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生生、师生乃至一切教育资源的对话过程,是基于问题的思维的内化与生成的过程,更是个体生命自省自觉的过程。为师者若能坚持将多重对话以及思维的内化生成落到实处,或迟或早,我们的学生最终将到达教育的最高境界,即走向生命自觉。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生成;自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其在中高考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同时,阅读能力的强弱又是个体能否顺利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条件,从这个维度看,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他的整个生命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基于生命视角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思考与实践,是提高语文教学教育效果的重中之重。教育的根本就是生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生生、师生乃至一切教育资源的对话过程,是基于问题的思维的内化与生成的过程,更是个体生命自省自觉的过程。
一、与文本、生生、师生乃至一切教育资源的对话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而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同时,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这里的“创设”,不是教师脱离学生实际进行的“臆想”,而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创设的一种情景,让他们在这种情景中去思考、去想象,从而十分自然地迫不及待进入阅读任务中。
(二)坚持教师引导,引领学生主体思考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部分语文阅读课堂出现了轻视教师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如明明可以教师一点即通的简单概念却“为了讨论而讨论”,导致出现了课堂教学无序、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毫无疑问,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等同于教师完全放手,教师的引导是必需的。如在上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在观看有关春天美景的图片及视频后,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说一说:你们脑海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学生与教师、學生与自我、学生与自然、学生与文本及教学资源、作者的多重对话)还可以安排四人一组,探究、研读、分享春景图,并启发学生: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哪一幅春景图?美在哪里?有喜欢的字、词、句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悟意境,再次与作者对话,同时,学生与学生、文本、作者、教师的系列对话也在个人展示、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及评价及生生评价中被层层打开,逐步深入,形成了有效的教学生成。
二、基于问题的思维的内化与生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学习。”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因为诚如裴斯泰洛齐所言,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正是在不断“被提问”或自己产生新的问题并再次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真正点燃,想象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得以萌芽。如《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对偶工整,佳句俯拾即是,蕴含的感情更是丰富多彩。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你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学生通过揣测和质疑,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并以口头演讲或辩论或诗歌或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实现了对文本从感知到领悟再到思维的内化与生成的过程。
三、个体生命的自省自觉
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先生也提到,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我觉醒与自我教育,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后,如果只是留下了零碎的音、字、词、句等的知识碎片,没有对文本中的景物从审美视角进行鉴赏,没有与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产生共情,没有比照自己的个人经历形成新的认识……这样的阅读教学不能称为有效的阅读教学,至少是有缺陷的。相反地,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油然升起“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时,品味到英雄壮志难酬的失落以及对年华消逝的悲叹,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青春韶华;学习《项链》时,警觉一时虚荣可能带来的伤害却又能欣赏敢于接受真相的勇气……有效的阅读教学所带来的心灵撞击、情感共鸣、思想碰撞与精神对话,会让学生不断地反身自我、修正自我,心中永怀着“人性的价值”与“生命的尊严”,永葆“人成其为人”的底线与标尺,从而自觉构建起个体健全的人格及丰盈高尚的精神世界,而这便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以上所述,为笔者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思考实践,都是基于生命视角。窃以为:为师者若能坚持将多重对话以及思维的内化生成落到实处,或迟或早,我们的学生最终将到达教育的最高境界,即走向生命自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生成;自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其在中高考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同时,阅读能力的强弱又是个体能否顺利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条件,从这个维度看,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他的整个生命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基于生命视角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思考与实践,是提高语文教学教育效果的重中之重。教育的根本就是生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生生、师生乃至一切教育资源的对话过程,是基于问题的思维的内化与生成的过程,更是个体生命自省自觉的过程。
一、与文本、生生、师生乃至一切教育资源的对话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而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同时,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这里的“创设”,不是教师脱离学生实际进行的“臆想”,而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创设的一种情景,让他们在这种情景中去思考、去想象,从而十分自然地迫不及待进入阅读任务中。
(二)坚持教师引导,引领学生主体思考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部分语文阅读课堂出现了轻视教师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如明明可以教师一点即通的简单概念却“为了讨论而讨论”,导致出现了课堂教学无序、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毫无疑问,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等同于教师完全放手,教师的引导是必需的。如在上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在观看有关春天美景的图片及视频后,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说一说:你们脑海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学生与教师、學生与自我、学生与自然、学生与文本及教学资源、作者的多重对话)还可以安排四人一组,探究、研读、分享春景图,并启发学生: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哪一幅春景图?美在哪里?有喜欢的字、词、句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悟意境,再次与作者对话,同时,学生与学生、文本、作者、教师的系列对话也在个人展示、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及评价及生生评价中被层层打开,逐步深入,形成了有效的教学生成。
二、基于问题的思维的内化与生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学习。”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因为诚如裴斯泰洛齐所言,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正是在不断“被提问”或自己产生新的问题并再次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真正点燃,想象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得以萌芽。如《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对偶工整,佳句俯拾即是,蕴含的感情更是丰富多彩。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你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学生通过揣测和质疑,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并以口头演讲或辩论或诗歌或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实现了对文本从感知到领悟再到思维的内化与生成的过程。
三、个体生命的自省自觉
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先生也提到,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我觉醒与自我教育,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后,如果只是留下了零碎的音、字、词、句等的知识碎片,没有对文本中的景物从审美视角进行鉴赏,没有与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产生共情,没有比照自己的个人经历形成新的认识……这样的阅读教学不能称为有效的阅读教学,至少是有缺陷的。相反地,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油然升起“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时,品味到英雄壮志难酬的失落以及对年华消逝的悲叹,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青春韶华;学习《项链》时,警觉一时虚荣可能带来的伤害却又能欣赏敢于接受真相的勇气……有效的阅读教学所带来的心灵撞击、情感共鸣、思想碰撞与精神对话,会让学生不断地反身自我、修正自我,心中永怀着“人性的价值”与“生命的尊严”,永葆“人成其为人”的底线与标尺,从而自觉构建起个体健全的人格及丰盈高尚的精神世界,而这便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以上所述,为笔者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思考实践,都是基于生命视角。窃以为:为师者若能坚持将多重对话以及思维的内化生成落到实处,或迟或早,我们的学生最终将到达教育的最高境界,即走向生命自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