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推荐了一个大学化学综合实验“9-(4-溴丁基)-9H-咔唑的相转移催化合成、表征及室温磷光性能研究”.实验利用相转移催化合成9-(4-溴丁基)-9H-咔唑分子,采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和红外光谱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稳态/瞬态荧光光谱和密度泛函(DFT)理论计算对其室温磷光性能进行研究.本综合实验涵盖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以及理论化学的知识点,建议纳入化学专业高年级综合实验课程.
【机 构】
:
新疆大学化学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省部共建碳基能源资源化学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功能材料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4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了一个大学化学综合实验“9-(4-溴丁基)-9H-咔唑的相转移催化合成、表征及室温磷光性能研究”.实验利用相转移催化合成9-(4-溴丁基)-9H-咔唑分子,采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和红外光谱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稳态/瞬态荧光光谱和密度泛函(DFT)理论计算对其室温磷光性能进行研究.本综合实验涵盖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以及理论化学的知识点,建议纳入化学专业高年级综合实验课程.
其他文献
介绍一个涵盖有机合成、药物化学与仪器分析等学科的研究探索型综合实验,本实验选择具有抗癌、抗菌、抗糖尿病和抗病毒活性的喹喔啉酮类烯胺酮分子作为合成与研究对象,首次使用可循环的酸性树脂Amberlyst 15为非均相催化剂,在可见光的协同催化下,利用Mannich反应一步合成喹喔啉酮类JNK3(c-Jun N-terminal kinase 3)抑制剂.本实验取材于学科前沿热点且已有较多验证的研究前沿成果,不仅有助于学生可以学习到经典Mannich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巩固了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紧跟时事,学习
在无机化学实验“三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制备及组分测定”中,产物合成产率较低,影响后续实验开展和教学效果.本文基于基本化学原理优化实验合成条件,考查了活性炭催化剂用量、粒度和盐酸用量对三氯化六氨合钴(Ⅲ)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活性炭催化剂用量为0.2g、粒度为120目、盐酸溶液为(25mL热水+1mL盐酸)、浓盐酸用量为3mL时,三氯化六氨合钴(Ⅲ)产率可达到42.5%,产品颜色(橙色)、纯度和结晶度明显提高,达到了实验预期结果.并且对不同粒度的催化剂,确定了可靠活性炭用量.通过该实验提高了学生化学基
基础化学实验室主要开设基础类、大面积通识课程,开课对象以非化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为主.基础化学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涉及危险化学试剂以及高温、高压等危险操作,加之新形势下大类招生不断扩大,基础类课程教学任务与日俱增,基础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运行管理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以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室为例,介绍了我校基础化学实验室现状及在安全运行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为同类型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运行与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介绍了一个荧光光谱方面新的实验项目:以苝和六苯基噻咯作为发光物质的特征分子,通过测定其不同聚集状态下的荧光光谱,观察聚集荧光淬灭ACQ(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和聚集诱导发光AIE(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两种不同的发光现象;利用晶体学数据库CCDC(Cambridge Crystallographic Data Centre)检索特征分子的晶体结构,从分子晶体结构层面分析AIE和ACQ发光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发光机制和分子
以邻苯二甲酸酐、尿素、氯化亚铜为原料经氨解、取代、络合、缩合反应生成酞菁蓝B,通过镜像显微镜观察产品的形态,红外/紫外光谱法表征官能团结构和解析谱学特征峰,并考查产品的光稳定性.通过该实验将不同化学单元操作汇集为知识链,不同类型反应融汇贯通,达到了创新意识启发、综合知识提升及实践技能提高的目的.
概述了 19世纪以来光学活性和手性光谱的发现和发展,着重对旋光色散(ORD)、电子圆二色(ECD)和振动圆二色(VCD)光谱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原理作出介绍.其中特别提及华人科学家徐光宪和徐云洁在手性光谱发展历程中的杰出贡献.
针对休克尔分子轨道(HMO)理论中只考虑相邻原子轨道相互作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HMO模型,明确考虑间位碳原子共振积分,采用对称性匹配的分子轨道,得到了π共轭体系的能级公式,发现分子对称性降低可产生额外稳定化能,从而正确解释了纯碳环C2n分子稳定结构中键角交替变化规律,为理解二级Jahn-Teller效应提供了新思路.
从动力学和统计热力学角度介绍了BET方程中C的物理意义,分析了C的大小对吸附等温线形状的影响,推导了吸附等温线上拐点、B点位置和C大小的关系以及达到单程吸附量时C与相对压力、覆盖表面分数的关系.文章用数学方法介绍了保证C为正值的方法,解释了数据分析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还从BET方程的数学形式及物理意义探讨了 C的下限.
现有高分子化学及光化学中文文献中,英文quench(或quenching)、quencher(或quenching agent)一词分别被对应为“淬灭”和“猝灭”、“淬灭剂”和“猝灭剂”,这给相关课程教学以及相关领域学术交流带来了困扰.为此,我们分别从语言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相关中英文词汇的词义进行了分析、考证.结果表明,汉语中,与quench(或quenching)对应的应为“淬灭”,与quencher(或quenching agent)对应的应为“淬灭剂”.建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相关规范及定名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的每一次跨越,每一次进步,都有一只强劲的命运之手——热力,在不断引导着人类前进的轨迹,在启迪、激荡着人类参悟科技的玄机.中国古代的热力技术曾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人对热力的探索有着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成就,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我们骄傲.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和人们思维方式的保守性,排斥外来科学文化的冲击,再加上研究方法的不科学性,使得中国的热力技术与科学在近现代开始落后于西方,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本文回溯了中华文明在茫茫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