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平民的立法建议权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ang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立法最为繁密的时代,可能是儒学复兴的宋朝,而不是法家主义的秦朝。梁启超曾感慨地说:“宋代法典之多,实前古所未闻。每易一帝,必编一次。甚者每改一元,必编一次。盖终宋之世,殆靡岁不从事于编纂法典之业。其法典内容,非必悉相异,殆因沿前法,略加修正而已,然莫不裒然成一巨帙,少者亦数十卷,多者乃至数百卷,亦可谓千古之壮观矣”,“由此观之,宋代成文法之汗牛充栋,实有足惊者”。
  我们都知道,古代中国有发达的行政机关,也有专设的司法机构,却从未产生专门的立法部门,因为古时立法的频率极低,并不需要一个专门的立法部门。唯独宋代设有专门的立法部门,叫“详定编敕所”,非如此,不足以适应当时频繁的立法。
  宋朝的法制繁密到什么程度?宋人自己說:“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
  假设有一位生活在宋代的聪明人,热衷于立法,成天都在寻思哪一个领域国家尚未立法,穷尽大半辈子的智慧,突然想出一项新法,自以为新奇,便得意洋洋地跑到衙门,献上立法建议,衙门的人查了大宋法律汇编,告诉他:类似的法条国家早已制定出来了。这位聪明人只好失望地回家洗洗睡。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朋友说,你这个例子不靠谱,因为就算宋朝真的立法频仍,但订立一条什么法律,从来都是皇帝的事,哪里有平民百姓置喙的份儿?得了吧,还跑到衙门献立法建议,这不是自讨无趣吗?
  但是,我要告诉你,在宋代,每一个平民百姓确实可以向朝廷提出立法建议。宋朝繁密的法律体系,有一部分条文也是来自民间智者的献策。
  宋朝平民参与国家立法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朝廷批准了宰相的一项建议:“宜令内外官及诸色人言见行条贯有不便及约束未尽事件,其诸色人若在外,即许经所属州府军监等处投状,缴申中书。俟将来类聚已多,即置局删定编修。……仍晓示诸色人,所言如将来有可采录施行,则量事酬赏,或随材录用。”根据这一政策,任何一名宋朝的臣民,如果认为现行法律存在“不便”或“未尽”之类的问题,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向所在州政府投状,以书面形式提出修订立法的建议,再由州政府将意见书送达中央政府。当来自各地的立法意见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成立修敕所,启动立法程序。凡立法建议被采纳的人,将给予奖励,或者录用为公职人员。
  我相信,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民间必定会产生一批“立法爱好者”,宋人所说的“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大概便是这类“立法爱好者”。事实上,熙宁变法期间推行的“市易法”,便是草泽布衣魏继宗上书献策的。
  当宋政府成立修敕所、启动立法程序之后,按照惯例,还要在天下各个州县衙门与要闹处贴出公告,宣布国家现在进入立法期,诸色人等如有立法建议,请赶快到州政府投书。比如,政和元年(1111)二月,宋徽宗任命宰相何执中提举修敕所,开始新一轮立法。何执中领导的修敕所很快给诸路监司发出公文,要求诸路各个州县都贴出公告,“晓谕官吏、诸色人”,若是认为现行哪一条法律“有未尽未便,合行更改,或别有利害未经条约者”,可在两个月内前往所在州政府密封投状,州政府收到辖下官民的立法建议书后,以“急脚递”(相当于现在的快递)送至京师。
  来自各地的立法建议最后都汇集到修敕所,由立法官加以删定、汇编,作为立法的参考,然后制订出立法草案。草案不能马上生效,还需要向“在京刑法司、律学官吏”征求修改意见,因为“尚虑事理未尽”。这些法律专业人士的意见,“送提举详定官看详。如当改正,即改正刊印颁行”。
  刊印颁行的新法律,通常还要在小范围试行一段时间,如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在新定编敕出台后,皇帝下诏说:“新定编敕且未雕印,令写录降下诸转运、发运司看详行用。如内有未便事件,限一年内逐旋具实封闻奏。”
  如果官民发现试行的新法有“未便”“未尽”之处,可以向朝廷奏陈新法得失,建议修订。让我再举一个例子吧:南宋绍兴三年(1133),新修订的《绍兴复修敕令格式》试行二年,朝廷发现,由于修法之时,“书务速成,论靡专决,去取之间,不无舛错”,“州县权行”期间,“渐见抵牾”,因此,宋高宗诏令各州县“摭新书之阙遗,悉随所见,条具以闻,然后命官审订,删去讹谬,著为定法”。
  现在,如果我说,宋代的每一个平民都有机会向政府提出立法建议,你总该相信了。我们不能不承认,宋王朝的立法机制是相当了不起的。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会发现,宋人的立法程序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立法民主”,而这样的“立法民主”,我们在其他王朝中还找不到。
  (摘自《南方周末》)
其他文献
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认识误区,妨碍了党内政治生活健康发展。  要走出仅仅是“一阵风”的认识误区。虽然不同时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绝非“走过场”“一阵风”。党内政治生活松一寸,党员、干部队伍就会散一尺。倘若党内政治生活时松时紧,一些党性修养不强的党员、干部就会懈怠下来。  要走出只抓“关键少数”的认识误区,着力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
期刊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有几次影响深远的理论创新,是对经典理论的体系化建构。包括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体系化、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体系化、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化。这几次理论体系化建构各具特色又有方法上的共同点,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若干带有规律性的经验:一是提炼一个鲜明的理论主题;二是具有双向延伸的逻辑结构;三是体现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化”特点
期刊
2017年9月,慈善法实施一周年之际,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正式上线。截至2017年10月,平台已实时公布了全国2400多家慈善组织信息,通过在线平台公开慈善组织信息可查询到,一年半时间里,我国有超过10亿人次通过网络献爱心,助力公益事业。  调查显示,62.22%的网友有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公益事业的习惯,20%的网友有过一次网络捐赠的经历,互联网+公益,正在悄然改变中国的慈善模式。  参与式、社交化
期刊
【材料】  2017年11月的第一周,刚刚完成秋播的种粮大户王秋说“今年年景不好,比年景更不好的是肥料涨价。小麦主要用磷酸二铵,蔬菜用复合肥,这些肥料都涨价了。”据了解,当地肥料价格从9月就开始上涨,一吨磷酸二铵涨了400多元,一吨复合肥涨两三百,尿素的价格从9月11日开始也已经连续七周上涨了。几乎一周一个价,而这已是今年第三波涨价了。  业内人士分析,本轮化肥涨价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经济原因,也
期刊
写诗的境界  古典诗词大概分三类。其一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骆宾王七岁时候写的一首诗,没有杂念,甚至没有任何寄托,只是把世间的美好事物,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尽是一派天真。这样纯粹的诗,读来实在可爱。  其二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写它的时候,正是酒兴正浓的时候。这一类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绪,或激越,或哀婉,饱满而赤诚,
期刊
【资料】  今年初,P市委宣传部在全市新闻单位开展了“三贴近”(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主题实践活动。现在活动即将结束,要对各新闻单位的活动效果进行公开评议。对公开评议,领导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评议方式分为综合评议(正面)、专项评议(反面)、网络评议(全面);二是要突出评议结果运用,对排名靠后的要有約束措施;三是对各新闻单位要提出要求。为此,领导要求你以P市委宣传部名义向各新闻单位下发《关于
期刊
本文系钱理群先生2010年3月于宝钢讲演鲁迅的节选。  回顾我们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其实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最早对幸福的理解,就是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有一个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记得读大学时,我就定了三大幸福指标——一间房,一本书,一杯茶。在我的想象中,如果能坐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书房里,自由自在地一边喝茶,一边读书,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这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的幸福观,也
期刊
刘婷婷,来自中国安徽的一名普通“80后”,有着另一个特别的身份:韩国的第一位中国籍公务员。  2015年,偶然得知济州特别自治道道厅(以下简称济州道厅,道厅相当于中国的省政府)正在招聘精通中韩双语的公务人员,刘婷婷投了简历,随后幸运地被录取,至今已工作了两年半时间。  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她经历了什么?以下是刘婷婷的口述。  “你还是中国国籍吗”  2015年春天,我从一位教授那里得知济州道厅招聘的
期刊
袁昶何许人也,当代人除史学界外,可能知者不多。他是庚子事变时,由于力谏朝廷不可利用义和团与外国开衅而被处死的五大臣之一。后世治史者称:“袁昶名臣也,以忠谏至祸,同罹惨刑。丹心未泯,碧血长埋。”重要的是,袁昶其人是近代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人物,从他的事迹可以见到,直到清末,仍然有一批这样对国家忠贞不二,有胆有识有血性的士大夫。  1898年,袁调任京官,在朝堂议事中一直秉承直言敢谏的作风。起初很受重用
期刊
“第二存在”  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微信时代中。据最新数据,微信月活跃账户达8.89亿。这意味著,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同时也是微信用户。  《2016微信数据报告》显示,94%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六成以上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每天打开30次的重度用户占36%, 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  当如此众多的人在使用微信,当微信占据了用户如此多的时间,微信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社交工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