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理课是进行ESD教育的重要阵地
目前,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话题,这也是ESD教育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控制人地关系。而初、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去阐述、分析我国和世界各地区的人地关系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发现:ESD教育的宗旨与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我认为:地理课是进行ESD教育的重要阵地。
为此,我努力探索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行为习惯的高素质学生的方法,在日常地理教学中,通过种种的手段,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学习地理知识,积极开展探索活动,丰富环境知识,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等,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等。
二、在教学中渗透ESD教育的几种方式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构成,要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要抓住这个核心,在课内或课外,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相关知识或体验,通过学生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逐步内化为思想、观念,外显为环保行动,实现环境教育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深化。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发现以下几种方式,在ESD教育中取得的效果较为突出:
1.围绕教材,配合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上突出可持续发展主线,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在现行地理教材中,几乎在每一个章节都能找到相关知识点,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例如:在大气环境这部分,教材介绍了当前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在海洋环境这部分,说明了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在资源与灾害这部分,教材列举了一些可能由认为诱发的灾害:滑坡、泥石流等;人文地理部分,对环境有污染的工厂,应该如何布局,城市化问题的产生等等。这些知识既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又很好的突出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些内容,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利用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对学生进行ESD教育,以小组带全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很多都是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因此教材中的知识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时,主要在课堂之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就成为很好的补充。这一类学习一般是学生从生活和活动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主动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情境性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更直接,更实际,影响也更深远。
3.利用社会、学校等各种资源,促进学生的可视续发展宣传和行动,并把这种好的影响传递给其他公民。目前,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也是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生通过学校日常制度化的环保实践活动,如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节约粮食、节约水电等环保行为习惯等。
在周末或者寒暑假,学生还会有组织的参与社区环保行动。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自制展板,宣传环境知识;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提出建议;从自己做起,少用塑料袋,回收旧电池等,力所能及的参加环保行动。这也有力地影响了其他公民,提高了人们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ESD教育。如对于初中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能力较差,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大,求知欲强。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环保方面的资料、图片,办地理小报。然后全班展出,相互交流,效果较好。对于已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高中生,有奖征文这种形式较好。例如,我校就进行过《我与运河文化》这方面的征文,很多学生在文章里发出了保护运河生态环境,传承运河文明的呼声。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三、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地理学科中,EPD教育中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很好地提高地理学科教育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地理教育的思想性。
以上文提到的《北京的交通问题》这一节为例,这是一节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ESD教育课。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掌握与学习过程两方面的问卷调查。在知识方面,全班51个学生有29个取得〉85分的成绩,只有一人在60分以下,总的来说,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在学习过程方面,学生们普遍对身边的交通污染、小轿车增多等事情非常关心,所以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并积极回答问题。约2/3的学生认为,本节课让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小组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这反映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很强,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灌输。而这种主动获取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
总之,在地理课堂中渗透ESD教育思想,是地理教育的一个人重要目标和方法。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就是公众的接受和积极参与。在地理课上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学生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传递给家长,家长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会,形成人人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局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话题,这也是ESD教育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控制人地关系。而初、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去阐述、分析我国和世界各地区的人地关系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发现:ESD教育的宗旨与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我认为:地理课是进行ESD教育的重要阵地。
为此,我努力探索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行为习惯的高素质学生的方法,在日常地理教学中,通过种种的手段,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学习地理知识,积极开展探索活动,丰富环境知识,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等,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等。
二、在教学中渗透ESD教育的几种方式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构成,要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要抓住这个核心,在课内或课外,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相关知识或体验,通过学生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逐步内化为思想、观念,外显为环保行动,实现环境教育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深化。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发现以下几种方式,在ESD教育中取得的效果较为突出:
1.围绕教材,配合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上突出可持续发展主线,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在现行地理教材中,几乎在每一个章节都能找到相关知识点,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例如:在大气环境这部分,教材介绍了当前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在海洋环境这部分,说明了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在资源与灾害这部分,教材列举了一些可能由认为诱发的灾害:滑坡、泥石流等;人文地理部分,对环境有污染的工厂,应该如何布局,城市化问题的产生等等。这些知识既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又很好的突出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些内容,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利用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对学生进行ESD教育,以小组带全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很多都是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因此教材中的知识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时,主要在课堂之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就成为很好的补充。这一类学习一般是学生从生活和活动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主动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情境性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更直接,更实际,影响也更深远。
3.利用社会、学校等各种资源,促进学生的可视续发展宣传和行动,并把这种好的影响传递给其他公民。目前,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也是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生通过学校日常制度化的环保实践活动,如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节约粮食、节约水电等环保行为习惯等。
在周末或者寒暑假,学生还会有组织的参与社区环保行动。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自制展板,宣传环境知识;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提出建议;从自己做起,少用塑料袋,回收旧电池等,力所能及的参加环保行动。这也有力地影响了其他公民,提高了人们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ESD教育。如对于初中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能力较差,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大,求知欲强。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环保方面的资料、图片,办地理小报。然后全班展出,相互交流,效果较好。对于已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高中生,有奖征文这种形式较好。例如,我校就进行过《我与运河文化》这方面的征文,很多学生在文章里发出了保护运河生态环境,传承运河文明的呼声。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三、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地理学科中,EPD教育中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很好地提高地理学科教育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地理教育的思想性。
以上文提到的《北京的交通问题》这一节为例,这是一节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ESD教育课。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掌握与学习过程两方面的问卷调查。在知识方面,全班51个学生有29个取得〉85分的成绩,只有一人在60分以下,总的来说,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在学习过程方面,学生们普遍对身边的交通污染、小轿车增多等事情非常关心,所以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并积极回答问题。约2/3的学生认为,本节课让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小组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这反映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很强,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灌输。而这种主动获取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
总之,在地理课堂中渗透ESD教育思想,是地理教育的一个人重要目标和方法。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就是公众的接受和积极参与。在地理课上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学生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传递给家长,家长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会,形成人人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局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