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内心的表达。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真如。”在真实的世界中去体验“象外之意”,才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美。
莫兰迪说:“没有什么比我眼前看到的景象更抽象了。”无论抽象与具象都需要通过自由和谐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有意味的形式”。自然与内心的契合需要透过外在的形象去认知它的生长过程和内在情感。当视觉进入纷繁复杂的世界时,需要先在场景里被感动,用心采集自己需要的片段和细节,然后“结构自然,重构画面”。
在某种时候,常规就意味着屏障,流行也是迎合大众,再现客观的表达对象是毫无意义的。我的作品表现的大多是桂林本地的风景,没有刻意的主题,而是通过写生,慢慢积累形象。即使是抒情式的绘画,也要听从内心的感觉和热情,否则就是无病呻吟。感觉是绘画的源泉,热情是绘画的灵魂,品格是对绘画的理解。有时候我会在静止的风景中去寻找流动的感觉,风景中相似的符号元素就像跳跃的音符,形成自然而和谐的节拍。比如,我喜欢在龙胜梯田的一个至高点上俯视观察,定格在某处风景,层层叠叠的梯田即是自然天成的线构成,错落有致又连成一片的寨子形成色调统一的“面”,心有所想,跃然纸上。以前只看到桂林山水秀美的一面,现在更关注桂林周边地貌特征的丰富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积累形象都要求把写生当做创作去完成,绘画语言的探索也需要一个漫长的思考过程。
我觉得对艺术的认知,或对绘画的理解是随着时间慢慢变化的。对绘画语言的探索与追求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无关于古今中外,无关于抽象、具象,也不必考虑怎样去“融合中西”。好像一个孩子,小时候没受过训练,一动笔画就天真、动人。因为那时是靠直觉去表达,单纯、质朴、没有一丝杂念,那是赤子之心、放笔直取,真诚且真实。长大了,学了很多知识,信息多了,总想找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表达,却发现在无数大师的光环笼罩下,无数的流行元素的冲击下,自己很难找到当初的那颗心。绘画应有童心,应有探索世界的初心,有自我表达的主观性。
小王子说:“天上的星星发光是为了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
十几年前看中世纪的壁画、后印象绘画,无比激动,觉得遥不可及。看中国传统绘画亦觉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后面慢慢发现学习应该学以致用,和你无关的不必强求去认知它,绘画应该关注绘画本身。艺术家表达的不单是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独白,和他人无关。中国艺术崇尚“天人合一”,是超越了精神情感之上,非常形而上的说法,也不是普通人能及,所以不必强求。“道法自然”,是不变的道理。绘画关注的是对象,是自己的内心,是内心风景的独特与真实。是面对自然,物我相融,我神和他神的心灵契合。绘画作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是自然生发出来的。只是在这个自然生发的过程中,是很自我的理解,甚至偏见,以及对绘画对人生的解读。
一幅画面的呈现,饱含了画家的审美倾向、知识结构和艺术态度,通过“形、色、质”的有机结合构成“有意味的形式”。肆意挥洒的线条远不如用富有生命力的点、线、面真切笨拙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时间在绘画中慢慢停留,明晰态度,才能在绘画中遇见真诚、自然、美好的自己。
好的绘画作品是关于人生的一首诗,引起回忆、沉思,以及对生活的无限遐想。对于画家本身而言,最奢侈的东西就是“意”,即意境、意趣、意味。意味深长的作品超越了物象的表达,到达“大方无隅,大象无形”的境界。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内心深处。风景与情感上的共鸣,对生活的所想,以及生命中所关注的一切,是创作的初衷。繪画是发现的过程,在对风景的观照和体悟中提炼与升华是快乐而有意思的事情。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师、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武汉大学,硕士学位。作品获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银奖,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作品入选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展,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真如。”在真实的世界中去体验“象外之意”,才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美。
莫兰迪说:“没有什么比我眼前看到的景象更抽象了。”无论抽象与具象都需要通过自由和谐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有意味的形式”。自然与内心的契合需要透过外在的形象去认知它的生长过程和内在情感。当视觉进入纷繁复杂的世界时,需要先在场景里被感动,用心采集自己需要的片段和细节,然后“结构自然,重构画面”。
在某种时候,常规就意味着屏障,流行也是迎合大众,再现客观的表达对象是毫无意义的。我的作品表现的大多是桂林本地的风景,没有刻意的主题,而是通过写生,慢慢积累形象。即使是抒情式的绘画,也要听从内心的感觉和热情,否则就是无病呻吟。感觉是绘画的源泉,热情是绘画的灵魂,品格是对绘画的理解。有时候我会在静止的风景中去寻找流动的感觉,风景中相似的符号元素就像跳跃的音符,形成自然而和谐的节拍。比如,我喜欢在龙胜梯田的一个至高点上俯视观察,定格在某处风景,层层叠叠的梯田即是自然天成的线构成,错落有致又连成一片的寨子形成色调统一的“面”,心有所想,跃然纸上。以前只看到桂林山水秀美的一面,现在更关注桂林周边地貌特征的丰富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积累形象都要求把写生当做创作去完成,绘画语言的探索也需要一个漫长的思考过程。
我觉得对艺术的认知,或对绘画的理解是随着时间慢慢变化的。对绘画语言的探索与追求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无关于古今中外,无关于抽象、具象,也不必考虑怎样去“融合中西”。好像一个孩子,小时候没受过训练,一动笔画就天真、动人。因为那时是靠直觉去表达,单纯、质朴、没有一丝杂念,那是赤子之心、放笔直取,真诚且真实。长大了,学了很多知识,信息多了,总想找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表达,却发现在无数大师的光环笼罩下,无数的流行元素的冲击下,自己很难找到当初的那颗心。绘画应有童心,应有探索世界的初心,有自我表达的主观性。
小王子说:“天上的星星发光是为了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
十几年前看中世纪的壁画、后印象绘画,无比激动,觉得遥不可及。看中国传统绘画亦觉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后面慢慢发现学习应该学以致用,和你无关的不必强求去认知它,绘画应该关注绘画本身。艺术家表达的不单是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独白,和他人无关。中国艺术崇尚“天人合一”,是超越了精神情感之上,非常形而上的说法,也不是普通人能及,所以不必强求。“道法自然”,是不变的道理。绘画关注的是对象,是自己的内心,是内心风景的独特与真实。是面对自然,物我相融,我神和他神的心灵契合。绘画作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是自然生发出来的。只是在这个自然生发的过程中,是很自我的理解,甚至偏见,以及对绘画对人生的解读。
一幅画面的呈现,饱含了画家的审美倾向、知识结构和艺术态度,通过“形、色、质”的有机结合构成“有意味的形式”。肆意挥洒的线条远不如用富有生命力的点、线、面真切笨拙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时间在绘画中慢慢停留,明晰态度,才能在绘画中遇见真诚、自然、美好的自己。
好的绘画作品是关于人生的一首诗,引起回忆、沉思,以及对生活的无限遐想。对于画家本身而言,最奢侈的东西就是“意”,即意境、意趣、意味。意味深长的作品超越了物象的表达,到达“大方无隅,大象无形”的境界。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内心深处。风景与情感上的共鸣,对生活的所想,以及生命中所关注的一切,是创作的初衷。繪画是发现的过程,在对风景的观照和体悟中提炼与升华是快乐而有意思的事情。
骆亚男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师、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武汉大学,硕士学位。作品获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银奖,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作品入选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展,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