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共纸与雕版印刷考略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fa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鹤庆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传播较早,据史料记载。玄化寺始建于唐会昌元年(南诏天启二年,公元841年),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可容僧众百人”,成为整个大理地区著名的佛寺。到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建立学庙,汉文化在鹤庆广泛传播。由于佛教和汉文化的兴起和广泛传播。一些佛经和蒙学教科书出现了供求矛盾,佛教僧众和众多学子渴求学习材料,传统的传抄已不能适应需求。加之,社会其它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因而纸张与印刷作为传播佛经和儒学的重要载体应运而生。在鹤庆境内先后出现了造纸术和雕版印刷工艺。
  鹤庆造纸术始于南诏(唐)大理国(宋)时期,除宋《五代会要》记载外,还能寻找到大量的实物。1959年大理凤仪北汤天村地藏寺发现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的写本《护国司南抄》以及宋大理国时代的写本《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和元代刻本《大华严方广普灭罪称赞佛名宝忏》等经籍都是用漾共纸。还有丽江纳西族古老的《东巴经》写本和其他一些书籍也是用漾共纸。
  漾共纸(唐代鹤庆称“漾共”),是一种土法生产的白棉纸。质地光滑细密,柔软耐磨,吸水性能强。其主要原料为当地所产的构树(也称楮树)皮。漾共纸产地主要分布在六合乡的大甸、灵地、夸萼和松桂镇的龙珠、东坡、勤劳以及金墩乡的西甸村。清末民国初年。年产量约1万把,350万张。这一古老的生产工艺一直延续至今。其名称从元代后改为白棉纸。
  漾共纸的大量生产,为雕版印刷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鹤庆雕版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宋大理国时期和元代,鹤庆玄化寺是印行经书的主要地点,现存的《大通方广经》,刻印于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66年)。雕版者据专家考证是鹤庆玄化寺高僧。印刷用的纸是鹤庆产的白棉纸。雕版印刷的经书不仅在鹤庆境内传播。而且还在大理地区广为流传。我们不难想象当时鹤庆的雕版和印刷工艺已有一定的规模和较高的水平。此后鹤庆雕版印刷有了很大的发展,《康熙鹤庆府志》记载:明代由张启贤、史秉信纂修的《崇祯鹤庆府志》亦雕制成木版。
  清康熙甲午(公元1714年)年间,知府佟镇主修的《鹤庆府志》仍制成木雕版。书中附“版存官库,愿印者听,不得阻挠”。《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谈经全部》一共五卷刻印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8年)三月,其上、下两卷由“望负北区山斗”的拔贡寸增高书写,下卷由廪生高培甲书写,《灯忏》、《礼请》两卷由生员寸时泰书写。三人书写后。由刻工制成雕版。正文后刻有“版存鹤阳甸北师弟登文昌宫,文人君子愿印者自备纸墨不取版资”。光绪甲午(公元1894年)年间修的《鹤庆州志》已发展到木雕活字版,并在鹤庆丁氏“际昌堂”印行。际昌堂还印行过《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四书》、《五经》等雕版书籍。此间王崇矩亦将自己的著作集《筹边刍言》雕制成木版。奚敏松先生所著《训蒙医略》九卷亦雕制木版印刷。《三皇大洞尊经》由常海熙刻于庚午年六月二十三日,后附“版存鹤庆西区白草庐”。
  鹤庆雕版除上述外。还有如龙华山等较大规模的寺、庙、庵、堂曾先后雕刻过一些佛经。一些较有影响的书院如玉屏书院、鹤阳书院、梧桐书院等也曾雕刻过许多启蒙书版。一些中医药堂的秘典、验方等都曾制雕版印刷。还有一些明清文人著述也自制雕版刊印。民间一直流传到现在的“甲马纸”均为本地雕版印制。菜园村中现尚存“甲马”雕版一套。
  鹤庆雕版所用材料多采用境内梨木板,因其木质坚韧细腻,着墨后变形小。故而多用之。从上述光绪十三年(公元1888年)辛屯镇新登村文昌宫刊印《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谈经全部》所用材料看,在经书功德页中列有“寸锡章户捐梨树一株”,“段文蔚、段文标合捐梨树一株。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本地姓名用章还多为梨木材料。
  从上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鹤庆白棉纸和雕版印刷,为承载地方历史文化信息,传播科学知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在地方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地方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靠它保存下来的各种典籍和史料,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其他文献
风带走了最后一片树叶  如眼泪  忧伤的沙漠枯干了柔情的眼眶  打湿的月亮埋葬了激情  盟誓冷冷飘起穿过梦  被冰封的嘴唇不再拥有  飘满诗意弯曲的倒影  疯了吗?这一夜画了又画  漠视始终的骄傲焚毁一个夏天  热流狂奔的颤栗颠痛圣洁的  渴望  那疯狂灼伤的喊叫  荒野证实了春天的谎言    风带走了最后一片树叶  如灵魂  最漫长的一刻面对黑暗  太阳的光芒在哪里  每颗沙砾都袒露着死去  星
期刊
二十年光阴荏苒,蓦然回首,身后竟已发生了不可计数的生生死死。只有那个村庄一直岿然不动。那条小河一直曲曲弯弯在村庄前从南往北逶迤而去,那几排挺拔的红柳一直依依坚守在学校下面的那道河湾……  二十年前,我从师范学校毕业便来到这个村庄的小学里教书。  学校孤零零地坐落在村子的最北边。再往北就是大片的田野和一带起伏的远山。往东不远就是那条小河。学校院子不算小,约莫有十二三亩。但院子里房子不多,六个教室有两
期刊
想来真是好笑,我是在大哭了一场之后才进的大学校门,一直以为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不会去想念、不会去提起,可现在我的心却常回到那个校园里——那个有我的青春和梦想的地方,无论是四季寒暑的变化,还是花草树木的姿态,都历历在目,叫我难以释怀。  学校在大理,校园坐落在苍山的山腰以下,苍山的雄峻近在眼前。连绵的山峰环抱着大大小小的村落。背靠着崇山峻岭让人感到特别的踏实;面对碧波荡漾的洱海,在教室或是在宿舍就可以
期刊
十月底,秋末冬初,穿厚衣服中午显热,穿薄衣服早晚又冷的时候,独自到丘北开笔会。从鹤庆出发,经下关、楚雄、昆明,到丘北,之后绕道蒙自回鹤庆。回来,再次面对兴鹤路街两旁的梧桐叶子,突然发现那叶子,竟仿佛只在一夜之间,就成了枯黄。无边无际的枯黄。而走的时候,记得只带些淡淡的秋意。  然而天很蓝,云像一团团棉花似的,高高飘在空中,干净得仿佛可以嗅到干净的味道。  回想起来,蒙自的天最美,淡蓝,大大一个坝子
期刊
现在,段甲成的散文诗歌集《童年》就摆在我的案头,我已经读过两遍了。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具有浓郁的白族文化气息而又富有现代人文关怀的作品。这是一条地道的白族汉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回望这块曾经给他以乳液滋养的土地。对于家乡、对于民族、对于文化、对于历史,对于人生,他用忧郁深情的笔触和睿智的思索向我展示了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浓郁的民族情结贯穿于文集的始终。该书作者段甲成生于大理洱海边的白族村庄仁里邑,自幼丧
期刊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一天夜晚,小住巍山古城,到四方街一个小茶楼上喝茶,茶楼里播放着萨克斯演奏的《小城故事》轻音乐,乐声轻柔悠扬。非常动听。品着香茶。从插着“茶”字三角旗和挂着灯笼的木格窗里往外看。拱辰楼和四方街在朦胧的彩灯下显得格外迷人,于是有意无意地回味起一天里的古城之游。  巍山是南诏的发祥地。巍山古城中有一条南诏古街,以四方街的拱辰楼为中心,北至群力门,
期刊
在洱海边的沙岸上,在白族人家的院落旁,在菜园边,在院墙角,常常可以看到一株株仙人掌。挺拔的枝干,丰腴的叶片,乳白色的刺芒,在太阳下闪着绿光。  我老家小院低矮的石墙上,就长着一排仙人掌。猪不敢拱,牛不敢踏,乌鸦不敢落翅,野猫不敢窥望。于是,小鸡雏在院心里安稳地长大,花啊果啊从未被遭踏。白天,仙人掌高举着小院的祥和;夜晚,仙人掌守护着农家的鼾声。  仙人掌也开花,金黄色的,花谢后花蒂就变成个小球,那
期刊
一    1999年7月4日,在昆明世博园听到禾雨生病住院的消息,我立即赶到昆医附二院内科病房看望。进病房,见他鼻插氧气管,坐靠在床头。一见我来。他要拔氧气管下床,我马上前去劝止,他说没事,患肺心病。有点喘,但经医院精心治疗,好多了。看他脸面、嘴唇有点发紫,但目光一样炯炯有神,笑容可掬,言谈侃侃,自信不久就可以出院。我为他早日康复默祷!  谁料,这次会面竟成了永诀。2000年3月28日,禾雨因病医
期刊
晚春的一天,天气晴朗,与远方友人老丁相约。上大理点苍山圣应峰东麓的感通寺去。  老丁是初上此寺。我是多次常客了。我们在大理七里桥公交车站下车。立刻就有几辆小马车来拉客。原来说好从七里桥步行上山的,可经不住马车主的婉言劝说,友人动摇了,便雇了小马车上山。  上山的公路逶迤曲折,一路尽是上坡。那匹年轻的小马一开始跑得很欢,蹄声“得得”,铃声“叮当”,伴着路边琮琤的山泉。倒是一幅有声有色的“苍山车辇图”
期刊
一、道家的“意于言外”风格    虽然老子在运用语言营造境界方面已经达到了至高妙的程度,但老子却深知,凭借语言是难以传道的,因此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主张传道、悟道应当采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传心、以神传神、境中悟道的方式。道家“意于言外”风格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白描手法、俭约传神,二是言隐于荣华,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