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不会是一番风顺的,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它应是一个长期曲折不断摸索的过程,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也积累了下面的一些浅见。
我认为新课改并非只是教材的改变,或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不断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观念是走进新课改的前提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2、教师观:新课改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械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由原来课程的执行者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3、学生观: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新课改下教师必须注入一个新的理念就是相信学生,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相信他们富有潜力。
4、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所以新课改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哪里会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外,关键在于教学方法问题。还有教师的教法也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如果教师经常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必然要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课上老师讲,学生听,不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
新课改就是要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首先这就需要给学生多留些自由的学习时间。首先要在课堂上创设轻松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使学生上课发言没有思想顾虑,讲对讲错都不要紧,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论的问题,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问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七嘴八舌,各抒起见,而且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表现出对学习文章的极大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强化和升华,也同时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
其次要给学生多留点探索创新的空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创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如在教《司马光》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拓展思维,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还有什么办法能解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畅所欲言,各抒起见。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开放的,同时也能在学生的积极活动中真正参与其中,发挥其主体地位。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讲,老师巡视,查看,提示、表扬发现问题再去启发。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负责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提供学习工具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利用工具有各种方法去自学,教师要大胆放开手,相信学生的能力。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因为过去对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如:语文的课堂教学重视课文的肢解、分析,总离不开“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疑提问进行“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
三、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变
新的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化社会中 的科技成就和新问题,教材中大量新知识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加之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更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锻炼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要求教师平时就要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教师树立一种正确的知识观,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是一种运动的过程。
四、教师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都是
“一卷定终生”只看分数,忽视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转变评价的态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并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不同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尺子测量不同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以体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有一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好,但他也是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促其飞跃。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中,理念是核心,教材是基础,教法是关键,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是目的。新课改对一线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我们要积极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要不断探索,多方面学习,转换思维更新观念,使新课改不再是一纸空文,能够真正改出实效。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因为过去对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如:语文的课堂教学重视课文的肢解、分析,总离不开“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疑提问进行“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
三、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变
新的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化社会中 的科技成就和新问题,教材中大量新知识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加之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更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锻炼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要求教师平时就要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教师树立一种正确的知识观,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是一种运动的过程。
四、教师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都是
“一卷定终生”只看分数,忽视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转变评价的态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并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不同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尺子测量不同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以体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有一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好,但他也是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促其飞跃。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中,理念是核心,教材是基础,教法是关键,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是目的。新课改对一线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我们要积极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要不断探索,多方面学习,转换思维更新观念,使新课改不再是一纸空文,能够真正改出实效。
我认为新课改并非只是教材的改变,或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不断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观念是走进新课改的前提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2、教师观:新课改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械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由原来课程的执行者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3、学生观: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新课改下教师必须注入一个新的理念就是相信学生,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相信他们富有潜力。
4、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所以新课改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哪里会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外,关键在于教学方法问题。还有教师的教法也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如果教师经常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必然要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课上老师讲,学生听,不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
新课改就是要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首先这就需要给学生多留些自由的学习时间。首先要在课堂上创设轻松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使学生上课发言没有思想顾虑,讲对讲错都不要紧,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论的问题,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问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七嘴八舌,各抒起见,而且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表现出对学习文章的极大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强化和升华,也同时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
其次要给学生多留点探索创新的空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创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如在教《司马光》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拓展思维,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还有什么办法能解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畅所欲言,各抒起见。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开放的,同时也能在学生的积极活动中真正参与其中,发挥其主体地位。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讲,老师巡视,查看,提示、表扬发现问题再去启发。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负责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提供学习工具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利用工具有各种方法去自学,教师要大胆放开手,相信学生的能力。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因为过去对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如:语文的课堂教学重视课文的肢解、分析,总离不开“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疑提问进行“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
三、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变
新的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化社会中 的科技成就和新问题,教材中大量新知识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加之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更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锻炼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要求教师平时就要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教师树立一种正确的知识观,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是一种运动的过程。
四、教师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都是
“一卷定终生”只看分数,忽视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转变评价的态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并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不同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尺子测量不同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以体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有一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好,但他也是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促其飞跃。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中,理念是核心,教材是基础,教法是关键,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是目的。新课改对一线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我们要积极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要不断探索,多方面学习,转换思维更新观念,使新课改不再是一纸空文,能够真正改出实效。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因为过去对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如:语文的课堂教学重视课文的肢解、分析,总离不开“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疑提问进行“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
三、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变
新的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化社会中 的科技成就和新问题,教材中大量新知识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加之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更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锻炼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要求教师平时就要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教师树立一种正确的知识观,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是一种运动的过程。
四、教师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都是
“一卷定终生”只看分数,忽视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转变评价的态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并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不同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尺子测量不同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以体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有一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好,但他也是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促其飞跃。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中,理念是核心,教材是基础,教法是关键,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是目的。新课改对一线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我们要积极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要不断探索,多方面学习,转换思维更新观念,使新课改不再是一纸空文,能够真正改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