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端午节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m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节,是龙的节日之一。在南方,端午相传是为纪念大诗人屈原,屈原沉江之后,因为怕蛟食屈原之尸,人们包粽子抛入江水,以喂蛟龙,又在河面赛龙舟,使龙乐而忘食诗人之尸,所以端午节在一些地方又称作“龙歌节”。
  在沁源,则与纪念介子推也有关系,伏贵舞的龙灯就是为纪念介神而设,当地传说,介子推也是神龙所化。人们相传介子推墓畔时有白龙出没。
  《初学记》记曰:“龙歌会节,蛟食芳辰,按5月5日介子推作出蛇之歌,以感重耳,又屈原死汨罗,故云。”
  李德裕《寒食侍宴奉进诗》有“婉转龙歌节,参差燕羽高”之句。
  “日逢重午,节序天中。”唐宋以来,以农历五月初五为“天中节”,民间称“端午节”,本名”端五”。有关端午民俗的对联很多:
  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民俗端午节这天要喝雄黄酒,据说可以消灾祛毒,爱国诗人屈原五月五日沉汨罗江,后人以划龙舟竞赛为祭祀活动,故称“锦标夺紫”。还有联曰:
  “龙舟竞渡,不忘楚风遗韵;诗苑抒情,更忆屈子先贤。”
  “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偷斩千妖。”
  民间端午节将草蒲和艾叶这两种野生植物结扎成束,插于门窗之上,可以杀虫祛毒。
  “艾可驱邪,处处庆天中令节;粽能益智,家家逢地腊祥光。”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民间风俗。粽子的学名叫“角黍”,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四》载:“角黍,俗作棕。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抗战时期,还有人提议将端午节设为“诗人节”,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端午时正是草绿花红、禾苗青翠之时,沁源这天时兴“跑山”,认为这天登山玩水,可消百病,所以一到此时,倾城出动,满山人影,遍地笑语,有的人甚至到灵空山去拜神龙。可见也是为祭祀龙的。
  《襄阳风俗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上祭之。屈通梦告妻,所祭之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意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曰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五色丝粽”,端午节前一两日,各家的女人们都要制作“五色丝粽”。即用硬纸作大拇指甲盖大小的粽子样,内放几粒软黄米,四角粘金纸,后用赤橙黄绿蓝等各色丝线缠绕,但忌白、黑线,遂成“五色丝粽”。“五色丝粽”上有彩色丝绸作带,下有彩色丝线作穗,四角金光闪闪,是端午节给儿童的礼品。后来女人们仿“五色丝粽”缝制成各式香包。香包内装朱砂、雄黄、丁香、细辛等药物和香料,香包向外飘溢着芬芳。孩子们端午节佩戴着香包到处玩耍,香包一般佩戴五天,表示时间已经进入了农历五月。
  沁源农村山庄里,小孩子脖上、臂上也带五色丝线做的彩带,有时以彩布缝成小三角形串成一串挂在胸前,或用彩布剪成铜钱大小以后用蒜苔穿起来,如同项链,称为“蓝蓝”。这天,老人们必配制雄黄酒。先取小城雄黄研碎,放入碗底,加白酒搅拌,待雄黄溶解,雄黄酒就制成了。一手端着倒满雄黄酒的酒盅,一手拿一根竹筷蘸酒依次给儿童点画。先是脸蛋,一边一点,再是额头,连两个耳朵眼旁也不放过,要各点一点。男孩子还得往肚脐上点。点上这雄黄酒毒虫就远远躲开了,毒气就不能近身了,娃娃们就不会生病了。用不完的雄黄酒就洒到庭院里,以逼邪毒。《白蛇传》里蛇精白娘娘就是喝雄黄酒才昏迷不醒现了原形的。沁源民间也讲究端午节要给儿童扎“百线”。“百线”用五色或七色丝线合股拧成,仍忌白线和黑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百线”扎于手腔,如翡翠手镯,扎于脚腕,似彩玉脚镯,扎于脖颈,像五彩项链。天真活泼的儿童戴上美丽漂亮的“五色丝粽”,挂香气扑鼻的香包,扎花花绿绿的“百线”,连童年也是彩色的了。据古籍记载,早在明代就有端午节时在脖子上扎彩带的风俗流传,人们称这彩带为“端午索”。沁源本地方言中“百线”与“避邪”谐音。给儿童扎“百线”,取“避邪”义。到了山岭野地,就既不怕蛟龙抓走,也不怕蛇蝎近身了。总之,沁源的端午节,有神龙文化的色彩,这天当儿女的要为父母送粽子和食品,以尽孝心,如不尽孝,则传说会遭“龙抓”。相传某年端午,一平时就不孝的媳妇未给公婆送粽子,“跑山”时半空响了一声雷,一条金龙张牙舞爪将她打倒在地,人们去看时,她身上如遭绳索捆绑,伤痕千条万道,仿佛铁鞭所抽。于是人们都说是其不孝所致。神龙节,在沁源又成了“敬老节”了。
其他文献
胎儿男性,胎龄31周,为双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之一,其母年龄28岁,初产,产前常规超声检查:胎儿脑中线消失,丘脑及两侧侧脑室融合,脑室扩张、积液,三维超声成像见眼眶上方大小约23 mm×16 mm的异常回声呈"烧瓶样"向外突出,正常鼻结构未显示;胸、腹腔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胎心消失;羊水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