目近期开工,县级项目中海阳市、栖霞市已开工建设,2020年底前建成。
全市建成运行19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15.8万吨/日。在建项目4个,其中市级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县级龙口市、莱州市3座扩建工程均已开工,2020年底前完工。
县市区加速完善排水管网,完成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85公里,完成海绵城市建设38.8平方公里。
跨越市区三个区,总投资6.2亿元、输水管网44公里的套子灣污水处理厂供万华工业园再生水项目建成通水运行,一期供水能力10万吨/日,目前为万华等大型企业供水6万吨/日。
制定《烟台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管理办法》,规范高层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管理,保障市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组织供热企业做好设备检修、管网改造、燃煤储备等,全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48万平方米。组织县市区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全市新增天然气用户12.8万户。按照“精细、减量、环保”要求做好科学环保清雪准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应对市区多场持续强降雪,切实保障城市交通秩序。
(本文图片由烟台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城建重点项目投了201亿
2019年,烟台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建设一脚油门踩到底,项目建设“加速度”。截至目前,完成年度投资20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1%。其中,楚秀东路北段、市区景观照明建设、牟山北街等10个项目提前完成年度计划,塔山南路、华盛路西段等11个项目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90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
塔山南路项目,目前已完成桥隧总工程量的85%,其中远陵夼隧道、荆子山隧道分别提前6个月、2个月通车,平顶山隧道提前3个月贯通;跨蓝烟铁路桥工程提前3个月成功转体,实现市内跨铁桥梁第一转,并于1月1日顺利通车;塔山南路与观海路下沉立交提前1个月进行管线施工。山海路以西10.34公里路段实现全线通车,比原定计划提前6个月。
芝罘仙境项目,征收工作完成過户并取得房产证676户,4栋修缮样板建筑完成工程总量85%,朝阳街、所城里正按春节前开街目标全速推进。
南山公园安置房、峰山水库安置房46栋住宅楼土建施工完成86%,其中26栋主体已封顶。
幸福新城起步区,片区拆迁主体签约率达90%,累计腾空土地面积6000余亩,完成收储、具备出让条件土地近1200亩,年底前将根据项目签约情况陆续完成挂牌出让。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展了高铁南站枢纽地方配套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连接金山湾至威海方案研究、线网规划修编等工作。
城发广场项目,市民休闲公园9月底通过竣工验收,10月1日在广场举行了升国旗仪式。市民中心和烟台市档案馆已基本完工。
海上世界项目,10月20日展示中心主体封顶,会西街区片12月22日挂牌成交,12月28日举行芝罘湾广场开工仪式;收储土地3658亩,累计拆除房屋建筑面积13.75万平方米;与青岛银行开展融资合作,达成20亿元的授信协议。机场路立交项目,及时完成方案调整,开展施工前期准备,提前完成机场路行道树挪移,加快进行管线改迁及交通便道施工。
景观照明项目,2019年春节前完成滨海景观带、体育公园等“一带五片”景观照明建设,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了滨海沿线、商业街区、城市出入口等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建筑群亮化,形成了以“一心两翼”为核心的景观照明组团,大幅提升了城市夜间形象。
主干道建设方面,竹林南路二期工程部分道路完成沥青摊铺,隧道桥梁完成工程总量50%;新城大街东段完成路基及雨污水管道敷设工程总量70%;金沙江路完成快车道施工,加快进行交通信号灯等附属设施施工;崇文街桥正进行竣工收尾工作。
断头路疏通方面,峰山路东延、五卒山东路东侧规划路、通姜路等4条道路均已提前完工,电厂东路提前2个月进场施工。交通拥堵治理方面,大海阳过街天桥完成桩柱等下部结构,万达过街天桥完成管线挖探;冰轮路完成侧分带及非机动车道改造。
道路景观提升(添绿行动)方面,完成港城大街、观海路两侧道路绿道系统、驿站游园、景观节点打造等景观提升。
背街小巷改造方面,芝罘、莱山、牟平、福山等4区21条背街小巷改造完成,街巷面貌显著提升。
管网管廊建设方面,福山区污水主干管网扩建工程进场施工;梁家电力管廊完成全部电缆入地敷设施工;黄务输电电缆入地、芝罘区建昌输变电工程完工。
楚秀东路北段、锦绣新天地保障房项目南北配套路等12条道路建成通车。涝洼改造及防洪改造项目,累计完成50处涝洼点位改造及8条河道清淤。
牟山路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浩岭水库整治完成控源截污、生态治理修复等工程。国防教育训练基地保障中心项目提前1个月竣工。烟台工贸技师学院新校区项目提前3个月竣工投入使用。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项目主体封顶,提前开始室外配套工程施工。
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烟台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意见》,明确至2025年烟台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40%。烟台市被列入全省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重点推广地区,年内推广45万平方米;组建了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00余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获评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3个、产业基地2个。
烟台获评绿色生态示范镇、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等20个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试点示范,争取省级发展专项资金2658万元;中海国际社区A4区等20个项目通过省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评审,总面积193万平方米,完成率达241%;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80余万平方米,完成率117%。
中德合作的首批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烟台北航科技园28号楼顺利通过了德国能源署和住建部专家的综合验收,气密性检测结果在全国首批9个中德合作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中排名第一。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
全省试点:烟台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19年,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有序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烟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出炉
2019年,烟台谋划城市发展蓝图,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2019年3月烟台市成功获批全省首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城市。经过8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成了烟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和15个专项的专题研究和双评价工作,形成了工作底图,搭建了用于监督管理的国土信息平台框架,为今后全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全面开展提供借鉴。
完善城市承载功能
方便、快捷的交通是支撑城市顺畅运转的重要基础性功能。组织编制了《烟台市道路系统专项规划》,提出了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快速路、干线性主干路”在内的一体化干线路网体系,明确了立交节点与用地控制发展对策。同时,以组团为单位,完善了芝罘、莱山、福山、牟平、高新、开发区一般主干路及以下等级路网规划方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为今后道路交通规划的细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引。 同时,烟台组织开展了“山海路、成龙线、红旗路”等重要道路的快速化改造方案研究。山海路是芝罘组团与莱山组团的快速联系通道和烟台南站的快速集散通道,是烟台城市空间向南发展的重要支撑。成龙线是牟平、高新、莱山组团间主要联系通道,服务功能逐渐由公路向城区市政道路转变。红旗路将有效解决芝罘区与东、西部的交通衔接问题,畅通莱山、牟平、福山、高新区的中长距离交通。
提升城市景观风貌
为统筹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烟台市成功争取第二批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由中国科学院段进院士领衔编制完成了《烟台市总体城市设计》,规划创新采用空间基因研究方法,通过对“四百里仙境长卷、两千载仙境海岸、悠然宜居的林中之城和中西合璧的多彩家园”四大仙境基因的提取、分析、保护、强化,提出了15项空间管控内容。
重点从城市总体形态格局、公共海湾中心、滨海天际线、绿色开放空间、建筑风貌与色彩等方面,逐步引导落实仙境烟台的空间意向。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迎春大街、观海路、港城大街以及市民休闲公园等30余个重点路段、节点的城市设计,为提升城市特色景观风貌提供了理论指导。
塑造城市精品工程
烟台启动海上世界、高铁新区、芝罘仙境、幸福新城、八角湾中央创新区、金山灣科创城、空港新城等九大重点片区规划建设。
完成了《芝罘湾周边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着力打造中央商务区的都市“形象轴”,城-海交融“对话轴”,文化、创新、休闲“功能轴”;启动了《高铁新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以“一环双轴”的空间结构和“一核四区”的功能布局,打造未来南站周边集总部办公、科技孵化、宜居宜业为主的先行区。
完成了市档案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建筑设计方案;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院士领衔,完成了高铁烟台南站枢纽站房建筑设计方案,采用“四位一体”的综合布局模式,一站式换乘的设计理念,实现站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提升城市内涵品质
在生态修复方面,为统筹兼顾自然生态要素,做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烟台组织开展了《烟台市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通过对山体、水体、海岸带、绿地生态系统等要素的深入分析,构建了“一屏一带三片多廊道多节点,山海河田城交融”的生态安全格局。
在城市修补方面,烟台积极探索城市更新改造规划,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老旧小区作为试点,开展了城市更新与社区发展规划研究,通过对片区内存量资产的调查与评估,结合社区治理与服务现状,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带动城市内涵品质提升,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为全面展现一年来烟台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取得的显著成效,从2019年下旬至2020年1月,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连续推出7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和介绍2019年烟台高质量发展所取得新成就。本刊重磅推出“2019,高质量发展这一年”系列报道,记录过去一年来烟台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精彩瞬间。
长岛,中国生态保护“样板岛”
2019年1月7日,烟台长岛综合试验区工委管委挂牌,长岛保护发展正式按照特殊功能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加快推进。截至12月25日,省、市《意见》确定的102项重点工作,46项全部完成或落实;承担的市级三重工作综合试验区15项精品工程,全部按计划推进。
生态保护提标扩面
2019年,长岛综合试验区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立体生态保护修复纵深推进,海岛生态质量明显提升,多年未见的大叶藻等藻类在海岸丛生,白江豚、鲸鱼等高级海洋生物成群结队现身,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鱽鱼等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鸟类数量明显增多。
纵深推进山体治理,完成北五岛和西三岛破损山体生态治理5.4万平方米,实施山体造林450亩,退化林改造1000亩。
纵深推进岸滩整治,拆除南五岛岸线育保苗场12万平方米,完成南长山岛及北四岛岸线整治1.19公里,恢复自然岸线8.7公里,自然岸线占比达到80%。
纵深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完成10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敷设渔村污水管网70公里,实现污水处理全域覆盖;全面启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采用“生态治理+热能处理”的方式,全面解决周边岛屿“垃圾围岛”问题。
纵深推进近岸养殖腾退,按照“生态优先、规划引导、保障民生”的原则,完成近海养殖腾退1.26万亩。
纵深推进绿化美化,开展城区及慢道周边绿化美化提升,栽植各类树木、苗木40万余棵。
打造生态保护的特色样板,积极争创海洋类国家公园,与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签订了争创海洋类国家公园战略合作协议,完成了32个岛屿的全域科考调研。
11月16日被环保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汇聚生态保护的智力支撑,加强与北京大学合作,积极争取设立北京大学长岛生态文明研究院,深化海洋生物多样化、长岛地质博物馆、北庄史前遗址博物馆等方面研究共建;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海洋生态文明(长岛)论坛。
绿色发展转型突破
长岛综合试验区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前提,推进生态旅游、生态渔业、生态康养提升质效、快速突破,坚定不移走“绿起来、富起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生态旅游业,坚持服务优化、产品提升、宣传营销、招商合作齐抓并举;休闲康养产业,重点在规划布局和开展招商合作方面集中发力;生态渔业,按照烟台市委“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长岛要走在省市前列”的要求,坚定不移高质量做好海洋牧场建设文章。
主动应对车辆“控进”新形势,优化完善岛内公交系统,推出蓬长主要景区联票及港口网络售票、行李托运、公交摆渡换乘等举措,因港口交通拥堵产生的旅游投诉基本清零。
改造完成2处景区主题度假酒店,新增水上拖伞、滑水等娱乐项目,全国首个海上3A级景区、南北长山环岛旅游慢行服务系统、休闲渔业、环岛马拉松及海钓赛事等海岛特色产品带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游客过夜游占比达6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与中集来福士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计划三年时间内投资10亿元,投放10座大型深水网箱,打造现代化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目前,累计获批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6处省级海洋牧场,开发生态海洋牧场26.7万亩,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深水网箱弘祥“长鲸一号”、省内首座半潜式深水智能网箱“佳益178号”下水投用,形成了企业大网箱带动群众小网箱、接力养殖、共同致富的产业链条,装备渔业水平走在了省市前列。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综合交通方面。投资5.3亿元实施长岛港交通综合服务体建设,完成16个千吨级泊位改扩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长岛港综合枢纽。投资9000万元启动北隍城、小钦岛、砣矶3处渔港升级改造。投资1.5亿元完成县乡公路大修12.8公里,建设乡村公路11公里,敷设雨污分流管网31公里,改造海绵型人行道16.9公里。
供水安全方面。投资6000万元实施8个岛屿9处站海水淡化建设,改造敷设城乡供水管网23公里,建设渔村净化水站20处,实现有居民岛屿海水淡化全覆盖、村村通上净化水。
供電保障方面。投资1亿元完成北四岛微电网建设,扩建北长山变电站,敷设小钦岛至北隍城海缆,改造完成渔村中低压线路16公里,启动第二座110kv变电站前期工作。
智慧网络方面。投资3500万元推进智慧长岛建设,新增4G基站76个,5G基站28个,“智慧旅游”“智慧金融”“智慧公安”等项目正在推进。
城乡面貌方面。完成乡村振兴、“山水林海城”等专项规划;生态文明展馆完成主体工程88%;有序推进旧区旧村改造、美丽渔村标准化建设、违建整治等城乡风貌提升工程,累计拆除违建9万平方米。黑山乡荣获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乡镇称号,北城村获批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民生事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教育医疗,投资2800万元实施了教育提升和医疗设施配备,建立完善了烟台二中、毓璜顶医院等市级支医支教、合作办医办学对口帮扶长效机制,新建一座标准化幼儿园。
围绕人才引留,落实公费师范生医学生招引、专业领域人才灵活招引、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放宽长岛籍考生条件、乡镇事业编人员选拔培养等政策,落实市级支教教师15人,招录教师19人,招录医疗人员23人。围绕社会保障,落实了基本民生缺口省市补齐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缺口市级兜底政策,在全市率先开展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对长岛居民实行了免费公交政策。 芝罘湾,打造中国第三座“海上世界”
芝罘湾片区记载着烟台的历史,也承载着烟台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烟台海上世界位于芝罘湾内,北依芝罘岛,南接烟台火车站,东侧紧临烟台山和朝阳街历史文化街区,西侧是烟台综合客运主枢纽,规划中的轨道交通1、2线以及换乘站就位于此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海上世界项目坚持以规划为统领,高起点、高标准描绘规划蓝图,在这片烟台最核心、最宝贵的土地上,将诞生出一座融文化、精品、自然、创新以及未来生活方式于一体的烟台都市新核心,推动烟台主城区迈入2.0时代。
项目确定了塑造面向世界的“烟台之窗、城市之眼”的发展战略,项目区包括一、二、三、四突堤和会西街区片,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总投资1500亿元,打造集“船、港、城、游、購、娱”于一体的商旅综合体。为塑造烟台现代化城市形象,打造全国第三座“海上世界”,筑成世界级滨海商务休闲新城。项目城市设计概念方案邀请了Gensler(盖思乐)进行城市设计,并邀请戴德梁行进行产业策划。规划方案历时10个月,经过11轮修改完善和广泛征求意见,8月6日,海上世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执行和审议委员会第4次会议审核。
近期主要开发的是一突堤板块及会西街片区。一突堤面积约1.5平方公里,原来是烟台港的码头及货物堆场,将突出文化特征,建设烟台国际艺术中心、未来科技馆、超五星国际连锁商务酒店等大型公共服务建筑,配套建设滨海集中式商业中心、时光商业街区,打造烟台24小时面向大众休闲、娱乐和聚会的城市会客厅。
重点布局五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文化创意区。在端头位置,其中2.65公顷土地建设5万平方米的烟台国际艺术中心,成为芝罘湾面向世界的门户。3公顷土地建设3万平方米的烟台科技馆,培养广大青少年及儿童探索自然与科技奥秘的兴趣。
第二个板块是金融创新区。结合地铁1、2号线以及换乘站,设置150米高的TOD商务中心、SOHO公寓,以及200米的地标酒店,统领区片建筑天际轮廓线。
第三个板块是滨海商业区。用地规模8.78公顷,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将在近海区打造人文历史与现代艺术交融的滨海时光街区,发展零售、餐饮、体验、文化艺术等业态,打造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的旅游、购物、时尚中心的烟台夜间经济新天地。
第四个板块是滨海企事馆。用地规模3.52公顷,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为知名企业提供产品展示、展览、体验的区域,联合烟台未来科技馆打造环渤海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群落。
第五个板块是烟台国际花园酒店。用地规模6.05公顷,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与周边文化设施、邮轮母港、烟台山等景观节点形成互动,为全年龄段的游客和市民提供高端休闲体验。
会西街规划片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31公顷,原来是烟台红利市场和烟台渔业公司老厂区。将比肩日本神户港、香港海港城来进行规划设计,吸纳生态渔市理念,打造集渔市综合体、特色餐饮、游客中心、商业风情街、小型市场、风情休闲广场为一体的芝罘湾广场。
项目引起了知名投资开发企业的重视和关注,中建、红星美凯龙、中信、万科、绿城、保利等企业集团纷纷参与洽谈对接。烟台市委、市政府先后在济南、深圳、上海等地举办烟台海上世界项目推介会,与招商蛇口、保利集团、红星美凯龙、中建总公司等一批企业签订了意向合作协议。财金集团作为一级开发主体,与青岛银行开展融资合作,达成20亿元的授信协议。
海上世界项目展示中心已经于9月3日开工,10月20日完成主体封顶,正在按计划进行外装修和布展设计。会西街区片12月22日挂牌成交,12月28日举行了会西街片区芝罘湾广场开工仪式。
(本文图片由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民生:暖心事儿特别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回望2019年,烟台民生领域暖心的事有很多。
55处社区食堂让老年人其乐融融
2019年,烟台市共建成运营市民社区食堂55处,日均服务3700余人次,其中老年人1020余人次,为市民打造了一个“家门口”的食堂。
在建设之初,烟台市就明确社区食堂是具有公益属性的餐饮服务项目,将社区内60周岁以上低保、特困群众和残疾人以及70周岁以上老年人纳入社区食堂价格优惠范围,并对社区内有送餐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发动志愿者、义工队伍、企业为其提供免费送餐服务。社区食堂处处彰显了为民服务情怀,广大老年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质优、价廉、卫生、便利的餐饮服务。社区食堂突出“敬老爱老、便民利民、共建共享”的原则,为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服务,根据老年人用餐特点,设计制作适合老年人消费习惯的少盐、少油、少糖、松软的营养配餐。企业让利仅收取老人成本价,早中晚分别按照5元、8元、8元进行收取,同时兼顾社会公众,通过社会利润补充,促进食堂可持续运营。
打造社区邻里互助平台。社区食堂不仅是居民用餐的场所,还设置了图书角,在非用餐时间内,也是很多老人们聊天谈心、下棋娱乐的重要场所。如莱山区迟家社区食堂,社区老人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聚集在一起,读书看报、拉拉家常,其乐融融。
打造就业再就业平台。在居民自愿和符合有关标准的前提下,社区食堂优先聘用本社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从事服务工作。芝罘区4个已运营食堂共有工作人员40人,其中,聘用本社区居民11人,占总从业人数的27.5%,有效缓解了社区居民就业再就业困难,减轻了从业人员家庭经济压力。
31公里:城市慢道上的惬意生活
城市慢道,让港城市民初尝慢生活的惬意。到2019年8月底,烟台市通过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集城市绿道、慢行系统、休闲公园、城市家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绿荫大道,市区共打造绿化景观道路33条,栽植苗木31万株,改造小公园、小绿地、小街景59处,建设慢行系统31公里、绿道16.3公里。 “拆违、增亮、添绿、治堵”是2019年烟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四大环境提升工程,添绿行动是重中之重。烟台市城管局成立工作专班,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集城市绿道、慢行系统、休闲公园、城市家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绿荫大道,为市民提供绿色、安全、生态的出行方式。
道路两侧慢行系统按照“2.5米绿篱+1.5米人行道+2米自行车道”的标准设计,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面红、蓝色彩相间搭配。
道路沿线结合商业区、居住区、旅游区等不同功能需求,进行绿地优化提升、绿化景观局部调整和行道树补植增植,配套建设社区公园、街头游园、活动驿站、景观小品、城市家居等,提升道路景观功能,实现人车分离、快慢结合、舒适出行。
2019年市级重点抓好观海路、港城大街、滨海路、南大街四条主干道路慢行系统和绿化改造。至7月底市级四条道路改造完工,观海路建成市区第一条“慢行系统示范路”。
添绿行动按照市区联动、分级实施的原则,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以“小工程”编织“大绿景”。
福山区重点实施道路添绿、拆违复绿行动,对港城西大街、福桃路部分路段增绿植绿。莱山区对辖区成龙线和凤凰大街添绿增绿,实施山海路、新苑路改造提升工程,重点打造宝源路及桐林路口绿化节点。牟平区实施通海路及东关路绿化、城区出入口绿化、口袋公园等。开发区实施长江路、秦淮河路等17项绿化改造工程。芝罘区实施冰轮路和通世路两条道路绿化改造。高新区打造辖区港城东大街和成龙线,优化节点景观,完善慢行系统等。
53种抗癌药纳入“医保”
2019年全市按病种付费病种数达到268个。将2家医院纳入烟台市日间手术医保付费首批试点,对43个日间手术病种进行了医保按病种付费管理。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调整2000余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降低大生化等检验类和大型设备核磁共振、CT检查项目价格。
组建省内5市采购联盟,对三个大类19个品规进行集中带量采购,多个品种创下全国范围内地市级联合采购最低价。国家采购的25种药品全面落地,节约药费2.7亿。
第一时间将国家谈判确定的53种抗癌药纳入全市基本医保报销范围,部分药品实施医院和药店“双渠道”供药。将2项检测项目和28种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高血压、糖尿病参保患者门诊药费纳入报销范围,惠及患者80余万人。将苯丙酮尿症患者必需的检查项目、治疗药品、特殊治疗食品纳入医保保障范围。脑瘫儿童保障年龄延长至17周岁,将5类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医疗康复纳入全额保障范围。增加3类精神类疾病为门诊慢性病病种,提高血友病的门诊保障水平,降低门规慢性病准入门槛,直接确认备案病种达到64种,即时办结病种达到43种。
大力推进服务流程再造改革,对18类34项医保经办服务进行流程再造,办事环节压缩14.7%,办理时限缩减45.5%,申办材料精简18.1%,网办事项更丰富、异地就医更简单、门規慢性病就医便捷、生育报销更迅速。
“一元公交”六区坐到底
“一元公交”为市民带来更多实惠和方便。作为“市委、市政府送出的新年大礼包”,2019年1月1日起,烟台市区164条所有公交线路实行“一元一票制”。烟台成为继珠海之后全国第二个实现“一元公交”主城区全覆盖的城市。
据统计,实施“一元一票制”以来,到2019年底,市区公交客运量已经超2.9亿人次,市民公交出行成本节省约5000多万元。
2019年以来,市区新开了81路、107路、317路等10余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了36条线路。在城区边缘、新建大型社区、老旧社区等交通不便、距离主干道路较远的区域开通微循环公交,解决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建成既方便群众、又不妨碍交通的“港湾式”公交站亭318个。实行公交路权优先政策,在市区主要路段开设公交专用车道,并在交叉口设置公交优先信号,提高公交通行效率,预计到2020年底,市区公交专用道网络基本建成,总里程达到200公里。2019年6月28日,烟台市首条城际公交线路,烟台至栖霞C1路城际公交正式运营,日均客运量3000余人次。
正在加速崛起的中韩烟台产业园
中韩烟台产业园是全市首个国家级国别特色园区,承担着对接中韩发展战略,打造高端产业发展平台的重要职责。
开展经贸促进活动22批次
主动走出去招项目,先后在韩国和北京、深圳、天津、西安等地开展经贸促进活动22批次。在“深化中国山东·韩国开放合作推进会”上,张术平书记向韩国企业现场推介烟台、推介自贸区、推介产业园,集中签约8个合作项目。在“2019山东韩国周”期间,陈飞市长专题推介产业园,烟台成为全省唯一进行城市形象展示和产品展览的地市。张代令副市长带队三次赴韩,举行新闻发布、推进重点项目、参加新万金产业园交流会。三个片区积极作为、主动对接,烟台开发区片区充分发挥驻韩办事处优势,多次赴韩举办推介会,储备项目位居前列。高新区片区与原州市政府共同举办“医疗器械投资说明会”,聘任韩国招商顾问,走出招商新路子。牟平片区在韩国成立“双招双引”工作站,专题招引取得良好效果。
新引进韩资项目45个,总投资3.2亿美元
由韩国C&M株式会社投资2000万美元的新能源汽车电子生产基地项目,是产业园成立以来引进的首个韩资世界500强项目;与韩科院共同设立的中韩科技孵化合作基地,开创了新的招商平台与合作模式;与韩国诚志医院签署合资医院设立意向,有望成为烟台第一家外资医院。
创新办理中韩四园首个跨境审批证照
10月17日,烟台在韩国首尔,为中韩合资的山东米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颁发营业执照,投资者不出国门即可办理产业园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今年以来,依托管委会驻韩机构线上协同办公,创新提出跨国审批新模式,在境外最短5天可获得证照,真正实现了跨国的“零跑腿,不见面”审批。 引进全市首个中韩国家级科技共建项目
7月10日,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举行揭牌仪式,10月初开始运营,这也标志着烟台首个中韩共建的国家级科技平台项目落户并启动运营,成为中韩间科技交流、成果转让、合作研发新平台。该基地将成为培育韩国高端人才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推动韩国中小企业海外创新的孵化中心,3年内将孵化20家以上创新型科技企业,助推产业园实现高质量发展。
启动上线全市首个中韩跨境电商平台
该平台是依托腾讯云烟台双创合作基地,打造的集政策发布、产品展示、交易服务、支付结算、结汇退税、仓储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下半年试运行以来,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并开展业务,与韩国易倍、英国跨境支付巨头worldfirst等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本文图片由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推进办公室提供)
烟台开发区进入自贸新时代
2019年是烟台开发区建区35周年,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获批启动。这是烟台继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17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新旧动能转换三核之一后,第三个重大改革发展机遇,标志着烟台改革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也标志着烟台开发区进入了自贸新时代。
1月16日自贸区申建启动,烟台成立领导专班;4月25日山东总体方案确定,全省圈定120平方公里、112项试点任务,烟台片区29.99平方公里、承担试点任务100项;8月2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迅即开展挂牌系列活动,率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在烟台片区举办动员大会,21家机构集中入驻、12个新动能项目集中开工、120余家媒体集中报道;9月11日市政府下放首批696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以及64项市级公共服务事项,赋予烟台片区更多自主权;9月30日市委推出自贸试验区等五大领域流程再造实施方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2月15日烟台成功获批跨境電子商务综试区,为开拓“1210”保税备货模式提供了平台。
近三百个日夜,自贸区烟台在29.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创了高点起步、多点开花、强势突破的良好局面,创造了三核引领的“烟台模式”。
全市联动,助力自贸区建设发展
烟台市税务局制定服务监管新举措32条,推行“网上办税”“自助办税”,办税效率提升80%,发票申领时间缩短至2分钟。
海关部门出台服务自贸区建设28条,助力打造全球保税维修中心、海洋物种引进中转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展“两步申报”改革试点,同步推进烟台保税港区升级综合保税区。
烟台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银保监联合出台金融改革创新35条,积极争取融资租赁公司审批权限下放,支持境外投资机构发起私募基金,鼓励设立人民币海外基金。
烟台市发改委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信用大数据,推行信用“红黑榜”,探索“信易+”守信激励应用。
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驻烟高校谋划成立自贸区研究院。
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机制
出台政务服务20条,设立企业服务专区,从注册登记到刻章、开户,全流程半日办结;推行“拿地即开工”,实行容缺预审,从取得土地到获得施工许可,最多10个工作日。
首创推出“跨国审批”新模式,日韩投资者“足不出国”,即可快速获得境内市场主体资格;创新开展中小企业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试点建设,利用信息化平台整合区内外投资服务资源,构建一个含政策、项目、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资源的双向通道,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配套服务,协调双向需求,促进自贸试验区人才聚集、项目引进与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开展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电子化试点,境内企业付汇备案网上办理,时限由3-4天缩短为几个小时;创新设立一体化退税中心,退税到账时间由10天压缩到24小时。
持续深化“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累计为区内企业提供便利化支付6亿多元,在全省首设规模2亿元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密集推出“单一窗口”出口保理融资、跨境离岸直贷等创新业务。
集中出台产业培育60条,探索实施“先减税后认定”高企培育政策试点,因企施策、精准扶持,全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省级准独角兽、瞪羚企业5家,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片区挂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2000余户,包括华润化学材料、韩国C&M株式会社新能源汽车电子生产基地等世界500强项目,以及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农业银行等自贸区金融专营机构。
打响“三大战役”,实施“八大行动”
自贸区挂牌第三天,烟台迅即打响四新四化、双招双引、城市更新“三大战役”,组织实施营商环境升级、产业集群培育、八角湾英才计划、创新区建设等“八大行动”。全市规划战略中,把八角湾中央创新区、空港新区纳入中心城区重点推进的九大重点片区。瞄准“建设烟台市八角湾滨海新区”战略目标,系统谋划实施十大“牛鼻子”工程,包括两大经济区、两大创新区、两大科创走廊、两大文旅新城和两大产业园区。
两大经济区即临空经济区、临港经济区,临港经济区已经完成高端化工、先进材料产业布局,正在朝世界级化工产业集群迈进;临空经济区由中航规划设计院完成整体规划,进入部署实施。
两大创新区即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先期启动哈工程研究生院建设,省农科院创新中心、烟台大学科技园区、国际会展中心、八角河公园等一批项目年后开工;海洋经济创新区完成总部基地和创新孵化园建设,中科院育成中心、西安交大智能传感技术研究院等10余个项目入驻启动。
两大科创走廊即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已经布局现代汽车、万华、张裕等高端研发中心,以及北师大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清科嘉园智能装备、西安交大传感技术等高端研发机构。 两大文旅新城即古现文旅新城、八角文旅新城,目前已与华侨城、康佳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
两大产业园区即中韩产业园、中日产业园,2019年又有韩国乐天酒店、中韩科创孵化基地,以及夏普8K超清研究院、中日合作交流中心等重大项目落户。
回顾2019年,自贸区烟台具备了“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战斗风貌,完美体现了国家赋予自贸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烟台模式”,进一步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有力推动了烟台片区建设精彩开局。展望未来,一个创新、开放、合作的活力之区、自由之城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经略海洋逐梦深海
海洋兴则经济兴。海洋牧场、海洋装备制造......拥有26000平方公里海域、海洋资源丰富的烟台正发力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烟台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1/8,全省居首
2019年,烟台加快建设山东海洋牧场综合试点烟台先行先试区,全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处,其中国家级14处,占全国总数1/8,数量居全省首位,海洋牧场总面积超过105万亩,海洋牧场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
政策支持方面,烟台先后邀请国内海洋牧场研究家杨红生指导编制《烟台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的实施意见》《烟台市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2019年8月21日经市委海洋委第二次全体会议研究通过印发实施。同时,通过举办高端论坛、博览会等形式,共同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产业化发展。
强化平台建设,汇聚创新合力。2019年,烟台新增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8家,总数达到19家,占全省1/3。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烟台经略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主要投向海洋牧场、海工装备、海洋科技、海产品养殖、生鲜加工等。
用好信息手段,打造“智慧牧场”。烟台先后投入近亿元,整合牧场数据资源,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在線监测、海洋牧场观测和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网络,搭建海洋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支持海洋牧场实现“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
为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工作,烟台集中培育莱州湾东部、庙岛群岛、四十里湾、丁字湾等4条海洋牧场带。
莱州湾东部海洋牧场带,以莱州明波、蓝色海洋等企业为龙头,建设海洋牧场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新型海岸带田园综合体。庙岛群岛海域海洋牧场带,以长岛弘祥、长岛佳益、中集蓝等企业为龙头,建设海洋牧场和深远海装备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海洋生态文明综合实验区样板。四十里湾海洋牧场带、烟台南部海域海洋牧场带,以烟台清泉、山东海洋、富瀚海洋、恒源生物等企业为龙头,建设海洋牧场和滨海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新亮点。
同时,烟台全面启动1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建设,目前,长岛宏祥、莱州明波、富瀚海洋等5个项目提前建成运营。2019年5月25日,中集来福士自主研发设计的深远海智能化网箱“长鲸1号”在长岛投产,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和五个全国第一,成为引领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的示范工程。2020年,总投资3亿多元的10个示范项目将全部投入运营,以点带面,逐渐形成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三产融合试点牧场,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海洋牧场多元融合发展提供烟台经验。
烟台始终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示范推广“海工+牧场”、“陆海接力”、“大渔带小渔”绿色健康养殖三大模式,将水产养殖、精深加工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加快海洋渔业由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转变。
烟台在全国率先建造半潜式、自升式海洋牧场多功能管理平台以及深远海智能网箱等,加快现代渔业向深远海域拓展,全市已建成海洋牧场平台12座,在建平台6座、网箱7座。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与深水网箱融合养殖,通过陆基、海基“无缝衔接”,实现了斑石鲷等名贵品种“南鱼北育、南鱼北养”。目前,全市名贵鱼养殖水体达200万立方米,年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12亿元。
开发区蓝色种业硅谷、莱州蛤蜊小镇已启动建设,全市新增全国示范推广水产新品种3个,总数达到8个,约占全国的1/6。同时,新增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个,省级以上总数达到21个,数量全省最多。烟台市还将将渔业资源修复与全国海洋日宣传有机结合,成功举办2019中国·烟台首届海洋放鱼节公益活动,共计1万人参加活动,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全市共争取涉农增殖放流总资金5453.5万元,放流苗种7.8亿单位。
烟台跻身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烟台海工装备产业预计实现产值65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发展速度和质量大幅提升。
烟台作为一个工业大市、海洋经济大市,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已积累了雄厚基础,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拥有一流的海工企业。烟台市现有规模以上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26户,形成了以中集来福士、杰端集团、中柏京鲁船业、蓬莱巨涛重工、大宇造船为骨干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企业群。
拥有一流的海工产品。烟台市是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是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海洋平台、油田装备、特种船舶研发制造水平国内领先,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世界第一艘30万桶圆形储油加工船、世界第一条半潜式游艇专用运输船、全球最大功率压裂车等多个国内外第一均建于烟台市,烟台造海工产品已成功走向北美、南美、巴西海域、北海冰区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际主流市场高度认可。
拥有一流的研发队伍。烟台市现有海工装备研发人员1000余人,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实验)中心。世界顶级的挪威船级社、美国船级社和国际知名供应商、欧美著名设计公司等机构目前均已入驻烟台。省级油田固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已在烟台投入使用,并与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海工装备领域科研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烟台中集来福士继“蓝鲸1号”之后,时隔2年升级版的“蓝鲸2号”再次从烟台建设母港开赴南海执行可燃冰开采任务,实现了海洋工程能源及动力系统优化的重大突破。突破性设计并交付国内首座坐底式智能网箱“长鲸一号”,助力我国渔业养殖由近海挺进深远海。
中集“泰瑞号”作为发射船、海阳基地作为合练基地,助力我国首次火箭海上发射试验成功,为我国建设火箭海上发射母港奠定基础。按时按预算交付巴西国油P71FPSO船体,在海洋油气生产领域实现新突破。“中集海洋油气研发中心”“中集海洋新动能研发中心”挂牌成立,开始进军海洋科技研发最前沿。
杰瑞集团不断扩大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环境治理三大领域领先优势,全年实现产值70亿元,同比增长80%;2019年成功推出了全球最大的电驱压裂成套装备,形成了一套功率密度高、体积小、模块化、成本低、就地供电、无环境污染的压裂作业装备及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及装备垄断,将我国页岩气开采成本降低46.7%。
蓬莱大金海洋重工发挥海上风电装备核心技术优势,成功进军风电市场,海上风电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全年实现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85%。
中集来福士“超深水半潜式平台”、杰瑞“电驱压裂橇”分别获得首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银奖;招金膜天承担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实现了大中小型海水淡化成套装备的规模化生产;海洋牧场平台、高端邮轮游艇、海上清洁能源综合供给平台等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取得新进展。
山东深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杰瑞石油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山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蓬莱京鲁船业、东方威思顿等企业20个产品被认定为2019年山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1个产品列入《山东省高端技术装备新产品推广目录》,10个产品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装备。
烟台积极参与中国海工战略重组,并加快启动建设中国海工北方总部。12月18日,烟台市政府与中集集团签署了《共建中国海工北方总部战略协议》,并同时举行中国海工北方总部揭牌仪式。
海天结合规划建设中国东方航天港。依托中集来福士海上平台建造优势,抢抓“一箭七星”首次海上发射试验成功机遇,全力打造以“一港四中心”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方航天港”。
在手一批新建、扩建海工项目。蓬莱巨涛计划投资5亿元,新增4万标准吨生产能力,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京鲁船业与潍柴集团合作公务艇项目,总投资5亿元;蓬莱大金计划投资3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出口创汇35亿元。
“筑巢引凤”:烟台引进人才4.8万
人才是第一资源。2019年,烟台新增各类人才4.8万多人、高层次人才6500多人,各类人才达到180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9.2万多人;引进省级以上重点工程人才470多人,4人入选国家特聘专家、7人入选省“齐鲁之约”泰山人才,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2人入选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占全省1/5。
出台一揽子政策,吸引人才在烟创新创业
2019年,烟台先后出台了高层次人才交通补贴、“人才贷”风险补偿、金融高端人才奖励、“烟台工匠”建设工程、基层名医选拔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更大力度吸引和支持人才在烟创新创业。
烟台还成立政策起草小组,研究制定突破力度更大、竞争力更强的综合性人才政策,目前已形成初稿,初定“人才新政10条”,下步将加快推出,提供更大支持。
人才是第一资源。2019年,烟台新增各类人才4.8万多人、高层次人才6500多人,各类人才达到180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9.2万多人;引进省级以上重点工程人才470多人,4人入选国家特聘专家、7人入选省“齐鲁之约”泰山人才,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2人入选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占全省1/5。
出台一揽子政策,吸引人才在烟创新创业
2019年,烟台先后出台了高层次人才交通补贴、“人才贷”风险补偿、金融高端人才奖励、“烟台工匠”建设工程、基層名医选拔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更大力度吸引和支持人才在烟创新创业。
烟台还成立政策起草小组,研究制定突破力度更大、竞争力更强的综合性人才政策,目前已形成初稿,初定“人才新政10条”,下步将加快推出,提供更大支持。
同时,各县市区也陆续推出创新性人才政策,龙口市出台“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扶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补贴”等政策,大力度吸引人才创新创业;莱山区把高级技工等技能人才纳入“莱山英才计划”补贴范围,构建起立体化政策体系。
强化工程聚才,拓展引才渠道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烟台注重发挥重点人才工程聚才用才作用,加快引进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实现了“引进一批人才、集聚一批团队、创办一批企业、带动一方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9年,烟台全职引进了首个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实现了诺奖引进零的突破,将发挥其国际前沿技术,填补我国技术空白,引领烟台智能制造产业迈向新高度。另外,推荐22人入选省泰山学者、16人入选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人入选省外专“双百计划”,数量均居全省前列。评选2019年“双百计划”高端人才(团队)47名,省级以上重点工程人才占比达45%。截至目前,“双百计划”已评选8批共326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创办科技型企业83家。
举办了2019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在北京梅地亚新闻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全球招引优质人才项目,共征集海内外项目517个,117个项目入围总决赛并获奖。开展2019年“名企名校行”专项招聘活动,发布人才需求2871个,累计接洽高校毕业生5860人次,达成引进意向1034人。全市各级共赴外组织人才对接活动260多场次,设立引才工作站169处,构建了面向全球的引才格局。 2019年以来,烟台先后举办2019“新动能”产才交流大会、中国人力资本论坛、能源年会暨人才交流大会、中科院博士后烟台行、全国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烟台)推介会等大型活动10余场,吸引4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烟交流对接,达成合作意向150余项。
搭建发展平台,汇聚优秀人才
着力搭建产才融合平台。依托中德工业设计中心,设立了全国第一家省级研究院——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建成8个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和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落户10个全球工业设计领军企业,汇聚了一大批相关领域优秀人才。栖霞市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合作设立我国东部地区首个苹果试验站,实现了产才融合、互促共进。2019年以来,全市新获批省级以上人才平台45个,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平台基础进一步夯实。
积极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平台。建立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6000万元的校地融合发展资金,统筹推动驻烟高校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和平台创建。打造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先后与8所院校确定战略合作关系,入驻项目29个。招远市发挥“三高校招远研究院”平台作用,打造了集引进、孵化、教育、培训、认证于一体的人才工作“全产业链”。
加快创建新型发展平台。开发区八角湾国际人才港推出“八角湾英才”计划,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山东省农科院胶东半岛创新中心等项目先后落地;高新区获批我市首家国家级“海智计划”工作基地。中国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知名服务机构达到52家,孵化上市机构2家,实现产值17亿元,引进硕士或中级职称以上人才3000余人;烟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园新入驻优质创业项目77个,同比增长75%。新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烟台企业共建11家协同创新中心,引荐104名国家特聘专家来烟对接,25名专家达成合作意向,12名专家落地设立公司。
此外,在优化服务保障方面,烟台突出精准化、高效化服务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每一位来烟发展的人才都能安心、安身、安业。2019年,烟台市兑现人才资助、购房补贴等扶持资金4200多万元;办理发放省“惠才卡”31张、市“优才卡”74张,协调办理人才服务事项120多人次,推动28个景点对人才免费开放;加快建设毓璜顶医院国际特需门诊,开展“人才健康体检周”活动,为90多名人才免费健康体检,进一步提升了人才获得感和满意度。福山区投入1.5亿元建成266套人才公寓,实现人才“住有所居、拎包入住”;莱州市设立“人才之家服务点”,统筹开展人才联系服务工作;蓬莱市为人才发放“仙境惠才卡”,为人才提供免费健身、免费观影等特色服务。
(本文图片由中共烟台市委组织部提供)
招商引资全线“飘红”
2019年,是烟台市招商引资工作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烟台奋勇拼搏,实现了主要招商指标全线飘红。
一组数据,足以佐证:1-11月,全市合同利用市外资金4839.5亿元,增长17.3%,其中合同利用内资4453.1亿元,增长12.9%,合同利用外资55.2亿美元,增长99.5%。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257.8亿元,增长41.2%,其中实际到位内资1155.6亿元,增长48.8%,实际使用外资14.6亿美元,增长14.3%。引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51个,合同总投资4476.1亿元。引进三类500强项目96个,合同总投资1959.6亿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35个、中国500强项目51个、民营500强项目10个。预计全年合同利用市外资金5044.1亿元、增长14.1%,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384.6亿元、增长26%;合同利用外资59.8亿美元、增长34.7%;实际使用外资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引进三类500强项目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5个,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创新构建“1+8+3+3+X”招商工作体系。全市专业招商机构总数由改革前的31个增至目前的56个,一线招商人员由改革前的666人增至目前的1335人。创新构建起“1+8+3+3+X”招商工作体系,在投资促进中心这一招商统筹单位的基础上,新設立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大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数字创意等8个新兴产业招商办公室,驻北京、上海、深圳3个境内招商代表处。
依托国企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专业招商公司——烟台国诚誉丰招商服务有限公司,设立了驻日本、韩国、香港3个境外经济合作中心。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展委托招商、顾问招商、基金招商,以“外智”“外脑”助力招商引资。
推动市县两级与安永、德勤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10位跨国公司高层为烟台市新兴产业国际咨询委员,注册成立了总投资2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等基金,有效促成了总投资10亿美元的芯片封测等项目落户烟台。
举办各类招引活动105场。针对重点国别合作,举办了中日韩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百家韩企烟台行、百名台协会长烟台行、中德项目对接会等活动,参加了日韩出访、欧洲出访、鲁新经贸理事会等省级活动,深化了与日韩、台新、欧洲等重点国别、区域的合作。
针对重点片区开发,举办了幸福新城投资推介会、海上世界项目招商会、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烟台市专场等活动,深入推介幸福新城、高铁新区、金山湾区、八角湾中央创新区、烟台海上世界、芝罘仙境、空港新区、夹河新城、牟平新城等九大片区。
针对重点企业群体,举办了上海市奉贤区企业家走进烟台、烟台市与浙江民营企业家对话会、“仙境海岸·鲜美烟台”—2019(杭州)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对接会、上海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洽谈会、跨国公司(烟台)新兴产业对话会等活动,推进烟台企业与各个层面的务实合作。
针对重点产业园区,分别赴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地推介中韩、中日、中意产业园,促成中韩科技孵化基地、丰田自动织机电动汽车压缩机、爱尔泰工业园等项目落户。 针对重点展会平台,组织招商干部广泛接洽“2019世界工业设计大会”、“2019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等展会的参会参展企业,推进投资合作事宜。
招商工作合力持续聚集。烟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队赴杭州、上海、北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走访会见客户,累计赴省外洽谈推进项目73个,投资额1953.7亿元,其中内资1676.6亿元、外资39.6亿美元,东方航天港、中国海工北方总部、智路资本等重大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50个有任务指标的市直部门合计走访(接待)三类500强企业526批次,合同引进市外资金267.2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59.5亿元。烟台市投资促进中心走访(接待)三类500强企业134批次,引进内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市外境内资金78.2亿元,引进外资项目6个,总投资8704.9万美元,传化物流、中南高科智能制造园、微软混合现实与智能制造创新基地等优质项目先后落户烟台。
11个市级招商专班发挥“四专”(专人、专门、专注、专业)精神抓招商,签约引进绿天使高新技术产业园、蓝智通研发基地、新能源网约车运营平台、木牛科技、珍生康达生物技术等17个产业项目,合同利用市外内资113.9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形成首接招商项目123个,计划总投资1500多亿元。
日韩投资战略合作全面提升。3月下旬,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市长陈飞率团出席日韩山东周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烟台—东京经济交流与创新合作对接会、中国烟台(首尔)投资恳谈会等大型对接活动,共签署合作协议24份,协议投资额4.4亿美元、贸易额3.7亿美元,涉及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疗器械、高端化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
12月上旬,以推介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为主题,市委书记张术平率烟台代表团,随同省代表团访问韩国、日本,共参加和举办8场重大活动,接洽日韩知名企业、商协组织代表300余人次,走访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10家,对接推进5个在谈重点项目,签约19个合作机制、平台和项目,涉及投资额约20亿美元。
前11个月,烟台市合同利用韩资5.8亿美元,增长160.5%;合同利用日资3.1亿美元,增长83%。
重大活动签约项目稳步推进。截至2019年12月底,95个项目完成工商注册,注册率82.6%;64个项目开工(运营),开工(运营)率55.7%;累计到位市外资金355.2亿元。其中,“香港山东周”、“儒商大会”等活动签约项目落地率达到100%,排名全省第一。
开展外商投资服务提升年。烟台在市县乡三级设立1152名服务大使,实现对全市外资企业全覆盖,大使数量居全省首位。前11个月,推动81家外资企业增资,新增合同外资8.4亿美元,增长26.3%。
科技创新“果红花艳”
2019年,全市科技系统围绕烟台市委市政府中心部署,紧扣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需求,推动各项创新指标稳步增长,取得了“五个一批”的新成效——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高企培育为首要任务,新入库培育企业296家,总数达422家;新增高企182家,同比增長119%,总数达635家。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02%,增幅全省第二;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2%,高出全省平均值8.3个百分点。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1242家企业通过国家备案,约占全省1/6,居全省第二位。
在推动科技型企业政策落实方面,坚持部门联动,联合财政、税务在全省率先搭建“科技企业培育服务平台”,开启精准服务科技企业的新模式,共同引导企业享受创新政策红利。
全市804家企业获得2019年省市县三级研究开发经费补助2.35亿元,企业数和资金数分别同比增长163%和97%,申报企业数及获批资金数均排全省第2位;1151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55亿余元,企业数和资金数同比增长71%和109%,均实现跨越式增长。
聚焦重点产业需求,一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达189亿元,居全省第二位。聚焦制造业强市、乡村振兴、经略海洋等重大战略,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安排市级科技项目150余项,其中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6个,着力强化关键技术攻关。5个项目列入厅市联合支持,46个项目入选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共获资金补助4.6亿元。
中集“蓝鲸2号”、荣昌“红斑狼疮新药”等一批关键技术相继攻克,填补了国内空白。
科技成果方面,22个项目被授予省科技奖,约占全省的1/5,6个牵头项目被授予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居全省各地市第一位,创历史新高;1项卫生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烟台历史上的第一项医疗卫生领域一等奖。
聚焦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创新载体集中搭建
制定印发《实施方案》,新备案11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新增1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启动开展了烟台(国际)技术市场建设,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日益完善。
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首次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20%。实施“创新平台升级培育工程”,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省级示范中心,总数达到25家;新增备案院士工作站13家,总数达47家;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国家认定,总数达到10家。争取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落户烟台,成为全省首批建设的4个省实验室之一。
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争取西安交大、中船重工七·二所等高校院所支持,联手6名院士,组建了明石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并牵头成立“山东省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进入全省首批公布的5家共同体建设行列。
聚焦双招双引,一批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协调推动烟台市政府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科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签约落地。 烟台密切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互访交流,推动合作共建“中科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12月16日,举行了签约仪式。组织召开了第二届中国(烟台)海工装备国际研讨会,来自乌克兰、挪威等国家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会,进一步提升了烟台市在海工装备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举办了“中科院过程所烟台成果推介会”“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成果推介会”“中科院服务烟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发布会”等系列活动12场,共发布成果700余项,达成合作意向150余项。
全年共培育国家“万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23人,引进较高层次外国人才600余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年共组织院士学术交流活动18次,来烟院士30余名,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牵头做好山东省院士恳谈会组织发动工作,邀请8位院士参会。承办高端外国专家山东行烟台站的考察接待工作,共25名外籍专家参加,达成合作意向16项。
聚焦创新生态打造,一批创新举措加快实施
围绕规范项目管理,烟台重新修订《(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在评审立项、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坚持流程再造,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纳入“一次办好”事项,编制服务流程,办理时限由30日压缩为15日,实现了“全程网办”和“零跑腿”。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25项主要业务工作逐项进行流程梳理,从办理条件、办理时限、申报材料等方面予以规范,明确业务办理流程图,提升了整体办事效率。
烟台全面深化“科信贷”“成果贷”业务,积极搭建银企对接桥梁,共帮助1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放款约5.9亿元,其中“科信贷”34笔1.1亿元;“成果贷”92笔约4.8亿元。
为满足科研人员“一站式”免费获取科技文献的需求,烟台开通了“烟台市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文献保障率达90%以上。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超过3100余个,访问量突破31万人次,文献下载量超过2万篇,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叫响世界的“烟台品牌”
培育烟台品牌,打造品牌烟台。近年来,烟台在品牌建设方面成绩卓著,令人瞩目,成就了一批让世界叫响的“烟台品牌”。2019年,烟台品牌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烟台先后获评“2019中国品牌城市”“质量魅力城市”荣誉称号。
当前,烟台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8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3家;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烟台招金、玲珑、鲁花、张裕、威龙5家企业上榜,位居全省第三。烟台葡萄酒、烟台苹果第四次荣登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前十名榜单,2019年品牌价值分别高达876.66亿元、477.26亿元,带有烟台独特地域符号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片更加闪亮。
在刚刚公布的2019年山东知名品牌、山东优质品牌榜单中,烟台市上榜数量分别达到79个、89个,分别占到全省总数的16.3%、12.95%,位居全省第二、第一。这些品牌涵蓋了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确定的现代海洋、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等八大产业,高质量供给和高质量产品特征明显。
加强品牌建设是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烟台通过下力气培育烟台品牌、打造烟台品牌,助推产业升级、优化产品供给,实现消费结构升级。
实施标准化战略
烟台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企业做行业发展的领头羊、游戏规则的制订者,鼓励引导企业专利产出和转移转化。2019年,对151个标准化项目、400余个专利项目实施资金资助。近三年,全市标准化、知识产权发展领域发放资助资金分别达到2300余万元、2150余万元。目前,全市共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604项、行业标准650项、省地方标准350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139件,万人发明专利10.02件,为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发扬“工匠精神”
通过广泛开展“万千百十”工程,推动企业重质量、打基础、顾长远。针对企业需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先后围绕标准、计量、品牌创建、知识产权等内容组织大规模、系列化培训活动10余场,深入企业现场开展个性化、精细化质量服务20余次,推动企业推广应用卓越绩效、精益生产、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坚持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产品和服务,靠实力赢得市场。冰轮、宏远氧业、南山铝业、玲珑轮胎的4个产品获得“泰山品质”认证,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
鼓励自主创新品牌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创新力显得尤为重要,烟台的做法是通过创新能力的突破,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牢牢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烟台绿叶制药加大创新制剂和创新新药研发,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设有研发中心,拥有40多个中国在研药物和10多个海外在研药物,在微球、脂质体、透皮释药等先进药物递送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杰瑞石油注重发展新技术,延伸新产业,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油田增产设备制造商和压缩机设备成橇商,年产高端石油装备800台(套),产品和服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始终占据着国内石油装备技术制造业的制高点。
构建区域特色品牌
烟台将品牌建设放在服务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大背景下来谋划、来实施,不断提升品牌创建工作成效。注重突出优势产业、突出特色资源、突出集群引领。以“四新四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富有烟台特色,享誉国内外市场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体系。其中玲珑轮胎获得第七届省长质量奖,企业连续多年位居世界轮胎前20强,中国轮胎前三强,2019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玲珑”品牌价值453.69亿元,位居国内上榜轮胎品牌第一位。 国家化工新材料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落户万华化学,万华成为我国化工新材料领域标准化工作的“领航者”,行业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打造区域品牌集群
推动品牌建设逐步由单一品牌争创向区域品牌集群方向过渡推动,并以此带动产业聚集。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纳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在66个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烟台占有2席。烟台开发区通信设备、龙口铝精深加工2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南山铝业跻身世界最尖端的航空材料供应商俱乐部。2019年又创建了山东优质管乐器基地,全市目前已创建烟台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医药健康产业等10个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区域品牌成为联合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
品牌建设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烟台通过着力挖掘品牌价值、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持续做好“文化+”的文章等方法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在坚持服务产业,提质增效,打造“烟台品牌”优势同时还坚持把握内涵,拓宽渠道,提升“烟台品牌”美誉度。通过在央视等高端媒体的品牌宣传纳入城市的整体形象进行推介,实现城市品牌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共同提升。通过积极打造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苹果产销对接会、葡萄酒发展研讨会等系列全国性会议平台,推动优势产业、优势品牌在行业话语权持续提升。
同时,还精心策划举办了“我为烟台品牌点赞”、烟台品牌北京推介会暨“品牌强市”研讨会、“媒眼看烟台·聚焦品牌烟台建设”媒体集中采访报道等系列品牌宣传推广活动,面向海内外发出烟台品牌声音,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重量级媒体进行了大篇幅集中报道,有力提升了烟台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
城市管理从三个领域攻坚
回望过去的一年,围绕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市品质提升、设施功能完善三大领域,烟台市城管局着力攻坚,城市品质大幅提升,为重塑烟台宜业宜居宜游国际海滨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大工程”提升城市品质
2019年,烟台通过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施“拆违、增亮、添绿、治堵”四大环境提升工程,着力抓好违建治理、亮化提升、添绿增绿、秩序规范,不断提高城市“洁、绿、亮、美”水平。
违法建设治理方面,启动新一轮全市违法建设治理行动,按照“零容忍”、“全清理”要求,全面铺开违建攻坚治理。2019年全市排查治理违法建设1520万平方米。景观亮化方面,完成滨海景观带和行政中心、会展中心等“一带五片”景观亮化一期和二期建设,重点打造滨
海沿线、商业街区、城市出入口及重要节点建筑群亮化,为全市人民献上一场跨年灯光秀表演,国庆节前举办“红色烟台”主题灯光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新闻媒体关注报道。
添绿增绿方面,以“简约大气、实用亲民、艺术美观”为标准,重点打造市区主干道路两侧、城市出入口、商业街区及重要节点绿化景观,道路全线实施行道树更换增植、增设绿篱、慢行系统、绿道建设、增花添彩等,整体提升道路出行功能。
道路秩序规范方面,制定《城市道路挖掘管理办法》,推动市区道路施工实现“三个同步”,杜绝道路无序施工、重复开挖。市中心区2处人行过街设施已完成招投标开始施工。开展占道经营、占道作业整治行动,清理违规占道1.6万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市政服务体系
围绕打造“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市区市政服务体系,超前谋划建设跨区域、集约化处理垃圾、污水和供水、供气大型基础设施。总投资5.43亿元、处理能力850吨/日的市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招标、签订PPP合同,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投运后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2550吨/日,全部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总投资9.38亿元、处理能力12万吨/日的市区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正在进行设计招标,预计2022年建成。总投资5.6亿元,全长127公里、设计年输气能力30亿立方的市区天然气环城高压管线项目开工建设,2023年完工后建成高压-次高压-中压-低压四级压力体系和输配系统。总投资2.97亿元、全长24公里的跨区输水管网正在启动,配合启用已建成的莱山区10万方/日新水厂,保障市区东部南部发展供水需求。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功能
围绕补齐市政设施功能短板,落实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烟台加快推动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厂扩建、老城区雨污分流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
全市建成运行5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计处理能力3800吨/日,焚烧处理率达到65%。在建项目4个,其中市级改造项目近期开工,县级项目中海阳市、栖霞市已开工建设,2020年底前建成。
全市建成运行19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15.8万吨/日。在建项目4个,其中市级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县级龙口市、莱州市3座扩建工程均已开工,2020年底前完工。
县市区加速完善排水管网,完成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85公里,完成海绵城市建设38.8平方公里。
跨越市区三个区,总投资6.2亿元、输水管网44公里的套子灣污水处理厂供万华工业园再生水项目建成通水运行,一期供水能力10万吨/日,目前为万华等大型企业供水6万吨/日。
制定《烟台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管理办法》,规范高层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管理,保障市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组织供热企业做好设备检修、管网改造、燃煤储备等,全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48万平方米。组织县市区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全市新增天然气用户12.8万户。按照“精细、减量、环保”要求做好科学环保清雪准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应对市区多场持续强降雪,切实保障城市交通秩序。
(本文图片由烟台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城建重点项目投了201亿
2019年,烟台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建设一脚油门踩到底,项目建设“加速度”。截至目前,完成年度投资20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1%。其中,楚秀东路北段、市区景观照明建设、牟山北街等10个项目提前完成年度计划,塔山南路、华盛路西段等11个项目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90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
塔山南路项目,目前已完成桥隧总工程量的85%,其中远陵夼隧道、荆子山隧道分别提前6个月、2个月通车,平顶山隧道提前3个月贯通;跨蓝烟铁路桥工程提前3个月成功转体,实现市内跨铁桥梁第一转,并于1月1日顺利通车;塔山南路与观海路下沉立交提前1个月进行管线施工。山海路以西10.34公里路段实现全线通车,比原定计划提前6个月。
芝罘仙境项目,征收工作完成過户并取得房产证676户,4栋修缮样板建筑完成工程总量85%,朝阳街、所城里正按春节前开街目标全速推进。
南山公园安置房、峰山水库安置房46栋住宅楼土建施工完成86%,其中26栋主体已封顶。
幸福新城起步区,片区拆迁主体签约率达90%,累计腾空土地面积6000余亩,完成收储、具备出让条件土地近1200亩,年底前将根据项目签约情况陆续完成挂牌出让。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展了高铁南站枢纽地方配套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连接金山湾至威海方案研究、线网规划修编等工作。
城发广场项目,市民休闲公园9月底通过竣工验收,10月1日在广场举行了升国旗仪式。市民中心和烟台市档案馆已基本完工。
海上世界项目,10月20日展示中心主体封顶,会西街区片12月22日挂牌成交,12月28日举行芝罘湾广场开工仪式;收储土地3658亩,累计拆除房屋建筑面积13.75万平方米;与青岛银行开展融资合作,达成20亿元的授信协议。机场路立交项目,及时完成方案调整,开展施工前期准备,提前完成机场路行道树挪移,加快进行管线改迁及交通便道施工。
景观照明项目,2019年春节前完成滨海景观带、体育公园等“一带五片”景观照明建设,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了滨海沿线、商业街区、城市出入口等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建筑群亮化,形成了以“一心两翼”为核心的景观照明组团,大幅提升了城市夜间形象。
主干道建设方面,竹林南路二期工程部分道路完成沥青摊铺,隧道桥梁完成工程总量50%;新城大街东段完成路基及雨污水管道敷设工程总量70%;金沙江路完成快车道施工,加快进行交通信号灯等附属设施施工;崇文街桥正进行竣工收尾工作。
断头路疏通方面,峰山路东延、五卒山东路东侧规划路、通姜路等4条道路均已提前完工,电厂东路提前2个月进场施工。交通拥堵治理方面,大海阳过街天桥完成桩柱等下部结构,万达过街天桥完成管线挖探;冰轮路完成侧分带及非机动车道改造。
道路景观提升(添绿行动)方面,完成港城大街、观海路两侧道路绿道系统、驿站游园、景观节点打造等景观提升。
背街小巷改造方面,芝罘、莱山、牟平、福山等4区21条背街小巷改造完成,街巷面貌显著提升。
管网管廊建设方面,福山区污水主干管网扩建工程进场施工;梁家电力管廊完成全部电缆入地敷设施工;黄务输电电缆入地、芝罘区建昌输变电工程完工。
楚秀东路北段、锦绣新天地保障房项目南北配套路等12条道路建成通车。涝洼改造及防洪改造项目,累计完成50处涝洼点位改造及8条河道清淤。
牟山路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浩岭水库整治完成控源截污、生态治理修复等工程。国防教育训练基地保障中心项目提前1个月竣工。烟台工贸技师学院新校区项目提前3个月竣工投入使用。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项目主体封顶,提前开始室外配套工程施工。
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烟台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意见》,明确至2025年烟台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40%。烟台市被列入全省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重点推广地区,年内推广45万平方米;组建了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00余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获评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3个、产业基地2个。
烟台获评绿色生态示范镇、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等20个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试点示范,争取省级发展专项资金2658万元;中海国际社区A4区等20个项目通过省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评审,总面积193万平方米,完成率达241%;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80余万平方米,完成率117%。
中德合作的首批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烟台北航科技园28号楼顺利通过了德国能源署和住建部专家的综合验收,气密性检测结果在全国首批9个中德合作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中排名第一。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
全省试点:烟台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19年,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有序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烟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出炉
2019年,烟台谋划城市发展蓝图,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2019年3月烟台市成功获批全省首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城市。经过8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成了烟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和15个专项的专题研究和双评价工作,形成了工作底图,搭建了用于监督管理的国土信息平台框架,为今后全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全面开展提供借鉴。
完善城市承载功能
方便、快捷的交通是支撑城市顺畅运转的重要基础性功能。组织编制了《烟台市道路系统专项规划》,提出了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快速路、干线性主干路”在内的一体化干线路网体系,明确了立交节点与用地控制发展对策。同时,以组团为单位,完善了芝罘、莱山、福山、牟平、高新、开发区一般主干路及以下等级路网规划方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为今后道路交通规划的细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引。 同时,烟台组织开展了“山海路、成龙线、红旗路”等重要道路的快速化改造方案研究。山海路是芝罘组团与莱山组团的快速联系通道和烟台南站的快速集散通道,是烟台城市空间向南发展的重要支撑。成龙线是牟平、高新、莱山组团间主要联系通道,服务功能逐渐由公路向城区市政道路转变。红旗路将有效解决芝罘区与东、西部的交通衔接问题,畅通莱山、牟平、福山、高新区的中长距离交通。
提升城市景观风貌
为统筹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烟台市成功争取第二批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由中国科学院段进院士领衔编制完成了《烟台市总体城市设计》,规划创新采用空间基因研究方法,通过对“四百里仙境长卷、两千载仙境海岸、悠然宜居的林中之城和中西合璧的多彩家园”四大仙境基因的提取、分析、保护、强化,提出了15项空间管控内容。
重点从城市总体形态格局、公共海湾中心、滨海天际线、绿色开放空间、建筑风貌与色彩等方面,逐步引导落实仙境烟台的空间意向。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迎春大街、观海路、港城大街以及市民休闲公园等30余个重点路段、节点的城市设计,为提升城市特色景观风貌提供了理论指导。
塑造城市精品工程
烟台启动海上世界、高铁新区、芝罘仙境、幸福新城、八角湾中央创新区、金山灣科创城、空港新城等九大重点片区规划建设。
完成了《芝罘湾周边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着力打造中央商务区的都市“形象轴”,城-海交融“对话轴”,文化、创新、休闲“功能轴”;启动了《高铁新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以“一环双轴”的空间结构和“一核四区”的功能布局,打造未来南站周边集总部办公、科技孵化、宜居宜业为主的先行区。
完成了市档案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建筑设计方案;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院士领衔,完成了高铁烟台南站枢纽站房建筑设计方案,采用“四位一体”的综合布局模式,一站式换乘的设计理念,实现站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提升城市内涵品质
在生态修复方面,为统筹兼顾自然生态要素,做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烟台组织开展了《烟台市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通过对山体、水体、海岸带、绿地生态系统等要素的深入分析,构建了“一屏一带三片多廊道多节点,山海河田城交融”的生态安全格局。
在城市修补方面,烟台积极探索城市更新改造规划,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老旧小区作为试点,开展了城市更新与社区发展规划研究,通过对片区内存量资产的调查与评估,结合社区治理与服务现状,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带动城市内涵品质提升,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