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的回眸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百万年前,原始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八千年前,裴李岗先民在这里耕作狩猎,三千年前,周武王之子开始在这里营建城市,两千年前,昆阳之战在这里以少胜多,流传千古,一千年前,佛教文化在这里传播,源远流长,这里资源丰富、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这里是美丽鹰城——平顶山。
  【关键词】回眸;平顶山;前世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50年代,为开发地下丰富的煤资源,新建平顶山特区,继而设立地级市,改名为平顶山市。纵观平顶山整体,这里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资源状况大致可以概括如下两句话:三列山、五大河,两块小平原;一煤田、一盐田,地下藏万年。这一地区处于豫西山地向淮河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远古时期雨水充沛,气候适宜,非常适宜人类居住,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形地貌特征造就了我市鲜明的文化特点。
  一、依山傍水:地域特色明显
  从空间坐标系中观察,平顶山地势西高东低,其西部以山地为主,最高点是著名旅游胜地——石人山,亦称尧山,海拔为2153.1米。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其中北部为箕山,中部有外方山东延余脉和平顶山等诸矮山,南部是伏牛山东延余脉。远古时期雨水较多,这些倾洒于高山上的雨雪之水,在向下流淌的时候汇成河流,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就会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平原。因此在这相隔不远的三列山系之间,形成了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31条,其中较大型的有北汝河、颍河、沙河、澧河、干江河5条。
  河流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在这三列山地的空隙之间形成了两组河谷式小平原,位于北部者是北汝河冲积平原,位于南部者沙河、澧河冲积平原。这两组平原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带,氣候适宜,雨水充沛,地表和地下水充足,土壤比较肥沃,适宜农业生产,因此成为非常适宜人类居住和繁衍生息的地方。
  二、中原腹地:文化内涵丰厚
  河南境内新石器时代形成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完整的文化链条,并形成更为具体的文化类型,这在其他省市较为少见。而由于平顶山地处中原腹地,交通枢纽,承载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应国文化
  提起鹰城,就知道是平顶山的一个别称,平顶山是古应国文明的发源地,据考古应人是以鹰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而应国贵族墓地出土的玉鹰就是有力的证据。鉴于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应国墓地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20世纪十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平顶山称为鹰城即源于此。
  平顶山地区经历了商周应国时代后,进入了春秋诸侯争霸时期,应国灭亡成为楚国的一部分,这是平顶山地域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应国文化根脉以各种形式随着时代的更替传承发展下来,成为平顶山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姓氏文化,“应”姓是因应国而诞生;其次,应文化在地名文化中长期延续,根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有“应乡”,南北朝时有“应城”,其文化在平顶山由绵延不断的应河水传承下来,由巍然耸立的应山承载下来。
  (二)姓氏文化
  河南作为姓氏产生最多的地区,因此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姓氏文化。平顶山市由于地域特色,是叶、刘、应、梁等姓氏的起源地。由于近年来,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断升温,姓氏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并在我市多次举行祭祖大典、宗亲大会。应姓、汝姓、复姓穿封和郏姓亦源于平顶山市。沈姓、许姓、梁、霍、犨、笃等姓氏也和平顶山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平顶山之所以成为姓氏根亲文化较多的地区,与此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原因,而姓氏文化的传承也为我们探寻自己姓氏起源提供了证据。
  (三)商业文化
  由于平顶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其不可取代的商业文化特征。其中张良镇是鲁山县的历史名镇,是县境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字源于西汉,因张良曾在这里安营扎寨而得名,在明代形成商埠,清代名扬多个省市,历史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该镇市场繁荣,商贾云集,通过贸易往来悄无声息的发展壮大。
  在2006~2008年发掘的叶县文集遗址,位于淮河的二级支流,是宋金对峙期间金朝农村的一处较大型集贸市场,在这次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等物品,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生产以及商品流通的文化特色,是反映宋金时期民间商品贸易往来的最好历史见证,也是平顶山地区早期商业文化形成的根源。随着历史的发展,商业贸易也遍及平顶山各个地区,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四)冶铁文化
  平顶山市的冶铁史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近年来在舞钢市发现的许沟、沟头赵等古代采矿冶铁遗址六处,《战国策》所列的当时的八个名剑产地,其中有五个(合伯、龙泉、太阿、干将、莫邪)就在舞钢。鲁山望城岗汉代冶铁遗址发现的先进生产工艺,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冶铁高炉是椭圆形的,椭圆形高炉要比圆形高炉能够容纳更多的铁矿石;二是利用沙河之水进行水力鼓风作业,代替了人力鼓风,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三是高炉上方增设填料台,源源不断地向炉内填料,炉内的火不会灭掉,高炉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四是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可以使渣、铁分流。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在我国古代冶铁发展史上亦有重要地位。出土于叶县春秋时期许公宁墓的蟠虺纹透雕青铜器,经鉴定是用失蜡法铸造工艺铸成。最近对该器物复仿制的科研成果已通过中科院组织的专家鉴定,是目前已知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失蜡法工艺铸造的实物证据。我市在冶金、铸造工艺方面的文物遗存,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史、铸造史、军事史、工业史和经济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五)陶瓷文化
  平顶山市地区由于特殊的土壤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陶瓷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汝州、宝丰、鲁山等县市的方解石、钾钠长石、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瓷土矿物质丰富,适宜陶瓷烧制,陶瓷业在先秦就十分发达。前些年在应国墓地曾经出土西周早中期的原始瓷器尊、盂、簋、豆等器物,以及陆续发现从唐延续至元明以来的各类窑口近百处。段店窑历时1000多年,是在我国也不多见的烧制时间最长的瓷窑。瓷器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其中有唐钧、元钧、唐三彩、鲁山花瓷、宋汝官瓷、三彩珍珠等,再现昔时的繁荣盛景,是中国陶瓷文化中重要的篇章。还有宝丰汝窑遗址为宋、金、元代以来烧造历史延续数柏年之久的重要制瓷场地,在北宋晚期为御用制瓷场地,而汝窑系是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做工精细、胎坚质密,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另有郏县谒主沟窑距禹县神垕5公里,该窑曾多次发现过不少钧窑制品的碎片,质地精美。汝州张公巷汝官窑窑址的发掘也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陶瓷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为陶瓷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实物见证。   三、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
  平顶山一代自然环境优良,适宜人类居住与生存,所以早在100万年前,这里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的创造者已经来到郏县一带,石磨盘与石磨棒等遺物,即是他们在这里留下的证据。距今4000~6000年,平顶山市区东郊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浦城店遗址和汝州洪山庙遗址的发现,表明仰韶、龙山乃至夏代的文化创造者一直是这里的主人。在浦城店遗址上,我们发现相邻的两座分别属于龙山文化与夏王朝前期的古城址,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相距最近(只有10米),建筑与使用年代相互衔接的,名副其实的古代“双城”。殷商王朝时期,鲁山曾是商朝贵族的封地,前些年这里发现了不少十分精美的商末青铜器。
  公元前1040年前后的西周初年,这里成为周武王之子——应叔的封地,古应国就是在这个时候建立的。应国国君一般为应候,应叔为第一位应候。至公元前680年前后,原本位于湖北、湖南境内的楚国强大起来,并最终兼并应国,占有了应国故地。从此以后赫赫有名的古应国便告别了他那辉煌的历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近年来,在平顶山出土的各类文物10000多件,其中有铭文物200多件。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较多、内涵丰富,这些文物对研究古代礼仪制度、生活习俗、中原方国之间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面历史都极具价值。出土于我市汝州阎村的鹳鱼石斧图,体现了史前绘画艺术家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想,是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应国墓地出土的文物几乎涵盖两周时期,对推动我国两周时期的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该墓地出土的许多有铭器物,极大地丰富了研究两周时期中原方国间关系的资料;一批西周早期的料珠是我国最早的准玻璃制品,对研究我国玻璃的起源具有重要的价值; 95号墓出土的“公作敔簋”铭文,不但丰富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资料,而且对研究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和南方淮夷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通过遗址、文物的发掘研究,为我们呈现出一条完整的历史发展链条,为我们展现平顶山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形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这样一座极具魅力的鹰城,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时代世代更替,描绘了完整的历史脉络,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更懂得这座城的一处一景的由来,也让我们更爱这片热土。
其他文献
【摘要】热河源于蒙语“哈仑告鲁”,秦汉至元明时期,匈奴、鲜卑、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此游牧,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肇建避暑山庄,这里逐渐成为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本文通过对蒙、满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两个民族在热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表现的描述,试述满、蒙民族最终走向联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热河;满蒙民族;关系;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摘要】文化惠民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提升着城乡居民的文化品味。赣州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服务群众、影响群众、教育群众,形成了以市群艺馆为“根基”,县乡文化馆站为“骨干”,乡村社区农民业余剧团、艺术团队为“枝叶”,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横向互动、覆盖城乡的“树型”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  【关键词】公共文化;惠民服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面临新媒体时代与大数据时代,青少年传统期刊如何实现转型,而习惯了闭门办刊的编辑又如何实现自我转型。本文以《课堂内外》(初中版)这一刊物策划的活动性特色栏目《走进特色校园》展开分析,浅谈如何通过这一栏目来成功实现刊物及编辑转型。  【关键词】课堂;校园;转型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纵观整个传媒业,回到青少年媒体领域,《课堂内外》作为一个青少年综合期刊品牌,创刊
【摘要】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音乐中,客家筝具有重要地位。客家筝曲以古朴典雅、文静优美见长,《出水莲》是典型代表之一。文章对《出水莲》的演奏特点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期为客家音乐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客家文化;客家筝;《出水莲》;演奏特点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出水莲》演奏特点  《出水莲》曲调凝重含蓄、古朴淡雅、意境深远。乐曲最好
【摘要】藏文史籍《红史》中不仅记载了蒙古黄金家族的人名、家谱,还附有部分汗王生卒年代和在位年代,以及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年代。虽然有的记载难免出现偏差,但作为14世纪70年代以前的史籍,其相关内容也为研究蒙古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明确了藏文史籍中记载蒙古的史料在蒙古史研究中的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红史;蒙古王统世系;史料考析  【中图分类号】H429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所谓的“蒙古王统世系
【摘要】文化馆是为了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而设立的机构,也是群众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其不仅是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免费开放,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为。声乐基础培训班作为文化馆公益性免费开放的一个亮点活动,对于文化馆的宣传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品德、精神文化生活都有着
【摘要】从漆器的色彩审美特征入手,探寻“红”与“黑”在先秦传统文化背景中的内涵以及社会意义,从而分析在先秦美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色彩观。本文主要从两个部分进行研究:先是对先秦漆艺及色彩进行阐述,分析红、黑两色在漆艺中的表现;然后通过对传统色彩学说以及儒家和道家的色彩观进行分析,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色彩审美体系建立的理论渊源。  【关键词】先秦漆艺;传统色彩观;五色说;儒家;道家  【中图分类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静止印刷等媒体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新型的传播模式已经形成,逐渐转变为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传播模式。本文将图像信息的语言结构分为三种,分别为毗邻轴结构、情态轴结构、系谱轴结构。亦将其视觉层次总结为句法性层次、情态性层次和意指性层次。在这种视觉层次的启示下,利用这种语言结构,可以将现如今的新媒体技术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以此来达到更强的信息传播效果。  【关键词】
【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经济全球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在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正是基于此,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英美文学作品提升其跨文化意识,为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职业道路的拓展夯实根基。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2月,中共中央
【摘要】本文撰写之目的,在于阐述绍兴嵊州越剧农村草台班子的发展现状和影响,以及它对于现今越剧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越剧文化逐渐式微的今天,我们一直不断地探寻着重现越剧活力的方法。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在浙江地区发展极其兴盛的越剧民间戏班——草台戏班,希望通过对越剧草台戏班的研究,发现其发展中的瓶颈,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推动当今越剧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越剧;草台戏班;传统文化;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