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ery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立足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发展新起点,以解决中国现实矛盾和问题为指向,发表了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改革地位论”回答“要不要改”;“改革目标论”“改革方向论”回答“往哪儿改”;“改革主体论”回答“靠谁改”;“改革路径论”“改革重点论”“改革方法论”“改革保障论”回答“怎样改”。这一理论体系具有改革设计的系统性、改革对象的问题性、改革执行的务实性、改革决心的坚定性和改革谋略的高超性等鲜明特点,是中国共产党改革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理论体系;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8)06-0005-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着眼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立足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发展新起点,以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为指向,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体系。在这一新思想的指引下,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推动中国经历一场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改革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的呼唤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也是唤起中国共产党新的理论自觉的“伟大觉醒”。过去的40年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改革开放让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尤其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发展线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改革也由此迈入新阶段。面对日益复杂的改革新形势和日益繁重的改革新任务,如何提出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让中国这艘巨轮坚定地驶向远方,无疑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次历史性大考。
  首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lpo。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需要不停顿地深化改革,以巩固改革的成果,实现更大的改革目标。正是基于上述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1]14
  其次,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而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主要矛盾是撬动整个中国下一阶段发展的总支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解决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就是改革。党只有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化,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的改革思想和政策主张,才能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解决新时代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然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新时代既是我国发展迎来新跨越的时代,也必然是各种问题复杂交织的时代。这些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脆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特别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这些问题中既有长期积累的顽瘴痼疾,也有发展中必然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究其根源,有的属于改革缺位所致,有的属于改革不及时、不到位所致;有的与单个领域改革“孤掌难鸣”有关,有的则与改革缺乏统筹和协同有内在关联。解决新时代的诸多突出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是完整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深刻回答了事关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时代内涵的改革思想体系。其中“改革地位论”回答“要不要改”;“改革目标论”“改革方向论”回答“往哪儿改”;“改革主体论”回答“靠谁改”;“改革路径论”“改革重点论”“改革方法论”“改革保障论”回答“怎样改”。
  1.改革地位论。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在新时代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同样必须依靠改革开放。这是由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其一,“活力之源”。历史经验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所谓“活力之源”是说,改革开放使人们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以往僵化的体制机制,极大地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其二,“重要法宝”,即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所謂“重要法宝”是说它是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历史经验;其三,“必由之路”,即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51,所谓“必由之路”是强调道路选择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其四,“关键一招”。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52。强调“关键一招”是说改革开放决定着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2.改革目标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涵盖三层理论意蕴。首先,它是目标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目标理性价值,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具有工具理性价值,强调有效的治理体系和能力既是制度完善的标志,也是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其次,它标明了当下制度建設的历史坐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内,我国制度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较系统的制度框架和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实践已经走过前半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进入后半程,主要的历史任务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性地解决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的命题。全面深化改革属于制度发展的后半程,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安康幸福、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3]105。最后,它是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和体制,属于客体范畴;治理能力则是党运用执政资源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反映主体的能力。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前提,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是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效能的保证。主体与客体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同步推进,才能发挥整体效应,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
  3.改革方向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在当下的舆论场上,总有某些政治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借探讨改革之名,用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企图把我国的改革引向资本主义邪路;也有人蓄意曲解和夸大我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困难和问题,用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试图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在两种声音的干扰面前,党必须就改革的方向作出明确的阐述。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3]51这里讲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偏离了这一条,改革就会南辕北辙。他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2]15。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拥有复杂国情和艰巨发展重任的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2]35。基于此,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再度强调,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
  4.改革主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的主体。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首先,改革源于人民群众实践的需求,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一旦感到体制的束缚和不合理,就会提出改革的要求。其次,改革需要人民群众的有力推动,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推动改革的磅礴之力。最后,人民群众对改革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就能化为改革的思路。为充分调动人民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积极性,改革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以服务人民为改革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4]103。
  5.改革路径论。改革目标确定以后,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是一个事关改革成败的大问题。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不能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改革路径,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照搬照抄没有出路。习近平指出:“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5]69-70。
  6.改革重点论。新时代中国改革的重点是体制改革,即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现有的体制性缺陷和弊端进行调整和优化。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牵引改革全局的牛鼻子,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改革的重点开始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扩展。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6]。
  7.改革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由若干领域的改革组成的宏大工程。推进这样的改革,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目的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7]。这就要求在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对重大关系中,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即“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5]57。   8.改革保障论。实践表明,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不可想象的。当前,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此情况下,要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有序推进改革的历史进程,有效破解改革中的难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的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1]20。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党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通过五年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1]3。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彰显鲜明的理论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既是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党改革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由于形成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聚焦于解决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彰显出鲜明的理论特色。
  1.改革设计的系统性。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运用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全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改革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才能将改革整体向前推进。首先,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下,以系统思维方法处理好各个领域的改革重点与内容、主攻方向与优先次序,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方能有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统筹谋划各领域改革实现预期目标。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2]2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方位改革。其次,从整体上把握各项改革之间的互动关系。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谋划改革全局时,必须基于系统的整体性,从整体上把握全局,梳理好、运用好每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2]44。
  2.改革对象的问题性。所谓问题,就是人们提出的需要解决但由于某些原因而尚未解决的任务,它总是由问题的给定前提、问题解决的障碍和问题的预期目标三个基本结构要素构成。所谓改革对象的问题性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基于问题意识,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8]。这就是说,问题的存在是提出改革任务的前提,将问题确定为改革的突破口,把解决问题作为改革的目标;哪个领域有问题,就在哪个领域进行改革;哪个领域问题严重,就向哪个领域打出改革的重拳。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在于: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改革,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把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到下大决心标本兼治解决腐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所有重大改革都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体现的都是“问题倒逼改革”思路。
  3.改革执行的务实性。全面深化改革,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是防止改革“空转”、成功推进改革的关键。在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工作落实,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4]97。他强调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4]105。“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4]105。为形成抓改革落实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确保改革目标的如期实现,习近平不避险阻,亲自“冲锋”,担任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等一系列改革机构的总指挥,以便更好地统一部署和协调一些重大问题,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4.改革意志的坚定性。当下的中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各种利益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相互博弈。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准确把握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必须有强大的战略定力。改革是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唯有久久为功,才能将改革进行到底。从启动新一轮改革伊始,党就展现出强大的改革定力。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次考察就来到深圳,明确宣誓:“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2]30-31。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3]67。党的十九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他在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把握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前进。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16个改革文件[9],充分彰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定力。   5.改革谋略的高超性。全面深化改革是讲政治、讲制度、讲艺术的有机统一。在改革过程中,党牢牢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渐进式改革战略,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采用“一刀切”的形式,不作急功近利的承诺。推进改革注重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规划,有序推进,把握好新与旧、破与立、废与建、稳与乱、动与静、快与慢的均衡和力度,处理好战略和战术、政策和策略、节奏和分寸、手段和技巧、有为与无为等关系,充分体现出党中央驾驭新时代改革的高超谋略和智慧。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最根本成就,是推进新时代改革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一重要论述是党改革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把握改革方向,保持改革定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将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2018年2月28日中国共產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2018-02-28].http://cpc.peo-ple.com.cn/nl/2018/0228/c64094-29840241.html.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47.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7.
  [9]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7-11-20.
其他文献
摘 要:稳定是国家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治理的前提。当代西方著名伦理学家玛莎·纳斯鲍姆在政治自由主义的立场上通过情感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探讨社会稳定问题。她对情感的思考超越了自由主义忽视情感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罗尔斯留下的道德心理学空缺。通过对情感精致的哲学思考,她认为情感作为价值判断,能把抽象的政治原则具体化,从而激发人们认同政治原则。情感应与政治原则一起,在维系社会稳
期刊
摘 要: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天津与雄安新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合作发展契机,探索一条推进天津与雄安新区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重要问题首先应从思想上破除地方利益保护,共同建构互助合作型府际关系。在此思想指导下尽快实现交通一体化与生态环保共责共建,积极推动产业合理转移与协同创新发展。天津应紧跟中央战略部署,积极支持和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乘势而上,实现共赢。  关键词:雄安新区;天津
期刊
Abstract: The academic mainstream view of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lies in that it's the production of foreign literary trends and it transplants the concept and imita
期刊
摘要:自主的程序理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程序是现代社会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正式调节机制,现代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程序化程度正相关。中国古代重视程式步骤,现代程序观念形成演变则跌宕起伏,程序化建设与现代化进程大致同步:20世纪头20余年第一次现代化高潮中诞生程序观念,但混同于程式和手续,受制于权力和道德;20世纪后20余年并延续至今的第二次现代化高潮中再次生发程序观念,在科学技术程序、经济管理程序的推
期刊
摘要:经历40年的改革发展,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决定、反作用和不断适应”的矛盾统一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推动我国现代乡村发展进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将进一步加快乡村发展速度,努力缩小乡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谱写我国“三农”发展的新篇章。乡村发展擅变的同时,也推动乡村治理迎来“后乡村”时代。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发展;后乡村;乡村振兴;课题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和准确界定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概念,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历史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讲话还提出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资源”论和“三大特点”论。整个讲话蕴含着“马魂、中体、西用”融通生成、综合创新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规制就业歧视的法治重任主要由《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予以担当。然而,《劳动法》显露出滞后性的缺陷:一是就业歧视争议法律属性混沌不清;二是举证责任配置规则语焉不详。因此,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实属必要也更合时宜:首先要拓宽法律调控视野,“劳动过程”要囊括求职阶段和职业阶段。其次,要明确就业歧视类型,设定就业歧视认定标准。最后,要厘定就业歧视争议法律属性、合理配置举证责任,就在于其在
期刊
摘 要: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们对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在开展家庭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天津市和平区的幼儿园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调查研究,了解了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教育方法上存在误区。因此,创造良好的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环境,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掌握正
期刊
2013年11月9日至10日,南开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主办的“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海内外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上,学者们各抒己见,相互磋商,发表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协商民主在民主政治发展中的意义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协商民主是民主化进程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应当在民主化的历史进程中定位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协
期刊
摘要:“精准脱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新时代我党针对“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决定。两大战略的本质规定性都是通过政府输入外源性发展要素来实现对象(乡村社会、贫困人口)的内源性发展。在两大战略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一方面,发展乡村产业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基础和着力点,另一方面,实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依托,因此,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是激活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