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咸宁市咸安区以争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和建设教育强区为契机,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师资水平,精心打造信息化课堂,全区教育呈现城乡一体、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
办学条件无差别,做到城乡学校一个样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综合考虑全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制订了《咸安区学校布局中长期调整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形成全区有规划、乡镇有布局、学校有蓝图的布局调整行动方案。近三年来,通过撤、并、改、建等形式,撤并学校11所,整合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恢复教学点和初小6个,基本上保证一个村有一个教学单位。全区学校由原来135所调整为永久保留的125所,从规划上保障了全区义务教育的整体布局和均衡发展。
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由区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组成工作专班,对全区校舍摸底排查,建立校舍安全档案。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做到先规划后投入,充分发挥规模效益。2010-2012年,全区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项目资金达4420万元,新建校舍22栋,面积9100平方米;加固维修校舍82栋,面积38600平方米;新建运动场4个,面积18000平方米;加固和重建围墙、挡土墙8800米。
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2013年,咸安区按照“达标、适用、够用、均衡”的总体要求和“保基本、保安全、广覆盖”的基本原则,举全区之力,投入资金1.5亿元,分两批启动了78所学校和32个初小、教学点的标准化建设。近两年来,共新建和维修改造教学楼112栋、综合楼45栋、学生宿舍31栋、食堂47栋、厕所58个;改造功能室254间、学生浴室66间;拆除D级危房26808平方米。新建塑胶运动场40个、硅PU篮球场56个、排球羽毛球场37个。刷黑校园道路11500平方米,校园绿化20000平方米,添置标准化课桌椅60000余套。目前,农村中心初中和完小全部建有综合楼,装备了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大部分学校配有音乐室、美术室和计算机室。硬件的全面升级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优质师资,实现教育质量一个样
创新引进机制,从源头促均衡。咸安区每年安排70-80个编制公开招录教师,从2007年以来共有年轻教师582人充实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解决农村初小、教学点现有教师难下去,新招教师难留住问题,区政府于2013年出台专门政策,采取定向招考(定岗位条件、定服务年限、定工资待遇)方式,计划分3年为初小、教学点招录教师60人(已招录40人)。目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师资基本实现均衡配置。
创新交流机制,用制度促均衡。建立边远山区学校教师津补贴发放制度和下乡支教补助制度,推行校长任期制、任期考核交流制,出台《城区学校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咸安区下派支教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广大教师扎根山区学校,强力实施区域内教师交流制度。近三年来,共选派350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师资紧缺学校支教,选派60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顶岗学习。通过上挂下派,推动了城乡教师的均衡配置和区域内教
师的合理流动。
创新培训机制,提素质促均衡。从2009年起,咸安区与湖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签订校区合作协议,与武汉市武昌区建立稳定的教育合作关系,加大干部教师培训力度。区财政每年按公用经费的5%单列教师培训经费150万元。每年选派40-50名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到湖北大学学习1个月,选送150名教师到湖北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脱产进修3个月,每年接收150-18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每年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和校长(后备干部)30-40人到武昌区学校挂职或跟班学习1个月。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在湖北科技学院、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接受教师专业化培训。目前,全区教师有5000多人次参加了业务考试;完成了50岁以下共2960名教师的全员培训;引导教师10000多人次参加了远程培训。
建设信息化课堂,做到教学手段一个样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2008年,咸安区自筹经费283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班班通”试点工程,并逐年向农村中小学普及。6年来,全区共投入资金3917万元,建多媒体“班班通”教室1175个(交互式电子白板705个、布幕470个)、计算机室86个,添置计算机2850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合作,全面实现城区学校、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100兆,以及乡镇完小30兆,初小、教学点10兆光纤接入。引入中央电教馆和省电教馆资源,建成教师个人空间3489个、学校机构空间101个、学生学习空间584个。咸安教育信息网进行了全新改版升级,实现全区教育信息全覆盖,年点击率突破100万人次。信息化软硬件设施的提档升级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力推手。
强化培训,把握应用。建立并完善了区、镇、校三级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制度,每年暑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不少于15天,并记入教师培训档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2014年组织100名校长和管理员赴华中师范大学接受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邀请中央电教馆、省电教馆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对全区18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维护技能培训,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全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和应用水平。近三年来,全区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达5000人次,全区90%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班班通”上课。教师信息技术竞赛成果丰硕,获课件制作、电脑操作、电教论文等教育信息技术竞赛国家级、省级、市级奖918人次。
借力引智,挖掘创新。2014年上半年,咸安区先后与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正式协议,计划投入6600万元,共建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区,充分依托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在基础教育和教育信息化领域里的人才、技术、资源、协作优势,为咸安区设计数字学校与数字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目前,咸安区外国语实验小学与最偏远的桂花镇刘祠教学点和苏家坊教学点开展“同步互动课堂”助教行动,每周向对口教学点送教音乐、美术课各2节。农村孩子“足不出校”就能享受到来自城里优秀教师的同步授课,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互联共享。
关爱弱势群体,实现区域教育公平
均等入学机会。坚持“划片、就近、对口、免试”原则,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机制,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城区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经费预算,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在参加团队组织、评先表优、收费补助等方面,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实行混合编班、同步教学。目前,全区有3998名农民工子女入学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较集中的乡镇,在中心小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统一设立“三室”:图书室、亲情室、活动室;基本做到“四有”:有宽敞的活动阵地,有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器材,有亲情电话或可供视频交流的电脑,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完善了以留守儿童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络、班主任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广泛开展“亲情交流”“心灵港湾”和“春雨助学”等活动。双溪留守儿童中心多次受到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省妇联等的关注。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障儿童。建立了以学生资助中心为龙头、学校为主体、教育奖学助学基金会为依托、社会助学为补充的学生资助体系。3年来,为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金688万元,接受部门、企业等社会捐助150万元,惠及学生7203人。加大对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投入资金190万元新建特殊教育学校运动场、学生食堂和宿舍。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
(作者单位:曾伟,咸宁市咸安区教育局;王玲,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广东畈小学)
办学条件无差别,做到城乡学校一个样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综合考虑全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制订了《咸安区学校布局中长期调整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形成全区有规划、乡镇有布局、学校有蓝图的布局调整行动方案。近三年来,通过撤、并、改、建等形式,撤并学校11所,整合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恢复教学点和初小6个,基本上保证一个村有一个教学单位。全区学校由原来135所调整为永久保留的125所,从规划上保障了全区义务教育的整体布局和均衡发展。
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由区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组成工作专班,对全区校舍摸底排查,建立校舍安全档案。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做到先规划后投入,充分发挥规模效益。2010-2012年,全区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项目资金达4420万元,新建校舍22栋,面积9100平方米;加固维修校舍82栋,面积38600平方米;新建运动场4个,面积18000平方米;加固和重建围墙、挡土墙8800米。
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2013年,咸安区按照“达标、适用、够用、均衡”的总体要求和“保基本、保安全、广覆盖”的基本原则,举全区之力,投入资金1.5亿元,分两批启动了78所学校和32个初小、教学点的标准化建设。近两年来,共新建和维修改造教学楼112栋、综合楼45栋、学生宿舍31栋、食堂47栋、厕所58个;改造功能室254间、学生浴室66间;拆除D级危房26808平方米。新建塑胶运动场40个、硅PU篮球场56个、排球羽毛球场37个。刷黑校园道路11500平方米,校园绿化20000平方米,添置标准化课桌椅60000余套。目前,农村中心初中和完小全部建有综合楼,装备了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大部分学校配有音乐室、美术室和计算机室。硬件的全面升级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优质师资,实现教育质量一个样
创新引进机制,从源头促均衡。咸安区每年安排70-80个编制公开招录教师,从2007年以来共有年轻教师582人充实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解决农村初小、教学点现有教师难下去,新招教师难留住问题,区政府于2013年出台专门政策,采取定向招考(定岗位条件、定服务年限、定工资待遇)方式,计划分3年为初小、教学点招录教师60人(已招录40人)。目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师资基本实现均衡配置。
创新交流机制,用制度促均衡。建立边远山区学校教师津补贴发放制度和下乡支教补助制度,推行校长任期制、任期考核交流制,出台《城区学校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咸安区下派支教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广大教师扎根山区学校,强力实施区域内教师交流制度。近三年来,共选派350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师资紧缺学校支教,选派60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顶岗学习。通过上挂下派,推动了城乡教师的均衡配置和区域内教
师的合理流动。
创新培训机制,提素质促均衡。从2009年起,咸安区与湖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签订校区合作协议,与武汉市武昌区建立稳定的教育合作关系,加大干部教师培训力度。区财政每年按公用经费的5%单列教师培训经费150万元。每年选派40-50名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到湖北大学学习1个月,选送150名教师到湖北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脱产进修3个月,每年接收150-18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每年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和校长(后备干部)30-40人到武昌区学校挂职或跟班学习1个月。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在湖北科技学院、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接受教师专业化培训。目前,全区教师有5000多人次参加了业务考试;完成了50岁以下共2960名教师的全员培训;引导教师10000多人次参加了远程培训。
建设信息化课堂,做到教学手段一个样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2008年,咸安区自筹经费283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班班通”试点工程,并逐年向农村中小学普及。6年来,全区共投入资金3917万元,建多媒体“班班通”教室1175个(交互式电子白板705个、布幕470个)、计算机室86个,添置计算机2850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合作,全面实现城区学校、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100兆,以及乡镇完小30兆,初小、教学点10兆光纤接入。引入中央电教馆和省电教馆资源,建成教师个人空间3489个、学校机构空间101个、学生学习空间584个。咸安教育信息网进行了全新改版升级,实现全区教育信息全覆盖,年点击率突破100万人次。信息化软硬件设施的提档升级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力推手。
强化培训,把握应用。建立并完善了区、镇、校三级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制度,每年暑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不少于15天,并记入教师培训档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2014年组织100名校长和管理员赴华中师范大学接受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邀请中央电教馆、省电教馆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对全区18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维护技能培训,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全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和应用水平。近三年来,全区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达5000人次,全区90%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班班通”上课。教师信息技术竞赛成果丰硕,获课件制作、电脑操作、电教论文等教育信息技术竞赛国家级、省级、市级奖918人次。
借力引智,挖掘创新。2014年上半年,咸安区先后与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正式协议,计划投入6600万元,共建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区,充分依托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在基础教育和教育信息化领域里的人才、技术、资源、协作优势,为咸安区设计数字学校与数字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目前,咸安区外国语实验小学与最偏远的桂花镇刘祠教学点和苏家坊教学点开展“同步互动课堂”助教行动,每周向对口教学点送教音乐、美术课各2节。农村孩子“足不出校”就能享受到来自城里优秀教师的同步授课,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互联共享。
关爱弱势群体,实现区域教育公平
均等入学机会。坚持“划片、就近、对口、免试”原则,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机制,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城区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经费预算,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在参加团队组织、评先表优、收费补助等方面,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实行混合编班、同步教学。目前,全区有3998名农民工子女入学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较集中的乡镇,在中心小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统一设立“三室”:图书室、亲情室、活动室;基本做到“四有”:有宽敞的活动阵地,有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器材,有亲情电话或可供视频交流的电脑,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完善了以留守儿童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络、班主任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广泛开展“亲情交流”“心灵港湾”和“春雨助学”等活动。双溪留守儿童中心多次受到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省妇联等的关注。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障儿童。建立了以学生资助中心为龙头、学校为主体、教育奖学助学基金会为依托、社会助学为补充的学生资助体系。3年来,为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金688万元,接受部门、企业等社会捐助150万元,惠及学生7203人。加大对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投入资金190万元新建特殊教育学校运动场、学生食堂和宿舍。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
(作者单位:曾伟,咸宁市咸安区教育局;王玲,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广东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