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论方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主要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系统论方法强调从全局出发,对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考察分析,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原理,在教育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教育管理技术运用的基本指导思想。系统论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按事物本身的系统性,从整体与其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考察事物的一套方法论体系。
小学德育存在的几种不足
小学德育课程上的不足 从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上看,无论是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内容显得空洞、苍白,远离学生生活,说教的成分太多,老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无味。新课程改革后,已有些课文逐渐返璞归真,但更多的课文离学生生活太远。
学科渗透上的不足 从各门课程渗透德育上看,新课程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但真正在各门课程中渗透以上的如此庞大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实践活动课效果上的不足 从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的德育效果看,其设置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效果不佳。
系统论方法在德育中的运用
系统论方法的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它强调,任何系统虽然由若干要素所构成,但在功能上,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不等于整体的功能。整体性原理,要求学校运用教育管理技术时,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考察问题,强调各种教育管理技术的科学组合、综合运用,着眼于整体功能和整体效应。依此原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校的德育总目标。
系统论方法的联系性原理及应用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二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据此,学校运用教育管理技术时,应注意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去考察教育现象,不把彼此关联的问题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将这一原理用在学校德育中,用联系观点考察影响德育效果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系统论的有序性原理及应用 它强调系统的任何联系都是按等级和层次进行的,有条不紊的。这一原理使学校在运用教育管理技术时,注意科学地考察各种工作层次结构,分清各种工作的主次、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种技术运用的时间,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依据此原理,学校的德育工作遵循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段,制定不同的德育目标;根据学校的特色建设,对应德育主题;根据上级部门的常规活动,对应常规的德育活动体系。
系统论的动态原理及应用 它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受环境的影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二是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活”的机体,一个运动过程。动态原理使学校注意系统的运动状态,善于发现教育管理上的新情况新问题,灵活地、主动地采用新技术,解决新的矛盾。最优化的观点在教育管理决策技术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用于指导教育目标最优化的确定,教育决策最优方案的选择。依据此原理,把学校德育中决策最优方案的选择目标定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在一届一届地毕业,教师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教师必须站在德育的最前沿,必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新的教育形势下,知识的更新,学生的群体结构,家长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德育教师队伍也要跟上时代的形势,与时俱进,德育教师队伍的最优化就是德育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同和小学)
小学德育存在的几种不足
小学德育课程上的不足 从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上看,无论是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内容显得空洞、苍白,远离学生生活,说教的成分太多,老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无味。新课程改革后,已有些课文逐渐返璞归真,但更多的课文离学生生活太远。
学科渗透上的不足 从各门课程渗透德育上看,新课程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但真正在各门课程中渗透以上的如此庞大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实践活动课效果上的不足 从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的德育效果看,其设置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效果不佳。
系统论方法在德育中的运用
系统论方法的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它强调,任何系统虽然由若干要素所构成,但在功能上,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不等于整体的功能。整体性原理,要求学校运用教育管理技术时,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考察问题,强调各种教育管理技术的科学组合、综合运用,着眼于整体功能和整体效应。依此原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校的德育总目标。
系统论方法的联系性原理及应用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二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据此,学校运用教育管理技术时,应注意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去考察教育现象,不把彼此关联的问题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将这一原理用在学校德育中,用联系观点考察影响德育效果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系统论的有序性原理及应用 它强调系统的任何联系都是按等级和层次进行的,有条不紊的。这一原理使学校在运用教育管理技术时,注意科学地考察各种工作层次结构,分清各种工作的主次、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种技术运用的时间,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依据此原理,学校的德育工作遵循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段,制定不同的德育目标;根据学校的特色建设,对应德育主题;根据上级部门的常规活动,对应常规的德育活动体系。
系统论的动态原理及应用 它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受环境的影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二是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活”的机体,一个运动过程。动态原理使学校注意系统的运动状态,善于发现教育管理上的新情况新问题,灵活地、主动地采用新技术,解决新的矛盾。最优化的观点在教育管理决策技术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用于指导教育目标最优化的确定,教育决策最优方案的选择。依据此原理,把学校德育中决策最优方案的选择目标定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在一届一届地毕业,教师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教师必须站在德育的最前沿,必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新的教育形势下,知识的更新,学生的群体结构,家长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德育教师队伍也要跟上时代的形势,与时俱进,德育教师队伍的最优化就是德育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同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