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理论教育,始终是我党及国家相关工作的一条重要“生命线”。本文将此方面的教育工作实效性作为研究视域点,将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此,提出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针对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的相关举措加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教育问题;对策;研究分析
引言:当前高校学生处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不仅在心理、学业与就业等承担着巨大压力,而且还承载社会与家庭的期望。由此也能看出对高校学生开展此方面教育的急迫性与重要性。诚然,若是不能重视与改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各类问题,则无法发挥出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一、简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受到互联网发展的冲击
现阶段,互联网已融入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同样互联网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可是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手法等方面的相对滞后,导致教育难以满足信息快速延伸的现实需求,这样导致其相关信息无法更好地存在于网络世界,从而影响到师生有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第一,网络充斥着海量信息难以辨明真假,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即使可以拓展视野,强化知识学习效果,可由于西方散布的不当言论在一定程度“诱惑”着青年学生,虽然未能亲眼看到这些情况下,但是部分高校学生会针对西方世界“想入非非”,逐渐转变了自己的价值感与人生观,甚至学生的个人思想遭到腐蚀而没有意识到[1]。基于此,要通过网络构建学习平台,其应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点处理问题之一。
第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可能导致高校学生出现人格分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犯罪率。如果认为网络是彻底虚拟的,过于片面,其物理属性的确是虚拟的,可是社会属性具备现实性。虽然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可其思想具备较大的可塑性空间。该阶段学生仍是以好奇作为重要特征,相对隐匿的网络环境很容易勾起高校学生巨大的好奇心,可以说一根光缆联系着各个世界角落,彼此之间不清楚对方年龄、性别等各种信息。正是因为环境的隐蔽性很容易激发内心的深层思想,尤其是当下网络缺少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情况下,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负责任言论,严重影响到高校学生个人言行,进而少数学生很容易出现人格分裂,更是学生犯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简单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探索与改革教育方法属于一项现代化教育的关键任务,而这门课程的教育改革关于处理实效性问题方面已体现在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手段的丰富[2]。各大高校近些年也进行较多的有益探索,形成一些实效性更强的教育手段與方法,可基于整体情况分析,绝大多数理论课仍旧采取课堂讲授的法法,还有一些教育手段与方法的应用未能全面进行。部分学生认为,该项课程教学需实现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社会热点与时事政治,提高和时代发展的结合水平,要尽可能地进行实践与讨论,尽可能多地进行课堂互动,录入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纪录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环节中,和个人思想情况相结合进行课前讲演、交流学习心得、辩论热点问题、组织名家座谈以及教师讲评等活动,另外课下还需积极开展讨论,教师要尽量融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与此同时,还需运用网络媒体提高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例如通过直播课堂、网络题库、在线讨论等均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与实效性。由此可见,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一方面是教育理论有效发展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也符合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未能充分掌握高校学生思想特征
高校学生会接触到海量信息量,加之其处于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面对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无法进行精准筛选,所以其亟须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为其给予科学指导,同样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分配模式、经济体制等。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伴随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进程,一些外来思想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对当代高校学生造成巨大影响,文化和思想之间的激烈碰撞,使得当高校学生思想更加多元,若是不能予以正确科学的引导,极易在认知方面出现混乱。首先,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正确树立起创业与自强等意识;其次,在很多学生身上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排斥”。主要表现在,少数高校学生未能对全局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在任何情况下均是个体利益至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另外,社会客观存在的城乡收入差距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思想价值的混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理论自身吸引力的发挥。
二、简析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的相关建议
(一)教师队伍应重视能力培养与信念教育
若是一支素质能力国强的师资队伍,教育工作若要突出实效性仅仅是一句空谈,何谓素质过硬?本文认为应是具备坚定的信仰、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够在现实中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解决。对此,应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尤其是提倡相关教师能够走进各个阶层、行业中开展调研工作,在必要时需予以足够的经费保障。正所谓,若是没有调查则不具备发言权。任课教师如果不能积极投身社会调查便不能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同时,还应将此参与逐渐上升到机制层面,进一步扩大教师视野,一方面课堂教学会更加直观生动,另一方面课程也更具生命力,要想达到这些实际效果,需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应提高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水平及层次。理论研究始终是限制其教育发展的瓶颈所在,即使国家在此方面予以科研项目足够的经费与硬件支持,也在激励机制和突出项目实际作用上出台相应的政策举措。另外,还需要在高校教师队伍进一步深化其原有的科研意识,结合实际情况给出量化指标,以此提高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二,教师需要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精华及要领,唯有做到如此才会在内心形成坚定的信仰,有关信仰是否坚定并非是语言表达出来的,应是依托历史以及对现实进行考察,正确认识到中国之所以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所处于的历史背景以及坚持的必要性,需理解到选择不仅是偶然更是必然,高校教师如果可以理解到这一点,则有利于教师坚定自身的信仰。 第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所谓教学技能,其指的是教师需提升教学效果以及接受的生产、加工,与实现更高效地运用所需的具体战略目标的方法。基于广义角度出发,教师掌握的教学技能存在差异,需要从多方面对教学技能进行培养,若是有条件的话应将教学分工进一步细化,或者是在红色旅游区聘请综合素养突出的校外辅导员,总之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重视外部环境构建,提高媒介沟通能力
第一,注重校园文化气氛的创设。有关校园文化气氛,其主要指的是在学校相对特殊的环境中,教师及学生形成的文化精神。简单来讲,便是学校拥有怎样的教学特色,是否具备优良的学风,是否具备积极向上的校风等[3]。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与学校需在教育特色、班风学风等正确科学地引导学生。
第二,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课堂氛围是否良好直接关乎教学的有序开展,若是将此基础离开,则无法保证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这种氛围。教师需与接受客体之间形成在感情方面的和谐;采取民主化程度更高的探究式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是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保障。
第三,教学媒介要提高其性能。针对教学媒介而言,其性能发挥的作用尤为关键,对此应从以下几点不断提升:(1)取替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当前教学条件与接收对象,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提升知识接受效果。(2)有效运用教学媒介,符合现实条件并依据不同的层次、类型及各个专业学生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通过优化组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教学媒介由此也能实现性能的提高。
(三)构建网络教育教学体系,开展网络思政
互联网在进入新世纪获得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信息量,而且每条信息会迅速传递至各个世界角落。对于理论教育而言,存在于联网平台中的负面信息不仅对学生接受造成影响,而且导致学生在某方面产生困惑。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高校绝对不可以忽视该阵地,进行现实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加大虚拟网络的运用力度。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相关教育网站,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辨别真伪的能力,在面对负面信息时可以去伪存真。
第一,合理创设教育网络环境。据相关研究调查表明,现阶段在网络思想意识方面的斗争形势相对严峻,加之受到不同因素影响只是网络信息更加复杂、多面,且具备不确定性。而若要占据网络环境的高地,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要获得主动权:(1)严格监管网络信息,针对渗透进来的境外势力信息需具备高度警觉性。(2)门户网站及信息提供商应提高社会责任感,例如相关软件与游戏网站等。(3)重视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红色网站”等具备的思想吸引力与感染力,例如开辟在线“红色旅游”路线、组织红色电影联播等。(4)重视软件开发,依托新媒体强化交流互动,由此提供更多樣的教育渠道。
第二,构建网络教育体系。现阶段,大多数院校均会构建校园网络或者是网上论坛,以此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可是很多消极信息也容易借助网络平台渗透到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在这一情况下,作为高校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成果作为核心武器,确保占领该制高点。不仅有领导更应有组织,构建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交流机制,建制要落在“层”上,领导要落在“级”上,不仅责任明确更应设备到位,让高校学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武器,从而筛选有助于进行教育的各类优质信息,这样在思想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负面思想的“绝缘带”[4]。与此同时,也能在网络上建立起结合趣味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育网站,巩固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具备的指导地位。有关教育工作人员还需借助网络软件,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通过网络软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成果,其也是实现网络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关键路径。
(四)和学生现实需要相符并提高教育价值
第一,满足高校学生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作为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切入点。(1)相关教师应深入分析高校学生,针对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和具体的社会需要;(2)因为专业、目标不同,学生也具有不同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求,教师需依据“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层面需针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由此让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第三,不断提高教育价值。(1)针对有关任课教师而言,需要及时关注国内与国家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上的变化,而且在满足环境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变化的形式对相关教育内容适当地删减与增加,进一步提高教育价值的实效性。(2)教学表达应更加生动。若要在此方面具备生动性,首先需要通俗易懂的表达方法加以支撑,学生这样才会更愿意接受;其次需要时代性的资料与教材,有关此方面,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同教材出版、编写单位展开沟通,应该将实践中遭遇的新问题反馈给有关单位,确保教材能够与时俱进。(3)有关教学内容需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尤其是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应选择和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年龄相符的内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其实际价值,真正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将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成果,应用到工作与实际生活中才能在体现其真实价值。
(五)积极倡导实际与理论相联系的学习
应正确认识到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遵循的一项根本原则。其并非对理论知识进行单一学习,主要是为全面掌握其方法论与世界观,而实践则是其最终目的。针对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主要是通过理论体现实际,并非通过事实迁就理论,应让理论反映事实;通过理论对实践加以指导,依托实践对理论加以验证,同时应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理论。对于任课教师而言不应仅是传授理论,应该和具体事例相结合,尤其是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从而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若是提及国内、国际中的热点及重大问题,绝对不可以刻意回避,作为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依据实际情况与最新的社会主义成果予以个人的见解。针对没有得到定论的一些敏感问题,建议将学生划分成课题小组实现攻关,通过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能激发出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目中能够树立信仰威信[5]。另外,还要在党史中汲取红色教育力量,引导学生进行党史学习时,应形成明确清晰的目标:党史就是最好的一本教科书,拥有十分丰富唯物辩证法和理论思维,涵盖万千共产党人在百年历程中,一点一滴形成的思想智慧。通过对党史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在风雨历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汲取力量,从而形成历史维度的思维和眼光。总之,学习党史应正确引导高校学生,体悟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中国深刻改变进程中做到与时俱进及发展创新的。 结束语:党中央针对理论教育在高校中开展,给予高度注与大力支持,也是其可以获得发展与壮大的前提基础[6]。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开展工作,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其起到的不能替代的作用,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均应加以转变,在具体安排教学内容时需紧抓目前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使高校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思想进步步伐,树立起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具体教学中还应做到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进一步推进改革深化,将重点放置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因为教师是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所以需要把握好当下与历史,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而且能够“成长”的相关历史渊源,唯有教师队伍素质过硬、能力够强,才可以真正将课程教好讲好。
参考文献:
[1]娜仁高娃.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进程》[J]. 重庆高教研究,2021,9(04):129.
[2]郭嘉欣. 如何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途径与对策[J]. 侨园,2021,(Z1):160+162.
[3]彭佳丽,黄琳庆,翟亚妮.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的探讨[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5(02):12-17.
[4]司丽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5):237.
[5]杜雪娇. 分众化视阈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 社会科学家,2021,(03):151-156.
[6]段华. 论地方红色文化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中的价值体现[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6):29-31.
[7]谢佳男.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性路径探究[J]. 现代交际,2021,(03):146-148.
[8]朱大鵬,刘昱.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视野中的高校理论社团建设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06):118-123.
[9]陈慧女.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生成逻辑[J]. 高校辅导员,2020,(06):14-18.
[10]钟颖.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3):10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教育问题;对策;研究分析
引言:当前高校学生处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不仅在心理、学业与就业等承担着巨大压力,而且还承载社会与家庭的期望。由此也能看出对高校学生开展此方面教育的急迫性与重要性。诚然,若是不能重视与改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各类问题,则无法发挥出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一、简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受到互联网发展的冲击
现阶段,互联网已融入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同样互联网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可是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手法等方面的相对滞后,导致教育难以满足信息快速延伸的现实需求,这样导致其相关信息无法更好地存在于网络世界,从而影响到师生有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第一,网络充斥着海量信息难以辨明真假,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即使可以拓展视野,强化知识学习效果,可由于西方散布的不当言论在一定程度“诱惑”着青年学生,虽然未能亲眼看到这些情况下,但是部分高校学生会针对西方世界“想入非非”,逐渐转变了自己的价值感与人生观,甚至学生的个人思想遭到腐蚀而没有意识到[1]。基于此,要通过网络构建学习平台,其应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点处理问题之一。
第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可能导致高校学生出现人格分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犯罪率。如果认为网络是彻底虚拟的,过于片面,其物理属性的确是虚拟的,可是社会属性具备现实性。虽然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可其思想具备较大的可塑性空间。该阶段学生仍是以好奇作为重要特征,相对隐匿的网络环境很容易勾起高校学生巨大的好奇心,可以说一根光缆联系着各个世界角落,彼此之间不清楚对方年龄、性别等各种信息。正是因为环境的隐蔽性很容易激发内心的深层思想,尤其是当下网络缺少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情况下,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负责任言论,严重影响到高校学生个人言行,进而少数学生很容易出现人格分裂,更是学生犯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简单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探索与改革教育方法属于一项现代化教育的关键任务,而这门课程的教育改革关于处理实效性问题方面已体现在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手段的丰富[2]。各大高校近些年也进行较多的有益探索,形成一些实效性更强的教育手段與方法,可基于整体情况分析,绝大多数理论课仍旧采取课堂讲授的法法,还有一些教育手段与方法的应用未能全面进行。部分学生认为,该项课程教学需实现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社会热点与时事政治,提高和时代发展的结合水平,要尽可能地进行实践与讨论,尽可能多地进行课堂互动,录入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纪录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环节中,和个人思想情况相结合进行课前讲演、交流学习心得、辩论热点问题、组织名家座谈以及教师讲评等活动,另外课下还需积极开展讨论,教师要尽量融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与此同时,还需运用网络媒体提高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例如通过直播课堂、网络题库、在线讨论等均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与实效性。由此可见,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一方面是教育理论有效发展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也符合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未能充分掌握高校学生思想特征
高校学生会接触到海量信息量,加之其处于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面对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无法进行精准筛选,所以其亟须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为其给予科学指导,同样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分配模式、经济体制等。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伴随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进程,一些外来思想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对当代高校学生造成巨大影响,文化和思想之间的激烈碰撞,使得当高校学生思想更加多元,若是不能予以正确科学的引导,极易在认知方面出现混乱。首先,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正确树立起创业与自强等意识;其次,在很多学生身上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排斥”。主要表现在,少数高校学生未能对全局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在任何情况下均是个体利益至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另外,社会客观存在的城乡收入差距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思想价值的混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理论自身吸引力的发挥。
二、简析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的相关建议
(一)教师队伍应重视能力培养与信念教育
若是一支素质能力国强的师资队伍,教育工作若要突出实效性仅仅是一句空谈,何谓素质过硬?本文认为应是具备坚定的信仰、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够在现实中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解决。对此,应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尤其是提倡相关教师能够走进各个阶层、行业中开展调研工作,在必要时需予以足够的经费保障。正所谓,若是没有调查则不具备发言权。任课教师如果不能积极投身社会调查便不能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同时,还应将此参与逐渐上升到机制层面,进一步扩大教师视野,一方面课堂教学会更加直观生动,另一方面课程也更具生命力,要想达到这些实际效果,需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应提高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水平及层次。理论研究始终是限制其教育发展的瓶颈所在,即使国家在此方面予以科研项目足够的经费与硬件支持,也在激励机制和突出项目实际作用上出台相应的政策举措。另外,还需要在高校教师队伍进一步深化其原有的科研意识,结合实际情况给出量化指标,以此提高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二,教师需要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精华及要领,唯有做到如此才会在内心形成坚定的信仰,有关信仰是否坚定并非是语言表达出来的,应是依托历史以及对现实进行考察,正确认识到中国之所以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所处于的历史背景以及坚持的必要性,需理解到选择不仅是偶然更是必然,高校教师如果可以理解到这一点,则有利于教师坚定自身的信仰。 第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所谓教学技能,其指的是教师需提升教学效果以及接受的生产、加工,与实现更高效地运用所需的具体战略目标的方法。基于广义角度出发,教师掌握的教学技能存在差异,需要从多方面对教学技能进行培养,若是有条件的话应将教学分工进一步细化,或者是在红色旅游区聘请综合素养突出的校外辅导员,总之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重视外部环境构建,提高媒介沟通能力
第一,注重校园文化气氛的创设。有关校园文化气氛,其主要指的是在学校相对特殊的环境中,教师及学生形成的文化精神。简单来讲,便是学校拥有怎样的教学特色,是否具备优良的学风,是否具备积极向上的校风等[3]。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与学校需在教育特色、班风学风等正确科学地引导学生。
第二,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课堂氛围是否良好直接关乎教学的有序开展,若是将此基础离开,则无法保证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这种氛围。教师需与接受客体之间形成在感情方面的和谐;采取民主化程度更高的探究式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是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保障。
第三,教学媒介要提高其性能。针对教学媒介而言,其性能发挥的作用尤为关键,对此应从以下几点不断提升:(1)取替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当前教学条件与接收对象,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提升知识接受效果。(2)有效运用教学媒介,符合现实条件并依据不同的层次、类型及各个专业学生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通过优化组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教学媒介由此也能实现性能的提高。
(三)构建网络教育教学体系,开展网络思政
互联网在进入新世纪获得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信息量,而且每条信息会迅速传递至各个世界角落。对于理论教育而言,存在于联网平台中的负面信息不仅对学生接受造成影响,而且导致学生在某方面产生困惑。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高校绝对不可以忽视该阵地,进行现实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加大虚拟网络的运用力度。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相关教育网站,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辨别真伪的能力,在面对负面信息时可以去伪存真。
第一,合理创设教育网络环境。据相关研究调查表明,现阶段在网络思想意识方面的斗争形势相对严峻,加之受到不同因素影响只是网络信息更加复杂、多面,且具备不确定性。而若要占据网络环境的高地,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要获得主动权:(1)严格监管网络信息,针对渗透进来的境外势力信息需具备高度警觉性。(2)门户网站及信息提供商应提高社会责任感,例如相关软件与游戏网站等。(3)重视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红色网站”等具备的思想吸引力与感染力,例如开辟在线“红色旅游”路线、组织红色电影联播等。(4)重视软件开发,依托新媒体强化交流互动,由此提供更多樣的教育渠道。
第二,构建网络教育体系。现阶段,大多数院校均会构建校园网络或者是网上论坛,以此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可是很多消极信息也容易借助网络平台渗透到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在这一情况下,作为高校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成果作为核心武器,确保占领该制高点。不仅有领导更应有组织,构建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交流机制,建制要落在“层”上,领导要落在“级”上,不仅责任明确更应设备到位,让高校学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武器,从而筛选有助于进行教育的各类优质信息,这样在思想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负面思想的“绝缘带”[4]。与此同时,也能在网络上建立起结合趣味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育网站,巩固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具备的指导地位。有关教育工作人员还需借助网络软件,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通过网络软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成果,其也是实现网络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关键路径。
(四)和学生现实需要相符并提高教育价值
第一,满足高校学生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作为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切入点。(1)相关教师应深入分析高校学生,针对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和具体的社会需要;(2)因为专业、目标不同,学生也具有不同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求,教师需依据“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层面需针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由此让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第三,不断提高教育价值。(1)针对有关任课教师而言,需要及时关注国内与国家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上的变化,而且在满足环境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变化的形式对相关教育内容适当地删减与增加,进一步提高教育价值的实效性。(2)教学表达应更加生动。若要在此方面具备生动性,首先需要通俗易懂的表达方法加以支撑,学生这样才会更愿意接受;其次需要时代性的资料与教材,有关此方面,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同教材出版、编写单位展开沟通,应该将实践中遭遇的新问题反馈给有关单位,确保教材能够与时俱进。(3)有关教学内容需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尤其是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应选择和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年龄相符的内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其实际价值,真正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将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成果,应用到工作与实际生活中才能在体现其真实价值。
(五)积极倡导实际与理论相联系的学习
应正确认识到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遵循的一项根本原则。其并非对理论知识进行单一学习,主要是为全面掌握其方法论与世界观,而实践则是其最终目的。针对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主要是通过理论体现实际,并非通过事实迁就理论,应让理论反映事实;通过理论对实践加以指导,依托实践对理论加以验证,同时应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理论。对于任课教师而言不应仅是传授理论,应该和具体事例相结合,尤其是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从而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若是提及国内、国际中的热点及重大问题,绝对不可以刻意回避,作为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依据实际情况与最新的社会主义成果予以个人的见解。针对没有得到定论的一些敏感问题,建议将学生划分成课题小组实现攻关,通过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能激发出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目中能够树立信仰威信[5]。另外,还要在党史中汲取红色教育力量,引导学生进行党史学习时,应形成明确清晰的目标:党史就是最好的一本教科书,拥有十分丰富唯物辩证法和理论思维,涵盖万千共产党人在百年历程中,一点一滴形成的思想智慧。通过对党史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在风雨历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汲取力量,从而形成历史维度的思维和眼光。总之,学习党史应正确引导高校学生,体悟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中国深刻改变进程中做到与时俱进及发展创新的。 结束语:党中央针对理论教育在高校中开展,给予高度注与大力支持,也是其可以获得发展与壮大的前提基础[6]。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开展工作,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其起到的不能替代的作用,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均应加以转变,在具体安排教学内容时需紧抓目前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使高校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思想进步步伐,树立起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具体教学中还应做到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进一步推进改革深化,将重点放置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因为教师是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所以需要把握好当下与历史,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而且能够“成长”的相关历史渊源,唯有教师队伍素质过硬、能力够强,才可以真正将课程教好讲好。
参考文献:
[1]娜仁高娃.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进程》[J]. 重庆高教研究,2021,9(04):129.
[2]郭嘉欣. 如何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途径与对策[J]. 侨园,2021,(Z1):160+162.
[3]彭佳丽,黄琳庆,翟亚妮.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的探讨[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5(02):12-17.
[4]司丽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5):237.
[5]杜雪娇. 分众化视阈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 社会科学家,2021,(03):151-156.
[6]段华. 论地方红色文化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中的价值体现[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6):29-31.
[7]谢佳男.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性路径探究[J]. 现代交际,2021,(03):146-148.
[8]朱大鵬,刘昱.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视野中的高校理论社团建设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06):118-123.
[9]陈慧女.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生成逻辑[J]. 高校辅导员,2020,(06):14-18.
[10]钟颖.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