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纽约,绿地集团50亿美元收购了布鲁克林大西洋广场70%的股权,一举刷新中国房企在美投资的规模纪录。11月20日,绿地再下一城,在韩国济州岛追加投资60亿人民币,欲打造高达218米的济州最高双子塔。
短短两年,绿地在海外投资发展的触角已伸至韩国、德国、泰国等四大洲六个国家九座城市,这家以建高楼著称的国有房地产集团,似乎把冲刺云霄的激情也用到了自己的海外投资策略上。
不过,中国开发商海外拓展仍在学习阶段,在陌生的坏境,缺少了政策支持后,绿地出海也面临挑战。
“闪电”收购
从布局海外地产到开始有销售业绩,绿地用短短两年时间搭建起了海外资产网,闪电般的收购速度引人注目。
10月2日,绿地集团与Forest City Ratner Companies(森林城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将成立合资公司(绿地集团持70%股权),共同收购开发后者持有的布鲁克林大西洋广场地产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超过50亿美元,刷新了中国房企在美最大投资额,成为中国海外投资规模最大的房企。
根据资料显示,该项目位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中心东南角,总占地面积约6.45万平米,规划总建筑面积近60万平米,为20年来纽约体量最大的地产项目。
至此,绿地集团在海外市场已成功进驻四大洲六个国家九座城市,目前已确定海外项目的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今年年内实际投资已超30亿美元。
与万科谨小慎微的步伐不同,除了海外投资项目数量众多,绿地的扩张模式似乎也更为大胆。例如这次50亿美元合资项目的最终决策,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仅用了一周。正因此,绿地集团的海外收购被称之为“闪电收购”。
在海外发展的方式上,万科、SOHO中国的海外投资都选择与当地企业合作,绿地则更倾向于“单干”,主要通过收购旧物业改造和买地自建。
“我们原则上不和外方合作,他们节奏太慢,一个项目可能要3年才开工,而我们3个月就能开工销售了。另外一个项目也不会谈两年,最多两个月,谈不下来就直接放弃,寻找新的项目。”张玉良今年7月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而此前总在国内各大项目中飞来飞去的张玉良,最近两年则变成了“世界飞人”,前期收购工作已经谈妥,他一到则是直接和海外项目签约。
在绿地进入美国市场之前,绿地首个海外项目一期去化逾八成,年内将实现销售额超10亿元。澳大利亚悉尼绿地中心的展示中心于11月初正式对外开放,项目即将在悉尼、上海、香港、新加坡全球同步发售,目前已预订150套,总货值超10亿元人民币。绿地全年海外业务收入有望将超25亿元人民币,明年计划突破100亿元人民币。
仍紧盯国内市场
近年来,中国房企集体远航拓展蓝海市场热度不减,但同样是出海,众房企的目的地不同,手段方式也不尽相同。
万科、万通、SOHO将投资重点放在美国、新加坡,万达紧盯英国,碧桂园看好马来西亚,分析绿地海外投资的项目不难发现,绿地所选择的投资地,与万达、万科、复兴等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处,均选择规划成熟,或位于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市中心板块,或是无需在当地耗费一至两年调整规划的项目。且多数位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市场成熟,为大多中国投资者、移民群体亲睐,并吸引了很多中国游客及中国留学生。
绿地海外的项目类型也十分丰富,涉及住宅、酒店、办公、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商业项目、服务式公寓及高档住宅等。
北京房展组委会国际部总监魏克非表示,随着中国财富阶层的增加,中国大众对海外投资移民的热情也持续高涨,中国留学、旅游海外的群体增加,海外置业存在大量需求,中国房企走出去满足这部分人的置业需求,也降低了投资风险。例如绿地进驻海外地区多是以华人聚集区域为主,或针对中国移民推出优惠方针,主要便是看中中国对海外地产强大的需求和购买力。
同时海外资产处于低位,也为绿地海外投资提供不少好的机会。
除了“抄底欧美”外,绿地还将“主意”打到东南亚国家身上。今年8月,绿地与泰国正大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泰国曼谷、芭提雅合作投建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逾120亿元。
中经联盟秘书长陈云峰表示,目前一些东南亚国家买房投资的政策颇为优惠,比如永久产权、低首付、居住权等,相对宽松的移民条件和低廉投资成本,对国人很有吸引力,符合绿地的投资条件。
拓融资备“粮草”
庞大的资金需求,让绿地的海外扩张被更多地解读为方便境外融资。在国内流动性收紧的当下,房企纷纷寻求海外融资的途径,而拥有海外资产的房企更容易获得青睐。
据中原地产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13年10大标杆房企海外融资额度已经达到了380亿元,2012年这一数据为413亿元。包括万科、绿地、世茂、佳兆业、碧桂园、雅居乐等国内房企不谋而合地共同发力海外美元债市。
“海外融资非常简单和成本低,而且有太多的融资机会。比如我们将发的美金债,利率就只有4点多。”张玉良10月9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绿地海外投资所需资金,将主要在海外解决,除去靠销售回笼部分现金之外,还将从包括银行、专业机构处取得资金支持。
在自有资金方面,绿地2012年年报显示,2012年绿地集团实现业务经营收入超过2450亿元,利税总额240亿元,总资产超过2350亿元。2013年上半年,绿地集团房地产业务收入653亿元,仅次于万科,位列全国第二。
陌生的风险
尽管出海掘金“看上去很美”,但考虑到“出海”需要充裕资金支持,并要求企业拥有成熟且符合当地特色的开发模式等,绿地布局海外仍充满风险。
在美国人眼中,绿地被塑造成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绿地刚刚公布的今年集团整体营收预计超3000亿元,而且,绿地还擅长高楼建筑,经验丰富——武汉、长春、济南、南上海等等都有绿地“最高楼”的踪迹。
但绿地的高楼建造背后与政府支持分不开,而转战到充分竞争、运作成熟、并且有透明的项目进程监督的海外市场,绿地的整体运营能力却有待考验。就大西洋广场项目而言,虽然也是受到纽约市政府与布鲁克林区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投资环境看起来比较稳定。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法律法规、迥异的开发盈利模式,绿地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泥沼。
有专家指出,与中国房地产开发从立项、到建造、到销售以及运营,都由一家开发商全包全揽不同,美国的房地产开发是阶段性投入,不同的时间节点有专长不同以及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来分别承担。绿地现在进入的美国项目,是处在建造开发阶段,在美国的开发惯例中是利润最不丰厚的阶段之一。
此外,面对风云诡谲的国际市场,如果出海房企没有充裕的现金流作为支撑,也将很难抵御海外市场风险。海外政治壁垒与障碍、税费制度的不同、汇率变动等也有可能成为绿地扎根海外的障碍。
“海外开发模式决定了企业需要大量依靠金融机构,这种模式对于中国房企而言,可能还不是很适应。”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指出,再者,从销售环节看,海外房地产市场更加复杂,如何把控海外地产市场发展周期与特性,这也是绿地要考虑的问题。
张玉良显然也深谙“入乡随俗”的道理,他表示除了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人才团队的国际化,绿地还要不断探索和优化最适应当地经济环境、市场需求,并且符合企业实际的商业模式。
短短两年,绿地在海外投资发展的触角已伸至韩国、德国、泰国等四大洲六个国家九座城市,这家以建高楼著称的国有房地产集团,似乎把冲刺云霄的激情也用到了自己的海外投资策略上。
不过,中国开发商海外拓展仍在学习阶段,在陌生的坏境,缺少了政策支持后,绿地出海也面临挑战。
“闪电”收购
从布局海外地产到开始有销售业绩,绿地用短短两年时间搭建起了海外资产网,闪电般的收购速度引人注目。
10月2日,绿地集团与Forest City Ratner Companies(森林城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将成立合资公司(绿地集团持70%股权),共同收购开发后者持有的布鲁克林大西洋广场地产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超过50亿美元,刷新了中国房企在美最大投资额,成为中国海外投资规模最大的房企。
根据资料显示,该项目位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中心东南角,总占地面积约6.45万平米,规划总建筑面积近60万平米,为20年来纽约体量最大的地产项目。
至此,绿地集团在海外市场已成功进驻四大洲六个国家九座城市,目前已确定海外项目的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今年年内实际投资已超30亿美元。
与万科谨小慎微的步伐不同,除了海外投资项目数量众多,绿地的扩张模式似乎也更为大胆。例如这次50亿美元合资项目的最终决策,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仅用了一周。正因此,绿地集团的海外收购被称之为“闪电收购”。
在海外发展的方式上,万科、SOHO中国的海外投资都选择与当地企业合作,绿地则更倾向于“单干”,主要通过收购旧物业改造和买地自建。
“我们原则上不和外方合作,他们节奏太慢,一个项目可能要3年才开工,而我们3个月就能开工销售了。另外一个项目也不会谈两年,最多两个月,谈不下来就直接放弃,寻找新的项目。”张玉良今年7月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而此前总在国内各大项目中飞来飞去的张玉良,最近两年则变成了“世界飞人”,前期收购工作已经谈妥,他一到则是直接和海外项目签约。
在绿地进入美国市场之前,绿地首个海外项目一期去化逾八成,年内将实现销售额超10亿元。澳大利亚悉尼绿地中心的展示中心于11月初正式对外开放,项目即将在悉尼、上海、香港、新加坡全球同步发售,目前已预订150套,总货值超10亿元人民币。绿地全年海外业务收入有望将超25亿元人民币,明年计划突破100亿元人民币。
仍紧盯国内市场
近年来,中国房企集体远航拓展蓝海市场热度不减,但同样是出海,众房企的目的地不同,手段方式也不尽相同。
万科、万通、SOHO将投资重点放在美国、新加坡,万达紧盯英国,碧桂园看好马来西亚,分析绿地海外投资的项目不难发现,绿地所选择的投资地,与万达、万科、复兴等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处,均选择规划成熟,或位于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市中心板块,或是无需在当地耗费一至两年调整规划的项目。且多数位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市场成熟,为大多中国投资者、移民群体亲睐,并吸引了很多中国游客及中国留学生。
绿地海外的项目类型也十分丰富,涉及住宅、酒店、办公、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商业项目、服务式公寓及高档住宅等。
北京房展组委会国际部总监魏克非表示,随着中国财富阶层的增加,中国大众对海外投资移民的热情也持续高涨,中国留学、旅游海外的群体增加,海外置业存在大量需求,中国房企走出去满足这部分人的置业需求,也降低了投资风险。例如绿地进驻海外地区多是以华人聚集区域为主,或针对中国移民推出优惠方针,主要便是看中中国对海外地产强大的需求和购买力。
同时海外资产处于低位,也为绿地海外投资提供不少好的机会。
除了“抄底欧美”外,绿地还将“主意”打到东南亚国家身上。今年8月,绿地与泰国正大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泰国曼谷、芭提雅合作投建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逾120亿元。
中经联盟秘书长陈云峰表示,目前一些东南亚国家买房投资的政策颇为优惠,比如永久产权、低首付、居住权等,相对宽松的移民条件和低廉投资成本,对国人很有吸引力,符合绿地的投资条件。
拓融资备“粮草”
庞大的资金需求,让绿地的海外扩张被更多地解读为方便境外融资。在国内流动性收紧的当下,房企纷纷寻求海外融资的途径,而拥有海外资产的房企更容易获得青睐。
据中原地产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13年10大标杆房企海外融资额度已经达到了380亿元,2012年这一数据为413亿元。包括万科、绿地、世茂、佳兆业、碧桂园、雅居乐等国内房企不谋而合地共同发力海外美元债市。
“海外融资非常简单和成本低,而且有太多的融资机会。比如我们将发的美金债,利率就只有4点多。”张玉良10月9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绿地海外投资所需资金,将主要在海外解决,除去靠销售回笼部分现金之外,还将从包括银行、专业机构处取得资金支持。
在自有资金方面,绿地2012年年报显示,2012年绿地集团实现业务经营收入超过2450亿元,利税总额240亿元,总资产超过2350亿元。2013年上半年,绿地集团房地产业务收入653亿元,仅次于万科,位列全国第二。
陌生的风险
尽管出海掘金“看上去很美”,但考虑到“出海”需要充裕资金支持,并要求企业拥有成熟且符合当地特色的开发模式等,绿地布局海外仍充满风险。
在美国人眼中,绿地被塑造成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绿地刚刚公布的今年集团整体营收预计超3000亿元,而且,绿地还擅长高楼建筑,经验丰富——武汉、长春、济南、南上海等等都有绿地“最高楼”的踪迹。
但绿地的高楼建造背后与政府支持分不开,而转战到充分竞争、运作成熟、并且有透明的项目进程监督的海外市场,绿地的整体运营能力却有待考验。就大西洋广场项目而言,虽然也是受到纽约市政府与布鲁克林区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投资环境看起来比较稳定。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法律法规、迥异的开发盈利模式,绿地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泥沼。
有专家指出,与中国房地产开发从立项、到建造、到销售以及运营,都由一家开发商全包全揽不同,美国的房地产开发是阶段性投入,不同的时间节点有专长不同以及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来分别承担。绿地现在进入的美国项目,是处在建造开发阶段,在美国的开发惯例中是利润最不丰厚的阶段之一。
此外,面对风云诡谲的国际市场,如果出海房企没有充裕的现金流作为支撑,也将很难抵御海外市场风险。海外政治壁垒与障碍、税费制度的不同、汇率变动等也有可能成为绿地扎根海外的障碍。
“海外开发模式决定了企业需要大量依靠金融机构,这种模式对于中国房企而言,可能还不是很适应。”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指出,再者,从销售环节看,海外房地产市场更加复杂,如何把控海外地产市场发展周期与特性,这也是绿地要考虑的问题。
张玉良显然也深谙“入乡随俗”的道理,他表示除了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人才团队的国际化,绿地还要不断探索和优化最适应当地经济环境、市场需求,并且符合企业实际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