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否定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不”与“没”的语义表达功能的异同,列举留学生学习中的典型偏误,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不”与“没”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不”;“没”;语义;语用;教学策略
在普通话中“不”是副词,“没”除了副词还有动词词性。当“没”与名词搭配时是动词,名词不能用副词修饰,所以副词“不”与动词“没”很容易区分。笔者重点分析否定副词“不”与“没”的区别。“不”与“没”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虽然二者都表示否定,但其在用法上存在诸多差异。外国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常常混淆。另外,一些汉语工具书在两者差别上没有明确而全面的对比,这也是造成偏误的原因。
一、“不”与“没”的用法
1.与动词搭配
根据动词的语义特征,动词可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两大类,也称意志动词和非意志动词。自主动词又可分为动作动词和心理活动动词。非自主动词分为评述性动词和非评述性动词。
(1)习惯性与偶然性。“不”与“没”都可以和动作动词连用,但是在语义上区分,表示对经常性、习惯性或规律性的动作否定用“不”来修饰;而表示具体的、一次性的否定用“没”。
①他从不迟到。
②他总是迟到,但是今天没迟到。
例①的意思是说“他”没有迟到的习惯,是对有规律的动作的否定,所以用“不”。例②是说他常常迟到,但今天这一次没有迟到,是对具体的某一次的否定用“没”。再比如:
③他不吸烟,也不喝酒。
④他没吸烟,这里禁止吸烟。
例③“他”的习惯是不吸烟,长期以来就是如此,所以用“不”否定;例④平时有吸烟习惯的“他”这次与以往不同,没有吸烟,所以用“没”否定。
(2)主观与客观。一般情况下,想要表达主观想法,不想做某件事时要用“不”来修饰;“没”是用来表达对客观事实的否定。在这种意义上也包含对已经发生的动作的否定。例如:
⑤大家都在看晚会,只有他不看。
⑥昨天下雨,我们都没看晚会。
其中例⑤是“他”不想看,自己选择不看晚会。是主观上的想法,通常用“不”否定;例⑥没看晚会是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我们”很想看晚会,但是下雨了不能看,只好没有去,因此用“没”否定。又如:
⑦过了80的人,脑子还这么清楚,牙齿都没掉。
句中“牙齿没掉”是客观事实,所以用“没”来否定。动作动词既可以表示主观决定,又可用于客观叙述,所以“不”“没”的否定均可。心理动词因与主观心理因素联系紧密,因此“没”对其否定的可能性小,如:“认为”“以为”等。非自主动词中的评述性动词表示的就是说话者对事物的特点、性质的评判,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只接受“不”的修饰,“没”则不接受。
例如:⑧鬼神不存在。
⑨鳄鱼不属于鱼类。
⑩这种产品不值得购买。
与之相反,非评述性动词因不涉及说话者的主观意愿,“不”对其修饰的可能性就小,但有小部分动词也接受“不”的修饰。如“变成”“懂得”“忘”“见”“着迷”等。但二者修饰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不”表示说话者通过对相关事物的了解而作出的主观判断,而“没”旨在叙述否定事实。例如: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没忘带钱包。
他不懂得妈妈说的话。
他没懂得妈妈说的话。
例 是说话者内心对“挖井人”的感激,是主观情绪的表达;例 “钱包”就在说话者的身上,这是客观事实。
(3)与情态动词动词搭配。“不”修饰大部分的情态动词,如:不愿意、不能、不可以、不需要等;而“没”只能和少数几个情态动词连用,如:没肯、没敢、没能。而且“不”可以用在“A不A”(A为情态动词)的结构中,“没”则没有这样的用法。例如:
可以不可以? *可以没可以?
敢不敢? *敢没敢?
2.“不”与“没”与形容词连用
“不”与“没”作为否定副词都可以修饰形容词,但是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不”重点否定的是事物的特征、性质及状态,是静态的;而“没”着重否定事物性质、状态的变化过程,是动态的。例:
今晚的饭不熟。
今晚的饭还没熟。
“饭不熟”说的是对“熟”这种状态的否定,“不熟”就是“生”,是个静止的状态;“还没熟”否定的是“由生到熟”的过程,是动态的。再比如:
今天不冷。
刚刚初秋,天还没冷。
例 说的是天气“冷”与“不冷”这两种状态,是静态的;例 天气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还没冷”现在没有冷,但是会慢慢变冷,是动态的过程。
3.“不”和“没”的疑问用法
“不”和“没”都可以出现在用肯否定相叠加的、表示疑问的句式中,如“是不是回家”“有没有回家”,但二者是有不同之处:“不”用在“X不X”结构中,X可以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成分,也可以是个别名词性的;而“没”在“X没X”结构中,X只可以是动词性、形容词性,不能是名词性的成分。比如:
好不好?酸不酸?(形容词性)
胖没胖?好没好?
去不去游泳?喝不喝水?(动词性)
吃没吃饭?起没起床?
礼貌不礼貌? (名词性)
*礼貌没礼貌?
4.“不”与“没”单独用法
“不”与“没”都可以用于回答问题,否认某种事实;也可以用于接話,否定对方的某种说法。“没”后面一般加上“呢”,“不”则不需要,可以直接单独出现。同时,在答话中“没”后面可以省略问句的动词,“不”则不能。比如:
你吃饭了吗?没呢。 你吃饭吗?不吃。
二、“不”与“没”的偏误分析
以上是对“不”与“没”的一般性的描述,在日常学习中会遇到特殊用法,常常造成留学生的偏误。同时,一些汉语工具书对两者用法的区别没有完整全面的分析,这也是造成偏误的原因之一。
1.只根据时间判断造成的偏误
传统研究把“不”与“没”的区别重心放在时间上,即认为“不”只用于否定现在和将来;“没”只用来否定现在和过去。这种时间上的差别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中国语文》 1997年第3期刊登的蒋琪、金立鑫的一篇文章中说:“不”否定的是“现在或以后”,而“没”否定的是“以往”。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留学生常常会说出这样的句子:
*我以前没会说汉语。
*明天还不收到信,就去邮局问问吧。
*小时候我对画画没感兴趣。
*下个月不买到机票的话,告诉我一声。
例 的时间都是表示将来的时间词,所以留学生很容易认为是对将来事情的否定用“不”。事实上这两句话都是假设句,假设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客观事实是否发生。“没”在带有将来时的句子中,多表示一种假设、估计或者认知。例 虽然句中有表示过去的时间词,但否定的部分分别是“会”和“感兴趣”,都是认知上的概念,此时应该用“不”。“不”加上一些特定的词,比如:是、像、会、应该、知道等,表示对事物的判断、估计或者认知;“没”则没有这种用法。
2.偏误产生的原因
(1)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据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北京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偏误。对初学者来说,这是其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会说出这样的句子“*你应该不来”。英语带情态动词的句子否定词放在情态动词之后。而且在英语中,“not”用来表示否定,不同时态中的否定词都是一样的,这也给学习者在学习“不”与“没”的区别造成了困难。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的学习分阶段,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充分的。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渡概括或过渡泛化。
三、关于否定副词“不”与“没”的教学策略
1.提高理论研究服务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有完備的教学理论为依托。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汉语教学者对汉语语言内部的规律、特点的认识。在教学中留学生常常会说出这样的句子:“我不去过那家餐馆。”其实他想说的是“我没去过那家餐馆”。教师不能只是告诉学生这里应该用“没”,而是要进一步解释使用“没”的原因。这样才能避免学习者下次再出现同样的偏误。
2.循序渐进,合理优化教学顺序
语言教学无论是结构、功能还是文化,都应体现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先一般后特殊,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讲授“不”与“没”的区别时,要从简单的用法开始逐渐积累,从一般情况到特殊用法,这也符合人的认知顺序。正如笔者在文章中介绍的顺序一样。
3.利用对比分析法
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出现的偏误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一开始就做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找到“不”与“没”的异同,重点对比二者的区别,可采用列表法更直观地反映两者的异同。
4.语法、语义和语用三者相结合
三个平面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得很广泛。大到理论体系,小到一个句型一个词,都可以从语法、语义及语用的角度来解释。教学中不但要注重语法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者正确、适当地应用。“不”与“没”在语法上完全相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语用,所以这就是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2]
[3]
[4]
关键词:“不”;“没”;语义;语用;教学策略
在普通话中“不”是副词,“没”除了副词还有动词词性。当“没”与名词搭配时是动词,名词不能用副词修饰,所以副词“不”与动词“没”很容易区分。笔者重点分析否定副词“不”与“没”的区别。“不”与“没”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虽然二者都表示否定,但其在用法上存在诸多差异。外国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常常混淆。另外,一些汉语工具书在两者差别上没有明确而全面的对比,这也是造成偏误的原因。
一、“不”与“没”的用法
1.与动词搭配
根据动词的语义特征,动词可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两大类,也称意志动词和非意志动词。自主动词又可分为动作动词和心理活动动词。非自主动词分为评述性动词和非评述性动词。
(1)习惯性与偶然性。“不”与“没”都可以和动作动词连用,但是在语义上区分,表示对经常性、习惯性或规律性的动作否定用“不”来修饰;而表示具体的、一次性的否定用“没”。
①他从不迟到。
②他总是迟到,但是今天没迟到。
例①的意思是说“他”没有迟到的习惯,是对有规律的动作的否定,所以用“不”。例②是说他常常迟到,但今天这一次没有迟到,是对具体的某一次的否定用“没”。再比如:
③他不吸烟,也不喝酒。
④他没吸烟,这里禁止吸烟。
例③“他”的习惯是不吸烟,长期以来就是如此,所以用“不”否定;例④平时有吸烟习惯的“他”这次与以往不同,没有吸烟,所以用“没”否定。
(2)主观与客观。一般情况下,想要表达主观想法,不想做某件事时要用“不”来修饰;“没”是用来表达对客观事实的否定。在这种意义上也包含对已经发生的动作的否定。例如:
⑤大家都在看晚会,只有他不看。
⑥昨天下雨,我们都没看晚会。
其中例⑤是“他”不想看,自己选择不看晚会。是主观上的想法,通常用“不”否定;例⑥没看晚会是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我们”很想看晚会,但是下雨了不能看,只好没有去,因此用“没”否定。又如:
⑦过了80的人,脑子还这么清楚,牙齿都没掉。
句中“牙齿没掉”是客观事实,所以用“没”来否定。动作动词既可以表示主观决定,又可用于客观叙述,所以“不”“没”的否定均可。心理动词因与主观心理因素联系紧密,因此“没”对其否定的可能性小,如:“认为”“以为”等。非自主动词中的评述性动词表示的就是说话者对事物的特点、性质的评判,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只接受“不”的修饰,“没”则不接受。
例如:⑧鬼神不存在。
⑨鳄鱼不属于鱼类。
⑩这种产品不值得购买。
与之相反,非评述性动词因不涉及说话者的主观意愿,“不”对其修饰的可能性就小,但有小部分动词也接受“不”的修饰。如“变成”“懂得”“忘”“见”“着迷”等。但二者修饰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不”表示说话者通过对相关事物的了解而作出的主观判断,而“没”旨在叙述否定事实。例如: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没忘带钱包。
他不懂得妈妈说的话。
他没懂得妈妈说的话。
例 是说话者内心对“挖井人”的感激,是主观情绪的表达;例 “钱包”就在说话者的身上,这是客观事实。
(3)与情态动词动词搭配。“不”修饰大部分的情态动词,如:不愿意、不能、不可以、不需要等;而“没”只能和少数几个情态动词连用,如:没肯、没敢、没能。而且“不”可以用在“A不A”(A为情态动词)的结构中,“没”则没有这样的用法。例如:
可以不可以? *可以没可以?
敢不敢? *敢没敢?
2.“不”与“没”与形容词连用
“不”与“没”作为否定副词都可以修饰形容词,但是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不”重点否定的是事物的特征、性质及状态,是静态的;而“没”着重否定事物性质、状态的变化过程,是动态的。例:
今晚的饭不熟。
今晚的饭还没熟。
“饭不熟”说的是对“熟”这种状态的否定,“不熟”就是“生”,是个静止的状态;“还没熟”否定的是“由生到熟”的过程,是动态的。再比如:
今天不冷。
刚刚初秋,天还没冷。
例 说的是天气“冷”与“不冷”这两种状态,是静态的;例 天气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还没冷”现在没有冷,但是会慢慢变冷,是动态的过程。
3.“不”和“没”的疑问用法
“不”和“没”都可以出现在用肯否定相叠加的、表示疑问的句式中,如“是不是回家”“有没有回家”,但二者是有不同之处:“不”用在“X不X”结构中,X可以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成分,也可以是个别名词性的;而“没”在“X没X”结构中,X只可以是动词性、形容词性,不能是名词性的成分。比如:
好不好?酸不酸?(形容词性)
胖没胖?好没好?
去不去游泳?喝不喝水?(动词性)
吃没吃饭?起没起床?
礼貌不礼貌? (名词性)
*礼貌没礼貌?
4.“不”与“没”单独用法
“不”与“没”都可以用于回答问题,否认某种事实;也可以用于接話,否定对方的某种说法。“没”后面一般加上“呢”,“不”则不需要,可以直接单独出现。同时,在答话中“没”后面可以省略问句的动词,“不”则不能。比如:
你吃饭了吗?没呢。 你吃饭吗?不吃。
二、“不”与“没”的偏误分析
以上是对“不”与“没”的一般性的描述,在日常学习中会遇到特殊用法,常常造成留学生的偏误。同时,一些汉语工具书对两者用法的区别没有完整全面的分析,这也是造成偏误的原因之一。
1.只根据时间判断造成的偏误
传统研究把“不”与“没”的区别重心放在时间上,即认为“不”只用于否定现在和将来;“没”只用来否定现在和过去。这种时间上的差别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中国语文》 1997年第3期刊登的蒋琪、金立鑫的一篇文章中说:“不”否定的是“现在或以后”,而“没”否定的是“以往”。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留学生常常会说出这样的句子:
*我以前没会说汉语。
*明天还不收到信,就去邮局问问吧。
*小时候我对画画没感兴趣。
*下个月不买到机票的话,告诉我一声。
例 的时间都是表示将来的时间词,所以留学生很容易认为是对将来事情的否定用“不”。事实上这两句话都是假设句,假设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客观事实是否发生。“没”在带有将来时的句子中,多表示一种假设、估计或者认知。例 虽然句中有表示过去的时间词,但否定的部分分别是“会”和“感兴趣”,都是认知上的概念,此时应该用“不”。“不”加上一些特定的词,比如:是、像、会、应该、知道等,表示对事物的判断、估计或者认知;“没”则没有这种用法。
2.偏误产生的原因
(1)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据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北京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偏误。对初学者来说,这是其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会说出这样的句子“*你应该不来”。英语带情态动词的句子否定词放在情态动词之后。而且在英语中,“not”用来表示否定,不同时态中的否定词都是一样的,这也给学习者在学习“不”与“没”的区别造成了困难。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的学习分阶段,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充分的。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渡概括或过渡泛化。
三、关于否定副词“不”与“没”的教学策略
1.提高理论研究服务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有完備的教学理论为依托。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汉语教学者对汉语语言内部的规律、特点的认识。在教学中留学生常常会说出这样的句子:“我不去过那家餐馆。”其实他想说的是“我没去过那家餐馆”。教师不能只是告诉学生这里应该用“没”,而是要进一步解释使用“没”的原因。这样才能避免学习者下次再出现同样的偏误。
2.循序渐进,合理优化教学顺序
语言教学无论是结构、功能还是文化,都应体现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先一般后特殊,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讲授“不”与“没”的区别时,要从简单的用法开始逐渐积累,从一般情况到特殊用法,这也符合人的认知顺序。正如笔者在文章中介绍的顺序一样。
3.利用对比分析法
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出现的偏误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一开始就做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找到“不”与“没”的异同,重点对比二者的区别,可采用列表法更直观地反映两者的异同。
4.语法、语义和语用三者相结合
三个平面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得很广泛。大到理论体系,小到一个句型一个词,都可以从语法、语义及语用的角度来解释。教学中不但要注重语法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者正确、适当地应用。“不”与“没”在语法上完全相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语用,所以这就是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