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石制砍砸器我们可以想见,人类第一次搬动石块即是为了果腹,这种与石材相伴的谋生存的方式,也许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从用石块敲开坚果的果壳,用锋利的石刃刮下骨头上的碎肉,到用石块相互敲击,用石制的工具在仙鹤腿骨上钻出孔洞,吹出如诉的声调,再到用泥土抟出埙,烧制成陶,吹出荒莽之音……这绝对不是人们单纯的自娱。人类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要找到他的心理尺度——偶像,它是人类战胜内心脆弱,使精神强悍的最为有效的“兴奋剂”。在强大精神力的作用下,其作为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人类曾经有过怎样的阅历,我们现在并不清楚,现代的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史前先民如何完成了超越时代的工作。在中国5500年前的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一个玉人,扁平背面有一对钻出的小孔,这对孔径0.15毫米的微孔竟是用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管在玉器上打出来的,它比头发丝还要细。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微型管钻工艺技术,就在今天的科技水平下,我们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这的确是一个技术课题。
现代专家们在复制这一点上费尽心机,也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神韵,就像一个蹩脚的画家临摹了一幅经典绘画。因为对一种知识的了解深度不同,只能猜测一个大致的方向,不是所需的时间长短或技术的熟练程度就可以达到的。很难说我们已经得到了远古先民的那个技术的结果,心灵的能力如果说被忽略不计,也很难说真正地懂得那个过往的文化精髓。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当代美术史的研究人员,确定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只是用普通的熟油调颜料,就画出了令数代画家百思不解的绘画效果,但这更是让人百思不解了,是什么赋予了他这份精彩?这一点如同我们看远古先民们的巨石文化现象。
人们如果以平视的眼光来审视狮身人面像雕像,它人的头的部分与身体的比例,和狮子的头部与身躯的比例是有差距的,人形的头部要大一些,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调整?另外狮身与狮爪之间的比例也不协调,头塑造得略大,爪子就更大了。这一个接一个的疑问,都来自审美的角度,观看者在欣赏这巨大雕像时,必须要站在一定的距离上,才能得到最佳的欣赏效果。巨大的脚爪,可以增加它高大有力的形象,足以显示狮子威猛无敌。头颅较之狮子的要大,是因为在将近20米的高度上,如果按照真实狮子的身体比例来做,它的容颜就会显得略小,从仰视的角度看就会很不舒服,也不和谐。按照某种审美标准形象很不体面,这一切真的来自4000多年前工匠们的审美经验?500年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创作《大卫》像时,他就考虑到了观者的欣赏角度,于是把大卫的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做得就有些失调,头部略大,却让人们仰视雕像时从视觉上感受很舒服。看来他在古代埃及人的审美观念面前只能是后生晚辈了,使人惊叹的事情远不止如此。
史前时代的人群,面对洪荒自然,时时感到精神的孤独与无助,他们很难找到人生的支点,那时尚没有出现释迦牟尼、孔子与基督来指导内心的方向,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自然神来护佑他们的繁衍与收获。巨石也许就是展示他们获得精神力的最典型表现方式。从历史的发展演化来看,用巨石建造神庙寄托精神向往,一直保留在人类文明史的各个时代。至今,宗教的圣地与巨石都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然而史前巨石文化应该是人类用巨石体现心灵的一个最高的形式表现。通过巨石的建造,显示宗教的力量,进而反映了人性中从脆弱渐趋强悍的精神进程。不用过多的解读和理论,就会有深刻的直觉体验,这就是艺术的思维,蒙昧时代极具真理性的标志。
当艺术史翻到了人类的科学时代,我们发现艺术的思维以迅猛的速度从人类建造精神的庞大结构——宗教中剥离出来,这是一种认识的反叛,与史前先民截然不同的,是这群离经叛道的人不再需要以神明的名义,规范道德、凝聚社会公理,他们更强调特立独行地解释人性本身,一反数千年来有记载的文明史所特有的虚饰或矫饰的功能。
直率的、裸露的、更加直接的敏锐的观察,深刻地洞悉人性中脆弱与强悍、精神的苦闷与孤寂,这是当500年前在意大利掀起所谓文艺复兴的风潮之后,世界兴起的主流文化的直接结果。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起,虽然只有短暂的一个世纪,却打碎人类文明所创造的许多令人炫目的辉煌灿烂的壳子!但就“直抒心灵”这一特征来看,巨石时期的建筑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精神内涵是完全相通的,这是否可以说它是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呢?
人类曾经有过怎样的阅历,我们现在并不清楚,现代的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史前先民如何完成了超越时代的工作。在中国5500年前的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一个玉人,扁平背面有一对钻出的小孔,这对孔径0.15毫米的微孔竟是用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管在玉器上打出来的,它比头发丝还要细。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微型管钻工艺技术,就在今天的科技水平下,我们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这的确是一个技术课题。
现代专家们在复制这一点上费尽心机,也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神韵,就像一个蹩脚的画家临摹了一幅经典绘画。因为对一种知识的了解深度不同,只能猜测一个大致的方向,不是所需的时间长短或技术的熟练程度就可以达到的。很难说我们已经得到了远古先民的那个技术的结果,心灵的能力如果说被忽略不计,也很难说真正地懂得那个过往的文化精髓。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当代美术史的研究人员,确定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只是用普通的熟油调颜料,就画出了令数代画家百思不解的绘画效果,但这更是让人百思不解了,是什么赋予了他这份精彩?这一点如同我们看远古先民们的巨石文化现象。
人们如果以平视的眼光来审视狮身人面像雕像,它人的头的部分与身体的比例,和狮子的头部与身躯的比例是有差距的,人形的头部要大一些,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调整?另外狮身与狮爪之间的比例也不协调,头塑造得略大,爪子就更大了。这一个接一个的疑问,都来自审美的角度,观看者在欣赏这巨大雕像时,必须要站在一定的距离上,才能得到最佳的欣赏效果。巨大的脚爪,可以增加它高大有力的形象,足以显示狮子威猛无敌。头颅较之狮子的要大,是因为在将近20米的高度上,如果按照真实狮子的身体比例来做,它的容颜就会显得略小,从仰视的角度看就会很不舒服,也不和谐。按照某种审美标准形象很不体面,这一切真的来自4000多年前工匠们的审美经验?500年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创作《大卫》像时,他就考虑到了观者的欣赏角度,于是把大卫的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做得就有些失调,头部略大,却让人们仰视雕像时从视觉上感受很舒服。看来他在古代埃及人的审美观念面前只能是后生晚辈了,使人惊叹的事情远不止如此。
史前时代的人群,面对洪荒自然,时时感到精神的孤独与无助,他们很难找到人生的支点,那时尚没有出现释迦牟尼、孔子与基督来指导内心的方向,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自然神来护佑他们的繁衍与收获。巨石也许就是展示他们获得精神力的最典型表现方式。从历史的发展演化来看,用巨石建造神庙寄托精神向往,一直保留在人类文明史的各个时代。至今,宗教的圣地与巨石都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然而史前巨石文化应该是人类用巨石体现心灵的一个最高的形式表现。通过巨石的建造,显示宗教的力量,进而反映了人性中从脆弱渐趋强悍的精神进程。不用过多的解读和理论,就会有深刻的直觉体验,这就是艺术的思维,蒙昧时代极具真理性的标志。
当艺术史翻到了人类的科学时代,我们发现艺术的思维以迅猛的速度从人类建造精神的庞大结构——宗教中剥离出来,这是一种认识的反叛,与史前先民截然不同的,是这群离经叛道的人不再需要以神明的名义,规范道德、凝聚社会公理,他们更强调特立独行地解释人性本身,一反数千年来有记载的文明史所特有的虚饰或矫饰的功能。
直率的、裸露的、更加直接的敏锐的观察,深刻地洞悉人性中脆弱与强悍、精神的苦闷与孤寂,这是当500年前在意大利掀起所谓文艺复兴的风潮之后,世界兴起的主流文化的直接结果。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起,虽然只有短暂的一个世纪,却打碎人类文明所创造的许多令人炫目的辉煌灿烂的壳子!但就“直抒心灵”这一特征来看,巨石时期的建筑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精神内涵是完全相通的,这是否可以说它是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