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年患者病程迁延、长期输液,浅静脉穿刺是诊疗或抢救患者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穿刺困难的情况。如何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尽量做到微痛、无痛,一直是护理同仁研究的课题,而其操作技巧和方法,至今在教科书上也未见描述,现就老年患者血管的选择、扎止血带的时间和方法、血管暴露方法、穿刺技术与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护理同行提供老年浅静脉穿刺的技术与方法。
【关键词】老年患者;浅静脉穿刺;研究进展
【中途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65—02
1 老年患者的静脉特点
老年患者机体衰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减弱,反复静脉穿刺或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导致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且易滑动、易破裂。皮肤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故穿刺难度增大。
2 老年浅静脉穿刺方法
2.1 血管的选择
老年人外周血管选择原则是:先远端后近端,先小静脉后大静脉,先上肢后下肢,先用侧肢,保留主干。一般选择粗、直、可见、弹性好、容易固定、不易滑动的血管同时避开静脉瓣,避免选择曲张的静脉或弹性差的血管,不能选择条索状的血管。尽量不选下肢血管,尤其是长期卧床病人、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血液黏稠度高的老年人。
2.2 扎止血带的时间和方法
2.2.1 扎止血带的时间:扎止血带40s~120s进行静脉穿刺为最佳的穿刺时间, 其穿刺成功率为98.33%[1]。张晓群,范丽凤等[2]研究提示,有穿刺难度的浅静脉,穿刺前适当延长细小浅静脉扎止血带的时间,能使浅静脉充盈更好,且随着浅静脉穿刺难度增高,扎止血带时间也应随之增加;足背浅静脉穿刺扎止血带时间要更长。
2.2.2 扎止血带的方法
① 手臂下垂扎止血带法[3] 体位的不同对静脉压和静脉充盈度影响很大,患者取坐位,手臂下垂时,由于重力作用,手背部血管内的压力比自然平伸时高35 mmHg。手臂下垂扎止血带法,可使手背浅静脉充盈度最佳,适用于静脉充盈不良或难以辨认的患者。
② 扎双止血带法 对消瘦、血管不固定、肌张力低下、衰竭、严重水肿及肥胖者.可采取扎双止血带的方法。2根止血带相距约15 cm,1min后松开下面的止血带,此时局部血管充盈良好.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
2.3 血管显露的方法
血管显露方法归纳如下:(1)非握拳法[4]。老年人皮肤比较松弛,皮肤绷紧后浅静脉血管相对也绷紧, 握拳后掌指关节隆起,妨碍操作者操作易造成穿刺失败[5]。实践证明,让患者被穿刺的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这样有利于绷紧皮肤,减轻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2)能活动的患者让其肢体下垂、甩动,使血液在局部滞留,血管充盈。扎止血带后,让患者反复握拳、松拳使血管充盈。(3)患者呈半坐卧位或坐位,使上肢下垂扎止血带后握拳。由于静脉血回流减少,手背静脉充盈更好。(4)水肿患者根据静脉走向用手指顺血管方向按压10秒,血管周围组织间液可暂时被推开,静脉血管凸现。(5)仪器显示法 俞文敏等[6]发明手背浅静脉显示仪,可清晰显示血管走行,对肥胖患者是极其理想的一种方法。(6)对长期输液患者,先热敷局部使血管扩张,如无效,可局部涂血管扩张剂,如1%硝酸甘油、利多卡因红花液[7]和阿托品(同时辅以热敷)、2%山莨菪碱及手指静脉穿刺局部敷硝酸甘油贴剂等,均能迅速扩张表浅小静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穿刺成功率[8]。
2.4 穿刺技术与方法
2.4.1 逆向静脉穿刺法[9],即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在手背或足背处所选血管的近端上方6 cm处扎止血带,选取手背、足背近关节处浅血管。护士左手握住病人的手(足)掌,绷紧穿刺点远端皮肤使静脉固定,右手应选择穿刺部位下方1~2cm进针,针尖斜面朝上穿刺,进针后见回血稍往前送,松压脉带,固定并调节滴速。
2.4.2 大角度静脉穿刺术:李静薇,王珍等[10]研究提示:大角度静脉穿刺术,即常规皮肤消毒后右手持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约成60°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后,再成20°沿血管方向进针,见回血后将针身改为与皮肤平行角度顺静脉进针1~2 mm,这样产生的疼痛程度较轻,可减少患者的屈肌躲避反射,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对老年患者管壁厚、硬,血管易滚动者,角度相对大些,力度要重一些,一般超过40度为宜[11],对血管脆性大、弹性差、不充盈者要保持低角度,小力度(以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为度),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不宜进针,以防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
2.4.3 空虚静脉穿刺法:对于萎闭、扁平或弹性差的空虚静脉,为避免将血管壁穿通.采用挑起进针法.进针角度为20~30°;也可采用2度进针法,即刺入静脉见回血后.推药少许,使静脉充盈,再度进针至适宜深度,注意穿刺速度要慢[12]。若配合热敷.可使血管显露更明显,穿刺成功率更高。
2.4.4 穿破后的补救方法:吴云霞[13]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主张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s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孔力等[14]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此法适合血管弹性好又比较直的老年人。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浅静脉穿刺比较困难,护理同仁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提高疑难老年浅静脉穿刺技术發挥了积极的作用。选择正确的血管,掌握扎止血带的时间、血管暴露方法及穿刺方法,对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至关重要,但如何让静脉穿刺达到无痛的目的,仍是护理工作者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曼玲,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1,15(3):168-169
[2] 张小群,范丽凤,贾爱琴. 浅静脉显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对成功穿刺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20(1):3
[3] 张秀娟.手取不同姿势扎止血带对浅静脉充盈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0):44
[4] 吕炳华,曾臻,李林恒.握拳与手放松对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山西护理杂志,1997,11(4):172.
[5] 杨艳平,许志华,路春琼.2种手背静脉网穿刺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5
[6] 俞文敏,尹跃军.手背浅静脉显示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1997,32(7):382
[7] 赖江玲 ,陈风群,利多卡因红花液外用对静脉进针时间的影响(J)社会医学杂志,2011,9(14):33-34
[8] 陈英,于晓锦,沈宏等.浅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53-855
[9] 方素洁,程恒金等 逆向静脉穿刺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9):835
[10] 李静薇,王珍.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对穿刺效果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14(22):115-116
[11] 梅.王金明.影响静脉穿刺的相关因素(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73-74
[12] 范淑英,张彦妹.静脉穿刺的手法与技巧(J)齐鲁护理杂志,1999,5(1):55
[13] 吴云霞.静脉穿刺穿破血管后的补救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1993,28(12):744
[14] 孔力,杜月兰,王新生.对《静脉穿刺穿破血管后的补救方法》一文的商榷.中华护理杂志,1995,30(3):178
【关键词】老年患者;浅静脉穿刺;研究进展
【中途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65—02
1 老年患者的静脉特点
老年患者机体衰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减弱,反复静脉穿刺或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导致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且易滑动、易破裂。皮肤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故穿刺难度增大。
2 老年浅静脉穿刺方法
2.1 血管的选择
老年人外周血管选择原则是:先远端后近端,先小静脉后大静脉,先上肢后下肢,先用侧肢,保留主干。一般选择粗、直、可见、弹性好、容易固定、不易滑动的血管同时避开静脉瓣,避免选择曲张的静脉或弹性差的血管,不能选择条索状的血管。尽量不选下肢血管,尤其是长期卧床病人、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血液黏稠度高的老年人。
2.2 扎止血带的时间和方法
2.2.1 扎止血带的时间:扎止血带40s~120s进行静脉穿刺为最佳的穿刺时间, 其穿刺成功率为98.33%[1]。张晓群,范丽凤等[2]研究提示,有穿刺难度的浅静脉,穿刺前适当延长细小浅静脉扎止血带的时间,能使浅静脉充盈更好,且随着浅静脉穿刺难度增高,扎止血带时间也应随之增加;足背浅静脉穿刺扎止血带时间要更长。
2.2.2 扎止血带的方法
① 手臂下垂扎止血带法[3] 体位的不同对静脉压和静脉充盈度影响很大,患者取坐位,手臂下垂时,由于重力作用,手背部血管内的压力比自然平伸时高35 mmHg。手臂下垂扎止血带法,可使手背浅静脉充盈度最佳,适用于静脉充盈不良或难以辨认的患者。
② 扎双止血带法 对消瘦、血管不固定、肌张力低下、衰竭、严重水肿及肥胖者.可采取扎双止血带的方法。2根止血带相距约15 cm,1min后松开下面的止血带,此时局部血管充盈良好.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
2.3 血管显露的方法
血管显露方法归纳如下:(1)非握拳法[4]。老年人皮肤比较松弛,皮肤绷紧后浅静脉血管相对也绷紧, 握拳后掌指关节隆起,妨碍操作者操作易造成穿刺失败[5]。实践证明,让患者被穿刺的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这样有利于绷紧皮肤,减轻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2)能活动的患者让其肢体下垂、甩动,使血液在局部滞留,血管充盈。扎止血带后,让患者反复握拳、松拳使血管充盈。(3)患者呈半坐卧位或坐位,使上肢下垂扎止血带后握拳。由于静脉血回流减少,手背静脉充盈更好。(4)水肿患者根据静脉走向用手指顺血管方向按压10秒,血管周围组织间液可暂时被推开,静脉血管凸现。(5)仪器显示法 俞文敏等[6]发明手背浅静脉显示仪,可清晰显示血管走行,对肥胖患者是极其理想的一种方法。(6)对长期输液患者,先热敷局部使血管扩张,如无效,可局部涂血管扩张剂,如1%硝酸甘油、利多卡因红花液[7]和阿托品(同时辅以热敷)、2%山莨菪碱及手指静脉穿刺局部敷硝酸甘油贴剂等,均能迅速扩张表浅小静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穿刺成功率[8]。
2.4 穿刺技术与方法
2.4.1 逆向静脉穿刺法[9],即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在手背或足背处所选血管的近端上方6 cm处扎止血带,选取手背、足背近关节处浅血管。护士左手握住病人的手(足)掌,绷紧穿刺点远端皮肤使静脉固定,右手应选择穿刺部位下方1~2cm进针,针尖斜面朝上穿刺,进针后见回血稍往前送,松压脉带,固定并调节滴速。
2.4.2 大角度静脉穿刺术:李静薇,王珍等[10]研究提示:大角度静脉穿刺术,即常规皮肤消毒后右手持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约成60°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后,再成20°沿血管方向进针,见回血后将针身改为与皮肤平行角度顺静脉进针1~2 mm,这样产生的疼痛程度较轻,可减少患者的屈肌躲避反射,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对老年患者管壁厚、硬,血管易滚动者,角度相对大些,力度要重一些,一般超过40度为宜[11],对血管脆性大、弹性差、不充盈者要保持低角度,小力度(以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为度),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不宜进针,以防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
2.4.3 空虚静脉穿刺法:对于萎闭、扁平或弹性差的空虚静脉,为避免将血管壁穿通.采用挑起进针法.进针角度为20~30°;也可采用2度进针法,即刺入静脉见回血后.推药少许,使静脉充盈,再度进针至适宜深度,注意穿刺速度要慢[12]。若配合热敷.可使血管显露更明显,穿刺成功率更高。
2.4.4 穿破后的补救方法:吴云霞[13]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主张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s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孔力等[14]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此法适合血管弹性好又比较直的老年人。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浅静脉穿刺比较困难,护理同仁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提高疑难老年浅静脉穿刺技术發挥了积极的作用。选择正确的血管,掌握扎止血带的时间、血管暴露方法及穿刺方法,对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至关重要,但如何让静脉穿刺达到无痛的目的,仍是护理工作者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曼玲,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1,15(3):168-169
[2] 张小群,范丽凤,贾爱琴. 浅静脉显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对成功穿刺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20(1):3
[3] 张秀娟.手取不同姿势扎止血带对浅静脉充盈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0):44
[4] 吕炳华,曾臻,李林恒.握拳与手放松对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山西护理杂志,1997,11(4):172.
[5] 杨艳平,许志华,路春琼.2种手背静脉网穿刺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5
[6] 俞文敏,尹跃军.手背浅静脉显示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1997,32(7):382
[7] 赖江玲 ,陈风群,利多卡因红花液外用对静脉进针时间的影响(J)社会医学杂志,2011,9(14):33-34
[8] 陈英,于晓锦,沈宏等.浅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53-855
[9] 方素洁,程恒金等 逆向静脉穿刺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9):835
[10] 李静薇,王珍.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对穿刺效果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14(22):115-116
[11] 梅.王金明.影响静脉穿刺的相关因素(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73-74
[12] 范淑英,张彦妹.静脉穿刺的手法与技巧(J)齐鲁护理杂志,1999,5(1):55
[13] 吴云霞.静脉穿刺穿破血管后的补救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1993,28(12):744
[14] 孔力,杜月兰,王新生.对《静脉穿刺穿破血管后的补救方法》一文的商榷.中华护理杂志,1995,30(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