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来过完火把节后,我想再出去务工,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这次人社局上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企业的招工信息,让我不出门就可以选择好务工岗位。”凉山州布拖县九都镇安洛古村村民热烈子日说。
最近,布拖县人社局深入乡镇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依撒社区,宣讲就业创业政策,推送省内外48家用工企业提供的2000余个就业岗位信息,最终达成就业意愿339人,实现宣传引导到位、服务对接到位、政策落实到位。
今年全省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以下简称“三化”建设)现场推进培训会举行后,凉山州围绕“三化”建设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等需求,优化“政务服务+产业”“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政務服务+金融”等一系列政务服务方式,深入践行为民办实事的初心,用真情服务赢得民心。
民警当起“服务员”,倾心解民忧
“彝海镇是拥有1.9万余名彝族群众的纯彝族乡镇,大部分群众不会汉语。因此我们安装了彝汉语音翻译器,还专门设立了彝语服务窗口,由彝族民警为不懂汉语的群众办理业务。”冕宁县公安局彝海派出所所长王开林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彝海派出所置办了很多群众真正需要的“小东西”。
小到一根针线,大到百姓生活,彝海派出所从细节出发,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派出所里设立了一个小型便民服务站,放置有矿泉水、纸杯、医疗箱等。“考虑到有些群众来办理身份证的时候,穿的衣服不适合证件照,于是我们准备了衣服,方便群众在这里更换,也准备了梳子和橡皮筋以便女同志整理头发。”王开林说道。
在会理县,为解决边远山区年迈孤寡老人无法到派出所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困难,绿水镇派出所民警带上电脑、相机及相关设备,来到石可莫村和竹鲊村,为21位老年人免费办理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在昭觉县,由于乡镇都没有照相馆,而派出所的拍摄设备也已老化损坏,辖区居民拍摄证件照极为不便。昭觉县公安局在各乡镇派出所建立照片采集室,统一采购专业拍摄设备,并对派出所户籍窗口工作人员进行拍摄证件照培训。目前,昭觉县境内所有乡镇的居民办理身份证均可直接在派出所拍摄身份证照片,实现了“一站式”办理。
小小“微信群”,大大“政”能量
自四川省开展“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工作改革以来,凉山州因为部分地区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即使建立了网络预约平台,使用率也不太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基层干部想了很多办法。
布拖县九都镇地莫村驻村干部吉日阿依发现,不识汉字、不会用电脑的彝族群众却会熟练使用微信语音。于是她很快组织建立了“地莫村”微信群,将村干部、在家村民、外出务工者等统统加入群里。
15岁的且沙么子合带弟弟到县上求学,相应的材料表格直接从微信群里下载,遇到不会填写的地方,她点开视频找村干部在线指导帮忙;村民曲木比子家的牛羊生了病,他把小视频上传群里,畜牧兽医员且沙尔沙第一时间指导救治;在深圳电子厂打工的村民,证件丢了也可以通过微信群远程办理证明……
这样的微信群不仅方便了群众,也方便了基层干部。村级财务公开公示在群里、党的政策用彝语在群里宣传讲解、暴雨洪灾等预警也能在群里广而告之。凉山州结合自身实际,在全州推行“微信群”形式服务基层群众,实现了由“多个部门”向“一个窗口”集中转变,基本满足了群众“办事不出村”的现实需求,极大缩短了群众办事时间,畅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
开创“背包银行”,服务“悬崖村”
“只要‘悬崖村’(原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因撤乡并镇改名古里镇悬崖村)里有业务需求,我们就过来。不固定时间,有时候一个月来两三次。”凉山州农商银行昭觉县支行且木分理处主任阿合尔米说,“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是从70公里外的网点运到山脚下,再背上来。”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凉山州充分发挥“三农”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用好用活扶贫政策,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涌现出了“背包银行”金融服务典型。
凉山州农商银行利用无线终端将银行“搬进”不具备网点设立条件的大山深处,因地制宜开展金融服务工作,搭建“自助机具+电子金融+电商平台”三级运作模式,设立“金融扶贫综合服务站”和“农村电商精准脱贫示范点”,实现为贫困农户现场办理扶贫小额贷款发放、社保卡激活及零钞兑换等金融服务的同时,持续提供农产品网售、消费品网购等服务。“悬崖村”设立的便民金融服务点,已累计办理各类业务5万多笔,倾力化解当地农户在脱贫攻坚中遇到的资金问题和结算难题。
结合“悬崖村”实际,凉山州农商银行创新“基地+农户+公司”信贷产业模式。先后为成都天友旅游集团授信6000万元,支持其开发“悬崖村”旅游项目;配套为村民量身定制“彝家旅游脱贫贷”信贷产品,向全村授信1700万元,每户最高可获得20万元的信贷资金,通过旅游业开发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帮助“悬崖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业,兴办农家乐、酒厂、民宿客栈等实体产业,支持贫困户种植三七、油橄榄等特色农产品,带动贫困户脱贫奔康。
着力推进民族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凉山州农商银行结合彝族风俗习惯,在“悬崖村”试点系列信用创新工作,试点创建“信用家支”活动,“悬崖村”的莫色家族率先被评为全州第一家“信用家支”。着眼信贷风险防控,创新推出“农户+家支+第一书记”“农户+家支+再贷款”等“1+N”扶贫小额信贷运作模式,信贷不良率得到有效管控。目前,凉山州农商银行已为全村农户评级授信,评定“信用户”263户,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593万元。
“悬崖村”的变化只是凉山州开展“背包银行”金融服务的一个缩影,该项金融服务从无到有、从单一取款到所有金融业务全覆盖,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接下来将在全州范围内继续推广。(责编/冯雅可)
最近,布拖县人社局深入乡镇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依撒社区,宣讲就业创业政策,推送省内外48家用工企业提供的2000余个就业岗位信息,最终达成就业意愿339人,实现宣传引导到位、服务对接到位、政策落实到位。
今年全省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以下简称“三化”建设)现场推进培训会举行后,凉山州围绕“三化”建设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等需求,优化“政务服务+产业”“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政務服务+金融”等一系列政务服务方式,深入践行为民办实事的初心,用真情服务赢得民心。
民警当起“服务员”,倾心解民忧
“彝海镇是拥有1.9万余名彝族群众的纯彝族乡镇,大部分群众不会汉语。因此我们安装了彝汉语音翻译器,还专门设立了彝语服务窗口,由彝族民警为不懂汉语的群众办理业务。”冕宁县公安局彝海派出所所长王开林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彝海派出所置办了很多群众真正需要的“小东西”。
小到一根针线,大到百姓生活,彝海派出所从细节出发,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派出所里设立了一个小型便民服务站,放置有矿泉水、纸杯、医疗箱等。“考虑到有些群众来办理身份证的时候,穿的衣服不适合证件照,于是我们准备了衣服,方便群众在这里更换,也准备了梳子和橡皮筋以便女同志整理头发。”王开林说道。
在会理县,为解决边远山区年迈孤寡老人无法到派出所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困难,绿水镇派出所民警带上电脑、相机及相关设备,来到石可莫村和竹鲊村,为21位老年人免费办理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在昭觉县,由于乡镇都没有照相馆,而派出所的拍摄设备也已老化损坏,辖区居民拍摄证件照极为不便。昭觉县公安局在各乡镇派出所建立照片采集室,统一采购专业拍摄设备,并对派出所户籍窗口工作人员进行拍摄证件照培训。目前,昭觉县境内所有乡镇的居民办理身份证均可直接在派出所拍摄身份证照片,实现了“一站式”办理。
小小“微信群”,大大“政”能量
自四川省开展“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工作改革以来,凉山州因为部分地区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即使建立了网络预约平台,使用率也不太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基层干部想了很多办法。
布拖县九都镇地莫村驻村干部吉日阿依发现,不识汉字、不会用电脑的彝族群众却会熟练使用微信语音。于是她很快组织建立了“地莫村”微信群,将村干部、在家村民、外出务工者等统统加入群里。
15岁的且沙么子合带弟弟到县上求学,相应的材料表格直接从微信群里下载,遇到不会填写的地方,她点开视频找村干部在线指导帮忙;村民曲木比子家的牛羊生了病,他把小视频上传群里,畜牧兽医员且沙尔沙第一时间指导救治;在深圳电子厂打工的村民,证件丢了也可以通过微信群远程办理证明……
这样的微信群不仅方便了群众,也方便了基层干部。村级财务公开公示在群里、党的政策用彝语在群里宣传讲解、暴雨洪灾等预警也能在群里广而告之。凉山州结合自身实际,在全州推行“微信群”形式服务基层群众,实现了由“多个部门”向“一个窗口”集中转变,基本满足了群众“办事不出村”的现实需求,极大缩短了群众办事时间,畅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
开创“背包银行”,服务“悬崖村”
“只要‘悬崖村’(原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因撤乡并镇改名古里镇悬崖村)里有业务需求,我们就过来。不固定时间,有时候一个月来两三次。”凉山州农商银行昭觉县支行且木分理处主任阿合尔米说,“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是从70公里外的网点运到山脚下,再背上来。”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凉山州充分发挥“三农”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用好用活扶贫政策,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涌现出了“背包银行”金融服务典型。
凉山州农商银行利用无线终端将银行“搬进”不具备网点设立条件的大山深处,因地制宜开展金融服务工作,搭建“自助机具+电子金融+电商平台”三级运作模式,设立“金融扶贫综合服务站”和“农村电商精准脱贫示范点”,实现为贫困农户现场办理扶贫小额贷款发放、社保卡激活及零钞兑换等金融服务的同时,持续提供农产品网售、消费品网购等服务。“悬崖村”设立的便民金融服务点,已累计办理各类业务5万多笔,倾力化解当地农户在脱贫攻坚中遇到的资金问题和结算难题。
结合“悬崖村”实际,凉山州农商银行创新“基地+农户+公司”信贷产业模式。先后为成都天友旅游集团授信6000万元,支持其开发“悬崖村”旅游项目;配套为村民量身定制“彝家旅游脱贫贷”信贷产品,向全村授信1700万元,每户最高可获得20万元的信贷资金,通过旅游业开发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帮助“悬崖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业,兴办农家乐、酒厂、民宿客栈等实体产业,支持贫困户种植三七、油橄榄等特色农产品,带动贫困户脱贫奔康。
着力推进民族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凉山州农商银行结合彝族风俗习惯,在“悬崖村”试点系列信用创新工作,试点创建“信用家支”活动,“悬崖村”的莫色家族率先被评为全州第一家“信用家支”。着眼信贷风险防控,创新推出“农户+家支+第一书记”“农户+家支+再贷款”等“1+N”扶贫小额信贷运作模式,信贷不良率得到有效管控。目前,凉山州农商银行已为全村农户评级授信,评定“信用户”263户,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593万元。
“悬崖村”的变化只是凉山州开展“背包银行”金融服务的一个缩影,该项金融服务从无到有、从单一取款到所有金融业务全覆盖,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接下来将在全州范围内继续推广。(责编/冯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