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通江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了茶园低产低效的原因,并提出加大投入,确保茶园改造;综合改造;复壮更新树势;综合开发,提高综合生产力等改造技术措施。
关键词 茶产业;低产低效;原因;对策;改造技术;四川通江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79-02
茶叶属多年生经济作物,是通江县传统特色产业之一,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入的重要产业。通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信息不发达,县境内地形地貌结构复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通江北部中高山区,海拔高差较大,茶产业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交通、信息、投入及技术的影响,茶叶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较低,影响了通江县茶产业的发展。为推动通江县茶产业的发展,对通江县茶产业现状和低产低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发展对策。
1 通江县茶产业生产现状
近几年来,通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发展纳入了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重要内容,通江县茶叶产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全县在兴隆—烟溪—永安—沙溪、文峰—芝苞—至城、民胜—大兴—火炬建成了3个茶叶产业带,在烟溪乡苏家坪、永安镇火天岗建成了2个现代农业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区。2012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已达1.04万hm2,其中:采摘面积6 666.67 hm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5 333.33 hm2,无公害茶叶基地整体认定面积6 666.67 hm2,认证产品1个,A级绿色茶叶基地认定面积666.67 hm2,认证产品1个,有机茶叶基地认证面积333.33 hm2,认证产品1个,茶叶总产量达到了4 000 t,茶叶产量仅600 kg/hm2,茶叶农业总产值2.5亿元,平均产值仅3.75万元/hm2,茶叶的产量、产值较低。全县目前共有注册商标6个(其中著名商标1个,市知名商标3个),茶叶生产经营企业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茶叶专业合作组织10个,60%以上的生产基地与茶叶企业签订了订单生产合同,茶叶生产基本实现了“公司 基地 协会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罗村茶”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和获省政府名牌产称号;“天岗银芽”、“天岗云雾”优质名茶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天岗茶、翰林茶在首次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均获得金奖,“罗村茗眉”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以罗村茶为代表的通江县茶叶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
2 茶叶低产低效的原因
2.1 建园质量差,品种老化
通江县6 666.67 hm2投产茶园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种植的,由于建园时未对园、林、水、路进行合理规划,未深翻改土、未施基肥,坡地未修筑梯层,均采用顺坡种植,造成茶园跑水、跑土、跑肥,水土流失严重,茶园土层浅薄板结、土壤肥力低、茶树生长不良。且栽植的品种大多属于有性繁殖的四川中小叶种、浙江群体种,这些品种生长势弱,适应性、抗逆性、适制性较差,发芽不整齐,茶叶产量品质较低。
2.2 树龄较老,缺株断行严重
通江县是一个古老的产茶县,茶园大多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零星丛植茶园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种植的较多,这些茶园树龄老化,生理机能衰退,茶丛稀疏,密度在3 000~7 500株/hm2,株行距过大且缺丛严重,茶园群体结构差,茶园从未进行过改造更新复壮,茶园土地利用率低,光能利用率差,茶叶干物质积累少,茶树生长势弱,产量极低。
2.3 茶园投入少,管理粗放
通江县对茶叶产业发展存在重栽轻管现象,政府和茶农投入较少,为掠夺式经营。一是通江县相当一部分茶园从种植以来从未施过一次肥,仅靠茶树自身自长。二是修剪不到位,茶树树冠结构差、树蓬参差不齐。三是茶园耕锄不及时,土壤板结,杂草丛生,土壤透气性、保水性不良,营养不足,肥力低,茶树根系活动减弱,茶树生长不良。四是强采、滥采,不按标准分批分期留叶采,老嫩一把抓,严重损伤了树体,导致树冠未老先衰,没有丰满的绿叶层,叶层变薄,营养面积小,光合作用弱。
2.4 茶园海拔较高,茶树生长期短
通江县茶园60%均分布在北部中高山地区,海拔800~1 200 m,这些茶园地形地复杂,气温温差较大,茶树生长缓慢,茶叶开采期较晚,停采期应提前,从该县的情况来看,海拔在450~600 m的茶园,开采期在3月中旬,停采期在9月下旬,海拔在800 m以上的茶园,开采期在4月中旬,停采期在8月下旬,高海拔茶区与低海拔茶区相比,茶树的生长期短45 d左右,与四川省南边地区相比茶树生长期要短75 d左右。
2.5 品牌多,知名品牌少
1990年以来,通江县茶叶企业恢复、研制的罗村茶、翰林茶、天岗云雾、天岗银芽、汉城银毫、佛龙香茗等10只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罗村茶”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和获省政府名牌产称号;“天岗银芽”、“天岗云雾”优质名茶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天岗茶、翰林茶在首次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均获得金奖,“罗村茗眉”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有的品牌虽然获得了名茶称号,但只有样品无产品或有产品无批量,罗村茶、天岗云雾、天岗银芽、翰林茶这些品牌虽然获得了较高的称号,但知名度不高,只是在县、市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他品牌无人知晓。产品仍以产地内销售为主,产品价格不高,产业带动力不强,缺乏对外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差,良好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效益未充分发挥。
2.6 产品类型单一,市场占有率低
按茶叶加工工艺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类,通江县只加工生产炒青绿茶和特种绿茶,但名优绿茶90%属于高档的扁形名优绿茶,毛峰、卷曲形、针形等名优绿茶产品在市场上无产品销售,茶叶产品单一,消费者没有选择余地,不能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市场占有率低。 3 低产低效茶园的改造对策
3.1 加大投入,确保茶园改造
低产低效茶园改造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完成,在投入上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茶农主体、银企合作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发展机制。一是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国土整治、扶贫产业开发、财政特色产业发展等涉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用于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按改造进度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二是积极鼓励企业和茶农加大自身投入力度搞好改造;三是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茶园作抵押担保贷款,加强信贷支持力度;四是加大茶产业招商引资引资力度,争取省内外茶叶龙头企业投资改造低产低效茶园。通过整合各方面资金,调动多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所需物资和资金,以确保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到位[1-2]。
3.2 综合改造,复壮更新树势
3.2.1 改土。对坡度较大的茶园,用石块、草皮砖筑梯,完善排蓄系统,减少茶园水土流失,保持茶园水土;在茶树行间深耕土壤40~50 cm,施有机肥30 t/hm2、饼肥3 t/hm2、磷钾肥375 kg/hm2,熟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对土层较浅薄、石块多、肥力差、土壤流失严重的茶园,加培客土,增厚土层。
3.2.2 改树。在每年的早春、春茶后或秋茶后,对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树冠矮小、分枝稀疏、采摘面零乱、树势衰弱、瘦弱枝多、芽叶瘦小稀少、多数主枝有一定的生活能力的茶园进行离地30 cm剪去树冠上部分更新复壮。树势已十分衰老的茶树,枝干枯秃,叶片稀少,多数枝条丧失育芽能力,产量很低,有的枝条上布满苔藓、地衣,根系也已枯老的茶园,离地5~10 cm剪去树冠上部,使其重新抽发新梢培植树冠。
3.2.3 园相改造。对分散地块茶树稀疏零乱、茶丛矮小、树势衰老、缺窝断行达60%以上的茶园,通过合理规划和综合治理,完善茶园道路和灌溉系统,深翻改土形成等高梯地,更新品种,规范化栽植,建成高标准茶园。
3.2.4 综合防治病虫害。茶树改造后,新生枝叶幼嫩繁茂,易遭受病虫危害,对于茶园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治技术[3-4],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3.3 综合开发,提高综合生产力
茶叶综合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茶叶主产区高度重视,已成为茶叶企业深加工、精加工和大幅度增加茶叶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各地对茶叶利用价值研究的深入和开发手段的改善,茶叶的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一是利用通江县茶园海拔高、茶叶昼夜温差大、漫射光多、茶树新稍持嫩性强、内含物丰富、茶叶产品香高味爽的特点,开发名优茶,培育打造高山茶品牌,提高茶叶产品的知名度。二是引进新技术开发茶食品,如四川西部茶区开发的油炸茶、炒茶蛋、南江元顶子茶场的茶叶炒腊肉,这些食品都具有特色,只要不断探索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益。三是多品种开发,根据不同季节的原料开发夏秋名优茶、青茶、红茶、袋泡茶等茶叶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引进茶化工企业,开发茶咖啡咽、茶黄素、茶氨酸、儿茶素等化工产品。五是立体种植,在茶行内种植大豆、马铃薯、蔬菜、绿肥、桂花树,建立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组成多种不同生态位,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促进茶园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茶叶的综合生产力。
4 参考文献
[1] 李虎.加强低产茶园改造促进茶叶增产增效[J].汉中科技,2008(5):27.
[2] 周爱琴,程启霞.浅析宁国市高山低产茶园成因及对策[J].茶业通报,2008(4):182-183.
[3] 廖陈富,程义华,包佐淼.试论浙南山区景宁县低产茶园形成的原因与改造对策[J].茶叶,2011,37(4):249-251.
[4] 刘华旭.陕西茶产业发展问题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3):78-81.
关键词 茶产业;低产低效;原因;对策;改造技术;四川通江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79-02
茶叶属多年生经济作物,是通江县传统特色产业之一,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入的重要产业。通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信息不发达,县境内地形地貌结构复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通江北部中高山区,海拔高差较大,茶产业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交通、信息、投入及技术的影响,茶叶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较低,影响了通江县茶产业的发展。为推动通江县茶产业的发展,对通江县茶产业现状和低产低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发展对策。
1 通江县茶产业生产现状
近几年来,通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发展纳入了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重要内容,通江县茶叶产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全县在兴隆—烟溪—永安—沙溪、文峰—芝苞—至城、民胜—大兴—火炬建成了3个茶叶产业带,在烟溪乡苏家坪、永安镇火天岗建成了2个现代农业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区。2012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已达1.04万hm2,其中:采摘面积6 666.67 hm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5 333.33 hm2,无公害茶叶基地整体认定面积6 666.67 hm2,认证产品1个,A级绿色茶叶基地认定面积666.67 hm2,认证产品1个,有机茶叶基地认证面积333.33 hm2,认证产品1个,茶叶总产量达到了4 000 t,茶叶产量仅600 kg/hm2,茶叶农业总产值2.5亿元,平均产值仅3.75万元/hm2,茶叶的产量、产值较低。全县目前共有注册商标6个(其中著名商标1个,市知名商标3个),茶叶生产经营企业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茶叶专业合作组织10个,60%以上的生产基地与茶叶企业签订了订单生产合同,茶叶生产基本实现了“公司 基地 协会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罗村茶”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和获省政府名牌产称号;“天岗银芽”、“天岗云雾”优质名茶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天岗茶、翰林茶在首次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均获得金奖,“罗村茗眉”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以罗村茶为代表的通江县茶叶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
2 茶叶低产低效的原因
2.1 建园质量差,品种老化
通江县6 666.67 hm2投产茶园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种植的,由于建园时未对园、林、水、路进行合理规划,未深翻改土、未施基肥,坡地未修筑梯层,均采用顺坡种植,造成茶园跑水、跑土、跑肥,水土流失严重,茶园土层浅薄板结、土壤肥力低、茶树生长不良。且栽植的品种大多属于有性繁殖的四川中小叶种、浙江群体种,这些品种生长势弱,适应性、抗逆性、适制性较差,发芽不整齐,茶叶产量品质较低。
2.2 树龄较老,缺株断行严重
通江县是一个古老的产茶县,茶园大多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零星丛植茶园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种植的较多,这些茶园树龄老化,生理机能衰退,茶丛稀疏,密度在3 000~7 500株/hm2,株行距过大且缺丛严重,茶园群体结构差,茶园从未进行过改造更新复壮,茶园土地利用率低,光能利用率差,茶叶干物质积累少,茶树生长势弱,产量极低。
2.3 茶园投入少,管理粗放
通江县对茶叶产业发展存在重栽轻管现象,政府和茶农投入较少,为掠夺式经营。一是通江县相当一部分茶园从种植以来从未施过一次肥,仅靠茶树自身自长。二是修剪不到位,茶树树冠结构差、树蓬参差不齐。三是茶园耕锄不及时,土壤板结,杂草丛生,土壤透气性、保水性不良,营养不足,肥力低,茶树根系活动减弱,茶树生长不良。四是强采、滥采,不按标准分批分期留叶采,老嫩一把抓,严重损伤了树体,导致树冠未老先衰,没有丰满的绿叶层,叶层变薄,营养面积小,光合作用弱。
2.4 茶园海拔较高,茶树生长期短
通江县茶园60%均分布在北部中高山地区,海拔800~1 200 m,这些茶园地形地复杂,气温温差较大,茶树生长缓慢,茶叶开采期较晚,停采期应提前,从该县的情况来看,海拔在450~600 m的茶园,开采期在3月中旬,停采期在9月下旬,海拔在800 m以上的茶园,开采期在4月中旬,停采期在8月下旬,高海拔茶区与低海拔茶区相比,茶树的生长期短45 d左右,与四川省南边地区相比茶树生长期要短75 d左右。
2.5 品牌多,知名品牌少
1990年以来,通江县茶叶企业恢复、研制的罗村茶、翰林茶、天岗云雾、天岗银芽、汉城银毫、佛龙香茗等10只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罗村茶”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和获省政府名牌产称号;“天岗银芽”、“天岗云雾”优质名茶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天岗茶、翰林茶在首次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均获得金奖,“罗村茗眉”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有的品牌虽然获得了名茶称号,但只有样品无产品或有产品无批量,罗村茶、天岗云雾、天岗银芽、翰林茶这些品牌虽然获得了较高的称号,但知名度不高,只是在县、市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他品牌无人知晓。产品仍以产地内销售为主,产品价格不高,产业带动力不强,缺乏对外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差,良好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效益未充分发挥。
2.6 产品类型单一,市场占有率低
按茶叶加工工艺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类,通江县只加工生产炒青绿茶和特种绿茶,但名优绿茶90%属于高档的扁形名优绿茶,毛峰、卷曲形、针形等名优绿茶产品在市场上无产品销售,茶叶产品单一,消费者没有选择余地,不能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市场占有率低。 3 低产低效茶园的改造对策
3.1 加大投入,确保茶园改造
低产低效茶园改造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完成,在投入上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茶农主体、银企合作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发展机制。一是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国土整治、扶贫产业开发、财政特色产业发展等涉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用于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按改造进度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二是积极鼓励企业和茶农加大自身投入力度搞好改造;三是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茶园作抵押担保贷款,加强信贷支持力度;四是加大茶产业招商引资引资力度,争取省内外茶叶龙头企业投资改造低产低效茶园。通过整合各方面资金,调动多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所需物资和资金,以确保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到位[1-2]。
3.2 综合改造,复壮更新树势
3.2.1 改土。对坡度较大的茶园,用石块、草皮砖筑梯,完善排蓄系统,减少茶园水土流失,保持茶园水土;在茶树行间深耕土壤40~50 cm,施有机肥30 t/hm2、饼肥3 t/hm2、磷钾肥375 kg/hm2,熟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对土层较浅薄、石块多、肥力差、土壤流失严重的茶园,加培客土,增厚土层。
3.2.2 改树。在每年的早春、春茶后或秋茶后,对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树冠矮小、分枝稀疏、采摘面零乱、树势衰弱、瘦弱枝多、芽叶瘦小稀少、多数主枝有一定的生活能力的茶园进行离地30 cm剪去树冠上部分更新复壮。树势已十分衰老的茶树,枝干枯秃,叶片稀少,多数枝条丧失育芽能力,产量很低,有的枝条上布满苔藓、地衣,根系也已枯老的茶园,离地5~10 cm剪去树冠上部,使其重新抽发新梢培植树冠。
3.2.3 园相改造。对分散地块茶树稀疏零乱、茶丛矮小、树势衰老、缺窝断行达60%以上的茶园,通过合理规划和综合治理,完善茶园道路和灌溉系统,深翻改土形成等高梯地,更新品种,规范化栽植,建成高标准茶园。
3.2.4 综合防治病虫害。茶树改造后,新生枝叶幼嫩繁茂,易遭受病虫危害,对于茶园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治技术[3-4],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3.3 综合开发,提高综合生产力
茶叶综合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茶叶主产区高度重视,已成为茶叶企业深加工、精加工和大幅度增加茶叶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各地对茶叶利用价值研究的深入和开发手段的改善,茶叶的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一是利用通江县茶园海拔高、茶叶昼夜温差大、漫射光多、茶树新稍持嫩性强、内含物丰富、茶叶产品香高味爽的特点,开发名优茶,培育打造高山茶品牌,提高茶叶产品的知名度。二是引进新技术开发茶食品,如四川西部茶区开发的油炸茶、炒茶蛋、南江元顶子茶场的茶叶炒腊肉,这些食品都具有特色,只要不断探索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益。三是多品种开发,根据不同季节的原料开发夏秋名优茶、青茶、红茶、袋泡茶等茶叶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引进茶化工企业,开发茶咖啡咽、茶黄素、茶氨酸、儿茶素等化工产品。五是立体种植,在茶行内种植大豆、马铃薯、蔬菜、绿肥、桂花树,建立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组成多种不同生态位,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促进茶园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茶叶的综合生产力。
4 参考文献
[1] 李虎.加强低产茶园改造促进茶叶增产增效[J].汉中科技,2008(5):27.
[2] 周爱琴,程启霞.浅析宁国市高山低产茶园成因及对策[J].茶业通报,2008(4):182-183.
[3] 廖陈富,程义华,包佐淼.试论浙南山区景宁县低产茶园形成的原因与改造对策[J].茶叶,2011,37(4):249-251.
[4] 刘华旭.陕西茶产业发展问题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