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教育神经科学之于大学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一新兴学科中前沿理论的价值,找到适合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途径。本文介绍了教育神经科学涉及的主要理论,分析了教育神经科学应用于教育的原则,提出应用新兴教育神经科学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如下:增加互动式教学的比重;广泛开展“微课”教育模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普及并推广“生命教育”。
关键词:新兴教育;神经科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248-02
教育神经科学是21世纪初才被正式确立下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对这门学科的名称至今仍存争议。这门学科横跨社会科学与生物科学,既涉及教育科学,又包含心理学、神经科学等诸多已经成熟的专业学科。教育神经科学将原本归属于艺术行列的教育学扩大到了科学领域,其研究目标在于运动脑神经专业科学原理优化教育理论,促进更为科学的教育模式的形成。
一、教育神经科学涉及的主要理论
(一)人脑终身可塑性对教育的影响
与包裹大脑的颅骨在人出生后不久就会基本定型不同,颅骨内的脑组织及其功能在人的一生中都处于可塑状态。不管是大脑内部出现某些缺失还是外部环境刺激发生了某些变化,大脑神经总是会随时根据这些内外部因素自行调整,通俗的表述就是具有一定的“代偿”功能。国外研究人员通过对完全成年的中青年实验对象的研究发现,当以特定方式开展方位与物体的联想式学习后,实验对象大脑皮层之间的联接得到了增强;而成年人经过运动训练或语言学习后,其神经系统同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可塑性。[1]
(二)大脑不同功能区对教育的影响
逻辑思维、分析与判断,比如人说话和数学能力高低主要是左半脑负责;而右半脑主管运动能力与形象思维,比如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是左撇子,拥有更多艺术才能或情感更加丰富细腻的人的右半脑更加发达等。基于这种流行的“科学”理论,“多用左手开发右半脑”的建议被不少人接受,以至于开始练习左手拿笔写字、握筷子吃饭等。但人的大脑原本是一个整体,虽然左右半脑确有分工,然而绝不至于到了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的地步。因此,将大脑不同功能区域的理论应用于教育必须谨慎,在未经科学事实验证之前,切忌出现盲目开发某个特定功能区域的主张。[2]
二、教育神经科学应用于教育的原则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神经科学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大脑在人一生中始终存在着“用进废退”的特性,正如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永不停歇地给予大脑良性刺激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使其“永葆青春”;而一些大脑受到损伤的病人会在社会适应性方面遭遇困境,由此推知大脑神经对于人情绪管理和环境认知能力的决定性作用等。[3]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对于自己大脑的研究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只是在管中窥豹。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优化现有教育模式、提升教育理论层次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教育神经科学理论于实践仍然需要谨慎,须知一切以科学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不可忘却。教育工作者对任何研究成果都应遵循客观、辩证的原则认真学习,既不将教育神经科学理论简单化,也不将其神化,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以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应用新兴教育神经科学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增加互动式教学的比重
尤其是针对易产生学习焦虑的部分学科,例如英语。英语教学较其他学科更易产生课堂焦虑,即一般常说的“外语焦虑”,是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常见的负面情绪,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需要使用第二语言表达个体意见时经常出现的紧张、不安的情况。外语焦虑是英语学习独特且必然的现象,其产生原因与英语的学习直接相关,包括沟通焦虑、测试焦虑及负面评价焦虑等。即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英语交流沟通过程中、对英语学习效果的检测及外界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负面评价中都会产生焦虑。英语课堂焦虑分为适度焦虑与过度焦虑,适度焦虑的学生由于渴望在英语的学习中取得更好成绩且学习的压力在其自觉可承受范围内,故这类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但过度焦虑的学生则相反,他们习惯于避免以英语与他人沟通交流,课堂学习相对沉默,若迫不得已需要回答问题或表述个人看法时更易表现得紧张不安。[4]
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已经发现,情绪对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巨大影响,在大学英语中增加互动式教学的比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放松紧绷的神经,投入到更富于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互动式教学还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使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广泛开展“微课”教育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人的一生中都处于可塑期,只要外界环境有所刺激,大脑中特定部位就会发生改变或强化。而大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科学理论和思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小学中学不同的是,大学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网络科技,开展更广泛的“微课”教学,能够解决多年来应试教育造成的大学生高分低能的严峻问题,强化学生自学能力。
进入大学后,学生已经摆脱了中小学时期过度依赖教师开展学习的心理,更倾向于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和自主式学习的方式构建自我内化式的学习框架,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大学生独立个性已经成形且相对成熟,继续采取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更易引发学生感到厌倦甚至对立的情绪。尤其是对“填鸭”式教学会更快失去兴趣和动力,磨蚀学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能够转变这种不利局面,微课多样的主题与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够改善教师口授与板书的单调乏味。学生应用微课学习大学课程能够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方法实现学习效果“从量变到质变”的提高。 (三)普及并推广“生命教育”
中国推行了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机制在培养出大量考试能手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对于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已经发现人的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大脑中发生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变化、获取、整合、处理、再影响人的行为的循环,而情绪则会对每个环节与步骤产生影响。
近年来,中国高校不断发生的学生杀人案让人对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产生了深重的疑虑,无论是早些年发生的马加爵因琐事杀害四名同学到近年来发生的药家鑫刺死车祸受害者,以及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都让人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社会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匮乏。这些杀人的学生与被害者之间并没有血海深仇,仅仅因为日常琐事产生了纠纷就夺走他人的生命。如果这些进入“象牙塔”的所谓精英人才在理论知识学习上勉强可算作“成功者”,那么他们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根据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在大学推广生命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可以让自视甚高的大学生感受挫折是每个人一生中必然遭遇的生命过程,区别仅仅在于频率和程度。身为个体的人应当认识到生命的过程如同进行一次单程旅行,正如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旅行不可能全部行进在平坦宽阔的水泥道路上一样,生命的旅行途中同样需要翻越河流山川。当人在社会生活中遭遇挫折时,就如同现实旅行中跨险滩、越峭壁一般,需要好好花费一番心思和体力,有时甚至会让人产生精疲力竭之感。然而,正如旅行中的人经历了途中种种艰难险阻终于达到目的地见到如画的美景,历经挫折的生命同样会有“风雨之后见彩虹”的喜悦与欣慰,没有经历挫折并战胜挫折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而不是完整的生命。
四、结束语
新兴教育神经科学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致力于将脑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有机结合,以促进教育模式的优化及提升教学质量。中国在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正在努力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教学的转化。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神经科学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善已毋庸置疑,但具体到实际应用过程中时,仍需坚持科学、务实原则,根据学生个体特性审慎使用,不盲从、不迷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真正发挥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道阳,魏玮.教育科学发展新取向: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影响[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03):226-231.
[2]姜永志,白晓丽.教育神经科学通向“循证”教育学发展的路径[J].教育导刊,2013(11):8-11.
[3]伍海燕,王乃弋,罗跃嘉.脑、认知、情绪与教育——情绪的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及其教育意义[J].教育学报,2012(04):48-54.
[4]柯特·费希尔,周加仙.教育神经科学的未来:建构学习發展路径的工具[J].全球教育展望,2011(09):44-49.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新兴教育;神经科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248-02
教育神经科学是21世纪初才被正式确立下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对这门学科的名称至今仍存争议。这门学科横跨社会科学与生物科学,既涉及教育科学,又包含心理学、神经科学等诸多已经成熟的专业学科。教育神经科学将原本归属于艺术行列的教育学扩大到了科学领域,其研究目标在于运动脑神经专业科学原理优化教育理论,促进更为科学的教育模式的形成。
一、教育神经科学涉及的主要理论
(一)人脑终身可塑性对教育的影响
与包裹大脑的颅骨在人出生后不久就会基本定型不同,颅骨内的脑组织及其功能在人的一生中都处于可塑状态。不管是大脑内部出现某些缺失还是外部环境刺激发生了某些变化,大脑神经总是会随时根据这些内外部因素自行调整,通俗的表述就是具有一定的“代偿”功能。国外研究人员通过对完全成年的中青年实验对象的研究发现,当以特定方式开展方位与物体的联想式学习后,实验对象大脑皮层之间的联接得到了增强;而成年人经过运动训练或语言学习后,其神经系统同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可塑性。[1]
(二)大脑不同功能区对教育的影响
逻辑思维、分析与判断,比如人说话和数学能力高低主要是左半脑负责;而右半脑主管运动能力与形象思维,比如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是左撇子,拥有更多艺术才能或情感更加丰富细腻的人的右半脑更加发达等。基于这种流行的“科学”理论,“多用左手开发右半脑”的建议被不少人接受,以至于开始练习左手拿笔写字、握筷子吃饭等。但人的大脑原本是一个整体,虽然左右半脑确有分工,然而绝不至于到了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的地步。因此,将大脑不同功能区域的理论应用于教育必须谨慎,在未经科学事实验证之前,切忌出现盲目开发某个特定功能区域的主张。[2]
二、教育神经科学应用于教育的原则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神经科学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大脑在人一生中始终存在着“用进废退”的特性,正如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永不停歇地给予大脑良性刺激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使其“永葆青春”;而一些大脑受到损伤的病人会在社会适应性方面遭遇困境,由此推知大脑神经对于人情绪管理和环境认知能力的决定性作用等。[3]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对于自己大脑的研究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只是在管中窥豹。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优化现有教育模式、提升教育理论层次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教育神经科学理论于实践仍然需要谨慎,须知一切以科学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不可忘却。教育工作者对任何研究成果都应遵循客观、辩证的原则认真学习,既不将教育神经科学理论简单化,也不将其神化,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以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应用新兴教育神经科学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增加互动式教学的比重
尤其是针对易产生学习焦虑的部分学科,例如英语。英语教学较其他学科更易产生课堂焦虑,即一般常说的“外语焦虑”,是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常见的负面情绪,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需要使用第二语言表达个体意见时经常出现的紧张、不安的情况。外语焦虑是英语学习独特且必然的现象,其产生原因与英语的学习直接相关,包括沟通焦虑、测试焦虑及负面评价焦虑等。即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英语交流沟通过程中、对英语学习效果的检测及外界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负面评价中都会产生焦虑。英语课堂焦虑分为适度焦虑与过度焦虑,适度焦虑的学生由于渴望在英语的学习中取得更好成绩且学习的压力在其自觉可承受范围内,故这类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但过度焦虑的学生则相反,他们习惯于避免以英语与他人沟通交流,课堂学习相对沉默,若迫不得已需要回答问题或表述个人看法时更易表现得紧张不安。[4]
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已经发现,情绪对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巨大影响,在大学英语中增加互动式教学的比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放松紧绷的神经,投入到更富于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互动式教学还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使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广泛开展“微课”教育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人的一生中都处于可塑期,只要外界环境有所刺激,大脑中特定部位就会发生改变或强化。而大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科学理论和思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小学中学不同的是,大学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网络科技,开展更广泛的“微课”教学,能够解决多年来应试教育造成的大学生高分低能的严峻问题,强化学生自学能力。
进入大学后,学生已经摆脱了中小学时期过度依赖教师开展学习的心理,更倾向于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和自主式学习的方式构建自我内化式的学习框架,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大学生独立个性已经成形且相对成熟,继续采取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更易引发学生感到厌倦甚至对立的情绪。尤其是对“填鸭”式教学会更快失去兴趣和动力,磨蚀学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能够转变这种不利局面,微课多样的主题与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够改善教师口授与板书的单调乏味。学生应用微课学习大学课程能够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方法实现学习效果“从量变到质变”的提高。 (三)普及并推广“生命教育”
中国推行了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机制在培养出大量考试能手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对于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已经发现人的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大脑中发生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变化、获取、整合、处理、再影响人的行为的循环,而情绪则会对每个环节与步骤产生影响。
近年来,中国高校不断发生的学生杀人案让人对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产生了深重的疑虑,无论是早些年发生的马加爵因琐事杀害四名同学到近年来发生的药家鑫刺死车祸受害者,以及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都让人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社会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匮乏。这些杀人的学生与被害者之间并没有血海深仇,仅仅因为日常琐事产生了纠纷就夺走他人的生命。如果这些进入“象牙塔”的所谓精英人才在理论知识学习上勉强可算作“成功者”,那么他们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根据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在大学推广生命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可以让自视甚高的大学生感受挫折是每个人一生中必然遭遇的生命过程,区别仅仅在于频率和程度。身为个体的人应当认识到生命的过程如同进行一次单程旅行,正如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旅行不可能全部行进在平坦宽阔的水泥道路上一样,生命的旅行途中同样需要翻越河流山川。当人在社会生活中遭遇挫折时,就如同现实旅行中跨险滩、越峭壁一般,需要好好花费一番心思和体力,有时甚至会让人产生精疲力竭之感。然而,正如旅行中的人经历了途中种种艰难险阻终于达到目的地见到如画的美景,历经挫折的生命同样会有“风雨之后见彩虹”的喜悦与欣慰,没有经历挫折并战胜挫折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而不是完整的生命。
四、结束语
新兴教育神经科学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致力于将脑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有机结合,以促进教育模式的优化及提升教学质量。中国在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正在努力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教学的转化。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神经科学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善已毋庸置疑,但具体到实际应用过程中时,仍需坚持科学、务实原则,根据学生个体特性审慎使用,不盲从、不迷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真正发挥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道阳,魏玮.教育科学发展新取向: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影响[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03):226-231.
[2]姜永志,白晓丽.教育神经科学通向“循证”教育学发展的路径[J].教育导刊,2013(11):8-11.
[3]伍海燕,王乃弋,罗跃嘉.脑、认知、情绪与教育——情绪的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及其教育意义[J].教育学报,2012(04):48-54.
[4]柯特·费希尔,周加仙.教育神经科学的未来:建构学习發展路径的工具[J].全球教育展望,2011(09):44-49.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