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在强迫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64例强迫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在接受同样药物治疗后实行不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其精神状况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期抑郁和焦虑改善情况,观察组改善态势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59.4%,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迫症患者的临床诊疗中施行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干预;强迫症患者
强迫症是精神科诊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以一组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患者多有着中重度的社会功能障碍,临床常采用药物方式施以治疗。本文旨在探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在强迫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以为强迫症的医护临床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强迫症患者64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精神诊断结果均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关于强迫症的诊断标准相符。排除有精神病史患者,提出罹患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疾病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18至66岁,平均年龄(27.8±3.2)岁,病症2个月至2年,平均病程(1.1±0.5)年。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于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于1周清洗期后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给予舍曲林片予以口服,初始每日给予50毫克(1片)予以晨服或晚服,依据患者药物耐受性于1周后将每日的药物剂量增至100毫克至400毫克(2至8片),疗程为8周。
1.2.2护理干预方法
于药物治疗基础之上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着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①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②认知行为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
1.3观察指标
①精神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抑郁量表为评判标准;②治疗效果:以Y—BOCS强迫症量表为评判标准。Y—BOCS减分率≥75%视为显效;Y—BOCS减分率≥50%为有效;Y—BOCS减分率≥25%判定为好转,未达上述标准者则视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用
±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其精神状态变化情况分析
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干预后其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但是比较两者加护理干预后精神状态,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其精神状态变化比较(
±s)
组别
评价方法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8周
观察组(n=3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10.1±1.1
7.1±1.2*
3.3±1.1*
12.5±2.1
7.7±1.4#
5.4±1.5#
对照组(n=3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11.0±1.5
8.8±1.1
6.2±1.1
12.4±1.9
9.7±1.5
7.3±1.4
注: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其焦虑及抑郁状况,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59.4%,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32)
14
13
3
2
93.8
对照组(n=32)
8
8
3
13
59.4
χ2
11.3302
P
P<0.05
3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期抑郁和焦虑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59.4%,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一般研究结果相同。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改善抑郁、焦虑症状,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纠正患者强迫行为,减少患者强迫行为实施次数。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及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笔者认为,与强迫症医护临床应当注意一下三点:①支持性心理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解答为患者于疾病相关的知识,使患者深入了解其疾病的性质,指导患者进行心理调整,尽量将注意力转向日常生活,缓解患者焦虑症状。②认知行为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护理中,可根据患者性格特点选用暴露疗法和反应防止法。暴露疗法:让患者于脑海中想象一些轻度使自己不适的情景,但是不许患者进行更正,以此反复练习让患者逐步适应。反应防止法:日常中注意患者的行为习惯,当患者出现一些仪式动作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以转移患者注意力,以此渐而减少动作次数。③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提升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焦虑和抑郁症状,而通过认识行为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纠正患者的强迫行为,促使其行为正常化,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怀云,梁俊平.强迫症22例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9):26-27.
[2]陈晓梅,陈绍荣.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在强迫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5):1077-1078.
[3]张海霞.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对改善强迫症患者症状的疗效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8):42-44.
[4]谢春梅.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1):83-84.
关键词: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干预;强迫症患者
强迫症是精神科诊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以一组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患者多有着中重度的社会功能障碍,临床常采用药物方式施以治疗。本文旨在探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在强迫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以为强迫症的医护临床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强迫症患者64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精神诊断结果均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关于强迫症的诊断标准相符。排除有精神病史患者,提出罹患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疾病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18至66岁,平均年龄(27.8±3.2)岁,病症2个月至2年,平均病程(1.1±0.5)年。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于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于1周清洗期后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给予舍曲林片予以口服,初始每日给予50毫克(1片)予以晨服或晚服,依据患者药物耐受性于1周后将每日的药物剂量增至100毫克至400毫克(2至8片),疗程为8周。
1.2.2护理干预方法
于药物治疗基础之上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着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①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②认知行为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
1.3观察指标
①精神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抑郁量表为评判标准;②治疗效果:以Y—BOCS强迫症量表为评判标准。Y—BOCS减分率≥75%视为显效;Y—BOCS减分率≥50%为有效;Y—BOCS减分率≥25%判定为好转,未达上述标准者则视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用
±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其精神状态变化情况分析
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干预后其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但是比较两者加护理干预后精神状态,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其精神状态变化比较(
±s)
组别
评价方法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8周
观察组(n=3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10.1±1.1
7.1±1.2*
3.3±1.1*
12.5±2.1
7.7±1.4#
5.4±1.5#
对照组(n=3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11.0±1.5
8.8±1.1
6.2±1.1
12.4±1.9
9.7±1.5
7.3±1.4
注: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其焦虑及抑郁状况,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59.4%,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32)
14
13
3
2
93.8
对照组(n=32)
8
8
3
13
59.4
χ2
11.3302
P
P<0.05
3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期抑郁和焦虑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59.4%,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一般研究结果相同。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改善抑郁、焦虑症状,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纠正患者强迫行为,减少患者强迫行为实施次数。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及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笔者认为,与强迫症医护临床应当注意一下三点:①支持性心理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解答为患者于疾病相关的知识,使患者深入了解其疾病的性质,指导患者进行心理调整,尽量将注意力转向日常生活,缓解患者焦虑症状。②认知行为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护理中,可根据患者性格特点选用暴露疗法和反应防止法。暴露疗法:让患者于脑海中想象一些轻度使自己不适的情景,但是不许患者进行更正,以此反复练习让患者逐步适应。反应防止法:日常中注意患者的行为习惯,当患者出现一些仪式动作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以转移患者注意力,以此渐而减少动作次数。③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提升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焦虑和抑郁症状,而通过认识行为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纠正患者的强迫行为,促使其行为正常化,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怀云,梁俊平.强迫症22例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9):26-27.
[2]陈晓梅,陈绍荣.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在强迫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5):1077-1078.
[3]张海霞.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对改善强迫症患者症状的疗效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8):42-44.
[4]谢春梅.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