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是最深的乡愁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maa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爱河南的著名作家闫红女士是安徽人。有一天她在朋友圈提起河南菜,说:“我吃过的河南菜给我一种自家大嫂的感觉,热情、实在、家常,不讲究外形。混沌成一团的烩面还算好的,在洛阳看到的一种淡绿色的面汤,干脆有一种呕吐物的感觉——请河南的朋友一定要原谅我,我猜这一定是一种有趣的反差,就像湖南臭豆腐,就像你遇到一个人,看外形一塌糊涂,了解其实质才觉灿若云霞,倒是广东菜虽然色香味俱全,但是太完美太理所当然,反而有一种难以亲近的距离感。”我乐不可支,马上回复:“那是浆面条,酸香可口,开胃又容易消化。”
  我的同学慧慧姑娘是河南三门峡人,前几年嫁去了厦门。一开始她沉浸在可以吃到最新鲜海鲜的幸福之中,后来因为那边口味过于清淡而开始忧愁,直到今年,她对我说:“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口味不南不北不中的中国人,厦门的饭嫌淡,河南的饭又嫌口味重。”而我呢,一个搞定全国各地食谱都不在话下、唯一懼怕鱼腥草的人,一旦回到河南,就会深深意识到,我的胃,真正的归属地,还是这里呀。
  诚如闫红所说,河南菜家常得很,远远谈不上色香味俱全。一位跟河南人结了婚、在河南定居了五六年的朋友说:“你们河南菜就是乱炖!不分主次搭配,什么菜都可以稀里哗啦倒在一起做成一团。”这也有道理,只是河南的做法不是乱炖,而是乱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在农村,走庙会、过年待客都没有什么好吃的,大多数人家会把鸡肉丸子、海带、油豆腐、粉条、焖子(一种用红薯淀粉和粉条做成的食物)丢进一个大锅烩熟,临出锅前撒一把菠菜,宾客们一人盛一大碗,就着馒头或烙馍吃掉。我儿时颇觉这吃法简陋,又嫌吃得絮烦,并不喜欢。现在家家过年过节都摆上几冷几热几荤几素,倒又让我怀念起当年的味道了。
  因为没什么足以支撑局面的大菜,河南菜压根就没排进八大菜系里。我省厨师们奋发自强整了个“豫菜”菜系,努力想要挤上台面去,始终也还是自嗨居多。豫菜用料平常,风味中庸平淡,确实不如著名的八大菜系那么有味觉记忆点。豫菜的主要特点,正与它的地理位置相符:中与和。“中”,指豫菜不东、不西、不南、不北,而居东西南北之中;不偏甜、不偏咸、不偏辣、不偏酸,而于甜咸酸辣之间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用料朴实无华,肉无非猪羊鸡(鸭鹅唯偏南的信阳多用一些)以及下水,蔬菜常用白菜萝卜菠菜豆芽(后来随着时代进步也出现了茼蒿、油麦菜等新菜),主食各种面条、饼,实在没有什么好吹嘘的资本啊。
  然而,回到河南,吃一碗最简单的鸡蛋炝锅面,我才发现,原来常年在北京的我,胃里是有褶皱的,是纠成一团的。这褶皱,被一碗面熨平了。所谓炝锅面,就是下面之前先炒菜来炝一下锅。番茄鸡蛋炒好直接加冷水煮开,再放面条煮熟。这样菜的味道会煮进面条里去,汤也好喝。连汤带水一碗面下去,整个人就活过来了。
  很多河南的饭食,是只有河南人才会觉得美味的,比如河南版的麻辣烫。提起麻辣烫,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如今风靡全国的川式串串麻辣烫。河南的麻辣烫,其实更接近于麻辣粉。骨汤打底,几块鸡肉、几根粉条、几丝海带、几条千张丝、几片蘑菇、几片青菜(菠菜、生菜、油麦菜随机),临出锅撒点香菜碎,就齐活了。说辣不辣,说麻也只稍微有点麻,不知为什么还是很好吃。
  说起来,豫菜跟粉条、海带、千张的关系特别深,它们几乎是万能地出现在各式饭食里。烩面里有,拌面里有,砂锅里有,烩菜里还有,甚至胡辣汤里都有!粉条应用广泛倒容易理解,红薯原是河南很重要的农作物,红薯淀粉最容易制成的食物就是粉条,我老家还是河南最出名的红薯粉条出产地。千张也容易理解,毕竟豆制品是中华民族之魂(的一部分)。作为内陆菜系,豫菜中广泛出现的海带是怎么一回事,我就一直没想通,只能推测,海带易得又易运输,价廉而味美,营养价值也高,于是迅速被河南人接纳为常规食物中的一员。
  至于河南人最拿手的面食,跟山西人一样,河南最好吃的面食隐藏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即使有些饭店做了出来,味道也跟家里做的有差别。蒸卤面、焖面、炝锅面、糊汤面、葱花面、面疙瘩、韭菜疙瘩、蒜面条、拌面、酸汤面叶……随季节不同,出现在锅里的面食会更换品种,但以上几样已差不多包括了餐桌上的常见品种。炒面、烩面、炒烩面,更经常出现在饭店里。
  另外就是各种饼。烙馍、蒸馍、烧饼、火烧、蒸包子、蒸糖角、炸油馍、炸麻叶、炸馓子、焙芝麻干馍……应时应节,各有用处。日常吃的最多的是蒸馍——也就是蒸馒头和烙馍。蒸馒头没什么好说的,以前都各家自己蒸,現在都吃外面卖的机制馍。烙馍这个东西,知道的人却不多。是直接用擀面杖把死面面团擀成一张薄面饼,在一种中间凸起的铁质“鏊子”上烙熟的面饼。吃时卷上炒菜——以汤水少的黄豆芽等为佳,如烤鸭卷饼一样卷成一个卷,就大口咬下去吃掉。在河南,这么吃的地方也不多,主要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豫中一带,全国范围内就更少了。后来,我发现江苏徐州也有这种吃法。徐州还有跟河南非常像的蜜三刀等蜜饯。为什么这两个地方的饮食风俗有一种跳跃式的相似,我也并不知道。
  以上这些,只是我乡愁的一部分。要写完我所有的乡愁,只怕几万字也不够呢。
其他文献
素面朝天的女人各年龄层都有。  不少年轻素颜的女人以此为荣,说自己天生丽质不用过度的矫饰。但估计素颜女天生丽质的人连10%都不到,多数是天生普通。素面其实是习惯,是个人阶段的选择,也是社会时尚的流行。  我这代女人,很多是素面一辈子的,顶多擦个唇膏,还有时里出外进的,一点不精致。多数人一辈子没有化过妆,是真素颜纯素颜。前不久去主持活动,想稍稍修整一下,可家里竟然一只眉笔都找不到。很久以前曾为做电视
期刊
《一枝花》是首唢呐曲,流传于鲁西南一带,大约采用的是山东梆子的一些唱腔。过年的时候我放这个听,家里人都反对,觉得太悲了。  慢板部分听起来是挺悲凉的,电视剧《武松》采用慢板作过主题曲,就有这个效果,农村里出殡也常用这个调。但是快板部分有“百鸟朝凤”的感觉,其实还挺喜庆的,结婚时需要火爆、热闹,就用快板。快板里再加上小鼓、梆子,让人想起农村的大集,那叫一个热闹。  农村里的赶大集是件挺隆重的事,尤其
期刊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喜欢小动物。从美术学院毕业后,我选择回到了家乡,一边工作,一边在动物保护站做义工,成了一名动物保护志愿者。有一天,一位阿姨送来一只惨遭虐待被丢弃的小兔子,一只耳朵被剪刀剪过,两只后腿被折断,我看着小兔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十分心疼,马上找来苜蓿叶和兔粮给它吃。  可是让我不解的是,当我第二天再次看望小兔子,发现食物居然一点儿没少,小兔子根本就没吃。这是怎么回事?我问动物保护站的医生,
期刊
在婆婆家,我不知道除了吃,活着还有什么其他意义。  一大早起来做饭,吃饭,刷碗,又要吃水果,吃完又要做零点吃,然后去买菜,做中饭,又是零点,一整天我几乎在厨房里出不去。厨房有个大的餐桌,我和婆婆、大姐的对话总是在餐桌前进行,而餐桌上总是有食物,我们会一直吃一直喝一直谈。  吃,在我婆婆家是头等大事,婆婆成功地养了肥头大脑的三个孩子,接着又养了肥头大脑的两个外孙,她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养肥我。每次见到
期刊
在埃及开车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多的是胆量。埃及对车辆的报废年限没有限制,再旧的车只要能动就敢上路。所以在街上甚至可以发现上世纪50年代的老爷车。没有后视镜,没有仪表盘,没有挡风玻璃,没关系,排气管掉了用根绳绑着一样开。司机哼着小调跑起来像开宝马一样拉风。  路况对于司机来说也是一种痛苦的体验。虽然开罗80年代就有了立交桥,比北京还早,但多年来的经济衰退使道路年久失修,开车时需要灵活腾挪躲闪坑洼。路
期刊
本以为女学生们靠裸照借高利贷,要么是家人生了重大疾病,要么是自己在学费、生活费上遇到了窘境,没想到靠裸照借的钱,原来只为了买几套化妆品和几个美容仪。更有甚者,因为“双十一”过度消费,把家里给的一学期生活费都花光了,只好提前透支“蚂蚁花呗”,逼不得已走上梁山,靠卖身换钱。  看完我十分震惊,用30岁人的角度想,为了2000块去借高利贷,何至于?但转念一回顾,10年前我在大学时也有过种种购物冲动,要一
期刊
1钱包不见了  我从未想象到这样的事情会真的发生;更准确地说,我总是以为这种事只可能发生在梦境里。但是逐步回顾这件事之后,很容易就明白整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它只是机缘巧合之下一些情况撞到了一起,这些情况本身没有哪条是多么让人难以置信,而是那种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因为航班日程出了些差错,我被困在了这座离家有1000英里远的城市,得要短暂停留6个小时。这是一座大城市,有着宜人的
期刊
这是一个很小的店子,就在我们家的对面,大约6平方米。站在店门口,所有的陈设都一览无余,無非是我们家庭生活中最寻常的烟酒饮料、盐茶酱醋、洗涤用品等。“本店售灯泡”,是唯一的家用电器。  这也是个很传统的小卖部。店主每天天不亮就开张,直到晚上9点才关门。摆放货物的平台是用包装硬质合金的废旧木箱拆開、重新拼成的,固定在墙上。小店没有电脑,甚至于没有电话。它从1997年开张到现在,好像一切都没有变。  我
期刊
我曾经和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孩共事,为了方便区分,就叫她们A和B吧。  俩人虽然家庭条件差不多,面试表现却截然不同,A看上去随和圆润,对谁都彬彬有理,字斟句酌,对每个面试官都照顾周全,但很难看出她真正的喜好;B却个性鲜明,她明显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领域更来劲,完全不迎合面试官的问题,从她的外在表现,一眼就能猜出真实的内心戏。  后来,这两个女孩都被录用了,A做了我的助理,B做了我们部门的客户专员,
期刊
2016年11月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失落的纽约客们埋头于一碗热气腾腾的日式拉面的照片大面积刷屏。拉面已经成为纽约新一代的“慰藉美食”。  作为文化含义远远比字面意思厚重很多的词组,“comfort food”很難被简洁明了地翻译成中文。我的理解是在我们失意,低落,没有胃口,觉得了无生趣的时候,能抚慰我们的情绪,让我们眼前一亮,胃口大开,重新发现“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人生也有很多可恋之处的食物。  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