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有些教师不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怎样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仍然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师生读几遍课文,弄清生字、新词后,就着重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而这些知识,也大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不作声地记录的“一言堂”中获得的,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的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二、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在教师限定的思维中接受,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自由联想,使学生的思考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大胆的推测,其思维的深度、广度、创造性和灵活性无法得以培养。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三、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加快积累的进程阅读教学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琅琅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学生通过阅读来感知语言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文笔之美与思想之深。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也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拓展延伸,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创新能力。
阅读文章以语言为载体,文章语言形象作用于读者的视、听等感官,给读者以暗示和召唤,激发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反应,读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审美需求、知识积累,对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象,并按照既有的尺度对对象作出一定的评价。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利用好阅读教学,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象、联想寻求新答案是很有必要的。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整体感知、把握主流的习惯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2.培养圈点勾画、作批注的习惯
“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应在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方面圈点勾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与写作的经验之谈。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碎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样,课外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是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过程。学生因为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因为写更渴望读,这样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
3.培养小结整理的习惯
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课整理再分单元整理,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几方面尝试落实,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
4.培养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
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造,并持之以恒地培养、强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协调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现代化学习生活所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提高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现代人的奠基工程。教师要合理引导,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去读,去思考,积极主动、自由自在地遨游在阅读活动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有些教师不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怎样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仍然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师生读几遍课文,弄清生字、新词后,就着重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而这些知识,也大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不作声地记录的“一言堂”中获得的,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的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二、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在教师限定的思维中接受,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自由联想,使学生的思考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大胆的推测,其思维的深度、广度、创造性和灵活性无法得以培养。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三、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加快积累的进程阅读教学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琅琅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学生通过阅读来感知语言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文笔之美与思想之深。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也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拓展延伸,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创新能力。
阅读文章以语言为载体,文章语言形象作用于读者的视、听等感官,给读者以暗示和召唤,激发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反应,读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审美需求、知识积累,对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象,并按照既有的尺度对对象作出一定的评价。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利用好阅读教学,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象、联想寻求新答案是很有必要的。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整体感知、把握主流的习惯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2.培养圈点勾画、作批注的习惯
“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应在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方面圈点勾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与写作的经验之谈。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碎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样,课外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是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过程。学生因为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因为写更渴望读,这样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
3.培养小结整理的习惯
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课整理再分单元整理,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几方面尝试落实,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
4.培养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
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造,并持之以恒地培养、强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协调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现代化学习生活所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提高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现代人的奠基工程。教师要合理引导,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去读,去思考,积极主动、自由自在地遨游在阅读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