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渗透ESD教育的几种方式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d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理课是进行ESD教育的重要阵地
  目前,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话题,这也是ESD教育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控制人地关系。而初、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去阐述、分析我国和世界各地区的人地关系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发现:ESD教育的宗旨与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我认为:地理课是进行ESD教育的重要阵地。
  为此,我努力探索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行为习惯的高素质学生的方法,在日常地理教学中,通过种种的手段,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学习地理知识,积极开展探索活动,丰富环境知识,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等,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等。
  二、在教学中渗透ESD教育的几种方式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构成,要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要抓住这个核心,在课内或课外,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相关知识或体验,通过学生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逐步内化为思想、观念,外显为环保行动,实现环境教育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深化。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发现以下几种方式,在ESD教育中取得的效果较为突出:
  1.围绕教材,配合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上突出可持续发展主线,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在现行地理教材中,几乎在每一个章节都能找到相关知识点,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例如:在大气环境这部分,教材介绍了当前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在海洋环境这部分,说明了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在资源与灾害这部分,教材列举了一些可能由认为诱发的灾害:滑坡、泥石流等;人文地理部分,对环境有污染的工厂,应该如何布局,城市化问题的产生等等。这些知识既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又很好的突出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些内容,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利用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对学生进行ESD教育,以小组带全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很多都是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因此教材中的知识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时,主要在课堂之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就成为很好的补充。这一类学习一般是学生从生活和活动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主动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情境性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更直接,更实际,影响也更深远。
  3.利用社会、学校等各种资源,促进学生的可视续发展宣传和行动,并把这种好的影响传递给其他公民。目前,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也是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生通过学校日常制度化的环保实践活动,如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节约粮食、节约水电等环保行为习惯等。
  在周末或者寒暑假,学生还会有组织的参与社区环保行动。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自制展板,宣传环境知识;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提出建议;从自己做起,少用塑料袋,回收旧电池等,力所能及的参加环保行动。这也有力地影响了其他公民,提高了人们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ESD教育。如对于初中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能力较差,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大,求知欲强。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环保方面的资料、图片,办地理小报。然后全班展出,相互交流,效果较好。对于已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高中生,有奖征文这种形式较好。例如,我校就进行过《我与运河文化》这方面的征文,很多学生在文章里发出了保护运河生态环境,传承运河文明的呼声。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三、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地理学科中,EPD教育中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很好地提高地理学科教育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地理教育的思想性。
  以上文提到的《北京的交通问题》这一节为例,这是一节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ESD教育课。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掌握与学习过程两方面的问卷调查。在知识方面,全班51个学生有29个取得〉85分的成绩,只有一人在60分以下,总的来说,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在学习过程方面,学生们普遍对身边的交通污染、小轿车增多等事情非常关心,所以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并积极回答问题。约2/3的学生认为,本节课让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小组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这反映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很强,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灌输。而这种主动获取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
  总之,在地理课堂中渗透ESD教育思想,是地理教育的一个人重要目标和方法。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就是公众的接受和积极参与。在地理课上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学生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传递给家长,家长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会,形成人人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局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这给传统媒体节目带来较大冲击,利用融媒体手段提升传统媒体节目的影响力至关重要。广播法制节目要探索走好新媒体之路,应成为“手掌上”的实用法律工具。文章以江苏新闻广播《高爽说法》节目为例,探究传统广播法制节目利用微信、微博、短音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服务模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回顾“十三五”继续教育的发展,明确“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设想“十四五”继续教育的建设举措,客观分析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办好的原则,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经常使用一种作文评讲方式,时间一长,再好的方法学生也会失去兴趣,就像再好的美味佳肴总吃也有厌烦的时候。于是,我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作文评讲方式,甚至综合使用灵活变通,作文评讲课开始变得饶有兴味起来。现将几种评讲方法介绍如下:  一、评讲优秀作品给榜样给思路  高一学生的作文,大多比较稚嫩,甚至有许多基本功不过关的学生。不是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就是叙事详略不当,段落条理
期刊
福泉女教师电视道歉事件之所以引发社会热议,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担当不够.如何发挥好地方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使其正确承担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对聋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下发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该方案的课程设置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旧的聋校教学大纲相比,增设了沟通与交往和综
期刊
文章结合河南省原阳县的“4名儿童压埋窒息”事件所引发的“假记者”风波,探讨了有关新闻记者证的相关管理办法,梳理了新闻采访权的内涵、性质及其权源,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进一步对“有无新闻记者证”与“真假记者身份”加以阐释和说明,同时对所涉及到的有关“职业记者”和“普通公民”的新闻采访权问题进行了探讨.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发展的自觉时代,其中《世说新语》保存了很多与时代风貌、人物分析等有关的故事内容。在众多人物的描写和记载中,重点关注和着重记载了一群独树一帜的女性。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分析,感受女性形象在母亲、妻子、女儿等方面的形象特点,使其成为女性形象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一道绚丽风景。
在激烈的国际舆论战中,我国主流社交媒体面临许多困境: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渗透使得信息传播机会不对等;媒体海外社交平台发展屡受阻碍;议程设置创新能力不足;媒体人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认识不清,缺乏舆论战斗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突围,加强与自媒体合作,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转变宏大叙事的方式,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思路;增强国际媒体人舆论战斗力意识,重视个人社交平台的传播。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时代交融、师生情智互动、富有张力、充满思考和活力的课堂。但是,低效课堂、无效课堂、甚至负效课堂的现象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中依然存在:一是课堂缺乏张力,教法死板。要么固死教材,忽视丰富的时代性色彩和学生的情感、技能领域,一味要求学生紧紧围绕教材强记它的主干知识部分,从而用它来应付考试;要么抛弃教材,片面追求时代性色彩,在处理教材时只把关注
期刊
科学决不是哪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时期内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智慧的结晶。科学具有积累的特征,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在科学教育中忽视科学史是一个普遍现象。物理科学史也不例外,由于物理科学史教育方面的薄弱,使学生对物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现状和发展方向知之甚少,进而影响到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一部浩瀚跌宕的物理科学史闪烁着一代代发明者、科学家求索、探寻、继承、创造、发展的足迹,蕴含着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