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久以来,新闻似乎都被冠以“新”这个重点词汇,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源不断膨胀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源的雷同,放眼当下,同类型的新闻比比皆是,对于受众来说,千篇一律。而热点新闻往往来得快也去得快,昙花一现,并没有进行深入报道。如何利用自身优势,精准策划,从“旧闻”中发掘新元素已经成为当代纸媒编辑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
关键词:“旧闻新做”;策划;编辑意识
一、纸媒编辑为什么要“旧闻新做”
(一)妙挖赋新,旧闻不旧
新媒体时代,学雷锋日做好事、重阳节敬老这样的新闻已经不能引起读者兴趣,旧闻新做不失为+在旧事中挖掘,巧妙赋予新意的办法。以《十堰晚报》为例,在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宣传报道中,刊发了77篇报道,其中有36篇是“打捞十堰抗战记忆”。然而旧闻不旧,读者阅读后,发现我们身边竟然发生过如此多的英雄事迹,引起强烈共鸣。
(二)深度挖掘,丰富内容
相对于时下微信、微博以及新闻媒体手机客户端的新闻形式,纸媒更有优势在新闻深度上做文章。将过去的历史碎片一一打包、重整,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长篇故事,也是陕餐阅读时代的一种重新解构尝试。
二、纸媒编辑如何将“旧闻变新闻”
(一)切入热点,提纲挈领
以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为切入口,把过去发生的具有同类或相关新闻事件串联起来,并发掘新的新闻视角。
从读者兴趣的角度出发,人们总是对新近发生、比较热门的新闻话题感兴趣,进而也有兴趣了解相关、类似的新闻事实,将不为人知的旧闻或者说老故事绘声绘色讲出来,这样的串联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丰富新闻内容。
以著名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这部电影于1998年4月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2018年正好是上映二十年。而在2016年,就有报道称复刻版泰坦尼克号将于2018年由江苏启航开往迪拜。这个时间点,泰坦尼克号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再报道一遍那广为人知的爱情故事,显然无法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2018年5月,《广州日报》团队与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团队一起走进江门,探寻有关泰坦尼克号上中国人的历史,向世人介绍幸存中国人的人生故事,这样有热点又有新意的旧闻新做无疑是—个亮点。
(二)尋求差异,标新立异
在同质信源的报道中,多家媒体同时报道,很容易陷入固有思维,报道千篇一律,引起读者审美疲劳,产生厌倦感。然而从同质信源中挖掘差异角度,追求标新立异,很容易让读者耳目一新。
尤其是比较重大、受读者关注的新闻事件,不是一成不变,其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事件发生重大变化或遭遇重要时间节点时,可以此为契机,把事件的前因后果、变化过程联系起来。做到场景上的延伸,丰富读者阅读内容。
(三)注重策划,重讲故事
信息爆棚,然而也稍纵即逝。应该避免被短期爆点吸引眼球,做更有深度更有情怀的报道。作为纸媒编辑,在没有新故事可讲或者新故事乏味的时候,把老故事讲成好故事,是一种重要的策划技巧。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是王石、房树民两位记者所撰写的著名通讯报道,最初发表于《中国青年报》,曾收录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人教社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本,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人。
按理说,这样一篇刊登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新闻报道,称得上实打实的旧闻了,可就在2013年,《山西日报》与《湖北日报》的记者在共赴山西平陆,寻找并采访了当年新闻报道中的健在者,并形成报道。
同样,在2017年8月18日,《北京日报》以整版讲述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后来的故事,通过旧报纸图片,将后来发生的事件一一串联,图文并茂地讲述了那段不为人熟知的传奇往事。
一个凝固在课本里的历史事件,又鲜活地走进了我们的视线。这样的老故事新讲,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与好评。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受众通过各种终端媒介接收信息,作为报纸编辑,将“旧闻”通过策划,整合成为新闻,甚至是独家、爆点新闻,其实是摆在编辑面前的一个考题、一个难题。要求编辑有较强的新闻策划能力,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丰富的知识提高新闻敏感度,打开“慧眼”,把握报道、策划时机。
关键词:“旧闻新做”;策划;编辑意识
一、纸媒编辑为什么要“旧闻新做”
(一)妙挖赋新,旧闻不旧
新媒体时代,学雷锋日做好事、重阳节敬老这样的新闻已经不能引起读者兴趣,旧闻新做不失为+在旧事中挖掘,巧妙赋予新意的办法。以《十堰晚报》为例,在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宣传报道中,刊发了77篇报道,其中有36篇是“打捞十堰抗战记忆”。然而旧闻不旧,读者阅读后,发现我们身边竟然发生过如此多的英雄事迹,引起强烈共鸣。
(二)深度挖掘,丰富内容
相对于时下微信、微博以及新闻媒体手机客户端的新闻形式,纸媒更有优势在新闻深度上做文章。将过去的历史碎片一一打包、重整,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长篇故事,也是陕餐阅读时代的一种重新解构尝试。
二、纸媒编辑如何将“旧闻变新闻”
(一)切入热点,提纲挈领
以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为切入口,把过去发生的具有同类或相关新闻事件串联起来,并发掘新的新闻视角。
从读者兴趣的角度出发,人们总是对新近发生、比较热门的新闻话题感兴趣,进而也有兴趣了解相关、类似的新闻事实,将不为人知的旧闻或者说老故事绘声绘色讲出来,这样的串联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丰富新闻内容。
以著名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这部电影于1998年4月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2018年正好是上映二十年。而在2016年,就有报道称复刻版泰坦尼克号将于2018年由江苏启航开往迪拜。这个时间点,泰坦尼克号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再报道一遍那广为人知的爱情故事,显然无法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2018年5月,《广州日报》团队与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团队一起走进江门,探寻有关泰坦尼克号上中国人的历史,向世人介绍幸存中国人的人生故事,这样有热点又有新意的旧闻新做无疑是—个亮点。
(二)尋求差异,标新立异
在同质信源的报道中,多家媒体同时报道,很容易陷入固有思维,报道千篇一律,引起读者审美疲劳,产生厌倦感。然而从同质信源中挖掘差异角度,追求标新立异,很容易让读者耳目一新。
尤其是比较重大、受读者关注的新闻事件,不是一成不变,其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事件发生重大变化或遭遇重要时间节点时,可以此为契机,把事件的前因后果、变化过程联系起来。做到场景上的延伸,丰富读者阅读内容。
(三)注重策划,重讲故事
信息爆棚,然而也稍纵即逝。应该避免被短期爆点吸引眼球,做更有深度更有情怀的报道。作为纸媒编辑,在没有新故事可讲或者新故事乏味的时候,把老故事讲成好故事,是一种重要的策划技巧。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是王石、房树民两位记者所撰写的著名通讯报道,最初发表于《中国青年报》,曾收录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人教社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本,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人。
按理说,这样一篇刊登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新闻报道,称得上实打实的旧闻了,可就在2013年,《山西日报》与《湖北日报》的记者在共赴山西平陆,寻找并采访了当年新闻报道中的健在者,并形成报道。
同样,在2017年8月18日,《北京日报》以整版讲述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后来的故事,通过旧报纸图片,将后来发生的事件一一串联,图文并茂地讲述了那段不为人熟知的传奇往事。
一个凝固在课本里的历史事件,又鲜活地走进了我们的视线。这样的老故事新讲,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与好评。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受众通过各种终端媒介接收信息,作为报纸编辑,将“旧闻”通过策划,整合成为新闻,甚至是独家、爆点新闻,其实是摆在编辑面前的一个考题、一个难题。要求编辑有较强的新闻策划能力,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丰富的知识提高新闻敏感度,打开“慧眼”,把握报道、策划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