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上三年级,有点调皮,看着他活泼可爱的样子,总使我想起儿时的一些往事,想起儿时的味道——黄泥巴成鸭蛋,那是儿时最好吃的东西。山里的毛栗子、野山楂都比不上这个记忆深刻。
像儿子这么大时,跟着父母的工作单位变换经常在外乡镇上学,寒暑假总是带上一点作业,迫不急侍的回到故乡的爷爷、奶奶身边,因为我知道,奶奶做的黄泥巴成鸭蛋也差不多可以上桌子了。
暑假的时候天很热,也有很多农活要干,所以很多我们能干的“农活”都安排在太阳出来前的那段时间。那时我也只有十来岁,只能干点较轻的“农活”,比如,给玉米苗施肥,给黄豆地和菜地除杂草。那时给我们劳动量最大的活是给玉米苗上肥,上肥是三道程序,爷爷、弟弟和我刚好一人负责一道程序,我在前面给玉米苗的根部“打凼子(用锄头把根部的土挖一个小坑)”,在平地还好一些,在玉米苗的前后左右“打凼子”都没事。要是在坡地,是有讲究的,要在玉米苗根部的上坡面“打凼子”,这样有利于玉米苗更好地吸收施肥的养分。爷爷负责第二道工序,给玉米上肥,这可是有讲究的,每棵玉米给的肥要差不多,还要在较密的玉米苗间隙把“尿素”很准确的丢进“凼子”里。第三道程序简单省力些,总是弟弟的,把施有“尿素”的“凼子”用土盖起来,主要是防止肥料奶奶总是比我们起床早,在我们还没有起床的时候,把我们前一天的衣服用肥皂洗好,早早的下河里清洗衣服去了。奶奶把衣服在杆子上晾好后,就给我们准备早饭了。当我和弟弟在地里听到奶奶喊我们回家吃早饭的时候,我和弟弟总是把锄头一丢,飞快地跑回家,我知道,肯定又有黄泥巴成鸭蛋吃了。
等我们把手洗好,奶奶已经把蒸熟的咸鸭蛋放在“葫芦瓢”里的冷水中降温了。奶奶总是蒸三个咸鸭蛋,爷爷、弟弟还有我一人一个,她自己是舍不得吃的。每次都是爷爷分一半给奶奶吃,说是我们在地里干活累,“犒劳”我们的。吃咸鸭蛋的时候,我和弟弟总是从鸭蛋的一头打一个小的洞,用筷子从小洞把成鸭蛋掏出来吃了,剩下的是一个一头有个小洞的完整的蛋壳,就是这样的蛋壳,也是儿时记忆里最深的东西。我和弟弟用它做过“小灯笼”把小蜡烛段从小洞里放进去,上面用一小段铁丝从开有小洞的一头放进去横在鸭蛋里,在小段铁丝的中间用细一点的铜丝或铁丝系住,把另一头栓在一根木棍上,最后在蛋壳的另一头再做一个很小的孔,这样就做成了一个自治的“小灯笼”。那时咸鸭蛋的壳有白色的,也有浅绿色的,在里面把蜡烛用火柴点上,在晚上是非常好看的,不是很实用,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蜡烛就没了,蛋壳也因为烤的脆了,很容易就破了。我和弟弟也用这样的蛋壳做过自制“菜肴”的工具把吃的咸鸭蛋不要吃完,留一点就行了,到中午奶奶做饭前,把从菜园里摘的老的“桨豆米”剥出来,洗过后将还有一点咸鸭蛋的壳填满,再放上一点点猪油,等米饭快要“焖饭”的时候放在饭头上蒸一下,咸鸭蛋留下的味道又渗到了“桨豆米”里,又是一道可口的菜肴。
等暑假快过完的时候,把奶奶腌制好的黄泥巴成鸭蛋吃的也差不多了,于是奶奶又把暑假麻鸭下的新鲜鸭蛋拿出来洗干净,给我和弟弟一个任务:去小山边挖上一些黄泥巴。回来后,奶奶用水把泥和开,把洗干净后凉干的鸭蛋均匀的沾上黄泥,然后再均匀地在黄泥上撒上一些粗盐,放在一个小瓦罐里,盖上盖子,我知道,那是我们寒假回来享用的美餐。
爷爷已经过世十四个年头了,奶奶的年龄也大了,从老家搬到城里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也许多年没有吃过儿时的黄泥巴咸鸭蛋了,但儿时的劳动让我懂得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儿时的黄泥巴成鸭蛋更是辛苦劳动中快乐的味道,让我倍加回味。
编后:再回首,踏过童年,走过二十多个朝夕,有天真也有浪漫、有低潮也有激情、有感伤同样也带有欢笑,百感交集。
还记得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也曾拿着铁锹,在门前种下了许多小树苗,希望它们能成为我的好朋友,陪我一路慢慢成长。童年的我,也一样顽皮,时常偎依在父母身边,逼着他们说‘凶外婆的故事’,却又常在夜晚来临时,吓得躲在被窝不敢探出头来。还经常走在乡村野外,脱下鞋袜,光着小脚丫,踩在绿油油的草地上,青草挠得脚心痒痒的,我便躺下身子,在青草尖上打滚,直到露水打湿衣衫,才想起回家。童年,也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悄然离开。
(编辑 王琳琳)
像儿子这么大时,跟着父母的工作单位变换经常在外乡镇上学,寒暑假总是带上一点作业,迫不急侍的回到故乡的爷爷、奶奶身边,因为我知道,奶奶做的黄泥巴成鸭蛋也差不多可以上桌子了。
暑假的时候天很热,也有很多农活要干,所以很多我们能干的“农活”都安排在太阳出来前的那段时间。那时我也只有十来岁,只能干点较轻的“农活”,比如,给玉米苗施肥,给黄豆地和菜地除杂草。那时给我们劳动量最大的活是给玉米苗上肥,上肥是三道程序,爷爷、弟弟和我刚好一人负责一道程序,我在前面给玉米苗的根部“打凼子(用锄头把根部的土挖一个小坑)”,在平地还好一些,在玉米苗的前后左右“打凼子”都没事。要是在坡地,是有讲究的,要在玉米苗根部的上坡面“打凼子”,这样有利于玉米苗更好地吸收施肥的养分。爷爷负责第二道工序,给玉米上肥,这可是有讲究的,每棵玉米给的肥要差不多,还要在较密的玉米苗间隙把“尿素”很准确的丢进“凼子”里。第三道程序简单省力些,总是弟弟的,把施有“尿素”的“凼子”用土盖起来,主要是防止肥料奶奶总是比我们起床早,在我们还没有起床的时候,把我们前一天的衣服用肥皂洗好,早早的下河里清洗衣服去了。奶奶把衣服在杆子上晾好后,就给我们准备早饭了。当我和弟弟在地里听到奶奶喊我们回家吃早饭的时候,我和弟弟总是把锄头一丢,飞快地跑回家,我知道,肯定又有黄泥巴成鸭蛋吃了。
等我们把手洗好,奶奶已经把蒸熟的咸鸭蛋放在“葫芦瓢”里的冷水中降温了。奶奶总是蒸三个咸鸭蛋,爷爷、弟弟还有我一人一个,她自己是舍不得吃的。每次都是爷爷分一半给奶奶吃,说是我们在地里干活累,“犒劳”我们的。吃咸鸭蛋的时候,我和弟弟总是从鸭蛋的一头打一个小的洞,用筷子从小洞把成鸭蛋掏出来吃了,剩下的是一个一头有个小洞的完整的蛋壳,就是这样的蛋壳,也是儿时记忆里最深的东西。我和弟弟用它做过“小灯笼”把小蜡烛段从小洞里放进去,上面用一小段铁丝从开有小洞的一头放进去横在鸭蛋里,在小段铁丝的中间用细一点的铜丝或铁丝系住,把另一头栓在一根木棍上,最后在蛋壳的另一头再做一个很小的孔,这样就做成了一个自治的“小灯笼”。那时咸鸭蛋的壳有白色的,也有浅绿色的,在里面把蜡烛用火柴点上,在晚上是非常好看的,不是很实用,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蜡烛就没了,蛋壳也因为烤的脆了,很容易就破了。我和弟弟也用这样的蛋壳做过自制“菜肴”的工具把吃的咸鸭蛋不要吃完,留一点就行了,到中午奶奶做饭前,把从菜园里摘的老的“桨豆米”剥出来,洗过后将还有一点咸鸭蛋的壳填满,再放上一点点猪油,等米饭快要“焖饭”的时候放在饭头上蒸一下,咸鸭蛋留下的味道又渗到了“桨豆米”里,又是一道可口的菜肴。
等暑假快过完的时候,把奶奶腌制好的黄泥巴成鸭蛋吃的也差不多了,于是奶奶又把暑假麻鸭下的新鲜鸭蛋拿出来洗干净,给我和弟弟一个任务:去小山边挖上一些黄泥巴。回来后,奶奶用水把泥和开,把洗干净后凉干的鸭蛋均匀的沾上黄泥,然后再均匀地在黄泥上撒上一些粗盐,放在一个小瓦罐里,盖上盖子,我知道,那是我们寒假回来享用的美餐。
爷爷已经过世十四个年头了,奶奶的年龄也大了,从老家搬到城里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也许多年没有吃过儿时的黄泥巴咸鸭蛋了,但儿时的劳动让我懂得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儿时的黄泥巴成鸭蛋更是辛苦劳动中快乐的味道,让我倍加回味。
编后:再回首,踏过童年,走过二十多个朝夕,有天真也有浪漫、有低潮也有激情、有感伤同样也带有欢笑,百感交集。
还记得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也曾拿着铁锹,在门前种下了许多小树苗,希望它们能成为我的好朋友,陪我一路慢慢成长。童年的我,也一样顽皮,时常偎依在父母身边,逼着他们说‘凶外婆的故事’,却又常在夜晚来临时,吓得躲在被窝不敢探出头来。还经常走在乡村野外,脱下鞋袜,光着小脚丫,踩在绿油油的草地上,青草挠得脚心痒痒的,我便躺下身子,在青草尖上打滚,直到露水打湿衣衫,才想起回家。童年,也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悄然离开。
(编辑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