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有很多人对开光吉祥物痴迷追求。不知网购了开光吉祥物后,你的人生有改变吗?
南朝宋时期正式形成开光一词。汉语词典里开光的含义是,佛像、神像塑成后,择吉日举行仪式,画眼点睛,开始供奉。所以开光也有“开眼”一说。《禅林像器·垂说门》中说:凡新造佛祖神大像者,请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光明。
据史料,开光仪式本是道教的一种,随着佛教在国内的落地生根,逐渐接受并且借鉴了道教的仪式,发展出佛家特色的开光。开光的另一层意思是请佛菩萨安住,有一系列复杂仪式,在开光时间的挑选上,也异常苛刻。比如有“四相八朝即佛诞日,佛弟子于子丑时造佛像”的说法。之所以选择子丑之时,源于古人的认知,古人觉得,子丑之时是一天的始发端和最为清静的时刻。开光之后,还要煮桔皮、桔叶、黄皮、昌蒲,为佛像沐浴,去除俗气。不是今天的磕头烧香那么回事儿。
不得不说,现代很多开光仪式,已经趋向形式、迷信,把开光的意义完全丧失掉了。
除了开光仪式之外,人们还相信,凡是在开光现场的物品,都已具有了驱邪避祸的特殊功能。最开始,人们前去参加开光仪式的时候,会把一些特殊物件带到开光现场,也好让自己的物件沾沾佛气,用以消灾避祸。比如随身携带的手镯、挂饰等物件。有些人也在开光结束后,向寺院讨要吉祥物。相应地,人们会随心给寺院一些报酬,多少不限制,算是一种心意。这不叫售卖,是公众向寺院的捐助。这两种形式,应该是开光吉祥物的雏形。
不過,所谓开过光的吉祥物件,在正式的仪式上并无明确记载,这只是人们讨吉利的心理期待。就好比人们求佛之前的心愿,吉祥物是把对美好的期许,注入到了物件身上。无论是手镯还是小佛像,在被注入了期许的那一刻,它们都成了美好愿景的宿主。
而今,这些被拿到开光现场的小物件,已经变成有偿的了。比如小佛像、菩萨、玉石……明码标价,供买主挑选。卖的人有真和尚,但更多的是假和尚,甚至你可以上网搜索,开光吉祥物的信息以海量来计算,被分门别类地存储和展示,价格也是高低不等,有便宜的几十元,也有贵的成千上万。业内的不成文规定是,价格高的,被推荐和曝光的比重就大。至于效果是否有宣传中说的那么好,只有鬼知道。
迷信这些开过光的物件,逐渐成为某些现代人乐此不疲的追求,因为大伙儿都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绩,能找份好工作,能生个大胖小子,能平安顺遂。但很少人会在乎开光真正代表的含义。说到底,也不过是借助这种形式,给自己一个情绪借口,一个心理安慰。这种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就成了商业契机,被商家拿来制造了宣传噱头。
南朝宋时期正式形成开光一词。汉语词典里开光的含义是,佛像、神像塑成后,择吉日举行仪式,画眼点睛,开始供奉。所以开光也有“开眼”一说。《禅林像器·垂说门》中说:凡新造佛祖神大像者,请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光明。
据史料,开光仪式本是道教的一种,随着佛教在国内的落地生根,逐渐接受并且借鉴了道教的仪式,发展出佛家特色的开光。开光的另一层意思是请佛菩萨安住,有一系列复杂仪式,在开光时间的挑选上,也异常苛刻。比如有“四相八朝即佛诞日,佛弟子于子丑时造佛像”的说法。之所以选择子丑之时,源于古人的认知,古人觉得,子丑之时是一天的始发端和最为清静的时刻。开光之后,还要煮桔皮、桔叶、黄皮、昌蒲,为佛像沐浴,去除俗气。不是今天的磕头烧香那么回事儿。
不得不说,现代很多开光仪式,已经趋向形式、迷信,把开光的意义完全丧失掉了。
除了开光仪式之外,人们还相信,凡是在开光现场的物品,都已具有了驱邪避祸的特殊功能。最开始,人们前去参加开光仪式的时候,会把一些特殊物件带到开光现场,也好让自己的物件沾沾佛气,用以消灾避祸。比如随身携带的手镯、挂饰等物件。有些人也在开光结束后,向寺院讨要吉祥物。相应地,人们会随心给寺院一些报酬,多少不限制,算是一种心意。这不叫售卖,是公众向寺院的捐助。这两种形式,应该是开光吉祥物的雏形。
不過,所谓开过光的吉祥物件,在正式的仪式上并无明确记载,这只是人们讨吉利的心理期待。就好比人们求佛之前的心愿,吉祥物是把对美好的期许,注入到了物件身上。无论是手镯还是小佛像,在被注入了期许的那一刻,它们都成了美好愿景的宿主。
而今,这些被拿到开光现场的小物件,已经变成有偿的了。比如小佛像、菩萨、玉石……明码标价,供买主挑选。卖的人有真和尚,但更多的是假和尚,甚至你可以上网搜索,开光吉祥物的信息以海量来计算,被分门别类地存储和展示,价格也是高低不等,有便宜的几十元,也有贵的成千上万。业内的不成文规定是,价格高的,被推荐和曝光的比重就大。至于效果是否有宣传中说的那么好,只有鬼知道。
迷信这些开过光的物件,逐渐成为某些现代人乐此不疲的追求,因为大伙儿都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绩,能找份好工作,能生个大胖小子,能平安顺遂。但很少人会在乎开光真正代表的含义。说到底,也不过是借助这种形式,给自己一个情绪借口,一个心理安慰。这种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就成了商业契机,被商家拿来制造了宣传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