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过度恐惧美国加息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lippet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全球货币政策路径发生转折的一年。在10月份之前,美日欧都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苦苦挣扎,各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奉行程度不一的宽松货币政策。然而,10月份以来,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加息预期越来越近的同时,欧洲央行开始了自己的资产购买计划,日本央行也在扩大已有的量化宽松规模。
  全球货币政策日益分化的格局已经显现,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走势值得关注。
  美国加息 或在明年下半年
  11月2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首次修正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3.9%,高于此前估测的3.5%,也高于市场预期的3.2%。尽管全球经济依然复苏乏力,但美国经济却表现得格外亮眼。受此影响,伴随着美指、美股的迭创新高,提前加息预期也重新升温。
  加息是肯定的,因为美国经济要走向健康,它必须升息,维持了四年的超低利率,在美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除了大萧条外,基本没有过,它隐藏着一种通胀的风险。不过,在我看来,美国要想利率上升,可能还需要时间,美国经济向好,量化宽松可以退出,但退出不等于马上加息,加息的时间点很可能在明年下半年。
  我们总感觉美国经济状况是在向好,但现实问题是,它也没有好到就是说很好。虽然第三季度美国GDP增长达到了3.9%,但它2014全年GDP增长可能也就2.3%左右。
  美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它的虚拟经济已经完全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甚至已经开始泡沫化,实体经济投资虽然在增加,效率却并不好,它的再工业化结果也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美国的失业率虽然降到了5.8%,但他们现在统计的失业率中并没有包含长期失业人口,按照美国规定,长期失业人口不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所以,如果按照充分就业来算,现在的就业率和危机前的就业率相比还是差着2.4个百分点。
  美国现在还没有通胀,这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一般来说,它的核心通胀目前预计在1.6%,如果它上升到了2%,耶伦肯定会考虑升息问题。
  另外,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美国还有个债务问题,美国的债务率现在已经超过了GDP规模,达到了110%。今年美国GDP预计为17.4万亿美元,那么债务可能就是19万亿左右,这么大的一个债务,如果升息,政府的还债压力就会增大很多。
  只要没有通胀,经济增长还低于潜在增长,我想,关于加息,耶伦很有可能还要再等一段时间。美国经济现在还处于恢复健康的过程中,还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
  欧日量宽 无奈之举
  与美国不同,欧日如今正在步入“量宽通道”。
  当地时间10月31日中午,日本央行宣布最新利率声明,决定将每年基础货币的刺激目标从原先的60万亿-70万亿日元,增加到80万亿日元,扩大正在施行的质化与量化宽松规模。
  而购买资产支持证券(ABS)计划则是欧洲央行为提振迟滞的欧元区经济,并防止出现通缩所采取的最新举措。有数据显示,该计划执行第一周累计购买了3.68亿欧元的资产支持债券。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近日也表示,资产购买计划将持续至少两年。
  全球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出现分化,原因就在于世界经济发展全面分化,美国经济相对较好,但欧洲和日本经济很有可能在某个时段出现我们常说的技术性衰退。日本已经出现了两个季度经济负增长,欧洲今年第一季度也是负增长,第二季度还可以,但现在大家预期欧洲债务率实际上在上升,也就是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了,但并没有完全结束。我们甚至都认为欧洲的未来十年,很有可能像日本一样,也要经历一个“失去的十年”。
  欧日经济都很萧条,但它们都不存在也不具备通过市场走向复苏的条件。欧洲在担心自己的通缩问题,但通缩的迹象已经出现。日本量宽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通缩问题,但是无论这次安倍能否连任,安倍经济学都已经基本宣告失败了。所以,欧日只能用宽松的方式,一个解决通缩的风险,一个解决它们现在经济没有活力的问题。
  要预防不要恐惧
  面对全球宏观政策分化加剧,尤其是面对美国加息预期的临近,全球市场出现了一些担忧,甚至是恐惧。其实,在我看来,要预防,但不要恐惧。
  之前,在美国提出要退出量化宽松的时候,市场上也是一片恐慌,各种说法都有,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问题并没有大家预期的那么严重。美国量化宽松退出的路径还是比较清楚的,主要可以分为预期退出和实际退出两步。伯南克从去年的5月22日宣布退出量宽,因为大家都没有预料到,所以情况比较乱,新兴市场大调整,或者货币贬值,或者股市下跌,导致去年经济增长比较糟糕。到了今年1月,美国按部就班以10个月为期退出量宽,这是第二步。
  应该说它负面的效应在过去两个阶段已经发生了,现在到了第三阶段,利率预期要上升,还没有上升。大家都很担心,但还都能平和应对。我常说,往往最不安全的地方最安全,最安全的地方最不安全。危机也是如此,每次危机爆发都是人们感觉世界太好的时候,所以现在大家都感觉到可能有危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反而在下降。
  不过,关于全球货币政策调整,有个现实问题需要注意,伴随着美元指数持续走高,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这一波最大的冲击,不是人们原本预期的国际资本流动,而是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所以受影响最大的是巴西、俄罗斯、南非这些资源型国家。
  石油价格不会无限制下跌,虽然这段时间美国有意利用石油打压俄罗斯,但只要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不出现大问题,世界能源需求就有一个基本保障,美国虽然宣称能源独立,但依然有相当大的部分需要依靠进口。
  我认为,等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美联储加息的阶段,国际资本流动的量肯定会增加,市场可能也要乱一下,但这个量不会太大。一是因为美国加息是个比较长的状态,肯定是小步慢走式的升息。二是以前新兴市场国家都是被动应对,现在则是在主动安排,包括外汇储备的安排,包括亚洲银行的安排等等。
  从现在开始,我们起码还有半年时间,去调整,去准备。面对风险,我们需要警惕,但不要恐慌,要做好自己的安全准备,发展自己。
  对中国是挑战更是机遇
  至于中国,有人说,中国的这次意外降息是在跟风,我觉得不是。在我看来,中国意外降息,是一石多鸟之举。一是推动银行改革和为利率市场化做准备,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缓解地方债问题。虽然只有零点几个百分点,但它发挥的效应却很明显,股市、房地产、市场流动性都已经开始活起来。
  中国降息,在很多人看来好像是在放水,但我要说不是。它完全是在促改革,它就是要收紧银行赚钱的空间,把银行推向市场,这个目标非常明确。与之相配套的存款保险制度,我们已经出了征求意见稿,同时我们也在规范理财产品。
  其实,美国加息,对中国而言,是挑战,也是个机遇。第一,中国有大规模的美国国债,利率上升,美国资产增值,我们的回报率也随之上升;第二,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些国家的资本大量外流,恰恰给了人民币机会。第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我们的四万亿外汇储备正好可以投资,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商品,我们求之不得。只要不是胡乱投资,我们肯定是赢家。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其他文献
各地多方位研究城镇化,不要去追求城镇化率,现在追求城镇化率的势头很强,这种势头的结果是什么?有的地方把地一征、户口一改,城镇化率提高了,就是这样。我认为当前各地要尽心地研究,真正按照富民的要求、积极发展的要求、解决关键问题的要求去处理什么问题而城镇化问题。  我讲几个基本观点:现在的城镇化率是一个统计概念,这种统计国内外不一样,逐步以户籍制度为主的统计开始,国外一开始就没有户籍制度怎么对比。一直在
目的提高手术切皮前Time-out正确执行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手术切皮前Time-out执行率现状进行调查,认为医护人员核查不规范、巡回护士监督不到位、医护人员意识不强为导
"多规合一"是解决生态、土地、资源等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梳理"多规合一"发展的内涵,探讨了产业集群、新型城镇化与人口之间的互动发展
147年历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如今,拥有员工42000多名,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有200多个分支机构,年销售额达60亿欧元,是欧洲最大的家族企业之一。福伊特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让它
如果想客观了解北京楼市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必须先得承认这样一个大前提——就宏观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现阶段而言,北京作为“首都”,它根本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