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脑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脑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均1次手术成功置入内支架,6例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明显改善,1例同时采用股动脉及桡动脉入路进行手术操作也获成功。术后半年经头颈部CTA随访,均显示内支架部位血流通畅,无狭窄及闭塞情况。结论:对脑動脉闭塞性患者病变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操作一定要轻柔,以减少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脑动脉闭塞 血管内支架 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11月收治脑动脉闭塞患者7例,其中无名动脉闭塞1例,颈总动脉闭塞2例(左侧、右侧颈总动脉闭塞各1例),椎动脉颅外段闭塞3例(左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2例,右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1例),椎动脉颅内段闭塞1例。置入自膨式及球囊扩张式支架共8枚(自膨式支架3枚,球囊扩张式支架5枚)。男5例,女2例;年龄55~66岁,平均60.4岁;合并高血压6例,冠心病3例,高脂血症5例,糖尿病4例。均经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
方法:常规采用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将6F或8F导引导管插到脑动脉闭塞段的近端,用0.014英寸微导丝软头试插过闭塞段,后用直径较小的球囊导管(直径2.5mm或3mm)扩张闭塞段,撤出球囊导管,沿微导丝于闭塞段置放内支架(自膨式或球囊扩张式支架)。对于颈总动脉及无名动脉闭塞,使用较小直径球囊导管扩张后,采用颈内动脉保护伞技术。对1例无名动脉闭塞患者,穿刺股动脉插管,将导引导管头端置于无名动脉闭塞近端,用0.014英寸导丝软头从无名动脉闭塞近端穿过闭塞段但没有成功,改为穿刺右侧桡动脉,插5F动脉鞘及0.014英寸导丝,导丝软头经右锁骨下动脉穿过无名动脉闭塞段进入主动脉弓内,然后用直径3mm的球囊导管扩张闭塞段,扩张后撤出球囊导管及微导丝,后经股动脉入路将eV3 6F保护伞插过无名动脉闭塞段,放置于右颈内动脉远侧,经伞杆放置自膨式内支架(直径9mm,长度3cm),并进行后扩张,手术取得成功。
结 果
7例均1次手术成功置入内支架,其中1例同时采用股动脉及桡动脉入路进行手术操作获成功。共置入自膨式支架3枚,球囊扩张式支架5枚。术后半年经头颈部CTA随访,均显示内支架部位血流通畅,无狭窄及闭塞情况。6例(包括1例无名动脉闭塞患者、2例颈总动脉闭塞患者,2例椎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1例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仅1例椎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术后发生一侧上、下肢轻瘫,脑CT检查证实脑干区有小的梗死灶,临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
讨 论
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本组脑动脉闭塞段的长度均<3cm,内支架置入均成功,且闭塞段越短,越易操作。术中微导丝穿过闭塞段后,需使用直径较小的球囊导管对闭塞段进行预扩张。我们认为,这样有利于支架通过闭塞段和有效减少血栓或硬化斑块的脱落。
如何减少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从插入导丝、球囊导管预扩张到置入内支架的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操作一定要轻柔,所选的球囊导管直径要<3mm,所用支架直径稍小于闭塞段两端的血管直径,同时要注意术前、术后正规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这样可有效减少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总之,该疗法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东,胡锦清,沈建康,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支架血管成形治疗.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183.
2 张珑,刘建民,洪波,等.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研究.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178.
关键词 脑动脉闭塞 血管内支架 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11月收治脑动脉闭塞患者7例,其中无名动脉闭塞1例,颈总动脉闭塞2例(左侧、右侧颈总动脉闭塞各1例),椎动脉颅外段闭塞3例(左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2例,右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1例),椎动脉颅内段闭塞1例。置入自膨式及球囊扩张式支架共8枚(自膨式支架3枚,球囊扩张式支架5枚)。男5例,女2例;年龄55~66岁,平均60.4岁;合并高血压6例,冠心病3例,高脂血症5例,糖尿病4例。均经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
方法:常规采用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将6F或8F导引导管插到脑动脉闭塞段的近端,用0.014英寸微导丝软头试插过闭塞段,后用直径较小的球囊导管(直径2.5mm或3mm)扩张闭塞段,撤出球囊导管,沿微导丝于闭塞段置放内支架(自膨式或球囊扩张式支架)。对于颈总动脉及无名动脉闭塞,使用较小直径球囊导管扩张后,采用颈内动脉保护伞技术。对1例无名动脉闭塞患者,穿刺股动脉插管,将导引导管头端置于无名动脉闭塞近端,用0.014英寸导丝软头从无名动脉闭塞近端穿过闭塞段但没有成功,改为穿刺右侧桡动脉,插5F动脉鞘及0.014英寸导丝,导丝软头经右锁骨下动脉穿过无名动脉闭塞段进入主动脉弓内,然后用直径3mm的球囊导管扩张闭塞段,扩张后撤出球囊导管及微导丝,后经股动脉入路将eV3 6F保护伞插过无名动脉闭塞段,放置于右颈内动脉远侧,经伞杆放置自膨式内支架(直径9mm,长度3cm),并进行后扩张,手术取得成功。
结 果
7例均1次手术成功置入内支架,其中1例同时采用股动脉及桡动脉入路进行手术操作获成功。共置入自膨式支架3枚,球囊扩张式支架5枚。术后半年经头颈部CTA随访,均显示内支架部位血流通畅,无狭窄及闭塞情况。6例(包括1例无名动脉闭塞患者、2例颈总动脉闭塞患者,2例椎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1例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仅1例椎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术后发生一侧上、下肢轻瘫,脑CT检查证实脑干区有小的梗死灶,临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
讨 论
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本组脑动脉闭塞段的长度均<3cm,内支架置入均成功,且闭塞段越短,越易操作。术中微导丝穿过闭塞段后,需使用直径较小的球囊导管对闭塞段进行预扩张。我们认为,这样有利于支架通过闭塞段和有效减少血栓或硬化斑块的脱落。
如何减少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从插入导丝、球囊导管预扩张到置入内支架的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操作一定要轻柔,所选的球囊导管直径要<3mm,所用支架直径稍小于闭塞段两端的血管直径,同时要注意术前、术后正规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这样可有效减少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总之,该疗法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东,胡锦清,沈建康,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支架血管成形治疗.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183.
2 张珑,刘建民,洪波,等.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研究.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