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茶产业低产低效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通江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了茶园低产低效的原因,并提出加大投入,确保茶园改造;综合改造;复壮更新树势;综合开发,提高综合生产力等改造技术措施。
  关键词 茶产业;低产低效;原因;对策;改造技术;四川通江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79-02
  茶叶属多年生经济作物,是通江县传统特色产业之一,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入的重要产业。通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信息不发达,县境内地形地貌结构复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通江北部中高山区,海拔高差较大,茶产业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交通、信息、投入及技术的影响,茶叶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较低,影响了通江县茶产业的发展。为推动通江县茶产业的发展,对通江县茶产业现状和低产低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发展对策。
  1 通江县茶产业生产现状
  近几年来,通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发展纳入了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重要内容,通江县茶叶产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全县在兴隆—烟溪—永安—沙溪、文峰—芝苞—至城、民胜—大兴—火炬建成了3个茶叶产业带,在烟溪乡苏家坪、永安镇火天岗建成了2个现代农业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区。2012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已达1.04万hm2,其中:采摘面积6 666.67 hm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5 333.33 hm2,无公害茶叶基地整体认定面积6 666.67 hm2,认证产品1个,A级绿色茶叶基地认定面积666.67 hm2,认证产品1个,有机茶叶基地认证面积333.33 hm2,认证产品1个,茶叶总产量达到了4 000 t,茶叶产量仅600 kg/hm2,茶叶农业总产值2.5亿元,平均产值仅3.75万元/hm2,茶叶的产量、产值较低。全县目前共有注册商标6个(其中著名商标1个,市知名商标3个),茶叶生产经营企业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茶叶专业合作组织10个,60%以上的生产基地与茶叶企业签订了订单生产合同,茶叶生产基本实现了“公司 基地 协会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罗村茶”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和获省政府名牌产称号;“天岗银芽”、“天岗云雾”优质名茶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天岗茶、翰林茶在首次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均获得金奖,“罗村茗眉”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以罗村茶为代表的通江县茶叶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
  2 茶叶低产低效的原因
  2.1 建园质量差,品种老化
  通江县6 666.67 hm2投产茶园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种植的,由于建园时未对园、林、水、路进行合理规划,未深翻改土、未施基肥,坡地未修筑梯层,均采用顺坡种植,造成茶园跑水、跑土、跑肥,水土流失严重,茶园土层浅薄板结、土壤肥力低、茶树生长不良。且栽植的品种大多属于有性繁殖的四川中小叶种、浙江群体种,这些品种生长势弱,适应性、抗逆性、适制性较差,发芽不整齐,茶叶产量品质较低。
  2.2 树龄较老,缺株断行严重
  通江县是一个古老的产茶县,茶园大多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零星丛植茶园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种植的较多,这些茶园树龄老化,生理机能衰退,茶丛稀疏,密度在3 000~7 500株/hm2,株行距过大且缺丛严重,茶园群体结构差,茶园从未进行过改造更新复壮,茶园土地利用率低,光能利用率差,茶叶干物质积累少,茶树生长势弱,产量极低。
  2.3 茶园投入少,管理粗放
  通江县对茶叶产业发展存在重栽轻管现象,政府和茶农投入较少,为掠夺式经营。一是通江县相当一部分茶园从种植以来从未施过一次肥,仅靠茶树自身自长。二是修剪不到位,茶树树冠结构差、树蓬参差不齐。三是茶园耕锄不及时,土壤板结,杂草丛生,土壤透气性、保水性不良,营养不足,肥力低,茶树根系活动减弱,茶树生长不良。四是强采、滥采,不按标准分批分期留叶采,老嫩一把抓,严重损伤了树体,导致树冠未老先衰,没有丰满的绿叶层,叶层变薄,营养面积小,光合作用弱。
  2.4 茶园海拔较高,茶树生长期短
  通江县茶园60%均分布在北部中高山地区,海拔800~1 200 m,这些茶园地形地复杂,气温温差较大,茶树生长缓慢,茶叶开采期较晚,停采期应提前,从该县的情况来看,海拔在450~600 m的茶园,开采期在3月中旬,停采期在9月下旬,海拔在800 m以上的茶园,开采期在4月中旬,停采期在8月下旬,高海拔茶区与低海拔茶区相比,茶树的生长期短45 d左右,与四川省南边地区相比茶树生长期要短75 d左右。
  2.5 品牌多,知名品牌少
  1990年以来,通江县茶叶企业恢复、研制的罗村茶、翰林茶、天岗云雾、天岗银芽、汉城银毫、佛龙香茗等10只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罗村茶”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和获省政府名牌产称号;“天岗银芽”、“天岗云雾”优质名茶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天岗茶、翰林茶在首次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均获得金奖,“罗村茗眉”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有的品牌虽然获得了名茶称号,但只有样品无产品或有产品无批量,罗村茶、天岗云雾、天岗银芽、翰林茶这些品牌虽然获得了较高的称号,但知名度不高,只是在县、市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他品牌无人知晓。产品仍以产地内销售为主,产品价格不高,产业带动力不强,缺乏对外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差,良好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效益未充分发挥。
  2.6 产品类型单一,市场占有率低
  按茶叶加工工艺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类,通江县只加工生产炒青绿茶和特种绿茶,但名优绿茶90%属于高档的扁形名优绿茶,毛峰、卷曲形、针形等名优绿茶产品在市场上无产品销售,茶叶产品单一,消费者没有选择余地,不能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市场占有率低。   3 低产低效茶园的改造对策
  3.1 加大投入,确保茶园改造
  低产低效茶园改造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完成,在投入上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茶农主体、银企合作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发展机制。一是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国土整治、扶贫产业开发、财政特色产业发展等涉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用于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按改造进度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二是积极鼓励企业和茶农加大自身投入力度搞好改造;三是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茶园作抵押担保贷款,加强信贷支持力度;四是加大茶产业招商引资引资力度,争取省内外茶叶龙头企业投资改造低产低效茶园。通过整合各方面资金,调动多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所需物资和资金,以确保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到位[1-2]。
  3.2 综合改造,复壮更新树势
  3.2.1 改土。对坡度较大的茶园,用石块、草皮砖筑梯,完善排蓄系统,减少茶园水土流失,保持茶园水土;在茶树行间深耕土壤40~50 cm,施有机肥30 t/hm2、饼肥3 t/hm2、磷钾肥375 kg/hm2,熟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对土层较浅薄、石块多、肥力差、土壤流失严重的茶园,加培客土,增厚土层。
  3.2.2 改树。在每年的早春、春茶后或秋茶后,对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树冠矮小、分枝稀疏、采摘面零乱、树势衰弱、瘦弱枝多、芽叶瘦小稀少、多数主枝有一定的生活能力的茶园进行离地30 cm剪去树冠上部分更新复壮。树势已十分衰老的茶树,枝干枯秃,叶片稀少,多数枝条丧失育芽能力,产量很低,有的枝条上布满苔藓、地衣,根系也已枯老的茶园,离地5~10 cm剪去树冠上部,使其重新抽发新梢培植树冠。
  3.2.3 园相改造。对分散地块茶树稀疏零乱、茶丛矮小、树势衰老、缺窝断行达60%以上的茶园,通过合理规划和综合治理,完善茶园道路和灌溉系统,深翻改土形成等高梯地,更新品种,规范化栽植,建成高标准茶园。
  3.2.4 综合防治病虫害。茶树改造后,新生枝叶幼嫩繁茂,易遭受病虫危害,对于茶园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治技术[3-4],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3.3 综合开发,提高综合生产力
  茶叶综合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茶叶主产区高度重视,已成为茶叶企业深加工、精加工和大幅度增加茶叶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各地对茶叶利用价值研究的深入和开发手段的改善,茶叶的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一是利用通江县茶园海拔高、茶叶昼夜温差大、漫射光多、茶树新稍持嫩性强、内含物丰富、茶叶产品香高味爽的特点,开发名优茶,培育打造高山茶品牌,提高茶叶产品的知名度。二是引进新技术开发茶食品,如四川西部茶区开发的油炸茶、炒茶蛋、南江元顶子茶场的茶叶炒腊肉,这些食品都具有特色,只要不断探索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益。三是多品种开发,根据不同季节的原料开发夏秋名优茶、青茶、红茶、袋泡茶等茶叶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引进茶化工企业,开发茶咖啡咽、茶黄素、茶氨酸、儿茶素等化工产品。五是立体种植,在茶行内种植大豆、马铃薯、蔬菜、绿肥、桂花树,建立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组成多种不同生态位,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促进茶园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茶叶的综合生产力。
  4 参考文献
  [1] 李虎.加强低产茶园改造促进茶叶增产增效[J].汉中科技,2008(5):27.
  [2] 周爱琴,程启霞.浅析宁国市高山低产茶园成因及对策[J].茶业通报,2008(4):182-183.
  [3] 廖陈富,程义华,包佐淼.试论浙南山区景宁县低产茶园形成的原因与改造对策[J].茶叶,2011,37(4):249-251.
  [4] 刘华旭.陕西茶产业发展问题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3):78-81.
其他文献
摘要 以矮生观音莲的生长习性为栽培管理基础,从栽培基质与种苗选择、种苗定植、肥水管理、环境调控、矮化定型、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矮生观音莲的周年生产提供相关技术参考。  关键词 矮生观音莲;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81-01  矮生观音莲是天南星科海芋属观叶植物,株形紧凑直挺,地下部分具肉质块茎
摘要 介绍了砂糖桔与罗汉果立体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并分别介绍了该模式下砂糖桔、罗汉果的栽培技术,以期为采用模式的种植户的提供参考。  关键词 砂糖桔;罗汉果;套种;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6.104 .7;S667.904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10-02  砂糖桔为芸香科柑橘属,以果实味甜如砂糖而得名,种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砂糖桔为永福县的主
摘要 分析中国传统园林、日本现代建筑园林和西方现代规划建筑的设计语言,并分析其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 景观设计语言;中国园林;日本建筑;西方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81-01  近年来,随着建设量的增加,我国景观设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初入设计行业
摘要 从选择优质高产品种、培育壮秧、精细早整地、适时早插秧、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北方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期为北方寒地水稻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北方寒地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034-01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稻的用途广,稻谷大米营养价值高,
摘要 阐述生态观光畜牧业示范园景区设计原则,介绍生态观光畜牧业园区养殖模式,为生态观光畜牧业园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观光畜牧业;景区设计;养殖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48-03  将观光畜牧业和生态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新兴的产业模式——生态观光畜牧业,其核心是畜牧旅游的生态性,是利用生态资源的一种旅游活动,
摘要 介绍了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兴宁市市情,总结了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为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37-02  为加快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兴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按照梅州市“三
摘要 宜昌市在发展规模化魔芋生产基地和魔芋种繁基地之初,都遇到了种芋大规模贮藏较为困难的突出问题。为此,该文对魔芋种芋室内架藏技术进行总结,以指导相关企业和基地进行大规模室内架藏。  关键词 魔芋种芋;大规模;室内架藏  中图分类号 S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77-02  随着魔芋种植效益的日益看好,许多企业把眼光投向了魔芋种植行业,开始承包成
摘要 总结了豫南地区红叶石楠扦插繁殖育苗技术,着重介绍其作为绿篱材料、观赏球、观赏树的苗木培育技术,以促进红叶石楠的应用。  关键词 红叶石楠;扦插繁殖;育苗技术;豫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80-01  红叶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是蔷薇科石楠属常绿植物。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石楠因其新梢和嫩叶呈现红色,因而
摘要 着重介绍了河南省二代火炬松母树林的规划、营造与管理技术,包括造林地清整、火炬松母树林的营造、二代火炬松的管理等内容,并将二代火炬松与一代火炬松3年的生长势进行对比,以期为二代火炬松良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火炬松;二代;母树林;营造技术;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S791.2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88-01  火炬松为高大乔木,火炬松是
摘要 为了研究小麦穗粒数与小麦雌性育性之间的关系,以含小麦雌性不育系(S)的由小麦品种(系)组成的含S种质双向极端小群体和不含小麦雌性不育系的品种双向极端小群体各60个品种(系)为目标群体,以小麦基因组中42个多态性SSR为背景控制标记,用STRUCTRE 软件进行群体结构评估,并利用TASSEL 软件的MLM模型检测210个多态性标记与小麦雌性育性I.F.(国际法育性)和D.F.(国内法育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