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 探讨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划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行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5.0%,且急诊停留与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效果明显,可提升抢救成功率,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
在全球范围内心肌梗死是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快、病情快速恶化以及高病死率等[1],且发病症状具有差异性,病情复杂,故而在开展护理时通常难度较大。常规护理无法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要求相符,急诊护理路径属于临床新型护理模式,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效果明显。本文为具体探讨其效果,现选取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划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38例为男,22例为女,年龄为34至79岁,平均(53.7±7.2)岁;观察组37例为男,23例为女,年龄为32至78岁,平均(52.6±7.8)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路径,患者入院后即刻评估病情并治疗,再给予吸氧、心理、饮食、生活以及疼痛等护理。观察组行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
1.2.1 组织急诊护理路径小组 小组成立后,护士长对科内专家意见予以征询,与本院实际相结合,查阅大量资料后对护理程序评估予以运用,对收集资料予以计划分析。急救护理模式需为等级责任制,且需专职化,实行弹性排班模式,结合患者人数、护理难度以及工作任务等对工作时间予以合理增减。
1.2.2 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实施 患者入院后急诊护士快速出诊并评估患者病情,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入院前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与吸氧治疗,积极沟通于患者,稳定其情绪,并告知病情与治疗方法,将其不良情绪比如恐惧不安等消除,提升治疗配合度。积极沟通于患者家属,对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诱因、病情等进行了解,并告知医院治疗相关情况包括医疗器械与专家水平等,增强对抗疾病信心。实施接诊护士责任制,护士长为主要指挥人员,对护理方案予以制定,且要求给氧于5min内,每分钟控制在2至5L,对静脉通道予以构建,于入院后3min对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等予以测量,10min内开展心电图监护,对血液标本予以采集,快速给出心电报告图,于仪器监护与给氧情况下在医护人员陪同下将患者向导管室送入,与介入护士交接患者用药、病情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充分做好抢救前准备工作。
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急诊停留时间以及球囊扩张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 )表示,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抢救效果对比 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缺血后会诱发心肌梗死,该病病情复杂且严重,发作后患者疼痛强烈,有较高死亡率,且难以预后[2]。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发病率逐年提升,导致病情监护、一般护理以及特殊治疗工作复杂度越来越高,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对于此类患者一定要开展有效抢救工作,进而对其恶性后果予以有效控制。急诊护理路径发展基础为临床护理路径,将急性心肌梗死与急诊科特点充分考虑进来[3],避免滞留于各个环节,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生命,护理工作也更加具有预见性、规范性以及主动性,增强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为急诊护理路径,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5.0%,且急诊停留与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与唐蓉研究结果相近[4]。综上所述,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效果明显,可提升抢救成功率,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云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17-18
[2]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等.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25-26
[3]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557-558
[4]唐蓉.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60-2062
【摘要】目的 探讨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划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行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5.0%,且急诊停留与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效果明显,可提升抢救成功率,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
在全球范围内心肌梗死是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快、病情快速恶化以及高病死率等[1],且发病症状具有差异性,病情复杂,故而在开展护理时通常难度较大。常规护理无法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要求相符,急诊护理路径属于临床新型护理模式,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效果明显。本文为具体探讨其效果,现选取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划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38例为男,22例为女,年龄为34至79岁,平均(53.7±7.2)岁;观察组37例为男,23例为女,年龄为32至78岁,平均(52.6±7.8)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路径,患者入院后即刻评估病情并治疗,再给予吸氧、心理、饮食、生活以及疼痛等护理。观察组行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
1.2.1 组织急诊护理路径小组 小组成立后,护士长对科内专家意见予以征询,与本院实际相结合,查阅大量资料后对护理程序评估予以运用,对收集资料予以计划分析。急救护理模式需为等级责任制,且需专职化,实行弹性排班模式,结合患者人数、护理难度以及工作任务等对工作时间予以合理增减。
1.2.2 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实施 患者入院后急诊护士快速出诊并评估患者病情,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入院前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与吸氧治疗,积极沟通于患者,稳定其情绪,并告知病情与治疗方法,将其不良情绪比如恐惧不安等消除,提升治疗配合度。积极沟通于患者家属,对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诱因、病情等进行了解,并告知医院治疗相关情况包括医疗器械与专家水平等,增强对抗疾病信心。实施接诊护士责任制,护士长为主要指挥人员,对护理方案予以制定,且要求给氧于5min内,每分钟控制在2至5L,对静脉通道予以构建,于入院后3min对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等予以测量,10min内开展心电图监护,对血液标本予以采集,快速给出心电报告图,于仪器监护与给氧情况下在医护人员陪同下将患者向导管室送入,与介入护士交接患者用药、病情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充分做好抢救前准备工作。
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急诊停留时间以及球囊扩张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 )表示,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抢救效果对比 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缺血后会诱发心肌梗死,该病病情复杂且严重,发作后患者疼痛强烈,有较高死亡率,且难以预后[2]。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发病率逐年提升,导致病情监护、一般护理以及特殊治疗工作复杂度越来越高,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对于此类患者一定要开展有效抢救工作,进而对其恶性后果予以有效控制。急诊护理路径发展基础为临床护理路径,将急性心肌梗死与急诊科特点充分考虑进来[3],避免滞留于各个环节,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生命,护理工作也更加具有预见性、规范性以及主动性,增强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为急诊护理路径,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5.0%,且急诊停留与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与唐蓉研究结果相近[4]。综上所述,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效果明显,可提升抢救成功率,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云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17-18
[2]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等.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25-26
[3]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557-558
[4]唐蓉.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60-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