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玉辉,赵县唐家寨人,1933年出生,共产党员,大专文化,退休干部。
他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八路军站岗放哨。建国后,任赵县公安局秘书等职,后调到县化肥供应站任站长。1988年正月,经医院诊断患有喉癌晚期,因其对党的事业认真负责,为了不使国家财产蒙受损失,在他完成本职工作后已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受到当时医疗条件和他本人病情的限制,切除喉头是治疗的唯一办法,但也没有绝对成功的把握。王玉辉凭着执着的精神,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信念,自己在手术单上签了字。术后他的恢复情况非常良好,医生说他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
手术是成功了,但切除喉头的王玉辉,失去了语言功能。这是性格开朗的王玉辉最无法忍受的,他开始痛恨别人说话,情绪低落到了极点。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一年。
1989年夏,偶然的机遇来临了,在北京工作的朋友高玉珍大姐传来一个好消息——中科院语音研究所与国家残联无喉者研究会联办培训班,邀请亚太地区无喉者联合会会长日本的中村先生访华,为无喉者传经送宝,要教几个中国无喉人说话,高大姐为王玉辉争取到了一个名额。他有幸参加了培训,他凭着强烈的说话欲望和顽强的毅力,在培训班上用了仅仅6天,就感悟了食管发音技巧,8天开始说话,是培训班上第一个能开口说话的人。这一成绩也让老师很震惊,因为当时一般无喉人说话也要半年的时间。
无喉者再声,哑巴说话,回到家后的王玉辉过上了正常人的幸福生活。他的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但是他并不以自己能说话而满足,深受“有口难言”之苦的王玉辉,欣喜之余并没有忘记和他同病相连的病友,他还要把自己的感悟传授给成千上万的无喉者,使他们都能从无声世界里走出来。
想到这些,王玉辉再也坐不住了,萌生了创办“无喉者再声”培训班的念头。1990年夏天,北京肿瘤医院对语言康复立项攻关,邀请王玉辉担任教师,经过20天的培训,该院8名患者全部重建了食管发声功能并恢复了语言能力。由此他受到国家残联无喉研究会领导的赞誉和支持。同年,经请示批准成立了无喉者研究会河北分会,在赵县教育部门的支持下,王玉辉又成立了“赵县无喉者再声学校”。成员三人,他自任校长兼讲师,辅导员两名,一是正常人王建政,二是他的学生无喉再声者陈宝珠。二十年来,他们接收的学员数百名,一个个都是悲观失望、怀着一线希望而来,不到一个月,均笑容可掬、感激零涕地走向社会。
王玉辉根据自己的亲身感悟,从未读过医学的他大量查阅有关资料,自编教案,绘制挂图。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教学方法和理论,通过他系统的教学培训,无喉者在15—25天之内就能恢复语言能力,最快的甚至3天就能发声了,比国内外其他教学方法时间大大缩短。办学二十年的教研实践证明,王玉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正确的。早在900年前,宋代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就有“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子……”的记述。王玉辉的教学实践证明,凡神智、食管、眼、耳、口、鼻、正常的人,利用食管代喉发声,经过20天左右的短期训练,均可重新建立食管发声语言功能,成功率100%。
二十年来,王玉辉培训了除西藏、新疆外的各省市无喉者300余人,有农民、工人、干部、专家、教授、将军;有3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80余岁的老者。赵县无喉者再声学校是国内唯一一家无喉者再声学校,其“食管发声法”的推广价值超过先进国家的电子喉,发声钮,没有适应症的限制和后遗症,一位吉林患者感言“教无喉说话,创古今奇迹”。
王玉辉本人除任无喉者再声学校校长外,还担任河北省无喉者康复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2004年11月荣获中国国际行业组织研究会金像奖。2006年6月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接见了香港新声会探访团,并进行了经验交流,获得了同仁一致赞誉。2007年5月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特邀为客座教授,传授无喉者再声业务,并为该院新建“无喉言语培训中心”培养了业务骨干,做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2月,燕赵晚报记者专门采访了王玉辉,称他为“把说话当成事业的无喉人”,对他乐于奉献社会的善举进行了全面报道。他以解救患者为己任,他的座右铭是:“为人者,只讲贡献,不求多富;行医者,医德先行,人格为本。”他想的是自己有退休养老金,生活不成问题,还有什么过不去得呢。而今他老当益壮,精力充沛,教学不辍,尽心尽责。并怀有崇高理想,即在有生之年,让全国所有无喉者能再声讲话,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让一批批语言康复者成为教师,使“无喉者再声”学校覆盖全国各省市。
王玉辉简历
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月,在赵县政府水利社参加工作
1951年1月,调县供销社工作
1952年1月,调县公安局工作
1958年8月,调前大章人民公社
1960年1月,被错误处理,下放回村务农
1987年8月,被平反,恢复工作,调县供销社
1990年2月,创办无喉者研究会河北分会及赵县无喉者再声学校
1992年6月,退休
2006年11月,入选感动省城十大人物候选
他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八路军站岗放哨。建国后,任赵县公安局秘书等职,后调到县化肥供应站任站长。1988年正月,经医院诊断患有喉癌晚期,因其对党的事业认真负责,为了不使国家财产蒙受损失,在他完成本职工作后已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受到当时医疗条件和他本人病情的限制,切除喉头是治疗的唯一办法,但也没有绝对成功的把握。王玉辉凭着执着的精神,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信念,自己在手术单上签了字。术后他的恢复情况非常良好,医生说他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
手术是成功了,但切除喉头的王玉辉,失去了语言功能。这是性格开朗的王玉辉最无法忍受的,他开始痛恨别人说话,情绪低落到了极点。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一年。
1989年夏,偶然的机遇来临了,在北京工作的朋友高玉珍大姐传来一个好消息——中科院语音研究所与国家残联无喉者研究会联办培训班,邀请亚太地区无喉者联合会会长日本的中村先生访华,为无喉者传经送宝,要教几个中国无喉人说话,高大姐为王玉辉争取到了一个名额。他有幸参加了培训,他凭着强烈的说话欲望和顽强的毅力,在培训班上用了仅仅6天,就感悟了食管发音技巧,8天开始说话,是培训班上第一个能开口说话的人。这一成绩也让老师很震惊,因为当时一般无喉人说话也要半年的时间。
无喉者再声,哑巴说话,回到家后的王玉辉过上了正常人的幸福生活。他的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但是他并不以自己能说话而满足,深受“有口难言”之苦的王玉辉,欣喜之余并没有忘记和他同病相连的病友,他还要把自己的感悟传授给成千上万的无喉者,使他们都能从无声世界里走出来。
想到这些,王玉辉再也坐不住了,萌生了创办“无喉者再声”培训班的念头。1990年夏天,北京肿瘤医院对语言康复立项攻关,邀请王玉辉担任教师,经过20天的培训,该院8名患者全部重建了食管发声功能并恢复了语言能力。由此他受到国家残联无喉研究会领导的赞誉和支持。同年,经请示批准成立了无喉者研究会河北分会,在赵县教育部门的支持下,王玉辉又成立了“赵县无喉者再声学校”。成员三人,他自任校长兼讲师,辅导员两名,一是正常人王建政,二是他的学生无喉再声者陈宝珠。二十年来,他们接收的学员数百名,一个个都是悲观失望、怀着一线希望而来,不到一个月,均笑容可掬、感激零涕地走向社会。
王玉辉根据自己的亲身感悟,从未读过医学的他大量查阅有关资料,自编教案,绘制挂图。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教学方法和理论,通过他系统的教学培训,无喉者在15—25天之内就能恢复语言能力,最快的甚至3天就能发声了,比国内外其他教学方法时间大大缩短。办学二十年的教研实践证明,王玉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正确的。早在900年前,宋代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就有“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子……”的记述。王玉辉的教学实践证明,凡神智、食管、眼、耳、口、鼻、正常的人,利用食管代喉发声,经过20天左右的短期训练,均可重新建立食管发声语言功能,成功率100%。
二十年来,王玉辉培训了除西藏、新疆外的各省市无喉者300余人,有农民、工人、干部、专家、教授、将军;有3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80余岁的老者。赵县无喉者再声学校是国内唯一一家无喉者再声学校,其“食管发声法”的推广价值超过先进国家的电子喉,发声钮,没有适应症的限制和后遗症,一位吉林患者感言“教无喉说话,创古今奇迹”。
王玉辉本人除任无喉者再声学校校长外,还担任河北省无喉者康复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2004年11月荣获中国国际行业组织研究会金像奖。2006年6月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接见了香港新声会探访团,并进行了经验交流,获得了同仁一致赞誉。2007年5月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特邀为客座教授,传授无喉者再声业务,并为该院新建“无喉言语培训中心”培养了业务骨干,做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2月,燕赵晚报记者专门采访了王玉辉,称他为“把说话当成事业的无喉人”,对他乐于奉献社会的善举进行了全面报道。他以解救患者为己任,他的座右铭是:“为人者,只讲贡献,不求多富;行医者,医德先行,人格为本。”他想的是自己有退休养老金,生活不成问题,还有什么过不去得呢。而今他老当益壮,精力充沛,教学不辍,尽心尽责。并怀有崇高理想,即在有生之年,让全国所有无喉者能再声讲话,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让一批批语言康复者成为教师,使“无喉者再声”学校覆盖全国各省市。
王玉辉简历
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月,在赵县政府水利社参加工作
1951年1月,调县供销社工作
1952年1月,调县公安局工作
1958年8月,调前大章人民公社
1960年1月,被错误处理,下放回村务农
1987年8月,被平反,恢复工作,调县供销社
1990年2月,创办无喉者研究会河北分会及赵县无喉者再声学校
1992年6月,退休
2006年11月,入选感动省城十大人物候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