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双证融通在中职院校逐渐被实施和重视。文章首先由双证融通的内涵,引发对职业教育课程考核评价的思考,最后具体分析了“双证融通”模式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双证融通;考核评价体系;机电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241-02
所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均是以设置课程作为教学手段,其在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则是判断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工具,它对于课程优化改革、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职业院校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也是教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已经偏离了职业技能培养的规律和特性,而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外职业教育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慢慢被引入,尤其是“双证制”和“双证融通”的引入和实施,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优化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推动,让职业教育本质要求更加突出,更加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一、“双证融通”的内涵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体系均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证制”逐渐被提出并得以实施到职业教育办学中,“双证融通”模式的提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创新和进步。顾名思义,“双证”指的是学历证和职业证,“双证制”则是职业教育中上述两种证书之间的有力结合,即要求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能同时取得两种证书。而“双证融通”则是对“双证制”更加具体化的和更高的要求。简单讲,“双证融通”就是指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相互衔接、融合;具体讲,就是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有机结合,互认互通。其中,学历教育是以学历证为标志,职业技能教育则是以职业证为标志。当前,“双证制”和“双证融通”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尤其“双证融通”在中职院校中更是受到推广流行。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德州经济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现状,并根据“双证融通”的思路,探讨、研究了以工作体系要求为基础,以职业能力标准为导向的“双证融通”模式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二、“双证融通”模式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
山东的职业教育比南方起步晚,在“双证融通”方面的研究更是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基于“双证融通”,研究中职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先进性。
1.“双证融通”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采用目的性抽样,深入调查现行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评价的现状,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机电技术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数据。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途径,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学分制推进为抓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由点及面,分步实施,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双证融通”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当前中职课堂教学发生的深刻变化,影响到课堂评价的理念及其价值取向。中职课堂评价突出或侧重于企业的生产管理标准。在中职课堂评价中,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并坚持评价,提倡教师结合课堂评价的主观推断及课堂评价的权重指标,逐渐提高评价效率,增强课堂评价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结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特点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强调使用质性评价方法,形成表现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行为描述法、观察法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开展终结性考试研究、过程性评价研究和终结性考试与过程性评价比例研究。
3.“双证融通”模式下技能水平和学分认证评价。(1)开展定期技能抽考。可由教务科在每月的最后一周根据课程内容抽取学生进行技能测试。测试结束后,由老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打分,教务处及时公布成绩。(2)由各机电专业教研室开展技能竞赛。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能提高学生业务技术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形成人人争先学习技术知识的良好氛围。(3)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技能鉴定,把技能鉴定结果按一定比例计算入相关专业课成绩中,并对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
三、“双证融通”模式对职业院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具体实践
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以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为中心目标,尤其是机电技术应用这类技术型专业学生的培养。但是,就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不仅本校,其他大多数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偏重学科型,理论多于实践,从而轻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造成大批职业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上岗和合格顶岗。针对这种现状,“双证融通”的提出很好地引导了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向,也引发了我们对职业学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更多的思考。
1.职业技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在“双证融通”的引导下,我们应该正视“职业教育应以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的观念,所以,学校应该改革当前“重理论灌输、轻技能实践”的课程,逐渐开发设置“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辅助”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技能培养考核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是从事所有职业工作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沟通和表达能力、安全责任意识、自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2)专业技能。它是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岗位所具备的特定能力,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学生应具备机电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设备的操控能力。(3)潜在技能。除具备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外,学生还应具备满足社会发展和岗位提升或变换要求的潜在技能,比如自我学习技能、分析预判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
2.课程考核突出职业目标要求。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设置课程考核时应突出最终的职业目标要求,课程考核也應该坚持理论知识服务与技能培养的原则。(1)根据职业能力标准设计教学计划。职业技术教学中必须体现职业技能培养标准,明确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最大限度地贴近岗位实际,根据岗位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顺利取得学历证和职业证,实现两证的融通。(2)改革课程体系。由于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最终使毕业生都能够胜任专业岗位,因此,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应多了解岗位要求,并参考职业资格标准,重组和调整课程内容,兼顾职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丰富课程内容,让内容综合化和模块化。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顺利考取职业证书,同时将执业证书考取的大纲纳入到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技术的实训内容,还要让学生吸收到行业内领先的观念、方法和要求,真正做到以“双证融通”为导向和最终目标的教育要求。(3)增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训机会。为了让更多学生毕业就能够顺利上岗,提高自身竞争力,学校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设计更多的实训内容,如课内实训、技能实训、综合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等。同时,为各个实训环节配备相应的实训指导和任务,根据学习发展规律,实训课程内容应由简到难,由浅入深,节节相扣,前一节内容的完成都是为后一节课程打下厚实的基础。
3.平时测试与职业考证相结合。由于我国诸如教育、行业和劳动等多部门缺少有力的沟通协作,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考取的证书可以是劳动部门颁发的,也可以是行业职能部门颁发的,甚至还有的是行业协会颁发的,因此,“证出多部”现象极其明显,并且各部门不会承认其他部门所颁发证书的教学成果,这对职业院校实现“双证融通”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虽然,国务院曾出台有关开展清理和规范各类职业资格工作的文件,且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部门也切实对职业资格进行了清理和规范动作,但是社会上有关机电行业的职业证书依然很多,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帮助学生筛选适合的职业证书并将其标准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历考试和职业考试标准相适应。另外,多与相关证书的颁发部门沟通交流,多家探索适合职业证书考取标准的课程内容开发,以便学生能够学业结束时就能考取职业证。
参考文献:
[1]吴亚平.基于双证融通高职教育课业评价创新的研究[J].常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6,(2):4.
[2]张爱红.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3,(01):186.
[3]徐琳.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08):148-149.
关键词:双证融通;考核评价体系;机电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241-02
所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均是以设置课程作为教学手段,其在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则是判断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工具,它对于课程优化改革、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职业院校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也是教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已经偏离了职业技能培养的规律和特性,而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外职业教育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慢慢被引入,尤其是“双证制”和“双证融通”的引入和实施,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优化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推动,让职业教育本质要求更加突出,更加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一、“双证融通”的内涵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体系均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证制”逐渐被提出并得以实施到职业教育办学中,“双证融通”模式的提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创新和进步。顾名思义,“双证”指的是学历证和职业证,“双证制”则是职业教育中上述两种证书之间的有力结合,即要求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能同时取得两种证书。而“双证融通”则是对“双证制”更加具体化的和更高的要求。简单讲,“双证融通”就是指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相互衔接、融合;具体讲,就是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有机结合,互认互通。其中,学历教育是以学历证为标志,职业技能教育则是以职业证为标志。当前,“双证制”和“双证融通”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尤其“双证融通”在中职院校中更是受到推广流行。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德州经济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现状,并根据“双证融通”的思路,探讨、研究了以工作体系要求为基础,以职业能力标准为导向的“双证融通”模式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二、“双证融通”模式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
山东的职业教育比南方起步晚,在“双证融通”方面的研究更是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基于“双证融通”,研究中职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先进性。
1.“双证融通”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采用目的性抽样,深入调查现行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评价的现状,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机电技术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数据。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途径,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学分制推进为抓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由点及面,分步实施,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双证融通”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当前中职课堂教学发生的深刻变化,影响到课堂评价的理念及其价值取向。中职课堂评价突出或侧重于企业的生产管理标准。在中职课堂评价中,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并坚持评价,提倡教师结合课堂评价的主观推断及课堂评价的权重指标,逐渐提高评价效率,增强课堂评价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结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特点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强调使用质性评价方法,形成表现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行为描述法、观察法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开展终结性考试研究、过程性评价研究和终结性考试与过程性评价比例研究。
3.“双证融通”模式下技能水平和学分认证评价。(1)开展定期技能抽考。可由教务科在每月的最后一周根据课程内容抽取学生进行技能测试。测试结束后,由老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打分,教务处及时公布成绩。(2)由各机电专业教研室开展技能竞赛。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能提高学生业务技术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形成人人争先学习技术知识的良好氛围。(3)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技能鉴定,把技能鉴定结果按一定比例计算入相关专业课成绩中,并对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
三、“双证融通”模式对职业院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具体实践
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以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为中心目标,尤其是机电技术应用这类技术型专业学生的培养。但是,就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不仅本校,其他大多数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偏重学科型,理论多于实践,从而轻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造成大批职业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上岗和合格顶岗。针对这种现状,“双证融通”的提出很好地引导了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向,也引发了我们对职业学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更多的思考。
1.职业技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在“双证融通”的引导下,我们应该正视“职业教育应以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的观念,所以,学校应该改革当前“重理论灌输、轻技能实践”的课程,逐渐开发设置“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辅助”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技能培养考核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是从事所有职业工作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沟通和表达能力、安全责任意识、自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2)专业技能。它是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岗位所具备的特定能力,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学生应具备机电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设备的操控能力。(3)潜在技能。除具备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外,学生还应具备满足社会发展和岗位提升或变换要求的潜在技能,比如自我学习技能、分析预判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
2.课程考核突出职业目标要求。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设置课程考核时应突出最终的职业目标要求,课程考核也應该坚持理论知识服务与技能培养的原则。(1)根据职业能力标准设计教学计划。职业技术教学中必须体现职业技能培养标准,明确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最大限度地贴近岗位实际,根据岗位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顺利取得学历证和职业证,实现两证的融通。(2)改革课程体系。由于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最终使毕业生都能够胜任专业岗位,因此,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应多了解岗位要求,并参考职业资格标准,重组和调整课程内容,兼顾职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丰富课程内容,让内容综合化和模块化。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顺利考取职业证书,同时将执业证书考取的大纲纳入到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技术的实训内容,还要让学生吸收到行业内领先的观念、方法和要求,真正做到以“双证融通”为导向和最终目标的教育要求。(3)增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训机会。为了让更多学生毕业就能够顺利上岗,提高自身竞争力,学校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设计更多的实训内容,如课内实训、技能实训、综合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等。同时,为各个实训环节配备相应的实训指导和任务,根据学习发展规律,实训课程内容应由简到难,由浅入深,节节相扣,前一节内容的完成都是为后一节课程打下厚实的基础。
3.平时测试与职业考证相结合。由于我国诸如教育、行业和劳动等多部门缺少有力的沟通协作,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考取的证书可以是劳动部门颁发的,也可以是行业职能部门颁发的,甚至还有的是行业协会颁发的,因此,“证出多部”现象极其明显,并且各部门不会承认其他部门所颁发证书的教学成果,这对职业院校实现“双证融通”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虽然,国务院曾出台有关开展清理和规范各类职业资格工作的文件,且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部门也切实对职业资格进行了清理和规范动作,但是社会上有关机电行业的职业证书依然很多,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帮助学生筛选适合的职业证书并将其标准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历考试和职业考试标准相适应。另外,多与相关证书的颁发部门沟通交流,多家探索适合职业证书考取标准的课程内容开发,以便学生能够学业结束时就能考取职业证。
参考文献:
[1]吴亚平.基于双证融通高职教育课业评价创新的研究[J].常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6,(2):4.
[2]张爱红.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3,(01):186.
[3]徐琳.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08):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