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柯亭边的传奇: 赵起杲与《聊斋志异》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fan_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①
  赵起杲压根没想到,自己的一生,会跟一只美狐纠缠不休。作为官员,他一辈子的功德,不是官声政誉,而是给这只美狐提供了一片任其驰骋的旷野。
  赵起杲是一名乾隆年间的官员。他在42 岁的时候以贡生补官入仕,先后在福建连江、古田任知县,六年后迁至杭州府任总捕同知,再转任浙江严州府知府。
  这名仕途还算顺达的官员很早就与这一只美狐有了瓜葛。可能是他幼年时在邻村的戏台上听过它的故事,或者他从私塾先生摇头晃脑的讲述中对它有了了解,又或者是从邻家老伯茶余饭后的笑谈中捕捉到它的样子。
  赵起杲是山东莱阳人,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赵起杲与蒲松龄的家乡相隔不过两三百公里。蒲松龄卒于1715 年,赵起杲生于1715 年,赵起杲幼年时,《聊斋志异》已经在世间通过抄本和戏文的方式传播了数十年。赵起杲很早接触到《聊斋志异》,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年岁越长,赵起杲越感受到《聊斋志异》的绚烂之美。齐鲁山川大地,在《聊斋志异》中映照如镜;山东的世情民俗,在《聊斋志异》中表露无遗;清代黎民苍生的喜怒哀乐、祈求吁请,在《聊斋志异》中昭告有方。虽是小说,可《聊斋志异》不输千秋史笔;虽是鬼狐歌哭,可谁不从这歌哭中听见自己的心声?
  赵起杲陷入对《聊斋志异》的迷恋之中。他到处借《聊斋志异》的抄本阅读。可是人人以抄本自珍,要想借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746 年,年31 岁、尚未踏上仕途的赵起杲接待了从济南解馆返家的好友周季和。周季和从行囊里拿出两册《聊斋志异》抄本相赠。这两册抄本就像两粒种子,逐渐在赵起杲的心里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由这两册抄本开始,赵起杲有了拥有一套完整《聊斋志异》抄本的想法。
  在莱阳,赵起杲动用了大量的人脉,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乃至银两,遍寻《聊斋志异》全套抄本。后来,他因贡生补官,离开家乡来到福建任职,先后任连江、古田两县知县。虽然离开山东故乡千里之遥,可他仍然没有放弃对《聊斋志异》抄本的寻访。
  他打听到喜欢藏书的福建长乐人郑方坤曾在山东兖州、沂州当过知府,从郑的后人手中得到了《聊斋志异》全套抄本,立即安排人手对抄本日夜进行抄录。
  郑方坤出生于1693 年,蒲松龄卒于1715年。郑方坤在山东做官的年份,大概在蒲松龄去世没多久。经过反复比对,赵起杲认为,郑方坤抄本的底稿,应该就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原稿。
  赵起杲终于拥有了《聊斋志异》全本,并且是最接近原著的全本。
  ②
  人们闻讯纷纷向赵起杲借阅借抄。他终于心想事成,按理他应该心满意足才对。
  可是事情还没有完。乾隆二十八年(1763),赵起杲升任杭州总捕同知。其间他认识了著名的皖籍巨贾和藏书家鲍廷博。鲍廷博知道赵起杲手中持有《聊斋志异》全本,立即怂恿赵起杲将《聊斋志异》付梓刊刻,并且承诺如果赵起杲愿意,他可以在资金、技术上搭把手。
  赵起杲第一反应是摇头。刊刻一部数十万字的《聊斋志异》,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大概需要银子一千两……
  赵起杲为杭州总捕同知,官属五品,一年的俸银有白银105 两,俸米105 石约合白银105 两,养廉银2000 两,共计2210 两。他这些银子,要养三妻四妾,养儿女家丁,养师爷幕僚,要迎来送往上下打点,一年下来,留不了几个子儿。
  赵起杲拒绝了鲍廷博的建议,可同时赵起杲的心里掀起了波澜:
  如果没有人对《聊斋志异》进行刊刻,那这部唯有用传抄方式传播的书稿将面临着以讹传讹乃至面目全非的命运。若干年后,将没有人知道它的原貌。赵起杲这么些年查阅过不少抄本,发现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抄本——比如,周季和的抄本就与郑方坤的多有出入,让他早就对这部巨著的前景忧心忡忡。
  虽然屡屡拒绝鲍廷博的建议,可暗地里,赵起杲已开始悄悄做着刊刻《聊斋志异》的准备工作,比如搜集更多的抄本,比如打听哪里的雕版技术最好。比如想着法子省钱,原本想买下心仪的字画或善本,现在想想只好忍了,夫人和姨太太想添置几身衣服,他变着法子说服她们放弃了念头……
  乾隆三十年(1765)赵起杲改任浙江严州知府。一待严州各项工作走上正轨,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启了《聊斋志异》的刊刻工作:用将近几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财购买了所有设备和材料;组建了由藏书家鲍廷博、胞弟赵皋亭、杭州著名学者余集等加入的工作团队;请了浙江最好的雕版师傅……
  赵起杲把他们的办公场所设在了严州府衙后院青柯院里。赵起杲与鲍廷博等反复修订《聊斋志异》刊刻底本。他们甚至把原稿的部分词句进行修改,对有些过于平淡的句子进行了删除,有些词句换成了他们自认为更妥帖的词句。
  他们对书稿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正,把原本16卷的《聊斋志异》压缩为12卷。这样一来,他们的刊刻成本就会大幅降低,赵起杲的资金压力就不会那么大。可是他们反复掂量还是心中不忍,最后决定恢复被删减的大部分,只删除了那些可有可无的篇什,重增篇幅为16卷。
  《聊斋志异》的刊刻在青柯院渐渐成为现实。赵起杲政务之余都待在青柯院,妻妾们对此颇有怨言,他也不管不顾。刊刻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可用于刊刻的银两渐渐告罄……赵起杲只好悄悄变卖一些值钱的东西,比如精心收藏的名人字画、古玩、孤本藏书……
  经过一年时间的忙碌,《聊斋志异》前12卷刻成。那座适合美狐奔跑的旷野已经初见端倪。鉴于这一版本在青柯亭边刻成,他们就给这一版本取名为“青柯亭本”。
  正当赵起杲想一鼓作气把接下来的4 卷刻完,可天不假年,1766 年5 月,一场暴病,袭击了年仅51岁的赵起杲。赵起杲死在视察考试院的现场。
  ③
  赵起杲暴亡,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必须有人接下去做赵起杲未竟的工作。谁是这件事的最好接力者?
  只有鮑廷博最合适。早在几个月前,赵起杲与鲍廷博在酒余谈笑间说起,如果他有不测,必须请鲍兄成全,接续完成未竟之事。鲍廷博只当是玩笑话答应了下来。没想到,一语成谶,玩笑变成了令人伤怀的事实摆在了鲍廷博的面前。
  鲍廷博有拒绝接力这件事的一万个理由。可是他没有撒手。他从家中取出了大笔资金,把偌大的家业抛在了几百里外的杭州,转身来到了青柯院,召集了原班人马,完全沿用了过去的编辑和刊刻体例,开始了余卷的刊刻工作。
  五个月后,《聊斋志异》后4卷刻成。它们与赵起杲刊刻的12卷合并在一起,成了《聊斋志异》刊刻的完本。
  这是《聊斋志异》问世一百年来第一次完整出版。从此,《聊斋志异》进入了正常的流通渠道,再也无惧任何人的篡改以及时间的损毁。
  这一天的到来,距离蒲松龄先生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距离蒲松龄先生的孙子蒲立德的死,也已经过了14年。
  为彰显兄长赵起杲的功德,鲍廷博邀请了杭州名士王承祖、魏之琇、沈稂以及曾担任本书刊刻指导工作的著名学者余集为《聊斋志异》题词。他们的题词,使《聊斋志异》出版的消息不胫而走,整个浙江藏书界对《聊斋志异》求之若渴,人们纷纷以收藏《聊斋志异》这本流传甚广的书为荣。这正是赵起杲生前最渴望见到的景象。
  《聊斋志异》的销售情况当然十分良好——用今天的话说,长期名列各大书店畅销榜前列。
  在青柯院,院子的正中是一座木质小亭,上书“青柯亭”匾额,柱子上的对联曰“桂馆秋香青柯传世,梅城春丽志异留仙”。那段文明接力的史实,就这样浓缩在一个匾额和一副对联里。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去林芝看桃花》)
其他文献
Click & Grow:土壤也智能  超市蔬菜不新鲜?不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美国Click & Grow工作室设计的智能花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播种之后,你只需每日加满水槽的水,将智能花园插电即可。Click & Grow使用“智能土壤”,利用纳米科技,选用100%安全的可降解材料,能与植物“同呼吸”,将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混合,供植物生长需要。同时这款智能花园能对植物生长环境进行监控和调节
期刊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清华大学胡鞍钢和鄢一龙的新作《中国国情与发展》,以10年教学积累的深厚学养,为读者提供了中国国情与发展的系统解读和丰富资料。  国情对于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举足轻重,但要真正认识理解一国国情绝非易事。本书作者把中国国情比喻为一部天书,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在作者看来,中国国情的复杂性源自五方面要素的共同作用:一是绵延数千年
期刊
2016年12月23日,以“匠心回归?实业兴邦”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长三角青商论坛暨青年浙商论坛在浙江绍兴举行。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永昌,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朱林森,中共绍兴市委副书记尹永杰,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王征,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司勇,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宇,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周苏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浙江在线总编辑张燕,浙江省农村信
期刊
爸爸是一个牧场的场主——经营着一家养马场。一直以来,他总是以自己的穿着方式为荣。他总是穿得干干净净的,就连工作的时候也是如此,这对一个在马场工作的牧人来说,真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他经常对我说:“儿子,一个人可能买不起最好的衣服,然而时刻保持衣着的整洁,才是最重要的。”  爸爸言行一致,他的穿着从不像我认识的其他马主那样。爸爸也从不因为是在户外工作而不戴帽子,他总是戴着同一款式的帽子,一顶黑色的
期刊
走进大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大亚集团”)董事长陈晓龙办公的地方,有些让人意外。一个年度销售额过150亿、拥有近2万名员工、100多家企业、横跨多项产业的企业集团掌门人的办公场所朴素而低调。  一张办公桌、一组沙发、一排书柜、三五盆绿植之外,能让人留下印象的便只有办公桌后面那张山水画。一般老板办公室里的“标配”,如“迷你版”华尔街铜牛、古董、玉石等装饰物或养身休闲的功夫茶均不见其影,果敢、简
期刊
有这么一位院士,他在上世纪70年代就编写了航测加密软件,第一个把计算机技术用在航空测量上,亲眼见证和参与了测绘这项重大基础性工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测绘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期刊
今天的人们并不理解,为什么华罗庚会被称作“人民的数学家”?很多年前,他的外国同行也不懂,为什么华罗庚一定要把中国的数学搞上去,而不是把自己的数学搞上去?一个天才数学家为什么非要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数学?让我们走近这位数学天才,重温华罗庚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0.618,黄金分割率,一个经典的数学与美学结合的概念。从古希腊帕特农神庙到中国兵马俑,很多美学上的巅峰之作都验证了这一规律。  鲜为人
期刊
丽娜在莫斯科已经生活了半个月了。是生活吗?不,不是,不是生活,对她来说是又多活了些时光。  她一向认为“生活”这个词可有两层意思,但事实上却是不可能的。她特别希望把“活到……”这个动词中讨厌的“到”字勾掉。“活着”,“生活”这个词多么美好,内涵多么深邃!为什么要给它加上一些后缀而改变它的意义呢?可是,动词后缀“到”,“到”,“到”——“活到……时为止”是客观存在,它如同心脏跳动一样,无时无刻在胸中
期刊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罗素于1872年5月18 日生于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特雷莱克一个古老而显赫的贵族世家,父母是思想激进的自由主义者,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祖父罗素伯爵是辉格党(自由党前身)著名政治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次出任首相。罗素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他是在祖母的照
期刊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礼向来是人生大喜。作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唐朝婚礼隆重的仪式感、满满的文艺范,都让现在的新人心向往之。  据唐代封演笔记《封氏闻见记》,“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事实上,唐朝婚礼内容之丰富,程序之繁多,远不止封演所述。  订婚:不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看重三观眼缘  根据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