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惊叹的深海生命奇观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人语:2002年初,本书作者有幸参加了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代号为“探险9号”的科考活动。在亚特兰蒂斯号科考船上,陈鹰同其他国家的多位海洋学家一同度过了35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尤其是乘坐世界上最著名的深海潜水器——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潜入东太平洋隆起地区海底2500米深的地方进行科考的经历更是终生难忘。本文摘自作者的一篇日记,其中记录的正是作者在深海看到的令人惊叹的生命景观。
  
  2002年2月5日,星期二。驶往美国圣地亚哥的途中。晴。
  昨天,在我们完成了最后一次下潜之后不久,我们的船就开拔前往圣地亚哥了。来自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凯文,也是我们团里最年轻的团员,搭上了这趟最后的班车。凯文还是一个大学三年级学生,由于他的父亲是美国海洋界的一位著名教授,据说他是替他父亲上船的。首席科学家看来也不能免俗,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把宝贵的最后机会给了凯文。其他一些没有下潜过的科学家,可能会有一些意见吧,但也无可奈何。
  船长发给每人一张海关报关单要求填写,说是连T恤都得往上填,科学家和船员无一例外。预计6天以后,也就是2月10日星期天的一早,我们就能赶到目的地。到达以后,大家只要在船上的图书馆中接受海关官员的检查之后就可以下船了。现在,亚特兰蒂斯号正以12节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全速前进。
  接着昨天的话题,关于前天的下潜,我还有许多感受要把它说出来。知道我最难忘的感受是什么吗?我想,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下潜的人是永远无法猜到的,那就是我下了潜水器后让冰水浇头时的尿急感觉。要知道在潜水器中可是没有厕所的,一天八九个小时就得那么忍着。这倒没什么,因为我在下潜的前晚已经注意不进水了,下潜的那天早餐也就用了点干面包。但一出潜水器舱门, 由着比尔他们一盆一盆的冰水往身上浇的时候,那感觉真实让人受不了。
  言归正传,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看到在那死寂般的深海中突然冒出一大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的那一瞬间。这种冲击着实有着刹那之间使人停止呼吸的魔力。海地热液口那种生物密集的现象,给人的感受是那里的能量(热能、生物能等),要比陆地上任何一个地方高上许多。在热液口的附近,常常可以看到大片絮状的微生物像雪崩似地压过来,非常之漂亮,尤其在潜水器的灯光照射下,更是显得五彩缤纷。在有些地方,大片的微生物蛰伏在一些管状蠕虫之上,我们的潜水器一经过,那些微生物就像一大簇蚊子,“嗡”地一下惊了起来。有些微生物则像彩缎一般,悬在半空中,煞是好看。还有那大片大片的管状蠕虫,远远近近、郁郁葱葱的生长着,也使得这片漆黑的地方,显现出其潜在的无比巨大的生命力。
  其他的生物更是多姿多态。各种各样的螃蟹、虾、海绵、管状蠕虫、海鳗、海葵和鱼等等,应有尽有,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生物,统统被称作蠕虫。我看到有一种生物,特别像陆地上的蜈蚣,在海底爬行着。虾是有大有小的,大一些的虾子,就同我们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河虾一般大,但不同的是它们的身体呈红色,而我们所熟悉的虾是一定要被煮熟了之后,才会由半透明变成红色的。虾中最多的一种,是那些与微生物混在一起漂浮的粉色小虾,很小,只有米粒一般大。
  有一种鱼,学名英文叫做Aoarcid,中文译名我不得而知。由于它的头特别大,且把它称为大头鱼吧。因为在我的窗口边很多,有时游得离我的窗口非常近,所以我观察得比较仔细。这种鱼的头厚厚的,尽管有眼睛,但由于海底漆黑一片的环境,所以我想,它的眼睛的功能一定是退化了的。由此我很想了解,这种鱼究竟是怎样辨别方向,怎样避过障碍的呢?我的观察结果是,这种鱼纯粹是瞎子走路,撞到了头就拐个弯(我认为,这也许就是它的头之所以如此厚大的原因。回来后请教了一些生物学家,他们说Maybe——也许吧)。面对这样的生物,我真正惊奇了。我惊奇于为什么这样的生物居然还能够生存下来!不久,我自己就发现了答案——因为此处漂游的微小生物实在是太多了,密密麻麻的,只要这种鱼游到热液口附近(靠热量感应),张开嘴(头大嘴当然也大),那些悬浮生物都会自己游到大头鱼的嘴中,心甘情愿地成为它的美味佳肴。
  在这样的地方,可能已经不存在什么植物与动物的区别,这里有的只是生物,并且这些生物都是有本领的,因为它们能够在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都是有毒的环境下健康地生长着。要知道,在热液口的附近,最多的化学成分就是H2S,就是硫化氢,一种硫化物,一种剧毒的化学物质。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对这些生物的研究仍然停留在非常肤浅的表层。有人提出,这里的生物是最最原始的,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是从这些生物演变而来的。当我置身在海底想到这一观点的时候,总觉得这个假说也许还需要充分地证实,才能让人接受。
  
  《深海科考探险日记》 陈鹰,潘依雯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3 定价:24.00元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