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属于投资和创新产业以及总的规划中的新型产业,如新能源、环保、生物等产业前景广阔,可以大胆进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9年,国家相继批复九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等有何重要意义,对此,本刊专访了福建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侯西安。
区域版图渐成型
《新华商》:近年来中国区域发展的格局出现了哪些积极的变化?
侯西安:虽然东部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是,东部与中部、西部和东北在增长速度上的差异呈现了缩小之势。北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一些省区的经济增长明显加快。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几何重心呈现强劲的北移趋向。省际之间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尼系数衡量的发展差距有所减小。区域产业分工与经济合作新格局正在孕育,并形成了一批具有紧密联系的经济圈(区),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京津冀都市圈、辽中南城市群、成渝经济带、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及政策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保持领先的优势地位。
《新华商》:这些政策和理念的变化为区域发展带来了哪些新趋势?
侯西安:这些新趋势表现在区域增长重心向北偏西转移,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区域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步伐逐渐加快等方面。在此背景下,虽然不同区域的绝对差距仍然很大,但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并且各个区域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区域合作步伐逐步加快。
《新华商》:密集出台九大区域发展规划及十一个产业振兴计划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侯西安:回首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一直是横亘在我国经济复苏道路上的一块“心病”。除了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外,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的失衡也制约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前我们发展的重点是东部和城市,现在要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总的一个战略意图就是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避免板块之间无意的碰撞,这是此次密集出台多个区域规划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如果说,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已编制了一张大网,基本上将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全面覆盖,那么,区域振兴规划就是发挥各地区的区位优势,最终实现拉动全局的最有力保障。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多级带动,一年内批准十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现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需要,将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多个增长带。
历史数据表明,国家在一定时间段针对区域的振兴计划,将有效拉动该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拉动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增长。以东北振兴计划为例,在2004年——2007年期间,东北地区GDP年平均增速为13.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比实施振兴计划前4年增速提高了3.42个百分点。以西部开发为例,从1995年到2009年前三季度,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全国的占比已从16.2%提高到24.1%,中部从16.5%提高到22.2%,东北从8.9%提高到11.7%,东部沿海则从58.3%降至42%。
东部沿海仍然是“主角”
《新华商》:细数九大规划,我们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崛起”的主角?
侯西安:是的,从整体层面上来说,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崛起”主角。从《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再加上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环渤海区域,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全国沿海地区将连成一完整的线条。
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带火了珠三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拉动长三角;21世纪后,滨海新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则为环渤海地区和北部湾两地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此次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进一步保持了“面朝大海”的趋势,江苏沿海经济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横琴、海西经济区等4个经济区都是对我国沿海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到包括辽宁沿海区域和滨海新区在内的环渤海区域,加上今后可能获得批准的黄三角和山东“蓝色经济区”,全国沿海将连成一片,到2020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时,沿海的整体经济框架将形成。
《新华商》:福建其实是全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省份之一,但受台海局势阴晴不定、发展腹地受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发展速度一直不尽如人意。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这一规划的出台,对福建,对整个海西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侯西安: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这是中央根据全国工作大局和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着眼两岸关系发生的积极变化和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早在2004年初,福建省就正式了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这表明福建开始致力于改变过去20多年着眼于本省行政区划内经济建设的“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开始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随着海西地区交通逐渐改善,海西的“磁吸效应”逐步发挥,各种各样的大项目进一步聚集,福建周边地区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地区将通过福建这一通道,加强省际边贸联系,拓展对台对外经贸合作,形成了沿海港口与内陆腹地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部委、央属企业与福建签署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相关协议,给予了实质性支持。福建9个设区市加上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西三省11个城市组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发展势头强劲。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有望逐步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目前,福建正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做好海西规划编制工作,力求通过规划,细化国务院《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协调区域内重大建设布局,促进产业协作配套,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海西战略的实施,不仅让福建能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由于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海西也必将对两岸的和平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关区域投资前景广阔
《新华商》:九大规划和十一大振兴计划出台之后,相关区域的投资前景如何?
侯西安:区域规划内的地区将在政策等方面享受优惠,区域建设将成为各方热点,对拉动实体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发动机作用。从部分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建设是各个区域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到的,包括机场、港口、公路、铁路等交通路网建设将率先启动。
其中《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到,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在国家投资4万亿元之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再次成为拉动基础建设的契机。而包括整个基础建设上下游的建材、房地产、物流、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面临较大的投资机会。
《新华商》:投资相关区域需要有哪些注意事项?
侯西安:海外华商朋友们如果到大陆来投资,应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关注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要认清是已在产业发展中的规划,还是尚没有规划的产业。属于传统产业改造的部分,还是后来普及改造升级的产业,若是这样,就要参加升级的版本;属于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耗能部分产业,千万不要进入;属于投资和创新产业以及总的规划中的新型产业,如新能源、环保、生物等产业前景广阔,可以大胆进入。
二是做区域方面的考虑。祖国大陆2009年开设了十大区域规划,2010年还将有新的区域规划陆续出台。比如安徽的承接产业转移实验区,目前正在调研讨论之中,国家会在适当的时机推出相关规划,广大华商可以给予适当关注。再如,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也是2010年的一个重点项目,总之,2010年国家还将有若干区域发展规划要出台。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与2009年相比,新的发展规划出台频率会减小,节奏会放慢,件数会减少。因此,建议华商朋友们要抓住投资机会,向已确定的新的规划区域大胆投资。
三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领域。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转型的新起点,无论是投资到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都要考虑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比如,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中国将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政策,因此,不要涉足那些耗能大、污染高的行业,这是一个新的生产方式的问题。华商朋友们在投资时要多加注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9年,国家相继批复九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等有何重要意义,对此,本刊专访了福建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侯西安。
区域版图渐成型
《新华商》:近年来中国区域发展的格局出现了哪些积极的变化?
侯西安:虽然东部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是,东部与中部、西部和东北在增长速度上的差异呈现了缩小之势。北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一些省区的经济增长明显加快。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几何重心呈现强劲的北移趋向。省际之间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尼系数衡量的发展差距有所减小。区域产业分工与经济合作新格局正在孕育,并形成了一批具有紧密联系的经济圈(区),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京津冀都市圈、辽中南城市群、成渝经济带、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及政策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保持领先的优势地位。
《新华商》:这些政策和理念的变化为区域发展带来了哪些新趋势?
侯西安:这些新趋势表现在区域增长重心向北偏西转移,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区域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步伐逐渐加快等方面。在此背景下,虽然不同区域的绝对差距仍然很大,但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并且各个区域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区域合作步伐逐步加快。
《新华商》:密集出台九大区域发展规划及十一个产业振兴计划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侯西安:回首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一直是横亘在我国经济复苏道路上的一块“心病”。除了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外,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的失衡也制约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前我们发展的重点是东部和城市,现在要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总的一个战略意图就是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避免板块之间无意的碰撞,这是此次密集出台多个区域规划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如果说,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已编制了一张大网,基本上将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全面覆盖,那么,区域振兴规划就是发挥各地区的区位优势,最终实现拉动全局的最有力保障。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多级带动,一年内批准十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现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需要,将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多个增长带。
历史数据表明,国家在一定时间段针对区域的振兴计划,将有效拉动该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拉动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增长。以东北振兴计划为例,在2004年——2007年期间,东北地区GDP年平均增速为13.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比实施振兴计划前4年增速提高了3.42个百分点。以西部开发为例,从1995年到2009年前三季度,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全国的占比已从16.2%提高到24.1%,中部从16.5%提高到22.2%,东北从8.9%提高到11.7%,东部沿海则从58.3%降至42%。
东部沿海仍然是“主角”
《新华商》:细数九大规划,我们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崛起”的主角?
侯西安:是的,从整体层面上来说,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崛起”主角。从《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再加上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环渤海区域,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全国沿海地区将连成一完整的线条。
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带火了珠三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拉动长三角;21世纪后,滨海新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则为环渤海地区和北部湾两地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此次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进一步保持了“面朝大海”的趋势,江苏沿海经济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横琴、海西经济区等4个经济区都是对我国沿海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到包括辽宁沿海区域和滨海新区在内的环渤海区域,加上今后可能获得批准的黄三角和山东“蓝色经济区”,全国沿海将连成一片,到2020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时,沿海的整体经济框架将形成。
《新华商》:福建其实是全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省份之一,但受台海局势阴晴不定、发展腹地受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发展速度一直不尽如人意。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这一规划的出台,对福建,对整个海西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侯西安: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这是中央根据全国工作大局和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着眼两岸关系发生的积极变化和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早在2004年初,福建省就正式了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这表明福建开始致力于改变过去20多年着眼于本省行政区划内经济建设的“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开始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随着海西地区交通逐渐改善,海西的“磁吸效应”逐步发挥,各种各样的大项目进一步聚集,福建周边地区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地区将通过福建这一通道,加强省际边贸联系,拓展对台对外经贸合作,形成了沿海港口与内陆腹地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部委、央属企业与福建签署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相关协议,给予了实质性支持。福建9个设区市加上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西三省11个城市组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发展势头强劲。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有望逐步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目前,福建正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做好海西规划编制工作,力求通过规划,细化国务院《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协调区域内重大建设布局,促进产业协作配套,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海西战略的实施,不仅让福建能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由于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海西也必将对两岸的和平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关区域投资前景广阔
《新华商》:九大规划和十一大振兴计划出台之后,相关区域的投资前景如何?
侯西安:区域规划内的地区将在政策等方面享受优惠,区域建设将成为各方热点,对拉动实体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发动机作用。从部分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建设是各个区域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到的,包括机场、港口、公路、铁路等交通路网建设将率先启动。
其中《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到,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在国家投资4万亿元之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再次成为拉动基础建设的契机。而包括整个基础建设上下游的建材、房地产、物流、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面临较大的投资机会。
《新华商》:投资相关区域需要有哪些注意事项?
侯西安:海外华商朋友们如果到大陆来投资,应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关注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要认清是已在产业发展中的规划,还是尚没有规划的产业。属于传统产业改造的部分,还是后来普及改造升级的产业,若是这样,就要参加升级的版本;属于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耗能部分产业,千万不要进入;属于投资和创新产业以及总的规划中的新型产业,如新能源、环保、生物等产业前景广阔,可以大胆进入。
二是做区域方面的考虑。祖国大陆2009年开设了十大区域规划,2010年还将有新的区域规划陆续出台。比如安徽的承接产业转移实验区,目前正在调研讨论之中,国家会在适当的时机推出相关规划,广大华商可以给予适当关注。再如,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也是2010年的一个重点项目,总之,2010年国家还将有若干区域发展规划要出台。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与2009年相比,新的发展规划出台频率会减小,节奏会放慢,件数会减少。因此,建议华商朋友们要抓住投资机会,向已确定的新的规划区域大胆投资。
三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领域。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转型的新起点,无论是投资到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都要考虑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比如,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中国将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政策,因此,不要涉足那些耗能大、污染高的行业,这是一个新的生产方式的问题。华商朋友们在投资时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