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的心(节选)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o3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错,神经质,我是非常神经质的,现在还是如此!但是你们何以说我疯了呢?我的这种病并没有毁灭或迟钝了我的感觉。反而使我的感觉更加灵敏——特别是听觉更加灵敏了。
  我听见天上地上所有的一切,我还听见地狱里的许多东西。那么,我何以会是疯了呢?你们仔细地听我看我是怎样稳健安闲的,把整个事件的原委都讲出来。我不能告诉你们这思想最初是怎样进到我的脑子里来的,但一旦有了之后,便日夜萦回于心中。我并没有什么目的。什么冲动。我本来是爱那个老头子的。
  他从没有做过对不起我的事,也没有侮辱过我。至于他的金子,我毫无贪婪之心。我想仍是因为他那眼睛的缘故。是的,就是他有一只眼,好像兀鹰的眼——灰蓝色,上面盖着一层膜。每当我瞥见那眼的时候,全身的血便好像都冷了,于是久而久之我渐渐决意要置他于死地。我就可以永远不再看见那只眼睛。
  在我枪杀这老头子前一星期当中,我待他再好也没有了。每晚大约到半夜的时候,我便转着他房间的门纽,轻轻地开着。开着的宽度可以容纳我的头的时候,我便伸入一盏四周紧闭一点不露光的灯笼。然后我把头伸入。
  你们看了我伸入时那种异常小心的态度,一定觉得可笑的。我慢慢地移动,慢慢地,以免惊动了那老头子的睡眠。我花了一小时的功夫,才把头伸入,刚可以看他睡在床上的情形。哼!一个疯子会像我这样的机警么?等我的头都伸入之后,我便非常小心地。非常小心地(因为那灯笼的轴钮处转动时有响声)把灯笼揭开一个小孔,射出一线小小的灯光,刚刚照在他那如兀鹰的眼睛上。像这样我接连做了七夜之久,每夜都是在半夜的时候,但每次我发觉他那只眼睛总是闭着的,所以我不能动手,因为令我日夜不安的,是他那只可恶的眼睛,而并非他本人。
  等到每天清早的时候,我便大胆地走到他房里去,泰然地和他讲话,很亲热地叫他的名字,并问他一夜睡得怎样。如果那老头子还疑心我每晚在半夜+二点去偷看他,那他一定是一个很深沉的人。到第八夜我去开门的时候,比以往更加小心了。我的动作,比一只表上的分针还要慢些。
  在这晚之前,我自己也不知我有这样大的能力,这样的机警。我差不多忍不住这种胜利的感觉。你们想:我一点一点地开着门,而他做梦也没有梦到我这种秘密的行为和念头。
  我差不多要笑起来;恐怕他听见了,因为他忽然在床上翻身,似乎被惊动了。你想我会退缩么?——不。因为房里是漆黑的(四周的窗子都紧闭了,以防盗贼),所以他不会看见我开门,而我仍继续慢慢地前进着。我的头伸入了,正预备打开灯的时候,忽然我的大拇指挂在那锡钮子上,那老头子便从床上爬起来,喊着:“谁在这里?”我静默着一言不发。整整有一小时之久,我连一下子都没有动,但同时我没有听见他睡下去。他一直坐在床上静听——正如我每晚在墙边守候一样。
  忽然我听见一声小小的叹息,我听了马上就晓得这是一种极度恐怖的叹声。这不是一种痛苦或忧愁的呻吟,而是因着一种非常的恐怖从心灵的深处发出的一种生硬的低声。我很懂得这种声音。常常在半夜到处寂静的时候。我也从心怀的深处听见这种声音,同时使我的惧怕更加深沉。我再说:我是很明白这种声音的。我晓得那老头子有怎样的感觉,我也可怜他,虽然我骨子里是很开心的。我晓得他最初在床上翻动的时候,便一直是醒着了。
  从那时候,他的惧怕便逐渐增长。他勉强要把这种惧怕想作是无端的,但是不能够。他对自己说:“不过是烟囱吹进来的风罢了——不过是老鼠在地板上跑过”,或是“蟋蟀叫了一声”。
  是的,他想用这些假定来安慰自己,但是都无用。因为死亡走近他的时候,已经有黑影在他面前,把他包围住了。就是这种黑影的影响,使他“感觉”到伸入他房里的头,虽然他并没有看见或听见。
  我耐心等了许久还未听见他睡下的时候,我便决心把灯打开一点——只打开一点点。于是我一点点打开,偷偷地,偷偷地,直到最后一条小小的光线,好像蛛丝一样,从灯笼里发出来,正射在他那秃鹰似的眼睛上。那眼睛是开着的——大大的开着的。我注视那眼睛的时候,不禁气愤填膺。我看得非常之清楚,全是苍灰色,盖着一层可怕的薄膜,令我看了冷入骨髓。
  但此外我看不见那老头子的脸或身体,因为我刚巧把那一线光射在那眼珠上。而现在——我不是对你们说过,我是神经过于敏锐,而你们误以为我是疯了么?——而现在我听到了一种低钝而短促的声音,正如一只表包在棉花里所发出的声音一样。我对这声音也是再熟悉没有了。那是这老头子心跳的声音。
  这声音更增加了我的愤怒,正如军队的鼓声更增加了士兵的勇气一样。但即使如此,我还是保持着耐心毫不移动。我抑着气息,稳持着灯笼,一点也不动。我要看我把这线光射在他眼上,能保持多久。同时,那可怕的心跳声继续增强。那声音愈来愈陕,愈来愈大。那老头子的惧怕。一定是到了极点了!我说,那声音愈来愈大,愈来愈大,你们听清楚了么?我也说过我的神经是非常敏锐的。而现在半夜在这老屋子可怕的寂静之中,这种声音实在令我感到一种不可耐的恐怖。然而我还是再保持了几分钟的镇静。而那声音愈来愈大,恐怕他的心要裂了。
  等到敲钟的时候,我听见有人敲大门的声音,我心里很轻快地下去开了门——因为现在我还怕什么呢?当时进来了三个人。很客气地自称为警署的官员。他们说这里有一个邻居在半夜听见叫声,恐怕有歹人的行为,便通知了警署,他们(那些警官)是被派到这里来搜查的。我笑着——因为我还怕什么呢?我对那三位警官表示欢迎之意。我说,那叫声乃是在梦中呓语喊出来的,那老头子,我说是往乡间去了。我带那三位往全屋各处查看,请他们细心的检查。最后我带他们到那老头子房里。我把他的财物给他们看,并未有人拿动。在我这种自信的热心中,我还拿些椅子进房来,请他们三位休息一下,至于我自己,则大胆地把自己的座位正放在那尸首的上面。那些警官觉得满意了。
  我的态度使他们相信我了。我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他们坐着,我一方面很高兴地答他们的话,他们也随便谈着。但不久,我觉得自己的脸色有些发白,只希望他们赶快走了。我的头疼痛,觉得耳里轰轰作声,但他们还是坐着,还是谈着话。我耳里的声音更清楚了——它继续下去而且愈加明白起来。   我还是很自然地谈话,想赶走这种声音,但那声音愈来愈清楚,直到最后我发觉那声音并不在我自己的耳朵里面。当然,我现在的脸色是苍白极了,而我的谈话也加快起来,发出一种不自然的高声。然而那种声音还是继续扩大——我怎样办呢?那是“一种低钝而短促的声音,正如一只表包在棉花里所发出的声音一样”。
  我喘着气——但那些警官还似乎没有听见。我谈话更快,更热烈,但那声音还是继续扩大。他们何以不走呢?我在地板上重步走来走去,好像因着那班警官而发怒一样一而那声音仍继续增大。呵,天老爷!我怎样办呢?我鼓着嘴,我愤怒,我发狂言!我拿着我坐的椅子,在地板上推动,但那声音超过了一切,还是继续扩大,更大,更大起来!他们还是谈话,笑着。他们还没有听见么?啊,全能的上帝!不,不!他们听见了。他们怀疑,他们知道了。
  他们是在讥讽我的惧怕。我起初这样猜想着,现在更是这样想着。但是无论什么别的比这种痛苦都要好些!无论什么别的比讥笑都要可忍受些。我再受不住那种冷笑了。我要喊叫起来,否则就死去罢!现在,又来了,那声音愈大,愈大,愈大,愈大……“可鄙的,”我喊着,“不要再对我装聋作哑罢!我承认是我干的!你们揭开板子!这里!这里!就是这个可怕的心跳声!”
  鉴赏:
  埃德加·爱伦·坡是生活在19世纪的美国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最为读者所熟悉的可能是他构思巧妙又富有神秘感的短篇小说,包括《黑猫》、《红死病的面具》等。爱伦·坡受英国哥特小说的影响,因而他的小说也往往充斥着大量细节,经常花费不少篇幅为故事奠定基调,又因为经常加入第一人称的声音,爱伦·坡得以将读者带入小说的世界里,仿佛梦境与现实的界线变得模糊。但隐藏在虚幻神秘的故事情节之后,爱伦·坡关注的仍旧是人自身的贪婪,恐惧,孤独等等。与情节相比,爱伦·坡更重视渲染气氛,激起读者的情绪。
  《告密的心》是爱伦·坡十分有名的代表作,篇幅不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语言精巧,营造出怪诞氛围,让人读完之后还深陷其中久久不能忘怀。文章主角没有名字,只是“我”,与一位老人一起生活,却出于害怕老人的眼睛这样一个原因,而决意对老人痛下杀手。然而老人的离世也不能缓解“我”的恐惧,警察来了之后,“我”还是能听到老人的心脏仍在有力地跳动,终于忍受不住,全然崩溃,自己暴露罪行。“我”的惧怕究竟来源于何处?作者并未给明,但主角近乎荒诞的恐惧恰好反映某些人群的心理状况——不安却不知原由,忙忙碌碌也毫无帮助。
  本文的模式仔细看来,其实更像一份自白书,通篇主角都好似在跟人对话,也有可能是自言自语,“我”犯下了罪行,如今在文中将前因后果一一道来。第一人称视角是爱伦·坡独特的利器,特别适合描写主角的喃喃自语,印证其精神问题。第一人称视角虽说不便作者把握全局,但运用得当也会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
其他文献
如果你是一位文青,或者期许成为一位文青,不论真伪,有一些门类你一定要关注,至少有些名词、名字要喊得出。比如说到电影圈,要知道娄烨、王小帅、陆川、宁浩、贾樟柯……这里面贾樟柯比较例外,你不小心记错叫成“贾柯樟”也不会被人耻笑。  电影导演贾樟柯的最新作品《山河故人》走上院线,看到宣传便第一时间去影院看了这部片。了解贾樟柯的人一定明白,他能再次以故事片登上影院银幕不易,光这中间就跨越了九年的时间。我们
期刊
当我们将“希望”与“恐惧”这两个词联系到一起时,往往认为是毫不相关的。人们都期望多一点前者,少一些后者,而实际情况却并非这样。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正如斯宾诺莎的那句话一样:“没有希望就没有恐惧。没有恐惧也就没有希望。”两者的出现常常会是同时的。  鲁迅先生的《故乡》中有过这样一句话:“我想到了希望,却又忽然害怕了起来。”我们可以试着解读此刻人物的内心,他惧怕实现“希望”,惧怕其
期刊
原文  答韦中立论师道(节选)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①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②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③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期刊
小淑琴继续猫着身子朝哈先生两腿间的那道亮光挪去。  就在小淑琴准备学着哈先生那样将眼睛凑近门缝时,突然一只大手猛地把她拉了回去。这一拉实在是太快太有力,小淑琴就感觉胳膊像是被身后冒冒失失窜出的一只狗狠咬了一口。小淑琴咧开嘴巴,但就在哭声快要冒出嗓子眼的这一刻,她又急忙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嘴巴。紧接着刚刚那只拉她的大手又按到了她的手上。  小淑琴第一次听到自己发出的巨人般的粗鲁的喘息声,她终于忍住了哭
期刊
《鼠疫》由法国现代著名存在主义文学家阿尔贝·加缪所著,是一部刻画1940年后法西斯侵略者像鼠疫病菌一般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象征主义小说。作者加缪亲尝与家人音讯断绝的焦虑,切身感受到法西斯专制统治像中世纪肆虐欧洲的鼠疫一般,让法国人民终日面对隔离、死亡的恐怖。这篇作品选择北非地中海滨海城市奥兰作为鼠疫发生的地点(并借此影射法国社会),以第三人称视角描述医生里厄见证的灾难和灾难中的众人。  “鼠疫”具有
期刊
程敏政(1445-1499),字克勤,号篁墩、篁墩居士,明代休宁篁墩(今属安徽黄山市屯溪区)人。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理学家、文献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被誉为“神童”,官至礼部右侍郎,“学问该博,为一时冠”。传世之作有《宋遗民录》、《篁墩文集》、《明文衡》等。  原文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1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2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
期刊
前一阵子章回小说看得太猛。言谈举止间不知不觉受了书中的影响,日常交流都操着一口古白话,别人有什么动静。我心里想的是“怎么了?”张口欲问,脱口而出的是一句:“却是怎的?”由此受到了同事的嘲讽。现代社会用现代汉语,当然不会再在生活里用古白话,但很多古白话的说法还是很有韵味的,譬如“早上起来冷”一句,便可变为“早晨爬将起来,也曾冻煞则个”,字是冗了一些,不过形象生动,趣味无穷。更加有趣的,便是古白话的詈
期刊
提到“浪费”,你第一件想到的事会是什么?  是上个月一时冲动买回来的漂亮衣服根本不适合自己于是只能成为衣柜里的摆设?  是上个暑假本打算用读书和旅行充实自己的计划却因为赖床抑或游戏而没有付诸行动?  还是因在考试中发挥失常感觉努力和汗水并未带来学业上的成就?  如果把对象换作你的朋友,你的父母,你的祖国,我们的地球,“浪费”这个词又会让你想到什么?  笔者的同龄人中,许多攻读博士和博士后的朋友都怀
期刊
在国外的地铁、公交上,经常能够看到乘客拿着一本书,尽管人声嘈杂,他们却看得津津有味。但是,国内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却是另一种景象:每个人手里捧着的,都是一台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其中一大部分人都塞着耳机在看视频、听音乐。缺乏阅读习惯,一直是国人被诟病的话题之一。事实果真如此吗?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77本。而同样是移动通信十分发达的邻国——
期刊
有一种人,在国际上被称为NEET。该词最早出现于英国,之后被其他地区广泛使用。他们在美国被叫作“归巢族”,在台湾被叫作“尼特族”,翻译成中文就是“家里蹲”。指的是一类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整天无所事事的社会族群。在高压力的当今社会,躲避繁华渴望平静似乎是出于本能,毕业之后回到老家也成了更多人的选择。而依靠父母的家里蹲可谓泛滥成灾,日本就是重灾区。据统计,日本国内的家里蹲约有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