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注重了高中数学的基础性。在新课标的课程框架中,必修内容包括了原高中数学中的集合、初等函数、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圆锥曲线与方程、排列组合、复数等。新引入了简易逻辑、向量、概率统计、极限导数及其应用等。从以上所列出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不难看出新课标仍然十分重视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删减了原高中数学中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理论化的内容。在必修中增加了算法的内容,把最基本的数据处理,如统计概率,作为新的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数学科各分支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最适合学生接受、确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入手
1 在课堂教学中听是主要的
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要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五官能协调活动是最好的习惯。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高一年级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指导。同时还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参与,做到能够用数学方法阅读,能够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数学关系,进行逻辑分析;能够有效地进行数学交流,即会阅读并理解数学课本,会口头和书面把数学研究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向别人表达等等。
2 加强45分钟课堂效益
要提高数学能力,当然是通过课堂来提高,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
2.1 抓教材处理。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老师的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
2.2 抓概念的掌握和知识形成。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等,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2.3 抓学习节奏。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的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2.4 抓问题暴露。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书,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现出现问题及时抓,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2.5 抓课堂练习、抓好练习课、复习课、测试分析课的教学。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要占10—20分钟,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要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
2.6 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难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它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2.7 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3 体验成功,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同学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他们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4 善于总结
总结不仅是指师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汇报问题的学习研究过程,包括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所走的弯路、如何找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利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同时以谈学习体会、学习方法、学习经验、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的学习意义来替代传统的小结形式。通过这样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小结交流,既能充分暴露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特征;也能培养他们的概括、综合能力。这样既能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进一步优化今后的教学策略,也能使每一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进一步加深对概念、性质、定理等理解的深刻程度,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所学的知识概括化、系统化。
5 课堂上还要多留些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其蕴藏的学习潜力,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顺利达到新课程标准。
6 进行必要的课堂强化训练
指在师生对教学内容作出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一些围绕本节课的主题并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通常是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应用性的问题等)组织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1 在课堂教学中听是主要的
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要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五官能协调活动是最好的习惯。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高一年级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指导。同时还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参与,做到能够用数学方法阅读,能够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数学关系,进行逻辑分析;能够有效地进行数学交流,即会阅读并理解数学课本,会口头和书面把数学研究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向别人表达等等。
2 加强45分钟课堂效益
要提高数学能力,当然是通过课堂来提高,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
2.1 抓教材处理。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老师的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
2.2 抓概念的掌握和知识形成。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等,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2.3 抓学习节奏。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的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2.4 抓问题暴露。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书,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现出现问题及时抓,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2.5 抓课堂练习、抓好练习课、复习课、测试分析课的教学。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要占10—20分钟,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要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
2.6 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难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它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2.7 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3 体验成功,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同学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他们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4 善于总结
总结不仅是指师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汇报问题的学习研究过程,包括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所走的弯路、如何找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利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同时以谈学习体会、学习方法、学习经验、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的学习意义来替代传统的小结形式。通过这样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小结交流,既能充分暴露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特征;也能培养他们的概括、综合能力。这样既能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进一步优化今后的教学策略,也能使每一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进一步加深对概念、性质、定理等理解的深刻程度,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所学的知识概括化、系统化。
5 课堂上还要多留些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其蕴藏的学习潜力,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顺利达到新课程标准。
6 进行必要的课堂强化训练
指在师生对教学内容作出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一些围绕本节课的主题并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通常是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应用性的问题等)组织学生进行巩固练习。